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是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襄王,《史记·秦纪》:“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事物纪原·帝王后妃部·太后》),以后历代皆然。朱见深时首创两宫皇太后并存制,帝王嫡母尊母后皇太后,帝王亲母尊圣母皇太后。

基本概念

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这里的王太后是指诸侯国藩王(或诸侯国君王)的母亲。如前凉(马)王太后(凉王的张骏正妻)、代国(薄)王太后(后来成了薄姬)。规则用法是“藩国名+王太后”;不规则用得话“藩邦名+姓氏+王太后”(或某某王太后),以区别于姓王的皇太后。

历史溯源

皇帝之母

①《史记·吕太后本纪》:“使者三反,赵相(赵国的相)建平侯周培公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②《新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帝崩,李显即位,天后[武则天]称皇太后,遗诏宫国大务听参决。”

③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圣母并尊》:“唐宋人主为妃嫔所出者,御极以后,尊后为太后,而进所生母为皇太妃。虽恩礼无异,而嫡庶尚分也。至后李存勖,以嫡母为太妃,而以生母为太后,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后出者,比临御时,多不并尊。唯景帝初登极,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为皇太后。

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第三回犬戎主大闹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秦伯,列于诸侯。小周公拜太师之职。申后号为太后。褒姒姬伯服,俱废为庶人。虢石父尹球、祭公,姑念其先世有功,兼死于王事,止削其本身爵位,仍许子孙袭位。”

注:皇帝的生母不一定成为太后,如光绪帝的生母。

诸王之母

①《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按:赵太后为赵孝成王之母。②《史记·外戚世家》:“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雉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姓强,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

历代制度

制度

皇帝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生母(先帝皇后)在则以嫡母为皇太后;无生母,则以先帝皇后(继任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无,则以抚育皇帝的先帝嫔妃为皇太妃,有时也加封为皇太后;

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

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先帝皇后)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

继位皇帝与先帝同辈、甚至较先帝为尊辈的,则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亲为钮祜禄·甄嬛,至於前朝皇后则由继任皇帝恭上徽号,称某某皇后,如明朝的[懿安皇后]和清朝的[嘉顺皇后]。

北魏时期,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效仿刘彻处死钩弋夫人,实施“母死子贵”制度,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一律被赐死,不论是宫女、嫔妃,甚至是皇后。但幼龄皇子仍然需要旁人的呵护,因而出现所谓的保太后(或褓太后),即在王莽登基之后,以新帝之保姆为皇太后。不过母死子贵的制度太过残忍,造成后宫嫔妃人人自危,没有嫔妃愿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后不再被严格实施。

北魏宫廷中有三种皇太后:皇帝生母;皇帝之保姆——称“保太后”;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后。

职权

自宋开始,幼帝成年后顺利亲政、女后按时撤帘归政的比例很大。因为没有戚党的支持,女后一人也很难长久把持朝政。但垂帘听政的女后与辅政的顾命大臣不同,古代社会称掌权的太后为“女主”,她“垂帘”期间可以名正言顺地行使几乎全部皇帝职权,是名符其实的“君主”,就是皇帝也要规规矩矩地向其行礼;而顾命大臣权力再大,也不过是“臣”、“奴才”而已。在两宋,以宰相为首的文官势力是皇帝依靠的主要统治力量,相权的膨胀抑制了“后权”。但到了清朝已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对君权形成制约,女后用权可以随心所欲,而顾命大臣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各方猜忌。因此,如果碰巧出现权欲熏心又有才干的女后,即使没有戚党的支持也可以稳坐江山,幼帝成年后亲政极难。

一旦帝、后围绕权力继承的斗争激化,不仅统治阶级内部的自相残杀难以避免,往往也会把国家和民族拖入深渊。

不仅汉族政权,与宋同期的“夏、辽、金、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太后长期临朝执政和皇后预政。太后临朝几乎成为这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成文的惯例。这除了有一些偶然的原因(如皇帝年幼、有病等)之外,还有政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在政治上,舅父家族的势力在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风俗习惯上这四个少数民族的妇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必如汉族妇女那样屈从于三从四德。这种传统习俗和对妇女的尊重,也是太后临朝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能对外戚参政进行限制,这四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外戚之祸”,而以西夏受害最深。

立储之困局、封藩撤藩的轮回、再加上女后外戚之祸,仿佛印证了一句古老的格言: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最致命的人。可惜君主制下有太多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伴随着王朝的一生。

慈禧,孝钦显皇后(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慈禧”尊称之。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重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即“孝钦显皇后”,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文化

战国

赵孝成王生母赵太后

秦朝

秦昭襄王生母宣太后

秦孝文王生母唐太后

秦庄襄王嫡母华阳夫人

秦庄襄王生母夏太后

秦始皇生母赵太后

汉朝

刘盈生母吕雉

汉少帝、汉后少帝嫡母张太后

刘恒生母薄姬

刘启生母窦太后

刘彻生母王太后

刘弗陵生母赵太后

汉昭帝妻子上官太后

汉宣帝妻子王太后

刘奭妻子王太后

刘骜妻子赵太后

刘欣祖母傅昭仪

刘衎妻子王太后

刘秀妻子阴太后

刘庄妻子马太后

汉章帝妻子窦太后

刘肇妻子邓太后

刘保妻子梁太后

刘志妻子窦太后

刘宏母亲董太后

刘辩母亲何太后

三国

刘备妻子吴太后

曹操妻子卞太后

曹丕妻子郭太后

曹叡妻子郭太后

孙皓母亲何太后

晋朝

司马炎母亲王太后

晋武帝妻子杨太后

司马炽母亲王太后

晋明帝妻子庾文君

司马岳妻子褚蒜子

司马昱母亲郑阿春

司马曜母亲李太后

司马德宗母亲陈太后

唐朝

李治妻子武太后

李隆基母亲窦皇后

李豫母亲吴太后

李适母亲沈太后

李纯妻子郭太后

李湛母亲王太后

唐文宗母亲萧皇后

李炎母亲韦太后

李忱母亲郑太后

李漼母亲晁太后

李儇母亲王太后

李晔母亲王太后

宋朝

赵弘殷妻子昭宪太后

赵光义妻子李太后

赵恒妻子刘娥

赵祯母亲李太后

宋仁宗妻子慈圣光献皇后

赵曙妻子高滔滔

赵顼妻子向太后

宋徽宗母亲陈太后

赵煦妻子元祐皇后

赵构妻子吴太后

赵昚妻子谢道清

赵扩妻子杨太后

赵昀妻子谢太后

赵禥妻子全太后

赵昰母亲杨太后

元朝

孛儿只斤·忽必烈母亲诃额仑斡勒忽讷氏

元太祖妻子弘吉剌·孛儿帖太后弘吉剌氏

孛儿只斤·贵由母亲脱列哥那太后乃马真氏

孛儿只斤·拖雷妻子克烈·唆鲁禾帖尼太后克烈氏

合赞汗妻子阔阔真太后卜鲁罕氏

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妻子答己太后弘吉剌氏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妻子阿纳失失里太后弘吉剌氏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妻子卜答失里太后弘吉剌氏

明朝

朱允炆嫡母常太后

建文帝生母吕雉

朱高炽妻子张太后

朱瞻基妻子孙太后

明景帝母亲吴太后

朱祁镇妻子钱皇后

朱见深母亲周太后

明宪宗妻子王太后

朱祐樘母亲纪太后

明孝宗妻子张太后

明世宗祖母邵太后

明世宗母亲蒋太后

朱载坖母亲杜太后

明穆宗妻子陈太后

朱翊钧母亲李太后

朱常洛母亲王太后

朱由校母亲王太后

崇祯母亲刘娥

清朝

皇太极妻子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

孝庄太后

顺治帝母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世祖妻子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康熙帝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清世宗母亲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爱新觉罗·弘历母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爱新觉罗·颙琰妻子孝和睿皇后钮禄氏

爱新觉罗·奕詝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文宗妻子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爱新觉罗·载淳母亲慈禧叶赫那拉氏

清德宗妻子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

参考资料

词语“太后”的解释汉典zdic.net.www.zdic.net.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