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在宋代《百家姓》“赵钱孙李”中,位列第四。在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中,李氏户籍人口数量排名第二。

李氏渊源主要有嬴姓姬姓等。李氏家族先秦发源于河南省战国末期活动范围扩至山西省河北省等地;秦汉时期是李氏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李氏分布东至山东省,东南达江浙赣,南抵南海;唐朝是李氏发展鼎盛期,李氏作为国姓地位尊贵,李氏族人初期迁入福建省海南省,唐宋因贬谪、避祸等原因多次南迁,分布更广泛;近600年人口流动方向转变,东部向华中地区、华北回迁增多,向西南和东北迁入成重要趋势;明朝从山西向华北移民,李氏家族明初开始海外迁徙;明末清初“湖广填川”,四川省李氏多从湖广迁入,清朝和民国时期李氏海外迁移人数进一步增加。

李氏宋朝时约有560万人,占人口7.2%,为第二大姓,集中分布于河北省、四川等省;明朝时约510万人,占人口5.5%,为第三大姓。宋、元、明期间,李氏人口急剧减少。历经明清之后的朝代更迭以及社会发展,李氏人口逐渐恢复并呈现增长态势。当代李氏的人口已达9500余万,为中国第一大姓,大约占中国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氏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武威郡、吴、唐、楚、后唐南唐前蜀西夏和大夏等政权。

历史渊源

姓氏起源

皋陶,又叫做咎繇,他姓赢。他曾经被舜任命为大理白族自治州这一官职,大理就是掌管刑法的官吏,于是他就以这个官职名称作为自己的族氏,称为理氏。由于在古时候,“理”这个古字和“李”字是可以通用的,所以一开始是理氏这个姓氏,后来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李氏这个姓氏。

商朝的时候,有周部族中跟周部族同一姓氏的后代,这些人被叫做巴人,他们在钟离山(现在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那一片区域)居住下来。后来姬发出兵讨伐帝辛并灭掉了商朝,之后周武王把巴人分封到了巴这个地方(如今在重庆的巴南区),所建立的封国被称作巴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地区建立了一个叫大成国的政权,在历史记载中这个政权被称为成汉,这是李氏的人在中国所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王朝。

李氏最早是因为担任大理白族自治州这个官职而得姓为理氏。后来,有个叫理征的人因为躲避灾祸,以野果子“木子”为食物,于是就把姓改成了李氏。又因为他当时吃的是野生的李子,所以理氏的后人就把野生中国李培育成了可以人工种植的家生李树,还把李树当作神树,也就是图腾树。凡是李氏家族的子孙,常常会在自家住宅旁边栽种李树,以此来表示对李树的敬重,而且到现在这个习惯还保留着。像“李白”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的园林里大多都种植着李树等等这些情况,也都可以作为这一说法的证据。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看法,有人认为李氏的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老子出生在陈楚地区,这个地方的图腾就是老虎,而且在楚地的语言里,“李耳”的发音就是“老虎”的意思。王任叔把老虎当作图腾,在巴地的语言中,“虎”的读音正好是“李”。所以当虎图腾演变成姓氏的时候,巴人很仰慕汉族的姓氏,于是就根据读音,选取了李氏作为自己的姓氏。

蜀汉的时候,诸葛亮平定了哀牢夷地区后,赏赐给当地少数民族李氏等姓氏。在汉朝和晋朝期间,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归顺了大汉王朝,其中一部分匈奴人和鲜卑族就被朝廷赐予了刘姓、李氏等姓氏。北魏时期,拓跋宏首都迁到洛阳市之后,在文化方面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受到汉化的影响,就改成了李氏。西夏的皇室是拓跋李氏,在天宝末年的时候,他们曾被赐予李氏。不过名义上虽然是赐姓,实际上是恢复李氏,因为西夏族的拓跋姓是汉朝将领李陵的后代。

唐朝的时候,皇室会把国姓“李”赐给大臣或者武将。一开始,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姓、张、阿布、阿跌、舍利、沙陀族、董、罗等姓氏的人,因为在唐朝建国过程中立下功劳,就跟随李唐皇族姓了李。接着,阿拉伯帝国的李诃末将军、李彦升,还有波斯人李铉、李珣,都被王侯赐予了李氏。再后来,沙陀、氐、回纥汗国辽朝铁勒吐蕃等民族,以及来自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族等外来的少数族裔,很多都因为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或者是内附归降了唐朝,而被赐予了李氏。

蒙古族的李雅拉氏,起源于陈蒙古八旗,原来居住在丹东岫岩的奇风岭那一片区域。到了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家族的很多人都选取自己姓氏的首字,取其谐音的汉字“李”,作为自己的姓氏。蒙古族的巴鲁特氏,世代居住在喀喇沁(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的喀喇沁旗)。在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家族的人大多选取了汉姓,有的姓了李氏,有的姓了白氏,还有的姓了苏氏等等。蒙古族的卓巴鲁特氏,也被叫做卓巴鲁忒氏,同样世代居住在喀喇沁。在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家族的很多人都开始采用汉姓,其中不少人取了李氏作为自己的姓氏。

满族的库雅拉氏,也叫揆雅拉氏,起源于库雅拉女真族,他们以部落的名称作为姓氏。到了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姓氏的人大多改用汉姓,有的姓了李氏,有的姓了胡姓,有的姓了孔姓,还有的姓了礼氏等等。满族的李佳氏,也被称作李家氏,世代居住在扎库木(也就是今天新宾满族自治县伊勒登河西岸的下营子)这个地方。在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姓氏的人大多选取汉姓,有的姓了李氏,有的姓了悫惠皇贵妃。满族的鲁布哩氏,也叫鲁布里氏、礼林德利氏,世代居住在叶赫那拉氏(今梨树县)、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方。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姓氏的很多人开始采用汉姓,有的姓了李氏,有的姓了孙氏等等。

满族的穆和林氏,世代居住在穆和林这个地方。清朝中期以后,他们把自己原来的姓氏改成了汉姓李氏。满族的穆里雅连氏,来源于费雅喀奇勒尔女真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省下游地区。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姓氏的很多人开始采用汉姓,有的姓了李氏,有的姓了穆氏,有的姓了连氏等等。满族的萨哈连氏,它的汉语意思是“黑色”,是满族没有被记载在族谱中的姓氏之一。现在,在北京的满族人中也还有这个姓氏。这个姓氏的人世代居住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后来大多改用汉姓,有的姓了李氏,有的姓了郭氏,有的姓了连氏等等。

锡伯族的伊拉哩氏,也被叫做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代居住在乌喇等地方。这个姓氏的汉语意思是“开”。到了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姓氏的很多人都开始采用汉姓,大多取了李氏作为自己的姓氏。

迁徙演化

在先秦时代,李氏家族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地区,河南也是他们最早的发源地。到了战国末期,李氏家族成员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延伸到了山西省河北省陕西省四川省、湖北等多个地方。

秦汉,这是李氏家族向各地迁移的关键阶段。秦始皇在平定南越国和西瓯的时候,李氏家族的成员开始进入两广地区。老子的后代迁移到了甘肃省,在那里发展成为陇西李氏的一个有声望的大家族。居住在河北的一支李氏则成为了赵郡李氏中有名望的家族。在那个时候,李氏家族的分布范围东边已经到达了山东省,往东南延伸到了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一带,南边临近南海北部湾

唐朝的时候,是李氏发展的鼎盛时期。陇西县李氏建立的王朝历经了19位皇帝,持续了289年。在这期间,李氏作为国姓,地位尊贵,全国各地都有李氏的皇室宗亲。李氏家族人口众多,成为了全国的大姓。唐朝初期,李氏开始大规模地迁入福建省海南省。而且随着朝廷政权的变化,很多李氏的官员被贬职到南方,还有不少人为了躲避灾祸而逃亡。在众多的迁徙事件中,宋朝靖康之变”时李氏向南迁徙的人数较多,经过这些迁徙,李氏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了。

在最近600年的时间里,李氏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东部向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回迁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从北方往东南方向迁移的人数。与此同时,向西南和东北方向的移民也成为了重要的人口流动趋势之一。

明朝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市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的族谱可以证明当时当地富裕且安定)开始大规模地向华北那些荒芜的地区进行人口迁移。这一点可以从《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市李氏族谱等典籍中找到证据。李氏家族成员向海外迁徙,最早开始于明朝初年。当时福建人前往琉球王国,并且在现在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定居下来。根据《明会要》这本书的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曾经赐予琉球国“善于驾船的闽人三十六姓”姓氏,让他们往来进行朝贡,其中就有李氏。而且琉球国派到明朝和清朝的翻译官员中,有很多人姓李,他们都是从福建省迁移到琉球的华人。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四川地区多年遭受战乱的影响,百姓生活困苦。康熙帝七年(1668年),四川省巡抚张德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动员全国各地的人迁移到四川。四川境内的李氏很多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移过来的,形成了“湖广填川”的现象。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李氏家族中迁移到海外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历史远祖

李氏的根祖是轩辕姓,也叫有熊氏,原本姓公孙,也就是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698年。黄帝有诸多发明创造。比如在远古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仓颉担任黄帝的史官,开始创制文字、制定甲子。当时蚩尤屡次侵犯,黄帝出兵讨伐,在此过程中始创了舟车,发明了指南针,制造了度量衡。黄帝的妻子嫘氏,教导民众采摘桑叶来养蚕,以便制作衣服,这些都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益处,所以我们尊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黄帝之后生下昌意,昌意生下颛顼

李氏的远祖颛顼,又叫做高阳氏。传说他是南方部落的首领,出生于公元前2543年,21岁登上了帝位,从公元前2514年到2437年在位长达78年,在公元前2437年去世,享年107岁,去世地在濮阳市。他的妻子是邹氏、屠氏,生下九个儿子,其中第七子庭坚,又名皋陶,是李氏血缘始祖。皋陶字聩,出生于公元前2457年,先后在尧、舜、夏三朝担任理官,也就是掌管国家刑法的职务。他办案认真,所以他的家族就以官衔“理”为姓氏。皋陶在公元前2367年去世,享年91岁,他的后裔继续被封任为理官。一直传到授姓前第三十五世的理征公,理征字德灵,出生于公元前1099年,担任帝辛时期翼颖中吴伯的职务,因为执法公正刚直不阿,向纣王直言进谏,在公元前1049年被纣王赐死,享年51岁。

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出生于公元前1069年,由于父亲被纣王赐死,在公元前1049年和母亲契和氏到苦县伊侯之墟避难,靠吃木子得以存活,为了纪念木子的救命之恩,从此把“理”姓改为“李”姓,李利贞成为李氏得姓始祖。他的妻子简氏生下儿子昌祖,李利贞在公元前992年去世,享年78岁。

李氏的名祖老子(即老子),字伯阳,号聃,是苦县历仁乡留仁里人,出生于公元前604年9月(姬定王瑜三年丁寅岁)。公元前582年,他担任周代守藏柱下史,28岁时做了楚国的丞相,56岁被免职后回到沛地,后来隐居到秦国,在路过函谷关时修道并著有《老子五千言》上下篇,共五千字,他是道教的宗师。在唐朝时被尊奉为李氏始祖,被封为玄元皇帝道德天尊,后来成为传说中的太上老君。他的妻子是何氏、古氏,生下六个儿子,长子李宗。李氏家族一直延续到唐朝,第五十七代是李世民

李氏的望祖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公元599年。李世民在公元617年劝说父亲起兵反抗隋朝,最终创立了大唐江山。

人口分布

中国

宋朝时期(960~1279),李氏大约有560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氏第一大省是河北省,约占中国李氏总人口中的11.6%,占河北省总人口的10%。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省(11.4%)、江西省(8.2%)、河南省(11.1%)、山东省(10%),这四省李氏大约占中国李氏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省(9.4%)、山西(6.2%)、湖南(5.5%),这四省的李氏又集中了29%。中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氏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氏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1368~1644),李氏大约有510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李氏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氏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有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氏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省为李氏第一大省,约占中国李氏总人口的13.3%,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2%。在中国分布主集中于江西、山西省(10.3%)、山东省(9.2%)三省,大约占中国李氏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7.4%)、江苏(6.9%)、河北(6.7%)、福建(6%)、河南(5.9%),这五省的李氏又集中了33%。宋、元明期间,李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中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氏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氏的人口已达9500余万,为中国第一大姓,大约占中国人口的7.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李氏人口由510万激增到逾9500万,近19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李氏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中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省(10.8%)、四川省(10.1%)、山东省(8.3%)三省,大约占中国李氏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省(6.7%)、广东省(5.8%)、湖南(5.6%)、湖北(49%),四省的李氏又集中了23%。东北三省的李氏密度也较高,三省李氏大约占中国李氏总人口的10%。河南为李氏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0.2%。中国形成了渤海湾、四川、东北三大块李氏高密度聚居区。

李氏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氏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氏人群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省四川省中部、河北、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西南、青海省西部、山东省北部、吉林省黑龙江省大部,李氏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2%:四川东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省、广西北部、江西西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省、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大部、辽宁等地,李氏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9%~9.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4%:浙江省福建省、台湾、江西省大部、江苏省南部、安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海南省、新疆西北甘肃省西部等地,李氏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3%~6.9%,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8%:其他地区李氏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2.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6%。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李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省份是河南省

海外

李氏不仅在中国为最大姓之一,在世界上也以Li、Lee等闻名:Lee甚至还融入到了西方人的常用姓名之中。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越南地区、东南亚地区李氏都是大姓之一。在朝鲜更出现过长达五百多年的朝鲜王朝(1393-1910年)的统治。在越南也出现过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李氏王朝(1010-1225年)的统治。

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加拿大在2013年对各地电话簿登记的姓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李(Li)姓以71074人位居榜首,在此次统计中超过西方姓氏史密斯(Smith)近万人,成为加拿大姓氏统计排名第一的姓氏。此外,李氏的另一种拼写形式“Lee”位列第八。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参考资料: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氏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以示缅怀。

太白县堂:源出唐朝大诗人李白,其人字太白,后世子孙因而以“太白”为堂号。

延平堂:南宋著名学者李侗,字愿中,南平市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朱熹曾游学其门下,辑语录为《延平答问》,世称延平先生,其子孙后代便以“延平”为堂号。

西平堂: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省)人。初为西北边镇裨将,跟随王忠嗣等作战,建功立业。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朱叛乱并占据长安,其率孤军力战,一举收复京师长安。升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兼管内诸军及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等职责,封西平郡王,卒后谥号忠武,则后世子孙遂引“西平”为堂号。

除上述堂号外,李氏堂号还囊括了赵郡堂、平棘堂、玉树堂、树伦堂、忠感堂等。

宗祠楹联

道德传家 太白遗风 诗酒流芳

——“道德传家”源自老子:“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上联典自唐·李靖屡建军功,李世民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李,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

——全联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昭明文选注析》。李隆基时,李邕官北海知府,人称“李北海”。

陇西县世泽,

冯南家声。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读ping,即冯翊,古地名,今大荔县

邺侯世泽,

楷模家声。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候。下联典自东汉·李,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

召记玉楼。

——佚名撰李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自唐·李,封候。藏书甚丰,号为“邺架”。下联典自唐·李贺,临死前见梦:玉皇大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

家藏邺架,

诏赴玉楼。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李泌,字长源,京兆人,自幼聪敏,勤奋苦学,博鉴经史,擅长行书,喜欢吟诗作赋。李隆基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后历肃宗、李豫、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候,家中藏书极多,号称“邺架”。善权术,有谋略,曾为李焞筹划平安史之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于随隕镳机应变。

下联典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朝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固顿。少年聪明并常,七岁能写诗文,曾使韩愈惊。作诗刻苦认真,母亲说他:“此儿要呕出心才作罢!”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作《讳辩》。相传他临死前,白天见个绯衣人拿块板,上面写着:“玉皇大帝新建成白玉楼,召先生去作记。”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下联典自唐·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

娘子军兴。

——上联典自南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玉词》。下联典自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华盛顿奇才队

——典用李太白祠联。

丞相将军府,

忠臣孝子门。

——入闽始祖李火德,是陇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孙,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来,因其人文鼎盛而闻名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李光耀是李火德的28世后裔。今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规模宏大的“李民大宗祠”(火德公总祠)正大门有这一副显赫的宗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典用李大钊自题联。

狂歌痛饮双仙骨,

索句呕心一锦囊。

——上联典自唐·李白,其为诗仙、酒仙,是为双仙。下联典自唐·李贺,其每出游,备一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见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上联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联典指唐·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典用鹤顶格李氏拆字联。

岷江水利千年颂,

昌谷诗风千里香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李贺,有《昌谷集》。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典用李氏聂氏宗祠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典用云南省陆良县城南面三十里处的终南山老子(李聃)说经台石刻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对九峰如画屏。

——典用清代地理学家、古文家李兆洛撰书联

犹龙紫气当前现,

旋马清风奕世存。

——此联系台湾省屏东县内埔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时思想家老子(李聃)。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李沅,字太初,肥乡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赵恒时历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黄门侍邮、尚书仆射(宰相)。性格耿直,多次上疏议论朝政,当时人称他为“圣相"。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清俭,在京城封丘县门内建宅院时,客厅前一片地方仅仅容下旋马(谓掉转马身)之方寸之地。

原本陇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孙。

——此联系台湾省新北市淡水区忠察里竹围子率民祖厝联。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

文章倚马,系出陇西县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曾任周柱下史。孔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后人以犹龙代称老子。下联典自唐·李白,旧说为陇西人,其《与韩荆州书》云:

“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

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上联典指唐·李泌轶事。,下联典指东汉·李膺轶事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

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

——上联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联典指李白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此联系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民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民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市这支李民的迁,据民国年间《李民族谱》:唐代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民的一支于清代乾隆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此联系安徽省明光市曹府山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李民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候”: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模楷听松风,敢诩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毋忘鹿洞遗规。

——典用李氏聂氏宗祠联。

欲从何休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

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此联系安徽省嘉山县方村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少年时好学,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大业年间,参与扬玄感起兵反隋,失败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脱,投奔瓦岗,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市击杀隋将张须陀,得翟让信任,自率一军,号称蒲山公营,继而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立年号为永平。他传天下,数隋炀帝十罪,屡破东都隋兵,部众日益强大,后来入关降唐。下联典指老子李聃。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李隆基皇帝也求诗。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此联系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民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李民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胃。

家谱文献

参考资料(仅部分收录):

遗产故居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陇西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自古李氏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迁,以至李家龙宫数度遭毁。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知县李汝相倡导筹资再建,基本恢复了龙宫原貌。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毁于兵灾。清末及明初李氏族人陆续增建一新。龙宫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

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85年,陇西县政府宣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2003年9月,李家龙宫正式向游人开放。2013年,李家龙宫景区被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十一大重点建设综合景区。陇西堂分置堂号牌楼、太白酒楼及迎宾区、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建成的主祭堂在中院,为重据歇山顶式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堂内供有“李氏始祖利贞公”(李利贞)、“李氏先祖伯阳公"(老子)、“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

李大钊故居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故居坐北朝南,成长方形。高阶台,黑大车门,分为三进的宅院、大门、后门,两侧与厢房、正房之间是用一丈高的十字花墙眼儿封顶的青砖墙围砌而成。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均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秩:三院一体,层次清晰。建筑格局合理、古朴,是一座具有明清以来乐亭县民房建筑风格的一宅两院穿堂套院。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有东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靠南有一猪圈。西边有两间一明的敞面碾棚,内有过去家中用过的石碾一盘。

进二门为中院,有东厢房三间。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就出生于此房的北间屋。室内陈设展出的板柜、掸瓶、座镜等是李大钊母亲周氏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南面的两间一明,摆放着当年李大钊祖母和母亲使用过的织布机一架。靠南间放有祖先及父母的牌位。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东面三间是李大钊同志长期居住过的屋子。内屋两间一明,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生活气氛。按原来的生活风貌陈设展出了李大钊祖父留下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板柜等家具,还有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其中室内陈列展出的李大钊生前使用过的一个茶叶筒和在日本留学时买的一对茶盘。

过正房后门是后宅。后宅又从中间用一丈高的十字花墙眼儿封顶的青砖院墙从南到北分成两院。两院又各有样式相同的后大门。后宅的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棚子。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李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时常在此屋读书、写字、作文章。因此,此房也称为李大钊童年时期的书房。棚子是当年家中放农具和备杂物用的。故居纪念馆的西半院,从南至北,原来是李大钊三祖父李茹璧的房产。后宅的西院没有建筑物。中院的三间西正房和三间西厢房建筑形式与东侧大体相对称,原为李大钊生平事迹的展览室,李大钊故居纪念馆落成后改为复原陈列。

1982年7月,李大钊故居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李大钊故居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19日,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李大钊故居和纪念馆入选。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李氏历代名人2251名,占名人总数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氏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李氏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13%,排在第四位。李氏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73%,排在第三位。在历史上,道家鼻祖玄元皇帝老子,别称太上老君)、李世民、医圣李时珍、李白李太白、都江堰市李冰李煜、军事家李靖、词人李清照、天文阴阳大师李淳风济公李修缘十个人,属于历史上李氏最具影响力的10人。单单李氏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武威郡、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前蜀西夏大顺等12个。

历代名人

参考资料:

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是李氏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关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设置陇西郡,是李氏的郡望之一。

秦朝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李广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景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氏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

研究考证

关于李氏的起源,有史可考的,比较令人信服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李氏源出赢姓,为皋陶后裔,以官职命氏,由理氏改姓而来。此观点认为,皋陶任大理白族自治州之职,其后人世袭大理职位,到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商末为避祸由“理”改为“李"。得姓始祖为李利贞玄元皇帝为十一世。此种说法最早从唐朝开始,并被正史记载流传,成为李氏起源的主流观点。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李纯元和年间,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中所记李氏之源,便是依据李延寿的说法。这种说法在唐代非常盛行,洛阳市出土的一通唐代填金墓志上对“李氏”来源也有同样的记载:李氏的先祖在夏朝曾做过理官,“理”就成为其子孙姓氏。后来李氏祖先落难,逃亡途中几乎饿死,因食用一种树上叫“木子”的果实而活命后就将“理”姓改为“李”姓①。北宋时,欧阳修宋祁等人撰《新唐书》延续了李氏的此种起源论并加以充实。《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有:“李氏出自赢姓,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生益,益生恩成,成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中也有:“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征遂改为李氏。”

二是李氏源于老姓,得姓始祖为老子。李氏在史籍中出现的比较晚《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氏。《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最早见诸文献的李氏是汉司马迁的《史记》:“自周有老聃,姓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老子李耳是《新唐书》以前正史所载李氏第一人。对于《史记》中老子姓李这一说法,唐兰认为是有问题的:“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子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若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因此唐兰认为:老子幷不姓李,而是姓老。高亨对此说进行了更深人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还列出四条证据: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无李氏”。《左传》宋成公十五年“宋有司马老佐”,宋后昭公十四年:“鲁有司徒老邪。”《世本》:“颛顼子有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氏。《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氏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氏,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道德经》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唯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依据唐兰、高亨等先生的观点,李氏应源于老姓,并非来自理官。今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宫附近有老庄乡,村人多姓李,也可视为李氏源于老姓的又一证据。此种观点有理有据,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李氏起源于老姓之说,在文献上是站得住脚的。

三是李氏源于上古图腾。关于李氏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为源于中国李老子指树为李:或来自原始氏族的奉李树为图腾。如《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云:“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老子出生指李树为姓说是道教神化老子的说法,不足为信。李树图腾说,因李氏见诸史籍较晚,理(里·李)姓在周代以前尚未出现,因此,并非源于图腾崇拜的上古之姓,而是后起之氏③,图腾之说仍然缺乏证据,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另一种图腾说是说李氏源于虎图腾。此种观点认为老子老子的出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原来,李耳亦楚语,即虎。《方言·八》云:“虎……江淮南楚间之玄元皇帝。”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①。此种说法认同老子为李氏的得姓始祖,其家族图腾为虎。另外,关于南方李氏的起源,学者认为其源于虎图腾。巴人称虎为“李”就是称虎图腾为“李”。以图腾为姓,遂有李氏。传说中,巴人先祖廪君化虎,成为图腾化身,“寮”应是“李”的音转。廪君,就是李君(同音):廪君、李君,也是虎君(同义)。虎、、李,都是古代巴人原始图腾的名称,也是南方李氏获姓的渊源②。但南方的巴人在西晋末年定自己的姓氏为李,当时作为姓氏的李氏在中原地区早已存在,因此巴人姓李只是进一步增加李氏家族的力量而已③。总体来看,图腾之说传说附会的成分较大,缺乏文献记载和出土史料的确证。

参考资料

华人姓氏“李”成加拿大第一大姓 远高于第二名.中国新闻网.2025-04-29

外媒称"李"成加拿大第一大姓 比史密斯多出近万人.中国新闻网.2025-04-30

常见姓氏分布来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个省份最多.北京日报.2025-04-29

书香雅韵·漫话百家姓| 国中第一大姓——李.宝安文体通.2025-04-29

4、李 姓.苍南县人民政府.2025-05-05

秦汉时期陇西李氏的兴衰.中国甘肃网.2025-05-03

茂陵博物馆文化讲堂·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之子——李敢.搜狐网.2025-05-03

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2025-05-03

学人小传:李达.光明新闻.2025-05-03

李汉俊.中国政府网.2025-05-03

李维汉.中国政府网.2025-05-03

李济深.中国政府网.2025-05-03

人民日报刊文纪念李富春诞辰110周年.中国新闻网.2025-05-03

李德生同志生平.光明网.2025-05-03

李鹏同志生平.新华网.2025-05-03

历届政协主席之李瑞环.中国日报网.2025-05-03

李岚清: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人民网.2025-05-03

李长春.中国政府网.2025-05-03

(两会受权发布)国务院总理简历.新华网.2025-05-03

(两会受权发布)国务院总理简历.新华网.2025-05-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简历.人民网.2025-05-03

李建国同志简历.共产党员网.2025-05-03

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央广网.2025-05-03

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受聘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澎湃新闻.2025-05-03

香港自由党创党主席李鹏飞逝世,林郑月娥:曾为回归作出贡献.澎湃新闻.2025-05-03

香港特区第四届政府行政会议成员名单公布.中国新闻网.2025-05-03

李国能博士出任中大法律学荣誉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2025-05-03

李玉堂.东营市人民政府.2025-05-03

纪念台籍抗日将领李友邦诞辰110周年.人民网.2025-05-03

茂名历史名人:李孝式.茂名网.2025-05-03

上海纪念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诞辰100周年.中国新闻网.2025-05-03

新闻人物: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李家超.新华网.2025-05-03

背景资料:新加坡第三任总理李显龙.中国新闻网.2025-05-03

李家大院:起家“三边”的李氏家族.运城长安网.2025-05-03

【李光前】(1893-1967年)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和教育家.泉州市人民政府.2025-05-03

李成伟家族:“橡胶大王”的三代传承 | 闽商观察.搜狐网.2025-05-03

李泽楷介绍 近日香港警方搜查李泽楷公司.新浪财经.2025-05-03

再见, 四叔!香港地产“四大天王”落幕!.湾区看点.2025-05-03

香港富商李兆基退任恒基地产主席 两个儿子将接棒.中国新闻网.2025-05-03

香港地产大亨向麻省理工捐款1.18亿美元.新浪财经.2025-05-03

李思廉.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2025-05-03

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离世:身价超千亿,曾设计李锦记商标.中新经纬.2025-05-03

我们的管理团队.百度.2025-05-03

汉能董事长李河君新书《中国领先一把》面世.搜狐财经.2025-05-03

香港股坛教父李福兆辞世 一生充满传奇和争议.凤凰财经.2025-05-03

李国宝详细资料.凤凰财经.2025-05-03

李宁.广西新闻网.2025-05-03

李开复.投资家.2025-05-03

Eric Li.吉利控股集团.2025-05-03

李敬泽.中国文艺网.2025-05-03

体育之星 > 乒乓球 > 李晓霞.新浪体育.2025-05-03

“大锤”李凯尔来了.光明网.2025-05-03

李梦:小小年纪经历逆境人生,当打之年展现巨星气质.钱江晚报.2025-05-03

北京首钢补强内线短板 深圳中锋李慕豪即将加盟.新民网.2025-05-03

李晓旭.新浪竞技风暴.2025-05-03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中国科学院.2025-05-03

创造著名“李氏恒等式”的数学家李善兰.中国科普博览.2025-05-03

李政道坚持自己理发 曾送温总理中微子研究手稿 .中国新闻网.2025-05-03

李昌钰.南通市档案馆.2025-05-03

Yuan T. Lee.nobelprize.2025-05-03

简历.中国台湾网.2025-05-03

专家详情.新华社.2025-05-03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阎肃是文艺界的骄傲.人民网.2025-05-03

李双江.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2025-05-03

Ed Sheeran.网易云音乐.2025-05-03

中国青年表演艺术家 李玉刚个人资料及其简介.搜狐娱乐.2025-05-03

品牌故事.李吉他.2025-05-03

李克勤.豆瓣.2025-05-03

打造音乐“人文化” 卢庚戌李健携手“水木年华”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9月27日14:56 新浪娱乐.新浪娱乐.2025-05-03

85后美女主播爆冷主持央视春晚.新浪娱乐.2025-05-03

李咏.豆瓣.2025-05-03

功夫影帝李小龙.新浪娱乐.2025-05-03

李连杰 Jet Li.豆瓣.2025-05-03

李彩桦.豆瓣.2025-05-03

李晨.豆瓣.2025-05-03

李小璐.豆瓣.2025-05-03

李冰冰.豆瓣.2025-05-03

李雪健.豆瓣.2025-05-03

李现.豆瓣.2025-05-03

李斯羽.豆瓣.2025-05-03

李玟.豆瓣.2025-05-03

李翊君.豆瓣.2025-05-03

李响 Grissom.豆瓣.2025-05-03

李湘.豆瓣.2025-05-03

李一桐.豆瓣.2025-05-03

李佳琦 Austin.豆瓣.2025-05-03

李荣浩.豆瓣.2025-05-03

李汶翰.豆瓣.2025-05-03

李斯丹妮.豆瓣.2025-05-03

李沁 Qin Li.豆瓣.2025-05-03

李玖哲.豆瓣.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