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242年~284年),又名彭祖,字元宗,又字皓宗。其父为孙和,其母为何姬。孙吴永安七年(264年)即位为帝,直至吴国为晋所灭,是为吴国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
孙休孙休时,孙皓被封为乌程侯,孙休去世之时,恰逢内忧外患,孙皓被群臣认为是应时之君,得以被迎立为帝。孙皓执政之初,尚能施行善政,被视为明主。但是不久之后就变得粗暴骄盈,沉湎于酒色之中。
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孙皓迁都武昌(今鄂州),其后因土地贫乏,加之孙皓施政不当而为民众所不满。东吴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又将首都迁回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市)。宝鼎三年(268年)起,孙皓发起对晋朝的进攻,偶有胜果。孙吴天纪四年(280年),吴国为晋所灭。从东吴黄武元年(222年),到天纪四年(280年),东吴立国共五十八年而亡。孙皓投降归于晋之后,被封为归命侯。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十二月,孙皓于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市)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东吴赤乌五年(242年),孙皓出世。其母亲何姬,是为早年孙权游幸于军营之时初见,并将其赐给孙和。等到何姬生下孙皓,孙权对之十分喜欢,亲自赐名彭祖。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皓父亲孙和太子之位被废,孙吴太元二年(252年),孙和被立为南阳王,居于长沙(郡治今湖南省长沙县)。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之后,孙峻辅政。孙峻与孙鲁班交好(吴大帝孙权长女),而全公主因与孙和母亲有嫌隙就劝孙峻将孙和迁往新都(治今浙江省淳安县),后又将其赐死。孙和嫡妃张氏跟着自杀身亡。何姬考虑到如果她也像张氏一样自杀,就没有人照顾孙和的孩子们。于是存活下来,抚育孙皓以及他的三个弟弟。
永安元年(258年),孙休即位,孙皓被封为乌程侯,并娶五官中郎将滕牧之女为妃。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恰逢其时吴国的重要抗魏盟友蜀国为魏所灭,而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宁市)跟着叛乱,使得吴国国内震动非常。此时的景帝孙休的太子年龄尚幼,不符合朝臣对于一个能够稳定朝局的“长君”的要求。曾当过乌程令的左典军万彧,因与孙皓交好,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万多次向当时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他。之后阳兴和张布又去劝说刘启之妃、当时的太后朱氏,想让孙皓继位。朱氏表示,她作为一个寡妇,所需要的只是吴国及其聂氏宗祠不受损害,而由谁继位,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于是,孙皓就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得以被迎立为帝。
登基为帝
孙吴元兴元年(264年)八月,孙皓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九月,将景帝朱太后贬为景皇后,追谥父亲孙和为文皇帝,改葬明陵,祖母王氏为大懿皇后,其母亲何氏先是被尊为何姬,居于升平宫,不久又被尊为太后。十月,封景帝太子为萧栋,其余三子分别为汝南王、梁王、陈王,并将滕氏立为皇后。
此外,在执政之初,孙皓还下令抚恤士民百姓,施行一系列的扶助贫苦百姓的政策,养在御苑中的珍贵禽兽也被放归山林。孙皓的这些举措,使得当时的人称其为明主。
对内暴政
治国有成、志得意满的孙皓在一段时间之后,变得粗暴骄盈、又好酒色,濮阳兴、张布在内的众人十分失望。而濮阳兴、张布的态度被万彧私下里告知了孙皓,元兴元年(264年)十一月,孙皓就诛杀了这两位有功于他的大臣。在张布死后,孙皓故意去询问在宫中为美人的张布的女儿其父亲在哪里,张布的女儿回答说是她父亲被贼人杀了。孙皓于是大怒,将其棒杀。后来孙皓想念张美人,让工匠用木头雕刻了一个她的形象。在得知张布还有一个大女儿嫁给了故卫尉冯朝的儿子冯纯之后,孙皓将其夺入宫中,拜为左夫人。
朱皇后,原同样有功于孙皓之即位。甘露元年(265年)七月,孙皓逼杀景皇后,丧事也只是在宫廷中一小房子中办理,使得朝中众人为之感到悲痛。景帝孙休去世之时,尚有包括太子在内的四子留存于世。七月,孙皓将景帝的四个儿子送到一个曾有灾异的小城,随后追杀了其中两个年龄较长的。
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孙皓派遣使者跟着徐绍、孙彧回魏国相国司马昭以书信。当孙皓听到有人报告说徐绍赞美中原之后,将其召回并杀死,又将其家属迁到建安。甘露二年(266年),丁忠出使晋国回来,孙皓大摆筵席、宴请群臣。在筵席中,王蕃宴会上醉酒倒地,孙皓认为其不敬,王蕃稍作清醒后便举止自若,仪态庄重。孙皓大怒,下令将其斩杀,即使卫将军滕牧、征西将军留平求情也未能影响其决定。孙皓在之后还将王蕃的家人流放至广州市。
宝鼎二年(267年)六月,孙皓欲要修建昭明宫。而为了修建新宫,花费以亿万计。丞相陆凯劝阻,孙皓不听。
孙吴凤凰二年(273年)九月,孙皓的爱妾有时会派人去往集市抢夺百姓的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将抢夺财物之人绳之以法。孙皓爱妾就将此事告知孙皓,孙皓大怒,假以他事为名用烧红的锯子锯断了陈声的头,并将他的身子丢到了四望山之下。
凤凰三年(274年),会稽郡流传有谣言,说是章安侯孙奋当为天子。会稽太守郭诞没有报告谣言,于是被遣送到建安去造船。孙皓派遣三郡都督何植收拿奚熙,奚熙发兵自卫,断绝海路。奚熙部下杀死奚熙,将其首级送往建业,孙皓夷灭奚熙三族。七月,孙皓派出使者二十五人分别前往各个州郡,查出逃亡的叛乱者。此外,由于南昌市太守张俊怀疑孙奋将为天子的事情是真的,就去祭扫孙俊母亲仲姬在豫章的坟墓,此事为孙皓所知,就将张俊车裂,并夷灭三族,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
对外征伐
宝鼎元年(266年)正月,五中郎将丁忠奉命吊唁晋文帝。丁忠归吴后,劝说孙皓趁着北方防守作战的器械尚不完备之时发起袭击,但最终经群臣劝说孙皓放弃了出兵打算。
宝鼎三年(268年),孙皓正式开始对外征伐。孙皓亲自率军驻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并派左大司马施绩攻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南),丞相万彧攻襄阳市(今湖北省襄阳市),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攻合肥市(今安徽省合肥市西),交州刘俊、前部督脩则等入晋攻击交。最终都没有成功,晋朝义阳王司马望领兵阻挡吴军进攻,施绩、丁奉所领之军为西晋将领胡烈、司马绩所败,刘俊、脩则所领之军为晋国将领毛炅所败。至此,孙皓继位之后的初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孙吴建衡元年(269年),孙皓再次派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出发,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出发取海路,到合浦县会合以攻交阯。建衡三年(271年),虞汜、陶攻破交塘,抓获并斩杀晋国所设置的守将,九真(今越南境内)、日南(今越南境内)两郡都为吴国收回。
镇压内乱
宝鼎元年(266年)十月,永安山贼施但等聚集数千人,将孙皓的庶弟永安侯孙谦劫持出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并拿走了孙和陵墓上的鼓吹曲盖,想要立孙谦为帝。等施但一众到了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就已经有了万余人的规模。丁固、诸葛靓与施但一方战于牛屯,施但一方战败而逃,孙谦也被抓获。丁固将情况告知孙皓,孙皓就毒杀了孙谦。此外,孙皓在迁都武昌区之前,有会望气的,说荆州市有王气,会攻破扬州市并对建业宫不利,于是孙皓迁都武昌。等到苏皓得知施但反叛之后,更是觉得迁都是正确之举,并派数百人鼓噪着进入建业,杀了施但家人,称是天子派荆州兵来破扬州贼。
凤凰元年(272年)八月,征召西陵都督步阐,步阐不应,据守西陵城而投降晋国。晋国派遣羊祜率领杨肇等八万人前去援救。吴乐乡都督陆抗大败晋军,围攻步阐,步阐的军队全部投降。步阐及其同谋者几十人都被夷灭三族。
天纪三年(279年)夏,原是合浦县知府脩允的亲兵督领的郭马反叛。脩允转任桂林市太守,因病派郭马先行领兵到桂林安抚各夷狄部族。脩允死后,所属军队被重新分配,为郭马所反对。此时孙皓又核查落实广州市户口,郭马等人借此恐吓当地兵民,将他们聚合起来,攻杀广州都督虞授。八月,孙皓以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以执金吾滕循为司空,未正式授职,即转任镇南将军,假节兼任广州牧,率军万人从东路讨伐郭马。郭马杀南海太守留略,驱逐广州刺史徐旗。孙皓又派徐陵都督陶濬领兵七千从西道进讨,命交州牧陶璜部属军队及合浦县、郁林等郡军队,与东、西两路军队一起攻击郭马。
行政举措
孙皓在位时,曾有意识地变革宫廷谏议体制,挑选一些有清望的贤能之人担任常侍等,有如韦曜、贺邵即是如此。这些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孙皓治下的吴国的腐败。
孙皓即位之后,在用人方面较之以前作了一定调整。如陆氏家族自孙权时期就被加以抑制,孙皓即位后变得特别重视吴郡陆氏家族。陆家有如陆抗、陆凯,皆得高位。
孙皓在位期间,多次调整行政区划。甘露元年(265年),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 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宝鼎二年(267年),分豫章、庐陵郡、长沙市为安成郡。建衡三年(271年),分交阯为新昌郡。凤凰三年( 274年),又分郁林为桂林市郡。
投降国灭
天纪三年(279年)冬天,晋国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进军,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市刺史周浚向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进军,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进军,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进军,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进军,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领兵沿长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全面统筹调度。
天纪四年(280年),王濬、唐彬所到之处,吴军全都土崩瓦解,很少有人抵抗。杜预斩杀吴江陵都督伍延,王濬又斩吴丞相张悌、丹杨知府沈莹等,晋绥军所到之地皆能取胜。三月九日,宫中亲近者几百人向孙皓叩头请杀岑民曰(因奸险阿谀而深受孙皓宠信,官位高至九卿),孙皓惶恐地答允其请。十一日,陶濬从武昌返回,孙皓当即接见他,询问水军情况,陶濬表示,蜀地的船只小,只要给他两万兵卒加上大船就足以打败敌人。于是孙皓调集兵力,授予陶濬节。第二天就要出发,当夜士兵却全部逃走。而王濬、司马伷、王浑各路晋军即将抵达吴国边境,吴国内部分崩离析,孙皓不得已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的建议,分遣使者送信给王濬、司马、王浑,表示愿意投降。十五日,王濬最先到达建业,于是接受了孙皓的投降,给他解开缚着的绳子,焚毁孙皓带的棺材。司马伷因为孙皓把印玺、绶带交给自己,于是派人遣送孙皓。孙皓举家西迁,于太康元年(280年)五月一日到达洛阳市。
对于孙皓的投降,晋帝下诏,封孙皓为归命侯。太子孙瑾被任命为中郎,其他的原封为王的儿子都拜为郎中。
太康四年(283年)十二月,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葬在了北氓山。
轶事典故
心性残暴
孙皓每次举办宴会,都会让宴会上的群臣喝醉,并安排人检查醉酒的群臣是否有过失。如果群臣中有人有大过失,会被立即施加严刑。另外,在宫中已有美女数千的前提下,孙皓还是不断选拔民间女子进入宫中。孙皓专门引湍急的河流进入宫中,只要宫中的人有不合心意的,就将其杀掉然后丢入水中。孙皓还会剥去人的面皮,挖去人的双眼。
迷信谶言
永安元年(258年),孙皓被封为乌程侯之后,在前往封地的路途中,于西湖遇到一个会看相的人,说孙皓有“大贵”之相,当有大好前途。孙皓听了之后暗自高兴,而不敢暴露出来。
建衡三年(271年),孙皓听信刁玄增改的谶言:“有黄旗紫盖出现于东南,荆、扬之君终将得到天下”,加之又是听闻寿县(今安徽省寿县)传来的童谣:“吴天子,当西上”,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十分高兴,用车载着自己的母亲、孩子、妻子以及后宫上千人西进,结果中途遭遇大雪,使得士兵难以忍受,孙皓只得下令返回。
在吴国曾经有谣言称:“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孙皓听闻之后,就将文武官员中有姓公孙的,全都流放至广州市,不让他们留在长江附近。后听闻郭马叛乱,孙皓更为惊惧。
崇重祥瑞
有鬼目菜(鬼目草)生长在工匠黄家,又有买菜(苦荬菜)生长在工匠吴平家。查考画图,称鬼目菜为芝草,买菜为平虑草。于是孙皓任黄耇为侍芝郎,吴平为平虑郎,并都授以银印、青绶。
孙皓执政时期共改元八次,为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其中,有六次是因祥瑞而改元:
折损武帝
曾在一次宴会中,司马炎问孙皓:“我听说南方的人喜欢作《尔汝歌》,你会不会?”孙皓举酒应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孙皓虽看似是应了晋武帝的要求,受了屈辱。但是实际上却是因“尔”“汝”不应用在君臣之间而使得晋武帝受了屈辱。
家族情况
祖辈
祖父: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开国皇帝(229年~252年在位),在其兄长孙策去世之后,接手并安定、发展江东,建立吴国。在其统治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孙权还曾派人去往夷州(台湾古称)。神凤元年(252年)孙权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在位共二十四年,死后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父辈
父亲:孙和
孙和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三子,曾深受孙权喜爱,赤乌五年(242年)被册立为太子。在二宫之争中逐渐失势,最终于赤乌十三年(250年)被废去太子之位。建兴二年(253年),被赐死。孙皓即位之后,尊孙和为文皇帝。
母亲:何姬
何姬,本由孙权初见于军营道中,并将其赐给孙和,待到孙和被赐死、孙和嫡妃张氏自杀之后,何姬开始独自抚育孙和遗留下来的包括孙皓在内的几个孩子。孙皓即位之后,尊何姬为昭献皇后,后又被尊为皇太后。
后妃
皇后:滕芳兰,生卒年不详,永安元年(258年),孙皓被封为乌程侯,聘娶滕芳兰为妃。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登基为帝,滕芳兰被立为皇后。孙吴被灭之后,随孙皓一同前往洛阳市。
嫔妃:张美人、左夫人等。
兄弟姐妹
弟:孙德,孙休时封钱唐侯。
弟:孙谦,孙休时封永安侯。
弟:孙俊,孙休时封为骑都尉。
子女
孙瑾,孙皓长子,宝鼎四年(269年)被立为太子,天纪四年(280)年东吴灭亡,随孙皓西迁,后被封为中郎。
孙虔,宝鼎四年(269年)被立为张弘范,不死鸟二年(273年),改封为鲁王。
孙充,晋朝永嘉四年(310年)被钱㻅拥立为吴王,后为周玘所杀。
孙璠,西晋太兴元年(318年)谋反,失败被杀。
其他:除太子孙瑾外,孙皓共封三十三子为王,除了孙虔,其余人的名字皆无记载。
人物评价
针对孙皓的评价,以批评为主。其中,与孙皓同时代的人对孙皓的批评,大多将批评与孙皓的暴政相连,与局势、时事相连。特别是作为吴国敌国的西晋,在其国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到他们在灭吴之前,不但认为孙皓残暴,还将其残暴视作伐吴的机会。如王濬曾建议趁着荒淫的孙皓为吴国君主而及早征伐。羊祜(晋朝灭吴功臣)与王濬相似,认为孙皓的残暴对吴国政局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得晋国如果此时征伐可“不战而克”。在灭吴之后,秦秀为给王濬请功,不但表示孙皓暴虐,还认为孙皓暴虐之甚,足以给包括晋国国民在内的世人以心理上的恐惧。
在吴国国内,虽有对孙皓的正面评价,但是也不乏批评。其中正面的评价,有如与孙皓交好的万彧,为推荐孙皓继以为帝,就曾说他“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吴国的侍中李仁曾为孙皓的恶名与晋朝侍中庾峻辩解,认为孙皓作为一国之主,掌握生杀大权,如果别人有罪,孙皓加以惩罚是应当的。吴国将领吾彦曾也是在回应司马炎的询问时说:“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其中对孙皓加以批评的,有如吴臣薛莹,他在孙皓为帝期间险遭迫害,吴灭之后,晋武帝曾问他孙皓为什么会亡国,薛莹就将吴国的“危亡之衅”,归咎于孙皓“昵近小人,刑罚妄加”,使得“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安”。
后世,有关孙皓的评价同样是以批评为主。如陈寿认为孙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唐太宗李世民将孙皓与王莽相对应,认为“王莽伪行仁义之道,有始无终;孙皓权施恩惠之风,有初无末。”唐朝高僧道宣因孙皓对所掘得的铜像不敬,将其置于厕前,评价孙皓“奢淫苛虐,不忌罪福,言无报应”。明清之际的丁耀亢在论述孙皓暴行后,评价孙皓之凶暴可与桀、纣相比,并认为后世的有关他有才能的说法也是不恰当的。
但是,后世对于孙皓也并非全无赞许。如孙皓因其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庾肩吾将其与曹操并举:“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唐代书法家韦续将其行隶评为“下中”。张怀瓘将其书法评为第三等。
到了现代,关于孙皓,史家王仲荦先生有言:“孙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蔡东藩先生在《两晋演义》中评价孙皓“淫暴无道”,而当时的孙吴是因为有了陆凯在内为相、陆抗在外为将,才得以延缓“乱亡”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