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复明,指在清朝统治期间,民间所采取的对抗清政府而欲恢复明朝的运动。反清复明的主旨是推翻清朝宗室,恢复明朝统治。孙中山先生引申为驱除鞑虏(清代),恢复中华。。反清复明的时间从明朝亡后各方势力反抗清朝统治而进行恢复明朝统治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清王朝灭亡为结束,时间跨度近三百年。
起源于后金政权的清王朝在当时被认为是异族,是外来的侵略者。对汉族采取”剃发易服”等政策,强行改变其民族习俗,视汉人为四等公民,引起各地汉人的不满和反抗。入关初期,有南明朝廷(永历朝廷)复明、地方军阀反清(王光泰兄弟、李成栋、姜瓖)、农民军反清(忠贞营、川东十三家、李定国、孙可望、西山十三家)、郑成功父子反清等。南明朝廷以1644年弘光朝廷建立为开始,1664年东抗清基地的被摧毁,应当视为南明的结束。清代中期,有洪门、白莲教、天理教等反清复明。清朝晚期,崛起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区的太平天国运动坚持反清复明。1864年,洪秀全病死南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至清末,所有民间会党或组织,无论新旧均扬起“反清”“反满”的旗帜。当时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提出的口号:驱除鞑虏(清代),恢复中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
清朝英国大使马戛尔尼(1873年)在“纪事”中表示:“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 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反清复明”的运动贯穿整个清朝历史时期,成为汉族各阶层最集中的政治诉求。
背景
清朝的民族政策
清王朝对汉人(专门针对汉人)采取”剃发易服”等政策,强行改变其民族习俗,引起各地汉人的不满和反抗。清王朝入关后,下令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再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剃发易服,清代便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血腥手段强行推行剃发易服令,许多地方被屠戮,汉人惨烈被杀。
清兵入关之后,在统一全国的过程当中,面对汉人的激烈抵抗,采取了屠城等极为残忍血腥手段,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保卫战、庚寅之劫等,激起了人民更为激烈的反抗。明朝的遗民身份特殊,在民间拥有较大影响,往往是密谋起事的串联者、发动者,同时起着“反清复明”的象征作用。他们的参与壮大了民间抗清斗争的声势,鼓舞了百姓斗志,对力撑残局的南明也是支持。
清朝对待明朝遗民的态度
明清易代
顺治元年(1644),清廷定都京师。随着清军南下,南明政权相继覆亡,意味着全国大规模抗清斗争的终结。此后,明遗民反异族统治的斗争,集中表现为“反清复明”的诉求;与之相表里的,即是“明室宗裔”的旗号。这一斗争由盛而衰,几乎贯穿清代始终。明朝的遗民身份特殊,在民间拥有较大影响,往往是密谋起事的串联者、发动者,同时起着“反清复明”的象征作用。他们的参与壮大了民间抗清斗争的声势,鼓舞了百姓斗志,对力撑残局的南明政权也是支持。
清朝的统治政策
清代歧视汉人,视汉人为四等公民。据清朝史料记载,即使进入上流社会,但是同等官位汉人都比要矮上一头,除此之外,清朝初期的封疆大吏和地方巡抚都没有汉人的身影。尽管顺治帝提出了“满汉一家亲”政策,但清政府在统治初期,依旧对皇室和不降的明臣采取了铲尽杀绝的政策,大肆追杀明朝皇室成员和遗臣,这些明朝的遗民只能到处逃亡,避难于民间,成为民间反清志士的精神领袖。
反清复明的性质
清王朝的反清复明活动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延绵最久的恢复前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亡。“首崇满洲”,是满洲诸帝恪守的国策;以爱新觉罗氏皇族为核心的满洲权贵掌控军政大权,统治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更是清朝统治的基本事实。满汉矛盾是贯穿清朝统治始终的一条基本线索。反清复明就是在清朝统治期间,民间人士或者明朝宗室后裔等对抗清政府而欲恢复明朝的行为,起于明末清代,历经中、后期,直至清末,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有史料记载: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打着“朱慈炯”旗号或借朱明后裔名义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的事件共有16起;其中,表明“朱三太子”身份的8起,时间主要集中在康熙五十年以前,事发地包括山西省、云南省、京师、福建省、浙江省、陕西省、江苏省、广东省等。
明末/清初反清势力
南明朝廷
自从清兵入关之后,汉人拥立过一些明朝宗室,建立了一系列的南明抵抗政权,譬如弘光朝廷、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朝廷,最终被清政府一一剿灭。
弘光朝廷
弘光朝廷(1644-1645):1644年5月初3日,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拥立明室中的藩王弘光帝监国于南京,于5月15日继皇帝位,于1645年改年号为弘光元年,南明政权自此开始 。弘光君臣的大肆搜括民财,导致大失人心,一旦形势危急,文官武将多数非降即逃。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后被俘, 次年(1646年)的四月初九日被杀。
鲁王监国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余姚市、绍兴市、宁波市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绅的扶持下,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鲁监国元年六月(1646年)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市。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就义,方国安等降清。1653年三月,朱以海也承认了永历帝的正统地位,派使者上疏提出退位归藩。
隆武政权
1645年六月十一日,朱聿鐭朱聿键见潞王朱常淓已经投降,在一批文官武将的支持下,离开杭州市前往福州市筹办监国。1646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在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返回安平镇(今属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地处涟源市西北部)。福建省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逃亡长汀古城,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遇害(隆武帝)。
绍武政权
绍武政权是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鏤利用永历政权在广东省失去民心的劣势, 于隆庆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援引“兄终弟及”自 立于广州市。改元绍武,双方为争正统互相攻伐, 朱聿鐭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后绝食而死。
永历朝廷
1646年十月初十日,朱由榔经过文官武将的三次劝进,广州就任监国。朱由榔监国七天之后,十六日传来了赣州市失守(十月初四日)的消息。同年十月二十日,小朝廷逃往梧州市。1650年(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尚可喜、耿继茂部攻克广州,孔有德部占领桂林市。朱由榔在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向南宁市逃难。1652年(永历六年)二月初六日,朱由榔自广西南宁府移至贵州安龙府(今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南盘江北岸)。1656年(永历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左右,永历帝在李定国的护卫靳统武、总兵张建的军队保护下进入昆明。1659年(永历十三年)闰正月二十五日(丙子),朱由榔和文武官员在平阳侯靳统武护卫下,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退到盏达土司(今云南盈江县西北莲花山)距离中缅边境不远。1661年(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阿瓦(今缅甸曼德勒西南阿瓦)。缅甸国王大惊,决定送出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国卷入明、清之战。1662年(康熙元年)三月十二日,清廷以擒获永历帝诏告天下,同年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烺在昆明被处死.
明末地方军阀反清
1647年(顺治四年、永历元年)四月十六日,在苏州市发生了苏松提督吴胜兆反清复明的事件。1647年四月十六日,下令文武官员割辫反。詹世勋、高永义(瞭望海上,直到天亮不见援兵踪影)带领在十七日兵丁攻入提督衙门,砍死李魁,逮捕吴胜兆、陆,解送苏州转押南京。
王光恩的弟弟王光泰、王昌因其哥王光恩(1647年四月,王光恩被诬陷逮捕押往北京)一事,在同年四月二十九日率领部下七八千人反清。杀杨文富、漆尚友、分巡下荆南道甘文奎、襄阳市知府杨矿等。五月初三日,率部转至郧阳地区,杀清代分守下荆南道刘开文、郧阳知府董有声等。后来,王光泰兄弟自知兵力不敌,同年九月内退出郧阳,随后一直活动于夔东(川、鄂、陕、豫诸省交界处)地区。
1648年(永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王得仁擒杀巡按董学成等,宣布反清复明。王得仁的军队占领九江一带以后,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安徽许多地方的复明势力迅速响应,九江以东的安徽部分州县情况也很类似。同年五月十九日,金声桓、王得仁引军返回南昌市。到1659年(永历三年)正月十八日,清军发动猛攻,十九日南昌失守。金声桓投入帅府荷花池内自尽,王得仁突围时被捕,遭支解(古代割去四肢的醢刑)而死。
1648年(永历二年)四月,清两广提督李成栋反清复明。四月十五日,他在广州市发动兵变,剪辫改装,用永历年号发布告示,宣布反清归明。广东省反正之后,永历帝下诏封李成栋为广昌侯。八月,李成栋在广州教场点兵拨将,亲自统率大军直趋南雄市(今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省省)。1649年二月下旬,李成栋大军进入江西境内。1649年三月初,李成栋兵败身死(渡河时坠马淹死)。
1648年(永历二年)十二月初三日,姜瓖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自称大将军,公开揭起了反清的旗帜。大同市举义后,山西省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1649年(永历三年)四、五月间,爱新觉罗·阿济格等率领的军队围困着大同,并且挫败了来自长城外助马路(今助马口)、得胜路(今得胜堡)来援和姜派出接应的军队,切断了大同和其他山西抗清力量的联系。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杨振威带领六百余名官兵叛变(取胜无望),杀害姜瓖与其兄姜琳、弟姜有光,持首级出城投降。
明末农民军
忠贞营
清顺治二年(1645年),抗清连连失利的李自成在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人杀害。随着大顺皇帝李自成的抗清失败和弘光政权的覆灭,使得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走向联合,一起来抵抗清军。忠贞营:1645年五、六、七月东路大顺军大抵均集结于平江县、浏阳地区,大约在七月间,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同东路大顺军达成了“合营”的协议。堵胤锡同李锦等大顺军将领达成联合抗清的协议以后,发动恢复湖北的战役。他自己同忠贞营一道先攻下荆州市,然后引兵东下同何、章部明军会师武昌。但李锦等对爱新觉罗·勒克德浑的千里奔袭一无所知,仍然指挥部队攻城;清军直冲忠贞营营垒,李锦等被打得大败向西撤退。此后李锦等兵员、重损失颇大,被迫退入三峡天险地区。
1648年(永历二年)四月十八日,堵锡领导马进忠、王进才部从驻地九溪卫(在今湖南慈利县江垭西北)、永定卫(今湖南省张家界市)进攻常德市,二十四日攻克该城。同年十月二十一日从常德进发,十一月初一日攻取湘潭市、湘阴县、衡山,初三日占领湘潭。1649年十二月初三日,忠贞营于永淳县(在今横州市、邕宁区之间)界大胜后占领南宁市府城(今广西南宁市武鸣区)。1650年(永历四年)十二月,忠贞营的主力开始由南宁北上夔东,同刘体纯、袁宗第、郝永忠等大顺军旧部靠拢。1651年(永历五年)忠贞营在李来亨等率领下到达了夔东,忠贞营从此被称为川东十三家,忠贞营的名字不再使用。
夔东十三家
忠贞营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抗清地主武装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1658年(永历十二年)七月三谭和刘体纯等部明军进攻重庆市。同年十二月十六日,清军出城迎战,谭诣也率部反戈相向,谭文的部众和袁尽孝所统水师顺流东撤。十七日,谭弘在谭诣引导下向清军投降。1663年(康熙二年)正月初一日,李国英趁新春佳节,带领官兵从夔州(奉节县)出发,顺长江北岸“沿岸前进”,于初三日渡过大宁河,占领了大昌县(今大昌镇)。同年七月二十三日,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三部联合对湖广清军大举反击。刘体纯部回撤,郝摇旗、袁宗第、洪育、朱盛被押解到巫山县城,于1664年(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在该地杀害。原来的夔东十三家只剩下李来亨部,仍然坚持于湖北兴山县境内的茅麓山区。康熙三年(1664)八月初四日,李来亨自缢而死。1664年夔东抗清基地的被摧毁,应当视为南明史的结束。
李定国
李定国:公元1647年(明永历元年)正月,大西军向贵州省进军。李定国是张献忠义子,在大西军中颇有威望。孙可望(张献忠义子)在接管了贵州全省后,命令李定国东攻湖广,刘文秀等进军四川省。1652年(永历六年)四月,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会合冯双礼部于五月中旬进攻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明军趁胜攻克靖州、武冈市州。同年六月间,李定国率领精锐兵马由武冈、新宁县直攻全州县,二十八日歼灭全州清军。同年七月初二,李定国大军将桂林市包围。初四日中午,明军攻破武胜门,孔有德在王府(即明靖江王府)内自杀。十月三十日,李定国亲自统领兵马进抵衡阳市。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县,同月二十三日,清军主帅尼堪在混战中当场毙命。
1653年(永历七年)二月,李定国率部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出发,占领战略要地梧州市,接着师出广东。三月十四日经封开县攻占开建和德庆州,同月二十五日进抵肇庆市城下。李定国强攻肇庆被击退,原寄希望的郑成功、郝尚久军又无消息,他决定撤回广西。1654年(永历八年)二月,李定国从广西柳州领兵数万攻打新会区(今属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新会战役从六月开始一直打到十二月中旬,长达半年之久。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李定国所统明军主力在退到高州市,二十六日晨撤回广西。李定国精心筹备的恢复广东、进取江南战略完全失败,此后他再也没有机会进入广东,南明复兴的希望从此化作泡影。
1656年(永历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左右,永历帝在李定国的军队保护下进入昆明市。1659年(顺治十六年)二月(明大统历闰正月)二十一日,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今云南腾冲),李定国最终击败吴三桂的清军。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给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1662年(康熙帝元年)永历帝和太子被清军俘获的噩耗传来,李定国在六月二十七日(同年)病死于景线(亦作锦线,现在泰国境内昌盛附近,与缅甸、老挝接壤)。
孙可望
1647年初(顺治三年底),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县境,抵抗清兵不幸牺牲。1647年正月初一日,大西军余部集中于四川省江,孙可望收集溃散兵马。他重整队伍继续南撤,进入贵州省占领了省会贵阳。1647年(永历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西军占领富源县(今富源县),进入云南省省境。同月二十八日攻克交水,次日移兵曲靖。四月下旬,大西军经宜良县顺利地进入昆明。同月二十四日,孙、李诸军入城,秋毫无犯。1648年(永历二年、顺治五年)十月,孙可望平定了云南全省。到1650年(永历四年)十二月,孙可望已进至贵州东部的铜仁市,贵州全省都处于原大西军管辖范围。孙可望在接管了贵州全省后,军事部署,由他自己和李定国东攻湖广,刘文秀等进军四川。
1651年(永历五年)四月,孙可望派冯双礼等率领数万兵马(马兵一万余名、步兵数万)由黔入湘,合攻沅州(今芷江侗族自治县)。1653年(永历七年)三月十七日,孙可望所统明军战败,清军趁胜占领宝庆府。1657年(永历十一年)八月初一日,孙可望在贵阳誓师(内反永历朝廷),统率十四万兵马向云南进发,以白文选为大将军,由冯双礼留镇贵阳。同年九月十九日,双方交战于交水三岔口,孙可望大军瓦解,他狼狈东窜。同年十二月初三日,孙可望随洪承畴到达长沙市,投降清军。
西山十三家
西山十三家属于李自成的余部,是清代时期活动在夔、归、房、竹等地地区的抗清武装力量,曾和川东十三家、摇黄十三家相互融合,一致抗清。
郑氏抗清
施琅降清
施琅十七岁从军,是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施琅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顺治九年(1652年),曾德事件导致施琅与郑成功公开决裂,郑成功处死施琅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投靠清朝,同显肃皇后为敌。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48年(永历二年)四月初十日,郑成功率领部将洪习山、甘辉等攻下福建同安县。1649年(永历三年)十月,初十日午郑军乘势攻克云霄,俘姚国泰。1658年(永历十二年)八月初九日,延平郡王郑成功统领兵马乘船进抵浙江羊山(今丽水大洋山,属崎岖群岛)。1659年(永历十三年)四月,郑成功、张煌言亲统大军北上进攻南京,八月初四日,郑军退到来空法师后班师回厦门市。1661年(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八,郑成功直航台湾。公历1662年1月25日,郑军攻占乌特利支圆堡。1662年2月10日,郑成功收复台湾。同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去世,享年三十八岁。
郑经抗清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郑经与洪旭等率师东渡,于初十日抵达台湾。到达台湾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分配诸镇垦荒,寓兵于农。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以提供战船给郑经,换取出兵,郑经应允此事。五月,在授职世子郑克臧为监国,命陈永华辅政后,郑经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要求耿精忠将漳州市、泉州市交给自己。康熙十五年(1676年)于十月十五(11月20日)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舟师进攻金、厦,郑经率军退回台湾。
郑克塽降清
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郑经去世,郑克正式继位。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即使还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明朝早已成为历史。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 清郑双方爆发清统一台湾之战,大清水师提督施琅大败刘国轩及董腾等人,战败后,郑克塽选择了投降清政府。
海外人士反清
明朝灭亡后,还有不少遗臣不愿臣服于清代,选择流亡海外。例如朱之瑜流亡日本,杨彦迪、陈上川、鄚玖等流亡安南(越南古名,今越南)。1704年,在明朝灭亡六十周年之际,朝鲜朝鲜王朝李焞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的祭祀崇祯皇帝。他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赵顼皇帝。“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朱翊钧(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清中期反清势力
朱三太子
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据云南反清,打出反清复明,推奉三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二十二日,汉人杨起隆诈称“朱三太子”(朱慈璊)在京城谋反,后来当场起获吴三桂颁“平北大将军印”。康熙十七年(1678年),有“山寇”蔡寅,托名“朱三太子”,率众数万,克泉州市,犯漳州市。1707年(康熙四十年),一念和尚复借“朱三太子”名义组织反清活动,在浙江省太仓起事。1708年(康熙四十年)四月,山东巡抚赵世显咨报,缉获改名王士元之朱三太子。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或借朱明后裔名义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的事件共有16起;其中,表明“朱三太子”身份的8起,时间主要集中在康熙五十年以前,事发地包括山西省、云南、京师、福建省、浙江、陕西省、江苏省、广东省等。
白莲教起义
清朝时期,白莲教又增加了许多支派,如老官斋、八卦教等,加上前代已有的支派,名目竟达百余种。与明代相比,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则有增无减。乾隆后期到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是白莲教的极盛时期,不仅活跃于北方诸省,在东北地区和南方各省也广泛传播,后传播范围扩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清代,白莲教曾受反清复明思想影响,各派与清廷一般处于敌对状态。
白莲分支起义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白莲教的支派)徒王伦的起义,王伦起义规模不算大,历时不到一个月就被镇压下去,但它是在清代中期鼎盛之时爆发的,对清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震动,也预示着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到来。乾隆后期是川楚陕地区白莲教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与稍微宽松的政治环境及劫数将近的预言有关。官府于乾隆五十九、六十年间,杀害了很多教首,并大肆搜捕教徒,足迹遍至穷乡僻壤。
乾隆六十年(1795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地苗民不堪政府剥削、压迫发动起义(非白莲教鼓动),控制了黔、川、湘三省交界的许多地区,人数达到30多万,前后持续了12年之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才成功镇压。清政府为了解决剿军军饷问题,在附近各省横征暴敛,四川和湖北“ 差摇尤多”, 农民不堪其税重。再加上天灾连年,四川经济凋敝, 重庆, 忠县,夔府一带的农民络绎不绝地向深山老林流亡。1796年(嘉庆元年)收元教(又名八卦教)发动的鄂、豫、川、陕、甘五省农民起义,成为清代第一次大规模民间反乱;清王朝派兵遣将镇压农民起义,时间也达十年之久,耗费国帑以亿两计。这些白莲教分支起义,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天理教起义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四日,在京城发动天理教起事的林清,出于坎卦教(八卦教分支)。他在起义中也 曾打出“ 反清复明”的旗号, 如其发的告示中提出要兴汉灭满。林清集徒党数千人,在京城举事攻入了紫禁城,与清廷护军在隆宗门等处展开激战。至十七日,攻入紫禁城教徒及引路太监均被击毙或捕获。林清、李文成相继被杀后起事失败,但此次起义进攻击了清统治阶级的中枢—紫禁城,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稳固统治。
天地会起义
天地会并不是只为了反清复明而组织的,但天地会本身含有“反清复明”的思想。乾嘉之际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破产劳动者和游民无产者成为天地会成员的主体,天地会也由最初的少数人结成的异姓结拜弟兄性质的自发性松散组织,逐渐发展扩大为秘密结社的性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起,提喜因信奉“人生以天地为本”,故取名为“洪门”。他开始在福建高溪村观音亭以天地会的名义传授暗语花帖等内容,并组织开展结会活动。天地会最初的宗旨是互济互助、自卫抗暴,后来随着人数增多与势力增强,加之遭到官府的查禁,其组织结构日益严密,活动方式趋于隐蔽,同时开始通过不同形式反抗清朝的统治。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八,在福建台湾府发现林爽文的天地会起义,最终,在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四在老衝崎抓捕到林爽文, 北路起义军宣告失败,这是天地会第一次发动大规模叛乱。 林爽文起义失败,但也极大地动摇了清廷在台湾的统治基础,严重扰乱了当地社会秩序。清政府便开始严查洪门活动, 逮捕杀害了大量天地会成员,这无疑增加了天地会对于清政府的仇恨。此后天地会逐渐形成了文字材料,其内部松散结构也进行了改革。其一是传会更加正式:需要木戳 、 传会花贴 、会簿等传会凭证, 克服了成员私自随意传会的问题, 大量的文字材料也使天地会在各地的传播具有统一性。 其二是"反清复明" 的政治目标开始确立, 有效的将地区宗族矛盾转化为满汉矛盾。它的创立宗旨便是“ 反清复明”,发展范围从福建漳州云霄发展到福建全省(包括台湾),之后又从福建发展到江西省、两广、云贵等省,并流传到海外,形成了海外洪门。在此过程中,天地会不仅在自身的组织上迅速发展,人员上迅速增加,还衍生出“添弟会”“小刀会”“双刀会”“三合会”“平头会”“红钱会”等数十个名称虽有不同,但组织活动方式大同小异的分支派别。
清晚期反清变化
从复明到反清的转变
清中叶以降,满汉关系虽逐渐陶融,但造成民族矛盾的根本症结———民族歧视并未消弭。“首崇满洲”,是满洲诸帝恪守的国策;以爱新觉罗氏皇族为核心的满洲权贵掌控军政大权,统治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更是清朝统治的基本事实。满汉矛盾是贯穿清朝统治始终的一条基本线索。当清朝鼎盛时,此一矛盾若隐若现,基本处于蛰伏状态。一旦王朝统治盛极而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官贪吏变本加厉,满汉矛盾重新激化。在晚清时期形形色色的民间起义中,明确提出“反清”“反满”口号,伪托明室宗裔,并且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者,首推天平天国。
1853年(咸丰三年)三月,洪秀全在定都金陵(江宁区)初后,也明确放弃“复明”主张,更多的是“反满”、“反清”主张。直至清末,所有民间会党或组织,无论新旧均扬起“反清”“反满”的旗帜。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已对社会变革提出更高要求,而“反清复明”的传统诉求不包括革新制度的内容;这正是复明(此时已不再是恢复明朝,而是恢复华族)的影响力在清末革命大潮中彻底丧失的主要原因。当时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提出的口号:驱除鞑虏(清代),恢复中华;主张将民族革命与制度变革(推翻帝制实现共和)毕其功于一役。
抗清性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聚集在桂平金田村的太平军,宣布起义。第二年(1852年)二月,他在武宣东乡正式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登极继位。洪秀全为发动群众,主要采取创“拜雅威教”、否定儒教、捣毁民间偶像、易服蓄发,恢复汉人服饰等措施。同时伪称自己是“大明太祖之后裔,弘光皇帝七世孙”;宣布加入上帝会者,“以恢复明室为志”。在民间反清斗争中,太平天国无疑是彰显“反满”动机最著、态度最坚决者。1853年(咸丰三年)1月,洪秀全攻下武昌区,震动清廷。2月9日,洪秀全等率领号称50万众、船1万余艘,夹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市、芜湖市,势如破竹。同年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区(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旋派军两支攻占镇江、扬州市,与天京形成犄角之势。但洪秀全在定都金陵(江宁)初,明确放弃“复明”主张。
1856年8月,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相救。9月初,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韦昌辉残杀。 不久,韦昌辉又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于1857年5月,率数万将士脱离天朝,虽然继续反清,于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覆灭。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湘军入城(南京城),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无降者。
捻军
清嘉庆初期五省白莲教起义的"漏网分子"结成捻子,在与顺刀会、虎尾鞭、白撞手等盗匪团体的不断碰撞、融合中,成为区域性的土匪集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捻子的性质发生变化,变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捻军。捻军"旗分五色"的军事编制、职官名称等,当仿自八卦教。
天地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在各地发动多次起事,仍打出故明旗号。1853年(咸丰三年)四月,闽南爆发天地会(双刀会)黄德美、黄威(位)起事,聚众万人,连克海澄、漳州、同安、厦门、漳浦,布告反清。台湾天地会李石亦举事,占凤山,以“兴汉灭满”为号召。
小刀会
小刀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支派。乾隆年间创立于福建省,会员以小刀为标记,故名。成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水手、搬运工、城市游民,期间有工商业主加入。承袭“反清复明”口号。1853年(咸丰三年)其首领刘丽川、黄威分别在上海、福建率众起义,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汇成反清浪潮。
洪门
清朝初期,少林永化堂门下弟子作为明朝皇家门堂因反对清朝的‘剃发令’和‘易服令’,保留住汉传文化,相约在少室山(俗称莲花山)下。以朱元璋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国时所倡导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志为志,以少林永化堂所传承的入门之小洪拳为名,秘密成立反清复明组织洪门。其后便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形成不同的洪门分支,其中较为人知的有漕帮(青帮)、天地会、哥老会、袍哥会、三合会、安亲会、致公堂等反清复明组织。洪门发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哥老会(袍哥)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青帮
虽然青帮与洪门有相当之渊源,但由于实行禅宗思想制度,所以与洪门中互称兄弟不同,青帮组织是拜师入帮,会众以师徒相称,崇尚“师徒如父子”。倾向于行会性质的青帮并未如洪门般强调反清复明,但多少也认同这一思想,提倡“替天行道”。由于青帮并未积极从事反清活动,洪门一度将其当作叛徒,严禁洪门会员转投青帮。但为了避免冲突,两派仍多称“青洪一家”,所谓“红花绿叶白莲藕(指洪门、青帮、白莲教),三教原来是一家”。清代后期,不少青帮弟子也开始反清,两派逐渐减少敌对。
哥老会
哥老会是近代中国 活跃于长江流域 ,声势和影响都很大的一个秘密结社组织 。哥老会属于天地会分支,其直接前身是“边钱会”,它是天地会发展到四川云贵以后建立的分会,在嘉庆年间叫仁义会(而仁义会就是天地会的分支)。哥老会作为一种秘密的民间结社,但在清代咸丰年间以前,它是以江湖会的名号在民间活动的。民族性和革命性是袍哥文化精神特征的重要反映,从袍哥初期的“反清复明” “排满兴汉”“打洋教”“保路运动”,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巴蜀袍哥的积极抗战即可看出这一精神特质。
辛亥革命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振兴中华”就成为了他的革命初心。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流亡海外。1903年11月,黄兴宋教仁建立华兴会 ,上海市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1905年7月,孙文、黄兴、 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部分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文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文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皆以失败告终,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参清晚期反清势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爱新觉罗·奕劻奕为总理的内阁。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一说满族8人,蒙古族1人),而皇族竟有7人(另有6人、5人之说)故人称“清朝责任内阁”,民族资产阶级彻底失望。
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中国同盟会和会党组织哥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1911年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陵关宣布起义。徐绍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同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宣布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 。11月11日,攻南京联军司令部在镇江市成立。四川大汉军第二任正副都督尹昌衡、罗纶在911年11月21、22日,广安市、重庆市先后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和蜀军军政府,川东南57州县宣布响应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走出了“振兴中华”的历史性一步。
事件结果
清代入关初,“反清复明”是汉人社会最有力的动员口号。反清复明运动呈现了有清近三百年间,汉人各阶层反抗清廷政治压迫、民族压迫的一条重要轨迹。清朝作为少数族人所建王朝,其对汉民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尤其清兵南下征服中使用大规模屠屠城(汉人),在汉人各阶层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并激起他们长久和坚韧的反抗。这就构成汉人社会“反清复明”的坚实基础,同时汉人社会根深蒂固的中原王朝“正统观”,儒家“华夷之辨”思想等,也助推了反清复明的传播与传承。
清代的“反清复明”运动,从明末清初持续至清末:南明朝廷以1644年弘光朝廷建立为开始,1664年夔东抗清基地的被摧毁,应当视为南明反清的结束。清朝中期,有洪门、白莲教、天理教等反清复明。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七日,天理教徒攻击紫禁城失败为结束。清朝晚期,崛起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区的太平天国运动坚持反清复明。1864年,洪秀全病死南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可视为清晚期反清的结束。清末,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影响
清初民间的影响
顺治年间,清兵南下,暴力征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清代民间“反清复明”斗争,始终离不开以明室宗裔相号召。无论“太子”“朱慈炯”是否真伪,即民间反清斗争的重要象征。清代作为少数族人所建王朝,其对汉民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尤其清兵南下征服中使用大规模屠城行为,在汉人各阶层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这一背景下“反清复明”成为汉族各阶层最集中的政治诉求,这一斗争此起彼伏,并激起他们长久和坚韧的反抗。
宗教起义的影响
乾嘉年间,清朝统治盛极一时,但社会矛盾也在积聚。与前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民间反乱规模小、人数少,且多以宗教组织为依托。这些组织多系明代民间宗教的延续,其教派名称、信仰内容、组织结构与明代大体相同。其中带有“反清复明”色彩的教派包括白莲教、罗教、弘阳教、三阳教、大乘教、闻香教、八卦教等,以及从中衍生的诸多支派。教派名目庞杂,教义大同小异。
自道咸以后,清王朝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为汉人社会的反清反满斗争重新注入了活力,崛起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区的太平天国,秉持“反清”“反满”双重目标。“反清复明“运动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逐渐演变为“反清”与“反满”,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口号,前者针对国家政权,后者针对统治民族。
清末影响
至了清末,所有民间会党或组织,无论新旧,均扬起“反清”“反满”的旗帜。关键一点变化是:随着西方民族观与民主观在海内外汉人精英中的传播,将推翻清朝统治(即所谓“反清”)与重建汉人帝制(具体表现为恢复中华)相熔接的传统诉求明显落伍。而当时的革命党人,无论是章太炎“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观点,还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理论,都主张将民族革命与制度变革(推翻帝制实现共和)毕其功于一役。与此同时,“反清复明”的口号虽时有显现,实际影响已经极其有限。近代中国的发展已对社会变革提出更高要求,而“反清复明”的传统诉求不包括革新制度的内容,这正是其(复明)残余的影响力在清末革命大潮中彻底丧失的主要原因。
事件评价
清代雍正《大义觉迷录》卷一曾感慨反清复明现象,披靡远超前代:“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反清复明)若此之众者。”
英国大使马戛尔尼(1873年)在“纪事”中表示:“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评论天地会称“ 我虽未尝参加三合会,但常闻其宗旨在反清复明。此种主张, 在康熙年间初创时, 果然不错 的。 但如今已过去二百年,我们可以仍说反清,但不可再说复明了”。
孙中山在《明太祖陵文》明确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受到政治上的压迫以至于完全亡国,已有了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 孙中山还说:满族乘“中国多事,长驱直入,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清代乘间入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迭起迭(反清复明时起时涨)。
现代学者顾诚在《南明史》讲,抗清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明清易代,是华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剽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所以南明各政权对清的战争是正义的反征服战争。
朱三太子真假争议
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据云南省反清,檄文中扬言将在甲寅年(1674年)正月元旦,推奉三太子为主。吴三桂在起事之初打出“朱三太子”旗号,意在争取汉人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十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反乱消息传至京师。次日,汉人杨起隆诈称“朱三太子”(朱慈璊),谋于京师内外放火起事。正黄旗都统图海、祖永烈当场起获吴三桂颁“平北大将军印”。清兵广为搜捕,杨起隆逃去。随即有人举首称他仍藏大城(京师北城,即八旗驻防城)内。后说载于清官修史书,可证清廷虽悬以重赏,杨起隆终隐没于民间。
1678年(康熙十七年),有“山寇”蔡寅,托名“朱三太子”,纠众数万,与郑军声气相通,克泉州市,犯漳州市。次年秋,阿巴泰率军进湖南省,于新化县僧寺俘明太子朱慈灿。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一念和尚复借“朱慈炯”名义组织反清活动,建号“大明天德”,在浙江省太仓起事,失败后逃至苏州市被获。1708年四月(康熙四十七年),山东巡抚赵世显咨报,缉获改名王士元之朱三太子。他供系先朝皇四子朱慈焕,原封定王。审讯过程俱载清廷档案,且有同案重犯的回忆为佐证,故对其身份的真实性应无异议。尽管他否认参与一念和尚密谋不法事,清王朝虽认定他未卷入谋反,仍拟死罪。
如果说顺治帝初年,清朝天下未定,摄政王杀故明太子,尚有维持大局的考量。那么六十余年后,当清廷江山已稳,仍执意处死七十五岁高龄的皇四子,则量刑未免过苛。此后民间反乱虽仍有以“朱三太子”名义发动者均系假托。现代学者刘小萌统计:自1656年(顺治十三年)以迄1752年(乾隆十七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或借朱明后裔名义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的事件共有16起;其中,表明“朱三太子”身份的8起,时间主要集中在1711年(康熙五十年)以前,事发地包括山西省、云南省、京师、福建省、浙江、陕西省、江苏省、广东省。 以上只是概括统计,数字未必准确,但可知“朱三太子”在民间影响之广,号召力之强。由此可见,“朱三太子”作为反清象征,在民间广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