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属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翟等姓氏)之始。
根据记载,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益为嬴姓。《史记·秦本纪》:“昔伯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嬴姓族群的分布地域很广:东到山东、苏北,西到陕西省、甘肃省,北到山西省,南到淮河南岸、湖北北部之谷城。但主要分布在东方的淮、泗流域。
据2014年报道,嬴姓人在江苏省、山东省、云南省、北京、河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省、贵州省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山东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
嬴姓由来
“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始于尧、舜时期。《史记》载:“秦之先,帝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曰女华。女华生伯益,与禹平水土”。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伯益得姓后,担任了重要官职,成了舜的重臣。
但段玉裁等训学家认为,嬴姓应始自皋陶(先秦偃和嬴为一声之转),伯益应为皋陶长子。秦祖为伯益,据西周早期秦公墓出土石磬刻有“高阳有灵,四方以”,证明秦祖伯益明为高阳氏颛顼的后代。且《左传》载皋陶为高阳氏八恺之一。西汉《史记》中所载偃姓内容为孤证,并且《史记》中连西周末期的共和行政的记载都被证明为伪(据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则西周早期秦公墓(秦公一号大墓)的记载远较西汉的《史记》可信。但另外根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之清华简《厚父》篇,伯益与皋陶在年代上存在重叠。那么皋陶和伯益就并非是父子身份,可能并不相关,那么皋陶也就可能并非是嬴姓,清华简《厚父》篇中有“启惟后,帝亦弗恐启之经德少,命咎繇下,为之卿士”的记载。白话文译文为:“启即王位,雅威幷不担心启之义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为启的大臣”。
舜帝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晚年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伯益,伯益却谦让不就,隐居于箕山(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其与嵩山山脉隔登封城和颍河相望),后于夏启六年病死。大禹崩后其儿子夏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君主制国家夏朝。夏朝建立后,夏王启也没亏待元老伯益,分封他的大儿子大廉为葛国国君,葛国传至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至西周初年又复国,后被周代“三恪”之一的宋国所灭。伯益次子徐若木被夏王启封为徐国国君,首都为半城镇(今宿迁市泗洪县),历四十余国君,后被吴国所灭。
相传,伯益善于畜牧、狩猎,并发明了凿井之术。在舜帝时就担任“虞”的职务,掌管山林川泽。据《尚书·舜典》载,向舜帝推荐益作“虞”,“管上下草木鸟兽”。《凤洲纲监会·虞纪》载:“益为朕虞,治山泽”。
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伯益之玄孙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为汤御,败桀于鸣条。
自太戌以下,大廉玄孙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多显,遂为诸侯。
至秦非子,受周孝王封为附庸,续嬴氏祀,定居于秦地,史称嬴秦。及后,非子的六代孙嬴开救周有功,受姬宜臼封为诸侯,是为秦襄公,成了秦国的缔造者。嬴秦历经三十余世、六百余年的传承,特别是秦穆公嬴任好、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则等明君励精图治的积淀,嬴秦势力日益壮大。至始皇秦始皇,并六国、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被誉为“千古一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制王朝。
秦朝建立以后,始皇帝嬴政将据说是鬼谷子所撰写的《战国琐事》以及儒家经典学说烧掉,在后世的文化典籍中,《战国琐事》常被认为是战国真正的战争史的一部巨作,像历史上的流星,一闪而过,据说其中有上古八大姓氏的传说。
殊及秦亡,嬴族式微。同时,各为当政者而呼的史家、书家,也屡有抹黑嬴秦历史的偏见厥词。为趋吉避祸,部分族人被迫改以他姓。秦代之后,嬴姓后裔中正史可考者二人:西汉嬴公及东汉嬴咨。
至明朝末年,谱载有武举嬴启高。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参与平定奢崇明、安邦彦、安孝良之乱,功成,嘉封骠骑将军,诏命复嬴姓。后参与阻击张献忠起义,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阵亡于绵阳市(今四川绵阳)沉香铺,明帝追念其功勋,授以其子嬴洲(字步海)锦衣千户,世袭龙营守备(即镇守龙场营的武官)。至清顺治帝十五年(1658年),嬴洲请辞世袭,解组归川。后本支嬴氏族人即定居于川黔交际之地,至今近四百年。
嬴秦渊源
周代时,伯益十四代孙非子,居犬丘,“好马好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千水、渭河之间汇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马得到大量繁殖。于是孝王说:“昔日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于是封为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非子。于是,“千渭之汇”成了嬴秦政治上的发祥地,嬴秦的采邑在秦(天水市之清水上游为秦水),秦因此而得名。所以嬴姓后裔被称为“秦人”、“秦族”。
姬静时,非子的曾孙秦仲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被任用为大夫。秦仲立三年,周历王无道,诸侯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仍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他率族众与西戌先后厮杀二十三年,战死疆场。周宣王召来庄公(秦仲的长子,名嬴其)兄弟五人,与兵七千,继讨西戎,终破之。周宣王再次赏赐,秦地域不断扩大。并任命庄公为西县大夫。庄公卒,其子秦襄公嬴开继立。
西周时,周幽王戏弄诸侯,申侯联合曾国、犬戌西夷共同起兵,攻克丰镐遗址(今西安市),斩杀幽王。襄公率兵救周,捍卫王室,拥太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并护送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邑(今洛阳市),被平王封为诸侯,赐以岐山县以西之地,成了秦国的缔造者。
到秦穆公(嬴任好,襄公之七代孙)时,因其重用贤才,使一个小国发展为雄居西戎的大国。其后,秦孝公(嬴渠梁,穆公之十四代孙)重用商秧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奖励耕战,成为战国首强。秦昭襄王(嬴则/稷,孝公之孙)顺应灭周,取九鼎宝器,为建立大秦帝国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即现在的嬴政,昭襄王之曾孙,秦宗室是嬴姓赵姓,故称赵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大秦帝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规范交通、法令,融合民族文化,筑长城防外侵,远击匈奴,称“千古一帝”。
殊沙丘之变,赵高篡诏,胡亥夺嫡,屠杀宗亲忠良,施行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反秦,屠咸阳市,杀子婴,秦朝灭亡。故,汉之后,嬴之后裔,多以国(秦)为姓,或以“银”、“寅”为姓。至明末嬴启高复嬴姓,相距1800多年。
迁徙简史
伯益之后秦非子原居盐官镇,周孝王时为其息马有功,受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
姬宜臼时,秦襄公因救国有功,率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秦国作为周的诸侯国。其后,秦之都治沿天水、渭河、渭河东迁,先后以西垂、秦邑、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遗址、泾阳县、栎阳、咸阳为都。如今西北诸省的秦川、秦岭之名,由此而来。
川黔嬴启高系嬴姓分布图现川黔两地嬴氏一支,原籍“古秦圣地”天水,后居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孝感乡猪市坝(今属麻城市),明朝万历年间迁徙平越(贵州福泉)。
1621年,嬴启高领兵出征,转战川黔铁路。受封镇守复地,遂落居川黔交际赤水河畔的马蹄滩狮子大田。后嬴洲受封袭龙场营守备,其后嗣分居于四川马嘶乡的姚家坪、高坡、黄莺沟、半坡;马蹄乡的龙打沟、营屯、墙院、石岗、磨子塘、青杠寨;兴文县的大坝;贵州省的鸡鸭寨、箐口、卧泥河、马路河、者把坳等地,生息至2015年,已近四百年。
嬴姓分布
2、江苏省:东海县,睢宁县,射阳县,灌云县,涟水县,东台市,阜宁县,南京市,无锡市,清河区,姜堰区,启东市,京口区,南通市崇川区,泉山区,沭阳县,广陵区,武进区,滨海县,苏州市等。
3、山东省:河东区,沂南县,莒南县,郯城县,罗庄区,兰陵县。
4、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石景山区,东城区,丰台区,宣武区,东城区。
5、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新县,光山县等。驻马店市,正阳县等。
8、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淮格尔旗,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固阳县。
11、浙江省:定海区,富阳区,上虞市,西湖区,海宁市,宁波市,泰顺县。
13、贵州省:毕节七星关区、六盘水市水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黔南福泉、贵阳等。
15、湖南省:邵东市,中方县,新华县,绥宁县,长沙市雨花区,永州市零陵区等。
16、广东省:阳东区,紫金县,深圳市罗湖区、龙岗区,惠城区,新兴县。
19、云南省:玉龙纳西县,昆明市盘龙区,西山区,潞酉区,保山市隆阳区,普洱市思茅区。
20、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市,柳城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嬴姓郡望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是姓氏起源的地域标志,或指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通常是作为一个追根溯源的里程碑。“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朝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姓氏郡望的产生的社会基础——传统门阀制度起源于西汉,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门阀制度衍变为姓氏郡望之说。郡望门阀的现象,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
近现代,海内外寻根热再度兴起,姓氏郡望成为人们追寻家世渊源、联宗认亲、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寄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溯嬴氏发展历程,自伯益得姓,至秦非子食邑西犬丘,而后秦都九迁,其地域均在今甘肃陕西一带无误。而在千百年间,无论是食邑封侯、还是之后问鼎九州,嬴姓都是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而这一时期,也无疑是嬴氏最辉煌的历史阶段。以此定郡,名正言顺。
我系旧谱昭穆图载:吾祖启高“原郡天水市,又名西秦,启高祖之父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猪市坝人氏”,旧时家神牌位有书“咸阳堂上”,所指地域均与正史相符。但因历史建制沿革的变迁及地域称谓的交替,长期以来,族人的口耳相传中对嬴氏郡望存在四种称谓:天水郡、西秦郡、咸阳郡、陇西郡。所均是同一地域,但因为表述不同,容易造成误解。
值续修族谱之机,族人再议郡望确名一事,详查考证、统一说法当属必要。
1、西秦(秦州):正史中未见西秦载为地名,而是通指公元385-431年间陇西县鲜卑族在秦国故土之西建立的政权数民族政权(五胡十六国之一),其名称与前秦、后秦一样,均仅因地域在秦国故地,而与我嬴氏无人文联系。旧谱谓“原郡天水市又称西秦”,西秦当指天水的民间俗称,以附注的方式说明天水所概地域。秦州为天水别名,其名称始于三国曹丕,比天水晚,且从未制郡。古代郡名有官方标准的统一称谓,当以史据为凭;且考虑与后世他族政权区别,故西秦与秦州均不宜称作正式郡名。
2、咸阳:咸阳为秦始皇建立秦朝时的首都,属嬴氏彰显时代末期的活动地域,秦朝时属内史直管,历史上也从未列入郡名。今日所称咸阳郡,乃是韩国地名(韩国庆尚南道西部的一个郡)。综合历史真实和明确识别两个角度考虑,咸阳也不宜作为郡望使用。
3、陇西与天水:以郡制考证嬴氏望地,秦朝时属陇西郡,汉代属天水郡(又称秦州,三国曹丕黄初元年,分陇右置秦州,得秦州之名)。
从前后两个郡地域范围来看,虽然陇西置郡在先,但天水的管辖地域更吻合嬴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再结合郡望产生的历史及姓名郡望定名的规律:郡望之说著于唐朝,且多以汉晋时建制为郡名;更有旧谱“原郡天水”之说,从历史推敲和谱志传承两个角度相互佐证,嬴氏郡望确定为“天水郡”。
相关人物
秦缪公
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前620年)一作秦缪公,嬴姓秦氏,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第9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缪姓尊秦穆公为得姓始祖。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帮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实现了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占据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绥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公元前621年秦穆去世,葬于雍城遗址(今陕西凤翔区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秦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车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少昊
少昊(约公元前2698年—约公元前2525年),三皇五帝之一,他也是汉族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少皓、少,史称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他还是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汉族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据记载其部族以鸟为图腾,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图腾之一。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如:嬴、梁、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舒等。
现有学界人士认为嬴姓源于东方少昊,其论据如下,但先秦族源,尚有待历史考证。
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
少昊之母,《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又称为“皇娥”。《春秋元命苞》上记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有的书又作“稚华之渚”,即今盐山县东南)。女节梦中幻觉到这颗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而《拾遗记》上却更有一段富于神奇色彩的记载: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沧茫之浦时,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绝俗的神童,自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来到沧茫水边,与皇娥相遇,竟一见钟情,从此与她嬉戏宴游,乐而忘归。经过一段浪漫时间,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一位圣子,取名叫挚,为了纪念皇娥与帝子穷桑相爱,便又给他取名穷桑氏,亦叫桑丘氏,这就是嬴姓的原始远祖少昊。
少昊长大后,成为氏族首领。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氏族壮大,少昊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迁都曲阜市。当少昊即位之日,有五只凤从五方(东、西、南、北、中)飞集于帝庭。少昊氏认为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以鸟来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即位后,“利器用,正度量”,即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少昊最大的功绩是测量天象,制定历法。他的部落设置有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节气变化的官,有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门五种之多。少昊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官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路史·后记》),又把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都是源于此。少昊又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作乐曰《九渊》。”《帝王世纪》说,少昊一直当了一百年东夷部落联盟领袖后才去世。
少昊去世后,戎夏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有的氏族沿着黄河继续西迁到黄土高原,少昊凤鸟氏族则迁到更远的陕西云阳一带。正因为如此,少昊虽为东夷,但《帝王世纪》和《遁甲开山图》等典籍都说帝少昊死葬云阳。《山海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于少昊氏族西迁,少昊逝后,被尊为西方天神,叫“西皇”。
颛顼
颛顼(生卒年月不详):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即帝位,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颛顼,为五帝之一。《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大业
大业(生年待考,卒于禹时):男,汉族,嬴姓。史载他是伯益之父、秦国君主和赵国君主的嫡系先祖,段玉裁等训诂学家考证,嬴姓应始自皋陶(先秦偃和嬴为同一姓),伯益为皋陶长子。
大业是辅佐帝舜的十大名臣之一,被舜任命为刑法官。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蛮夷滑夏,寇贼奸”的现象,他作五刑以正民。据说,他理狱时对于过失犯罪者大多从轻处理,而对那些不知悔改的罪犯给予严厉惩处,使民众信服,被奉为司法鼻祖,又因其决狱公正,被奉为狱神。他曾向舜提出“九德”,认为要以德安民。他进谏的具体的言论记录在《尚书·大业谟》中,体现出他修德行政的主张。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大业为继承人,但大业先于禹而死,所以没有继位。大业死后,葬于六(六安)。禹封大业的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后来,禹又举荐益(伯益)为继承人,并封伯益之后于英。
伯益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以“佐舜养畜,助禹治水”之功载入史册。《史记·秦本纪》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秦始皇本纪》“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伯益生有二子:大廉、若木。作《山海经》。
嬴非子
嬴非子:在位年代约为前900年—前858年,居于犬丘,善养马。受周孝王赐为周的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承祀嬴姓,开启了嬴秦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嬴开
秦襄公嬴开(?—前766年),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周幽王时,申侯联合犬戎族进攻丰镐遗址,袭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之。周幽王被杀后,襄公拥载姬宜臼,并派兵护送,被封为诸侯,赐岐山县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成为秦国的缔造者。
嬴政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秦始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嬴姓十四氏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邑之秦,使复续嬴姓祀,号曰秦非子。”“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姓。”而且东汉大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就明说:“李、梁、葛、江、黄、阮、寥、诸葛、英、赵、秦、沈、徐,皆皋陶之后也。”皋陶之后有八支都为伯益的嬴姓十四氏。
嬴姓十四氏包括了当代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的汉族人,被合称为嬴姓十四氏。李姓一支出自嬴姓,为少昊帝青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种说法是:帝辛时,皋陶后裔理徵直谏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但嬴氏十四姓其中没有李姓,是因为嬴氏祖为伯益(大费),而皋陶(大业)是伯益之父,所以李氏是嬴宗,但不是嬴氏。
按古史料记载,李姓非伯益之后,乃伯益之弟仲甄之后代(李,阮,甄),李姓追皋陶为祖,
秦氏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嬴姓之后,伯益裔孙秦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归汉,子孙以国为氏。
黄氏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其后裔有封于黄国。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黄,嬴姓,大廉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黄歇黄歇。”
缪氏,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谥号为“缪”(莫六切)。缪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一位,人口约有四十五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缪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安徽、湖南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甘肃省等地
廉氏
源于嬴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记载:“伯益子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廉氏的出处在山西省,就是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以东的一片地方。
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氏。廉氏是一个非常古早的姓氏。在史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就是廉颇,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神武大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太原市,拜上卿”。
徐氏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即伯益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徐若木。启继帝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
长子大廉封地于秦。据《元和姓纂》所载,“伯益子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相传为古帝少昊孙大廉之后,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是徐国之始。若木就成为了徐国的始祖和第一位国君。子孙繁衍,至商时建立了徐国,逐渐成为氏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史称“徐方”。若木的后代分为四支,分别是徐氏、赵姓、黄氏、马氏。
江氏
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今河南正阳县涂店附近)。《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将伯益之后分封於江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赵氏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于周朝,因为善于驯马和驾车,深深得到周穆王的宠爱,后来因为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带穆王回京,穆王就赐给他赵城(现时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代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赵姓。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姬宜臼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梁康伯,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其后有梁氏(梁伯嬴康世系)。
马氏
出自“嬴”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赵国大将赵奢因战功,受封于马服(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其后有马服氏,简为马氏。
葛氏
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县(一说长葛市),《孟子.腾文公》载:汤居(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主要以商丘市为准,一说亳州市),与葛伯为邻。其后有葛氏。其注曰:“葛,夏诸侯嬴姓之国。”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费氏
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的后代有支以费为姓,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夏启分封其支子为费,以地为氏。
谷氏
出自“嬴”姓。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谷朗碑记》所载,秦人的先知秦非子,居住于秦谷(在今天水市西南),其后分为二支,一支为秦氏,另一支为谷氏。
人口分布
秦朝灭亡后,六国遗民都痛恨秦国,秦国嬴姓人四散逃亡。为躲避追杀,嬴姓人改为他姓隐居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罕有记载。
参考资料
秦国国姓嬴氏现有数万人 90后后人欲重修族谱(图).中新网.2017-02-18
嬴姓.news.dahe.cn.2016-01-06
清华简《厚父》新释、简注、白话译文-马文增.新浪.2017-09-24
秦皇嬴姓源于山东 莱芜史上称"古嬴".中新网.2017-02-18
秦皇嬴姓源于山东 莱芜历史上被称为“古嬴”.大众网.2017-02-18
煌煌黄姓 源自少昊嬴姓(组图).网易.2017-02-18
秦始皇是山东人?秦人嬴姓或出自山东.凤凰网.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