高山书院成立于2016年,是一个向社会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型组织。以“科学复兴”为愿景,以“没有受教,求知探索”为理念,以“公心大用,智识生活”为共识,引导企业家、创业者及各界知名人士学习科学,同时向社会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

“高山”取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科学研究亦如攀登高山,坚毅笃行,探索未知之境。

书院特色

聆听世界级科学家的洞见

与301位世界级的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科学家们共享思想自由的科学探索奖时光。同学们与科学家互为师生,平等共建。

在科学第一现场沉浸式学习

从科学溯源之地希腊到科技前沿圣地硅谷,从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到四川锦屏山地下2,400米的暗物质实验室,高山书院没有校园,我们跟随科学家一起游走全球科学重镇。8年里,高山人在地球上的行程超过了388,470公里,相当于绕地球9.7圈。

与睿智的同行者一起终身学习

高山书院不颁发毕业证,我们在这里终身学习。303位高山同学共建了超过5,332个小时的科学时光,我们让科学永远保持进行时。

学术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名单

崔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

郭毅可,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馆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

鲁白,著名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夏志宏,数学家、天文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

薛澜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祁燕小米集团高级顾问

文厨,高山书院创办人

吴军,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互联网搜索专家,丰元创投创始合伙人

杨培东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

张首晟(特别致敬),斯坦福大学教授,高山书院创始校董

顾问委员会

李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

毛淑德清华大学教授,天文系主任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周海宏,音乐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美学家,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慧眼”首席科学家

张文宏,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覆盖物理学和化学两大领域,包含新能源、纳米、量子、空间探索等

覆盖人工智能计算机、通讯、数字多媒体等领域

覆盖纯粹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与统计等领域,以及与工程领域等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

覆盖科学史、方法论、人文科学概论以及与游学当地特色结合的课程

经典课程

国际

部分课程导师

Carolyn Bertozzi,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和化学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Randy Scheckman,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UC伯克利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兼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培东,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崔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

部分课程导师

Wilhelm Huck,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物理有机化学教授,曾任剑桥大学高分子化学教授,2016年获得斯宾诺莎奖

Dick Swaab,阿姆斯特丹大学神经科学教授,荷兰大脑研究学院院长

Hendrik Floris Cohen,科学史学家,前莱顿布尔哈夫博物馆馆长;乌德勒支大学比较科学史教授

部分课程导师

细野秀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元素战略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铁基超导发现者;2021年诺贝尔奖提名,被认为是日本最接近诺奖的材料学家

坂口志文,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大阪大学荣誉教授,京都大学荣誉教授;调节T细胞的先驱,曾获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引文桂冠奖,2017 年荣获克拉福德奖

森和俊,日本生物学家,京都大学教授,未折叠蛋白反应研究的先驱。曾获得日本人首座威力奖、盖尔德纳国际奖、邵逸夫奖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生命科学突破奖

北川进,化学家,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紫綬褒章表彰,日本首位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RSC)德热纳奖得主

部分课程导师

吴军,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互联网搜索专家,丰元创投创始合伙

郭毅可,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John O'Keefe,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籍神经科学家,以发现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而闻名。2013年获霍维茨奖

Nicholas Chrimes,英国作家,曾就职于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任菲茨威廉博物馆讲解团主席,剑桥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国际畅销书《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作者

部分课程导师

Michael Sandel,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哈佛大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哈佛最著名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讲师

Jeannette M. Wing 周以真,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Robert Desimone,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大脑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何川,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2017年获保罗-马克斯癌症研究奖,获2023年度沃尔夫奖 ,“RNA表观遗传学” 研究领域的发起人之一。

国内

部分课程导师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

朱茂炎,德国哥廷根市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德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进化遗传学家

部分课程导师

颜毅华,子午工程二期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慧眼”首席科学家

汪毓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部分课程导师

陈大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

张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学”号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部分课程导师

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慧眼”首席科学家

岳骞,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首席研究员,工程物理系暗物质学科点负责人,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物理科学部负责人

毛淑德清华大学教授,天文系主任

部分课程导师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永平,中科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长、研究员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特别策划课

高山书院学术管理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亲自设计课程并全程授课,按照历史上科学重心转移的顺序,游走全球6大科学重镇:古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部分课程导师

陈大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周海宏,音乐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美学家,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薛澜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终身学习平台

在高山,没有“毕业”的概念,终身学习的大门对所有高山师生敞开。

高山课程体系采取“5+2+N”的模式。即在学籍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任意选择5次国外+2次国内正式科学大课的课程学习,而在科学大课之外,可以无限次(N次)参与高山“终身学习”模块的各种学习活动。

“终身学习”的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兴趣课、特别策划课,定期组织的思享课、高山夜话、科学家宴等等。

校友活动

科学课程之外,高山师生们在同学会的协助下,还自发组织了很多校友活动,如同学走访\u0026分享、高山年会、健康计划、线上分享、兴趣社群等等。

科学家宴:与科学家的闭门晚宴,共享思想自由的科学探索奖时光

同窗之行:走访各领域有代表性的同学企业,拓展行业视野

科学读书会:与科学大家共读科学经典

兴趣社群:建设多元社群文化,高山乐队、高投圈、高球队、滑雪社

校友说

来高山放空自己,重新刷新,升级自己的知识结构。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喜欢在这种多元的同学圈中学习和发现新的东西。

——梁信军,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高山书院2017级同学

我之所以以来到高山,是希望能够跟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学习一些我好多年没有再想过,也不太可能会接触到的事情,一个跳出商业之外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机会。

学习科学可能对商业没有直接的用处,但对于让我们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也许复兴的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

——萧泓,完美世界CEO,高山书院2017级同学

其实在科学家身上,你会看到那份天真、纯粹和超脱,高山的同学也是如此,我很喜欢和这样的人在一起。

——陈冰,弘源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山书院2019级同学

作为文科教授,我希望来到高山改变身上的标签,培养科学素质。

——蒋昌建 复旦大学副教授,著名主持人,高山书院2018级同学

我来高山学习科学,就是为了能在低头做事之余,多抬头看路。高山的学习经历,我总结成三个“有”:有心、有趣、有用。

从课程设计到学习安排,所有的体验都很感动;一些“意外”的思享课、兴趣课,也总是思考良多,欢乐无限;课程内容、知识结构、朋友圈层,都有“有用”的收获。而我最为认同的,是高山终身学习的理念。

——罗柳仪,正平资本创始人兼CEO,高山书院2018级同学

人是要不断地走出舒适区,不断地把学习变成一种常态。高山的课程涉及很多不同学科,需要不停地从一个学科的领地走到另一个学科的领地。

在这里,优秀的导师科学家们不仅是你看未知世界的指引人,更是与你一路同行的探索者。师生间的互动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洞察世界能力。

——段苏函,Austral澳创资产管理董事长,高山书院2018级同学

可能创业者比较容易自以为是,因为你在公司里听到的都是好话,来到高山才会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知。

如果有机会,我也会非常愿意带我的孩子来参加高山的课,并不是想带他们去旅游,或仅仅听院士们讲课,重要的是他会看到有这么多人在一起探索,在求知,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有着渴求和好奇心,这才是人最宝贵的东西。

——罗旭纷享销客创始人兼CEO,高山书院2018级同学

高山的定位独树一帜,超越了功利性的商业追求,和我以前见到的企业家进修班的目的都不一样。

科学这个定位顺应时代,中国商业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成功的企业家应该会出现超越商业目的的更高追求。

——黄宣德京东集团高级顾问,高山书院2021级同学

高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不管是在科学,还是在商业、艺术方面,高山的老师和同学都能提出非常犀利的问题,这为我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打开了新的创作源泉。

——泰祥洲,艺术家,高山书院2022级同学

无论做企业还是搞科研,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高山,大家可以和大科学家一起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探索事物的本质,让人从中获取启迪,以洞察时势,破解困局。

——颜菁,汇先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 高山书院2021年张首晟奖学金获得者

高山中,有精心设计终身延续的课程体验,更能遇见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有趣灵魂。这里能让自己从马不停蹄的繁忙中短暂跳出,投入到另一个维度的放空与思考碰撞,一段裨益身心的旅程。

——王世全 非夕科技创始人兼CEO  高山书院2022年张首晟奖学金获得者

文厨既不是一个科学家,也不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是一个有理想的连接人。他连接了一群优秀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并且真正在推动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正事儿”,是我们这个时代倡导的,也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需要的。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高山书院2023级同学

我平时很少上游学班,效率低,不如读一本来得快。那为什么我还是要出来上课?因为跟不同的人一起,来到某个特定的场所,我们能获得很多不可统计的域外信息,域外信息给大脑所造成的冲击要比纯文字大得多。

——樊登帆书APP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高山书院2024级同学

张首晟奖学金

张首晟(1963-2018),高山书院学术管理委员会创始委员、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高山书院成立之初,张首晟教授给予帮助良多,为“科学复兴”使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为继承和发扬教授在科学事业上的探索精神,把“科学复兴”的理念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经与教授家属商议后,高山书院决定从2019年开始,设立“张首晟奖学金”,以此怀念张首晟教授,致敬他一生所醉心的科学事业。

张首晟奖学金”面向优秀的、热爱科学的年轻人开放,获奖者将获得全额学费资助参加高山书院正式课程,跟随高山书院同学们一起,去全球探索科学的奥秘。

高山公益

2019年底,新冠疫情突发,高山书院第一时间积极行动,在全网发起“科学公益直播”,用49场公益直播,为疫情中的大众科普病毒相关科学知识,在线学习量达2304万人次。

2020年底,高山书院科普节目“科学相对论”在荔枝播客上线,16位科学大咖,每周都来跟大家闲聊趣谈,话题从“科学家为爱疯狂”到“太空旅行”、“AI永生”......。

2021年,科普新知识栏目“25℃科学”启动,邀请了21位顶级科学家,就当下的热点问题为公众进行科学解读。

2021年,高山书院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合作,资助“COP15种⼦采集⾏动计划”,开展珍稀濒危物种采集保存和DNA条形码分析工作。

“无核”计划,全称高山汇道前沿科学交流与技术推广合作项目,该项目依托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正在开展的耐药结核病短程治疗系列项目(计划为300位患者提供免费或者部分免费药物和免费监测),对项目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家庭在治疗期间提供爱心关怀服务包,进行人道主义帮扶救助。

高山希望“无核计划”的设立,能够为边远山区的患者们提供一个高治愈率、超短程的治疗方案,为他们提供爱心关怀服务包。

2022年,高山书院发起科学文化传播公益项目——“高山科学经典”项目,邀请知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为公众甄选并解读100本科学经典书籍,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00本科学经典,100位导读科学家,自2022年4月23日起,每周六晚八点,穿越时空、感受大师之智与科学之美。

2022年4月23日,高山书院在北京古观象台举行的“科学36.5°C”发布会上发布了100本书籍目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清华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鲁白,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等参加此次发布会。

首位开启导读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选择了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作为高山科学经典的第一部导读读物。

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高山科学经典”公益读书项目成立一周年。高山书院联合徐家汇书院举办了“光启丨高山科学经典一周年”特别读书活动,韩启德院士在一周年特别活动中导读科学经典《众病之王:癌症传》,并与张文宏医生、吴国盛教授展开圆桌讨论。

复旦大学张文宏教授从证据出发,解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并与蒋昌建进行对谈,新东方创始人兼董事长俞敏洪以视频形式分享了他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感想”。

2024年3月23日,“高山科学经典”100期收官庆典特别读书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圆满落幕。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神经科学家鲁白,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一起导读《创世纪的第八天》。

近两年的时间里,在高山科学经典的平台上,21位院士、182位知名科学家和学者,为2亿+公众导读了100部经典名作。

参考资料

高山书院学术管理委员会在京成立.科学网.2024-07-02

高山书院是什么?一文快速了解 .高山书院.2024-07-02

高山书院:高山科学经典一周年”特别读书活动开启.手机环球网.2024-07-02

2020年高山大学张首晟奖学金开放申请 .DONEWS.2024-07-02

2024,科学家为你挑好书丨高山科学经典【典藏版】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2024-07-02

吴国盛教授主持的《高山科学经典》在世界读书日发布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