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蕾红,女,大学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1968年1月出生,1992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医学专业英语班,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皮性病学会青年委员,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会痤疮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美容与美学学会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评审专家。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92.07-1997.04,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

1997.04-2001.1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2001.10-2007.1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2.10-至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2005.02,美国Mayo Clinic皮肤科客座教授

2005.04-2005.06,哈佛大学医学院皮肤科临床进修

2006.01-至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博士生导师

2007.10-至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

2011.07-至今,复旦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教育经历

1986.09-1992.07,国立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医学专业英语班

1994-1999,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临床医学博士

1995.01-1995.04,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进修

1996.11,北京大学医学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修

2001.01-2002.04,香港大学QueenMary医院皮肤科博士后工作

2004.07,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学美容培训基地培训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全国委员,皮肤美容学组副组长,医学美容与美学学分会皮肤美容组委员

中国皮肤科医师学会全国副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痤疮学组顾问,色素病学组秘书(2015.4-2019.3)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理事,微创与皮肤整形美容分会副会长,皮肤美容分会候任会长

亚洲色素病研究会(ASPCR)主席(President,2017-2020)

国际色素病研究会联盟(IFPCS)理事(2017-2020)

国际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ICDA)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美容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委员会激光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年会工作委员会委员,皮肤美容工作委员会委员(2015.3-2018.3)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美国皮肤科学会(AAD)会员

欧洲皮肤科学会(EADV)国际会员

国际痤疮联盟(GA)专家委员

亚洲痤疮专家委员会委员(AAB)

中国痤疮联盟(CAA)主席

上海市医药卫生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七届编委会通讯编委

中华皮肤科杂志》第十一届编委会通讯编委

《中国医学美容》第六届编委会常务编委

《中国麻风皮肤科杂志》编委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委

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编委

《Journal Of Dermatology Science》sectioneditor(常务编委)

《Journal of Dermatology Endocrinology》editor(编委)

《Archivesof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Dermtology》、《中华皮肤科杂志》、《国际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peer reviewer(审稿专家)

评审专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2010.8-2015.7)

上海市科委基金评审专家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医学激光与美容。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教委、上海市科委和中华医学会科研项目共三项,同时参与上海市经委等课题研究。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黑素细胞培养及异体移植治疗色素脱失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通过2000年度市卫生局成果鉴定

上海市科技成果(成果登记号:931001014)

教育部科技成果(成果登记号:360-01-20710808-02)

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一等奖

专利发明ZL200310108903.3:一种黑素细胞悬液的制备(2007年发明专利,第二负责人)

代表著作

1.《现代皮肤性病学进展》第四十七章。白癜风发病机理和黑素细胞移植治疗的进展。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

2.参加编写《皮肤病手册》、《皮肤病百问》。2000年。

3.《现代皮肤病学基础》第四章。黑素细胞生物学和Merkel细胞剂未分类细胞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

4.《皮肤性病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配套教材教师辅导教材第三十章。色素性皮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

5.《杨国亮皮肤病学》第二章。皮肤胚胎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年。

6.《皮肤性病学》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精要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皮肤科用药及其药理 》第十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皮肤性病学复习应试指南》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9.《皮肤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第九章。以非瘤性结节、斑块为主的皮肤病。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2007年。

10.《皮肤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第十三章 色素性疾病。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

11.《难治性风湿病》编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12.《皮肤病治疗与美容》副主编。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

13.《美容皮肤科学》第三版中文翻译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4.《皮肤激光医学与美容》第十章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美容专业医师培训教材《皮肤美容学》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6.《儿童皮肤病学》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7.《光皮肤病学》中文翻译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

18.《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皮肤病学第十三章 色素性皮肤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9.《皮肤病治疗手册》主译。科学出版社。2010年。

20.Jean Bolognia《皮肤病学》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1.《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参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

22.《皮肤肿瘤》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3.《临床遗传学》编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24.第18-19版默克手册译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2014年。

25.《皮肤美容激光:治疗原理与技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教学课程

MBBS课程(序号MED130233),2011年开始至今,2017年度福大学上海医学院核心课程,2016年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项目。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通过IL-15-颗粒酶B/穿孔素损伤黑素细胞机制研究(57万,81872544)(第一负责人) 2019.1-2022.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体外细胞模型和斑马鱼在体模型探讨核糖核酸SET2介导黑素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80万,81472901) (第一负责人) 2015.1-2018.1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素细胞应激释放RNASET2分子打破免疫耐受在色素脱失发病中的机制研究(58万,81171519)(第一负责人)2012.1-2015.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频准分子光诱导黑素干细胞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33万,30872275)(第一负责人)2009.1-2011.12

5.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黑素细胞表达的TLRs:调节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新通道(30万,08JC1403400)(第一负责人)2008.10-2010.10

6.中华医学会项目:中国人健康皮肤屏障功能和角质层厚度季节性变化的三维CT研究(6万)(第一负责人)2008.1-2008.12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酪氨酸激酶通道在准分子光治疗色素脱失中的作用机制(23万,30471560)(第一负责人)2005.1-2007.12

8.上海市科委2004年生物医药项目:银屑病治疗方案的最优化研究(5万)(第一负责人)2004.10-2007.9

9.上海市经济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开发项目:人体黑素细胞制剂及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50万)(第二负责人)2003.10-2005.10

10.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消银合剂对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2.5万)(第一负责人)2003.6-2005.6

11.上海市自然(青年)科学基金: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5万)(第一负责人)2002.9-2005.9

12.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银屑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IL-18BP的表达(0.8万)(第一负责人)2002.10-2004.10

13.上海市科委2000年重点项目:黑素细胞异体移植治疗色素脱失的机理研究(15万元)(第二负责人) 2000.-2003.12

14.2000年市科委技术发展基金:肉桂邻氨基苯甲酸对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4万元)(第二负责人)2000.-2003.12

学术论文

英文论文

1.Circulating CCL20: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active vitiligo together with the number of Th1/17 cells. J Dermatol Sci 2018-0346.R2 (accepted)

2.Light-emitting diode 585 nm photomodulaton inhibiting melanin synthesis and inducing autophagy in human melanocytes. J Dermatol Sci 2018,89:11-18.

3.CCN1/Cyr61 Stimulates Melanogenesis through Integrin α6β1, p38 MAPK, and ERK1/2 Signaling Pathways in Human Epidermal Melanocytes. J Invest Dermatol 2018,138(8): 1825-33.

4.ALA-PDT suppressing the cell growth by Akt-/Erk-mTOR-p70 s6k pathway in human SZ95 sebocytes in vitro. Photodiagnosis Photodyn Ther 2018;24:1-6

5.Comparison of Moderate and High Energy of a Nano-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on a Photoaging Hairless Mice Model. Derm Surg 2017 Oct 19;1-7.

6.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egimens of pimecrolimus 1% cream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seborrheic dermatiti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2017 Jun 7;1-5.

7.ALA-PDT suppressing the cell growth and reducing the lipogenesis in human SZ95 sebocytes by m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virtro.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2017(18):295-301.

8.Effects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TLRs in acne lesions and keratinocytes co-cultured with P. acnes. Photodiagnosis Photodyn Ther,2016. 15: p.172-81. (IF=2.412)

9.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XCR3 and its Ligands in Vitiligo Patients and CXCL10 as a Potential Clinical Marker for Vitiligo. Br J Dermatol 2016;174:1318-1326. (IF=4.275)

10.The comparison of MicroRNA profile of the dermis between the young and elderly. J Dermatol Sci 2016;82(2):75-83. (IF=3.739)

11.赵敏,项蕾红.果酸皮肤科应用.《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8):500-504.

12.马文涓,姜敏,项蕾红.皮肤衰老与微小核糖核酸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42(6):475-478.

13. Intense pulsed light, near infrared pulsed light, and fractional laser 组合 therapy for skin rejuvenation in Asian subjec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 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2015 Sep ;30 (7): 1977-83 (IF=2.489)

14.Rnaset2 inhibits melanocyte outgrowth possibly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shootin1. J Dermatol Sci. 2015 Oct; 80(1): 25-32 (IF=3.419)

15.Prospective study of topical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dolescent acne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5 May ;42 (5): 504-7. (IF=2.252)

16.CYP19a1基因的单核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成人痤疮的关联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7-10.

17.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vitiligo: Recent progress fro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Dermatologica Sinica,2014,32(4):225–232 (IF=0.571)

18.应力induced RNASET2 overexpression mediates melanocyte apoptosis via the TRAF2 pathway in vitro. Cell Death Dis 2014, Jan 23;5:e1022. doi:10.1038/cddis.2013.539. (IF=6.077)

19.The assessment of pulsed dye laser treatment of port-wine stains with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J Cosmet Laser Ther 2014,16(1):21-5

20.Successful treatment of recalcitrant dissecting cellulitis of the scalp with ALA-PDT: Case report and 文学 review.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2013,10:410-413 (IF=2.52)

21.Low-dose topical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severity of acne vulgaris.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2013,10:583-590 (IF=2.52)(Highly Cited Reserch Award by PDPDT Journal)

22.Association Analyses Identify Three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Vitiligo in the Chinese Han 种群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3,133:403–410. (IF=6.27)

23.The effects of NB-UVB on the hair follicle-derived neural crest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ng into melanocyte lineage in vitro. J Dermatol Sci 2012,66:20-28. (IF=3.712)

24.5-氨基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2): 75-76

25.Double-stranded RNA induces melanocyte 死亡 via activ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3. Exp Dermatol. 2011,20(2):134-9. (IF=4.159)

26.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for vitiligo identifies susceptibility loci at 6q27 and the MHC. (Quan C,Ren YQ, Xiang LH,并列第一作者 et al.) Nat Genet. 2010,42(7):614-9. (IF=34.284)

27.Generalized reticulated hyperpigmentation induced by lichen planus. Clin Exp Dermatol 2009,34(8);e636-e639. (IF=1.779)

28.Cultured human melanocytes express functional Toll-like receptors 2–4, 7 and 9.J Dermatol Sci 2009,56(10):113-120.(IF=2.973)

29.Expression of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in human melanocytes and malignant melanoma cells and tissues. Dermatoendocrinology 2009 Mar;1(2), 108-113.

30.准分子激光治疗色素脱失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国际皮肤科杂志2009;35(4):204-6

31.311nm 中波紫外线调节B16恶性黑素瘤细胞树突生成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6):417-420

32.内皮素1诱导黑素细胞树突生成研究。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4):236-239

33.5%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2):81-84

34.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4):237-238

35.Evaluation of 308-nm monochromatic excimer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vulgaris and palmoplantar psoriasis. 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u0026 Photomedicine 2008,24(5): 231 – 236. (IF=1.476)

36. Topical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recalcitrant facial flat wart in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35(10):658-661(IF=1.175)

37.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的突变。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0):680-2

38.Once-weekly treatment of vitiligo with monochromatic excimer light308 nm in Chinese patients。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ol 2008,22:899-900(IF=2.276)

39.两味中药单体对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中国麻风皮肤科杂志2008,24(8):583-5

40.308nm单频准分子光对人黑素细胞凋亡、周期和KIT蛋白表达的影响。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 41(3):160-3

41.斑状白化病一家系c-kit基因突变检测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损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15-18

42.308nm准分子光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细胞周期干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6):1-4.

43.果酸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07,16(6):795-7.

44.PDL585nm激光在体外对成纤维细胞p16蛋白表达的影响。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4):204-6.

45.色素痣恶性黑素瘤组织及A375细胞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4):213-216.

46.Topical tacalcitol and 308-nm monochromatic excimer light: a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vitiligo.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06 Dec;22(6):310-4.(IF=1.312)

47.曲尼司特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8):497-499.

48.308nm单频准分子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和掌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2):113-5.

49.窄谱蓝光疗法治疗痤疮。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2):112.

50.单频准分子光治疗色素脱失的临床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1):32-34.

51.Congenital facial linear porokeratosis. Clin Exp Dermatol 2005, 30(4):1-2 (IF=1.426)

52.QS Alex 755nm激光对黑素细胞株p16蛋白表达的影响。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13-415

53.An vitro study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sub-lethal QS Alex 755nm lasers on the expression of p16INK4a on melanoma cell lines. Lasers in Surgery and Medicine 2003(1);32:88-93 (IF=2.249)

54.黑素细胞培养及异体移植治疗色素脱失的实验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1):44-47。

55.黑素细胞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的影响。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149-150

56.A community-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acne vulgaris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 Acta Derm Venereol. 2002;82 (2):104-7.(IF=1.741)

57.黑素细胞体外纯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30(3):166-167。

58.长波紫外线照射对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影响。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6):27-8。

59.正常人黑素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5):275-7。

60.色素脱失患者血清因子对黑素细胞生长的影响。临床医学美容学杂志,1998,4(4):172-3。

61.消银合剂治疗300例银屑病患者的疗效。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6,23(suppl.):75。

62.掌跖纤维瘤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4):262-4。

63.类似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的环状扁平苔藓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6):406。

64.Sneddon综合征长期追踪观察21例。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20(5);284-5。

65.抗核抗体阴性的大疱性红斑狼疮。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23(4);207-9。

66.甲砜霉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4);254

中文论文

王刚,项蕾红,袁瑛,张苏展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J].实用肿瘤杂志,2021,36(03):195-201.

项蕾红,胡彬.认清痤疮丙酸杆菌这位“痤疮”元凶[N].健康报,2020-09-16(005).

张瑜芬,王倩倩,拓江,项蕾红.炎症小体NLRP3与寻常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43(06):357-360.

[4]王兵,陈力,项蕾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防护用品诱发面部皮肤问题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0,49(06):381-384.

KIMJIAH,项蕾红.射频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04):163-166.

马文涓,姜敏,项蕾红.皮肤衰老与微小RNA[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42(06):475-478.

杨舒云,涂颖,杨建婷,金嵘,郭燕妮,林新瑜,邱莹,刘红霞,解瑶,栗玉珍,项蕾红,于波,曾宪玉,许昌春,卢凤艳,李兴,杜华,林向飞,邱岳东,朱飞飞,方玉甫,吕明芬,张蕊娜,胡信林,焦林君,冯红霞,毕晓东,张敏,林碧雯,刘巧,路永红,何黎.中国痤疮患者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9,(05):403-404-405-406-407-408-409-410.

徐中奕,项蕾红.带状疱疹继发瘢痕疙瘩[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47(10):649-651.

肖青,项蕾红,张成锋.硫化氢在氧化应激中的保护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07):488-491.

杨奕雯,项蕾红,张成锋.色素脱失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02):142-146+156.

郑志忠,李利,刘玮,吴艳,项蕾红,赖维,鞠强.正确的皮肤清洁与皮肤屏障保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11):824-826.

项蕾红,马英.痤疮治疗的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7,24(04):227-231.

刘文杰,姜敏,项蕾红.细胞老化介导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03):211-214.

李剑,吴文育,陈淑君,傅雯雯,徐金华,TaroUyama,徐昱,项蕾红.带黑素细胞的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移植治疗色素脱失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03):162-165.

赵琰,项蕾红,徐慧,张建中.可溶性透明质酸微针对眶下皱纹的改善作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9,(06):478-479-480-481.

何黎,郑捷,马慧群,郝飞,刘玮,王刚,李利,高兴华,项蕾红,吴艳,谢红付,袁超,林彤,赖维,刘盛秀,张丽,李吉,严淑贤,崔勇,李虹,陈抗,周展超,钟莉,梁虹,骆丹,卢凤艳,熊霞,庞勤,王玮蓁,王秀丽,朱丽萍.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01):1-4.

林孟盈,胡倩婷,项蕾红.中国人面部黑素细胞痣在皮肤镜下形态与年龄和面部部位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01):12-16.

孙雯佳,吴家强,项蕾红.点阵射频在皮肤美容领域的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10):751-754.

赵珏敏,项蕾红.果酸在皮肤科的应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08):500-504.

董达科,杨莉佳,陶诗沁,吴家强,项蕾红.中波高能紫外线与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色素脱失的短期疗效比较[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01):59-61.

项蕾红.夏季,有种烦恼在“腋下”[J].家庭医药,2015,(06):14-15.

项蕾红.痤疮研究新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5:30-31.

吴家强,刘,赵珏敏,项蕾红.点阵射频技术治疗中国人面部痤疮疤痕相关研究(英文)[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5:46.

吴文育,李剑,陈淑君,傅雯雯,项蕾红,徐金华.组织工程治疗色素脱失[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5:55.

刘晔,项蕾红.光动力疗法在痤疮与光老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32(02):167-173+105.

罗增香,项蕾红,刘国艳.蛇床子素和黄芩苷对黑素细胞树突生成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02):136-139.

刘晔,张正华,项蕾红.CYP19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成人痤疮的关联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01):7-10.

项蕾红.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01):52-57.

马英,项蕾红.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目标的新认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01):66-69.

王倩倩,项蕾红.色素脱失免疫学遗传背景新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4,7(06):440-443.

李桐,项蕾红.1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COL7A1基因突变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08):449-452.

项蕾红.强脉冲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0):701-705.

吴家强,赵珏敏,黄琼,陈明华,项蕾红.面部肿胀型红斑狼疮1例并文献复习[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4:135.

[34]钱辉,任捷,潘展砚,严淑贤,卢忠,项蕾红.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鲜红斑痣激光治疗方面的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4:177.

钱辉,吴家强,潘展砚,严淑贤,乐艳,赵珏敏,项蕾红.中国人强脉冲光年轻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评价[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4:177-178.

[36]钱辉,卢忠,丁蕙琳,严淑贤,项蕾红.点阵CO_2激光治疗痤疮疤痕的临床观察[A].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13:68.

马英,刘晔,王倩倩,吴,杨洋,黄海辉,项蕾红.夫西地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11):823-825.

黄淳韵,严淑贤,项蕾红.正规避光教育对于多形性日光疹患者光暴露习惯改变及病情波动情况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222.

董达科,杨莉佳,陶诗沁,吴家强,陶莉,项蕾红.304nm高能紫外线与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短期疗效比较[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228.

叶莹,周莲宝,项蕾红.节段型与非节段型色素脱失临床特征比较及治疗现状初步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03):142-144.

鞠强,项蕾红,ChristosC.Zouboulis,夏隆庆氯痤疮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06):413-415.

黄淳韵,严淑贤,项蕾红,马莉,胡跃,徐昱.避光教育对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02):93-96.

[43]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2,21(05):278-307.

项蕾红.NB-UVB对毛囊部神经嵴干细胞向黑素细胞系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2:266.

[45]钱辉,潘展砚,卢忠,项蕾红.鲜红斑痣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检测[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2:306-307.

刘晔,张正华,项蕾红.CYP19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成人痤疮的关联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2:337.

董达科,项蕾红.NB-UVB促毛囊干细胞向黑素细胞系分化成熟的相关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2:114.

项蕾红.非培养的表皮细胞悬液治疗色素脱失的前景[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2:261.

李颖,项蕾红,牛振民,刘华绪,任秋实,张正华,黄薇,郑志忠.斑状白化病一家系c-kit基因突变检测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损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01):15-18.

朱小华,梁俊,杨永生,徐金华,项蕾红.5-氮杂胞苷与雌二醇对SLE患者CpG基序甲基化状态与DNMT1表达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06):415-417.

项蕾红.色素脱失的共识及治疗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2:34-35.

董达科,项蕾红.NB-UVB对毛囊部神经嵴干细胞向黑素细胞系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2:39.

张成锋,项蕾红,张勇,李剑,郑志忠.色素痣恶性黑素瘤组织及A375细胞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04):213-216.

项蕾红.痤疮的非药物治疗[J].皮肤病与性病,2012,34(01):17-19.

[55]钱辉,卢忠,丁蕙琳,严淑贤,项蕾红.局灶性光热作用在痤疮疤痕方面的临床应用观察[A].上海市激光学会、江苏省光学学会、浙江省光学学会、安徽省光学上海市秘书学会长三角地区科技论坛激光分论坛暨上海市激光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市激光学会、江苏省光学学会、浙江省光学学会、安徽省光学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11:52.

左付国,项蕾红,张勇,胡跃,祝禄川,郑志忠.311nm中波紫外线调节B16黑素瘤细胞树突生成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06):417-420.

朱小华,梁俊,李锋,杨永生,项蕾红,徐金华.SLE患者脱氧核糖核酸低甲基化模式和DNA甲基转移酶表达的相关性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64.

顾超颖,张正华,林尽染,陈连军,项蕾红,郑志忠.外生殖器汗孔角化病10例临床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217.

项蕾红.寻常痤疮的物理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67.

潘展砚,严肪,吴家强,项蕾红,郑志忠.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色素性皮肤病的应用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73.

王娜,项蕾红,章伟,郑志忠.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03):175-177.

颜克香,项蕾红,郑志忠,Stuart Mardim.2010年后皮肤科的主要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01):62-65.

项蕾红.给美甲女性的建议[J].人生与伴侣(月末版),2011,(01):65.

朱小华,李锋,陈国梁,杨永生,林尽染,徐金华,项蕾红.SLE患者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水平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10):705-707.

周成霞,李咏,何黎,杨蓉娅,许爱娥,项蕾红,吴艳,沈新,朱晓丹,MerySophie,李利.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抗皮肤老化功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07):420-422.

严淑贤,项蕾红.光动力光子疗法治疗面部光老化的自身双侧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0:62-63.

乐艳,项蕾红.165例面部皮炎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0:73-74.

项蕾红,于宁,关明,郑志忠.TLR对表皮黑素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0:172.

权晟清,项蕾红,孙良丹,左先波,周福圣,杜文辉,李扬,程晖,李敏,杨森,张学军.中国人群色素脱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0:197.

项蕾红,林宗贤,乐艳,黄淳韵.160例中国人健康皮肤屏障功能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Chinese Academy of Aesthetic 药品).美丽人生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Chinese Academy of Aesthetic Medicine):中华医学会,2010:125-126.

赵珏敏,项蕾红,孔蕴毅,罗燕,黄琼.表现为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的蕈样肉芽肿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04):353-354+368.

王娜,项蕾红.果酸治疗黄褐斑[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0:106-109.

张勇,项蕾红,李剑,祝绿川,郑志忠.308nm单频准分子光对人黑素细胞凋亡、周期和KIT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03):160-162.

项蕾红,史也.黑素细胞免疫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09):667-669.

项蕾红.光动力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05):343-344.

韩凌,黄琼,方栩,项蕾红,郑志忠.银屑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10):722-724.

[77]朱小华,李锋,陈国梁,杨永生,林尽染,徐金华,项蕾红.甲基CpG结合域四聚体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04):450-453.

朱小华,徐金华,李锋,项蕾红.SLE患者CpG基序甲基化状态与LFA-1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9:79.

项蕾红,林宗贤.160例中国人健康皮肤屏障功能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9:111.

[80]于宁,左付国,项蕾红.Toll样受体在人表皮黑素细胞上的表达及功能[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9:251.

尹锐,何黎,项蕾红,骆丹,李利,郝飞木瓜蛋白酶马齿苋医学护肤品辅助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06):352-354.

乐艳,项蕾红,李利,李远宏,何黎,黄淳韵,张桂蓉,尹斌.含青刺果护肤品抗皮肤老化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06):361-363.

朱小华,李锋,徐金华,项蕾红.成人皮肤苯基杆菌感染性肉芽肿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9:368.

项蕾红,林孟盈.光动力疗法在皮肤光老化治疗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9:105.

左付国,项蕾红,张勇,胡跃,祝绿川,郑志忠.内皮素-1诱导黑素细胞树突生成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04):236-239.

叶莹,李颖,陈连军,项蕾红.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04):237-238.

林孟盈,丁蕙琳,项蕾红.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02):81-84.

项蕾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02):75-76.

严,项蕾红,李颖,潘展砚,郑志忠.无色素痣的临床、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08):549-554.

项蕾红.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色素脱失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8,17(06):441.

张成锋,项蕾红,郭坤,刘银坤,郑志忠.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的突变[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10):680-682.

魏明辉,项蕾红,郑志忠,苏炜.异位性皮肤炎患者血清CXC、CC及C亚家族趋化因子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11):729-731.

罗增香,项蕾红,李剑,张勇,郑志忠.两味中药单体对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08):583-585.

林孟盈,项蕾红.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8:221-222.

林孟盈,项蕾红.光动力疗法在皮肤光老化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8:223.

陶莉,项蕾红.准分子激光治疗色素脱失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8:259.

[97]钱辉,项蕾红.脉冲光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8:530.

左付国,项蕾红.Rho家族小GTP酶在黑素细胞树突形成和黏附中的作用[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02):181-184.

韩凌,黄琼,方栩,项蕾红,郑志忠.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03):157-159.

朱小华,徐金华,李锋,项蕾红.红斑狼疮患者CpG基序甲基化状态与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表达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07):479-481.

林孟盈,项蕾红.光动力疗法在中国鲜红斑痣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英文)[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8,(02):300-303.

李颖,项蕾红,牛振民,黄薇,郑志忠.火棉胶婴儿一家系TGM1突变基因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01):31-33.

李剑,张勇,傅雯雯,林晓,苏丽娜,项蕾红,郑志忠.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色素脱失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12):793-794.

林孟盈,项蕾红.光动力疗法在皮肤光老化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33(06):334-336.

张勇,项蕾红,李剑,祝绿川,郑志忠.308nm单频准分子光对人黑素细胞凋亡、周期和KIT蛋白表达的影响[A].上海市激光上海市秘书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07:33-40.

卢忠,丁蕙琳,项蕾红.1450nm半导体激光治疗痤疮疗效探讨[A].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07:72-74.

李颖,卢忠,周希,钱辉,项蕾红,郑志忠,任秋实CLSM用于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观测的初探[A].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2007:66.

李剑,傅雯雯,付文焕,张勇,祝绿川,项蕾红,郑志忠,乔伟伟.芪白合剂对培养的人黑素细胞生长及酪氨酸酶、MITF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07):406-408.

卢忠,丁蕙琳,项蕾红.1450nm半导体激光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07):462-463.

肖晓庆,项蕾红,郑志忠.果酸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06):795-797.

张勇,项蕾红,李剑,祝绿川,郑志忠.308nm准分子光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细胞周期干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06):325-327.

项蕾红,HenryHLChan,丁蕙琳,郑志忠.PDL585nm激光在体外对人成纤维细胞p16INK4a表达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04):204-206.

黄淳韵,严淑贤,廖康煌,项蕾红,马莉,胡跃,徐昱.慢性光化性皮炎病情评估及其与光试验关系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09):596-599.

项蕾红.色素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继续医学教育,2006,(23):68-71.

陈连军,项蕾红,祝禄川,武晓莉,郑志忠.曲尼司特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08):497-499.

项蕾红.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与临床[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2006:84-85.

项蕾红.皮肤“黑”与“白”的解析——色素性疾病的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2006:198.

汤芦艳,傅雯雯,项蕾红,金以,郑志忠.维生素D3衍生物对黑素细胞增殖和色素合成影响及他卡西醇联合单频准分子光治疗色素脱失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2006:246-247.

李晓建,罗燕,顾俊英,王晓川,项蕾红,陈明华.残毁性掌跖角皮病一例[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2006:351.

汤芦艳,傅雯雯,项蕾红,金以,郑志忠.他卡西醇联合单频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的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06):311-313.

郭静,项蕾红,郑志忠.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色素脱失的现状[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03):150-152.

丁蕙琳,项蕾红,郑志忠.窄谱蓝光疗法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02):112.

韩凌,黄琼,方栩,金以,项蕾红,郑志忠.308nm单频准分子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和掌跖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02):113-115.

郭静,项蕾红,郑志忠,傅雯雯,金以,祝绿川.单频准分子光治疗色素脱失的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01):32-34.

黄琼,郑志忠,项蕾红,祝绿川,苏玮.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白介素-18结合蛋白水平的临床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12):28-29.

黄琼,郑志忠,项蕾红,祝禄川.白介素18结合蛋白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12):770-771.

韩凌,项蕾红,郑志忠.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银屑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04):207-209.

张正华,牛振民,袁文涛,赵敬军,蒋法兴,张静,柴宝,熊晓燕,项蕾红,王艺,徐世杰,刘维达,郑志忠,黄薇.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1位点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英文)[J].遗传学报,2005,(07):667-674.

张正华,蒋法兴,赵敬军,项蕾红,刘维达,郑志忠.线状型与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并存1例及家系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02):108-109.

汤芦艳,傅雯雯,吴文育,项蕾红,郑志忠.他卡西醇软膏治疗色素脱失的自身对照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02):119-120.

张正华,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的定位候选克隆研究.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4-12-01.

郑志忠,项蕾红.白癜风能治愈吗?[J].药物与人,2004,(08):38-39.

项蕾红,Henry HL Chan,Joseph CK Leung.QS Alex 755 nm激光对黑素细胞p16INK4a表达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07):35-37.

张正华,柴宝,项蕾红,徐秀莲,刘维达,郑志忠.皮肌炎合并鼻咽癌1例报告[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01):70.

项蕾红,郑志忠,祝绿川,廖康煌,傅雯雯.黑素细胞体外纯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03):166-167.

项蕾红,郑志忠,陈伟华,祝绿川,廖康煌.黑素细胞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03):9-10.

项蕾红,郑志忠,祝绿川,廖康煌,傅雯雯.同种异体淋巴细胞与黑素细胞混合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01):42-44.

郑忠名,黑素细胞培养及异体移植治疗白癜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上海市,复旦大学,2000-10-31.

项蕾红,郑志忠,祝绿川,廖康煌.长波紫外线照射对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06):391-392.

项蕾红,郑志忠,祝绿川,傅雯雯,陆洪芬.体外培养人黑素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05):275-277.

项蕾红,郑志忠,祝绿川,廖康煌.长波紫外线照射对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9,(05):75-76.

项蕾红,方栩,方丽.掌跖纤维瘤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04):53-55.

项蕾红,陈大,廖康煌.类似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的环状扁平苔藓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06):48.

项蕾红.Bowen病的部分自发消退[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03):181.

项蕾红.长程低剂量甲氨喋呤治疗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甲氨喋呤骨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02):112.

项蕾红.硅酮乳房植入相关的手臂瘢痕性营养不良[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01):52-53.

项蕾红.脓疱型银屑病和无菌性败血性关节炎:白细胞三烯B_4和C_4在滑膜炎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06):363-364.

项蕾红.硬皮病病谱性疾病的抗着丝点抗体和抗中心粒抗体[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02):117-118.

项蕾红.反应停成功地治疗成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01):42-43.

项蕾红.小剂量重组α干扰素治疗经典的Kaposi肉瘤[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06):368.

项蕾红.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Ofuji病)、免疫组化分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06):372-373.

ZelgerB,项蕾红.Sneddon综合征长期追踪观察21例[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05):284-285.

项蕾红,张学军,翁孟武抗核抗体阴性的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04):207-209.

项蕾红,殷兵,廖康煌.甲霉素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04):254-255.

项蕾红.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抗原提呈功能受损[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03):179.

项蕾红.磁共振在皮肤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6):368-369.

项蕾红.家族性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6):371-372.

项蕾红.系统性硬化病及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白介素8及其自身抗体测定[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6):372.

项蕾红.小剂量环孢素A治疗严重的银屑病引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减少[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5):304.

项蕾红.琥珀酸锂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4):235-236.

项蕾红.尿中白蛋白排泄与银屑病皮损的关系[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4):237-238.

项蕾红.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复发性阿弗他口炎是不可忽视的原因[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4):243.

项蕾红.他克莫司——治疗严重难治性银屑病的新免疫抑制剂[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3):172-173.

获得荣誉

2006年获得全国皮肤科十大优秀中青年医师奖

2011年“新一轮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简称“新百人计划”,编号XBR2011055)

2011年度明治生命科学奖

2011年度华山医院“科技精英”荣誉称号

2011-2012年度获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呼

2011-2012年度华山医院“创先争优·科研创新”优秀共产党员

2015年上海市最美女医师提名奖

2016年度华山医院“十佳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7年度华山医院“十佳医师”荣誉称号

2017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巾帼创新工作室

2018年美国皮肤科学会(AAD)主席奖(Presidential Award)

项蕾红皮肤科学创新工作室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职工(巾帼)创新工作室称号

参考资料

项蕾红_主任医师_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_寻医问药专家网.寻医问药专家网.2021-12-30

复旦大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项蕾红 - 导师信息 - Free考研考试.复旦大学.2021-12-30

项蕾红-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1-12-30

项蕾红 - 复旦大学, 教授 | Smate.复旦大学.2021-12-30

项蕾红_isScholarID_a0030760654_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_万方分析学者知识脉络.万方.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