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1651)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为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孝烈皇后所出,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同母胞兄,是历经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福临三朝的重要军事人物。早年间,阿济格随父出征便展现出军事上的天赋,加之母亲的关系,初授台吉,接着在天命十年(1625)至天命十一年(1626)的多次征战蒙古的作战中,表现勇猛而被授予贝勒,随后得到了分拨的正黄旗15牛录,成为了正黄旗旗主贝勒,同时也是天命年间的“四小贝勒”之一。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继位后,阿济格逐渐成为了其手下信赖的一员猛将,参加了对朝鲜、明朝、蒙古的多次军事行动,立下了赫赫战功,期间也表现出了处事鲁莽,欠缺考虑的一面,屡次遭罚,甚至被剥夺了旗主。
随后,自顺治元年(1644)始,阿济格与爱新觉罗·多铎奉命,在清军入关、南下肃清李自成残部、剿灭南明等一系列作战中,再次立下功劳,由此日益骄横,顺治六年(1649),于胞弟多铎新丧之期,向爱新觉罗·多尔衮表示自己当封叔王。遭到多尔衮严厉斥责,并宣布以后不准其参与六部事务,禁止交结汉官。
顺治帝七年(1650),多尔衮逝世,阿济格欲与其子劳亲篡班夺权,取代多尔衮的摄政王之位,议政王大臣会议将此定为谋乱之罪,遭到削爵幽禁。幽禁期间,阿济格仍与其子及心腹合谋越狱,事情败露再遭重罚,后又于幽禁处闹事纵火,顺治八年(1651)最终与劳亲一同被赐死,其余诸子则废黜为庶人。阿济格死后葬于八王坟;乾隆,阿济格得到平反,得以重入宗籍,八王坟也得到了重修。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阿济格少年时期,正值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进而与明朝争夺辽东之际,其自幼弓马娴熟,年少便随父出征,表现英勇,加之其为孝烈皇后所出三子中居长,初授台吉。天命十年(1625),盟友科尔沁区部落遭到察哈尔省部围攻,阿济格跟随五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受命前往,兵至农安,察哈尔部林丹汗望风而逃,次年(1626)又随父兄相继进攻蒙古喀尔喀巴林部、扎鲁特旗部,大获全胜。其中征讨喀尔喀巴林部中,在援兵未至的情况下,阿济格当机立断亲率六名箭卒杀入敌营,射死首领囊努克,击溃巴林部,因功受封为贝勒,后得到努尔哈赤分拨正黄旗15牛录,成为了正黄旗旗主贝勒,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
天聪元年(1627),继位的皇太极曾召集诸王公贝勒询问,关于对明朝、察哈尔、朝鲜用兵孰先孰后的讨论,最终定下了先断明朝的右翼朝鲜再断左翼蒙古,便派爱新觉罗·阿敏统帅军队远征朝鲜,爱新觉罗·济尔哈朗、阿济格、爱新觉罗·岳托等贝勒随征。先是趁夜奇袭朝鲜义州,接着乘势连克五座城池,进而攻占了平壤,迫使朝鲜国王李倧遣使求和。目的已然达成,按理应该班师回朝,但阿敏却心怀异志,打算自立门户,留在朝鲜,主张继续进军,深入朝鲜半岛腹地。阿济格坚定站在岳托一边,支持其“朝廷重兵不可久留于外”的主张,据理力争,劝说阿敏同意遣使议和,与朝鲜签订《江都之盟》。与此同时,按照皇太极的部署,袭击义州之时,阿济格等还分兵攻打驻守的铁山明朝毛文龙部,迫使他们逃走,以解除其对后金方面的牵制。
勇冠三军
同年(1627),从朝鲜战场归来的阿济格又随皇太极开赴锦州战场。后金军队的攻势持续了14天,未有建树,转而进攻袁崇焕坐镇的宁远城。此时的明军早已严阵以待,派千余人修建好了战壕并精心布置了火器,但均遭到阿济格所部的一一歼灭,迫使明朝总兵满桂率骑兵出城列阵,组成防线。皇太极下令强攻,但诸贝勒认为不宜强攻,理由是距离城墙太近容易遭到火器射杀,唯有阿济格力挺,并策马紧随皇太极杀入明军阵中,冲破击败明朝骑兵。见此情形,后面观望的其他贝勒颇为惭愧,顾不上穿戴甲胄,也当即率领所部杀向明军,阿济格由此受到了皇太极的肯定。
两战均未占得便宜,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转而绕道蒙古地区,继而选择明朝镇防区的薄弱地区突破,直逼京城。阿济格按照皇太极的部署,先是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等率兵在宁远、锦州市地区大肆杀掠,以吸引明朝的注意力,掩饰后金真正的意图,接着又与爱新觉罗·阿巴泰率左翼四旗及蒙古兵攻克龙井关,直指京城重镇遵化市,途中遭遇明朝大将赵率教前来勤王,阿济格将其斩落,并击溃所部,乘势攻克遵化,直逼京城。在广渠门一战中,阿济格再次一马当先,率部入隘口进击敌军,追杀至城壕;交战中坐骑被炮火击毙,阿济格才被迫撤回。
大凌河之战
天聪五年(1631),眼见明朝有意将关宁防线前提,由明朝大将祖大寿实施修复大凌河,皇太极再度兴兵征明,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其中阿济格与爱新觉罗·硕讬受命在锦州市、松山阻击明朝的援兵,所部连夜奔袭锦州,于城外安营,却遭遇锦州六千明军的偷袭,只是当夜大雾弥漫,咫尺之外人不能辨。阿济格临危不惧,命令将士列阵自保,等候时机,明军见无动静,也不敢轻易冒进;当大雾消散之际,阿济格即刻下令反击,一路追杀至锦州城下,生擒游击一员,获军械马匹二百有余。
此后,皇太极在小凌河岸侦视敌情时,遭到明朝勇将祖大弼所率的六千人袭击,当时御前亲兵不满两百人,双方力量悬殊,同行的爱新觉罗·多铎又于阵前交锋时还发生坠马受伤,皇太极处境十分危险。危难之际,阿济格率部赶到,力战退敌,明军以人多势众重新列阵来战,阿济格指挥反击,杀退明兵,斩明将一员。眼见连连受挫,明朝又派监军张春,会同总兵吴襄、宋伟等率四万大军以解大凌河之围,阿济格随八旗大军与之交战,不仅截杀了大半明朝援军,并将明军残部向北驱逐了四十里,而且最终迫使祖大寿投降。此后,阿济格又随征参与了对明朝和蒙古察哈尔省部的多次作战,立下战功,赢得了皇太极的信任和倚重。
再立新功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元崇德,建国号清代,叙兄弟子侄功,进封为多罗武英郡王的阿济格先是奉命担任主帅,领兵袭扰明边,以掩饰进攻朝鲜的真正意图。此役阿济格谋略得当、指挥有方,其先是急行军至昌平区,与事先释放、进入城内做内应的两千明兵约定开城,攻陷了昌平,接着率大军做出直逼京城之势;而当明朝全城戒严,调集山东省、山西省、大同市等地大军勤王之时,阿济格虚晃一枪,迅速转向京城周边劫掠,与明军作战五十六次,克城十二座、获人畜十八万,使得攻击朝鲜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皇太极远征朝鲜还有一个重要意图,即解决据守椵岛的明朝东江总兵毛文龙所部。皮岛位于辽东、朝鲜、后金之间,位置要冲,毛文龙在岛上招降流民,整编备战,曾于努尔哈赤时期发动了6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袭扰后金,后毛文龙虽然遭袁崇焕擅杀,但残部仍据守皮岛。
崇德二年(1637),入朝战事一结束,爱新觉罗·岳托奉命进攻皮岛未果,几次增兵仍未奏效,皇太极转而令阿济格接替。阿济格到达后,实地勘察皮岛周围地形,认为对其不可强攻,于是先派一部乘小船潜渡过海,攻皮岛西北隅,又派阿礼哈率兵乘巨舰从正面进攻,同时还有一部从北面而上,一举攻克皮岛,为清朝解除了后顾之忧。而后阿济格又在松锦之战中立下大功,先是崇德六年(1641)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奉命围攻锦州市。当时锦州外城由蒙古将士把守,其守将与阿济格、济尔哈朗取得联系,意图降清,后被祖大寿发觉,遂提前行动,遭到与明兵的猛烈攻击;阿济格果断下令率部援绳登城而上,与蒙古兵内外夹击明军,占领外城。接着崇德七年(1642),阿济格奉皇太极之命,率骑兵追击至塔山而回,夺取明军储藏于笔架山的军粮;断绝粮草供应的明军被迫退入松山城死守,从而遭到清军重兵围困,明主帅洪承畴组织数次突围未果之下,松山城破遭生擒,不久后锦州城也失守,意味着明朝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的解体。
犯错不断
与战场上所向的披靡形成鲜明对比,战场之外的阿济格却处事鲁莽,欠缺考虑。在这场松锦之战中,阿济格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奉命围困锦州市期满,与前来换防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交接之时,恰恰遇上了数万明军援锦,清军吃紧。不过,济尔哈朗仍决定按期交接,阿济格也未有任何异议,导致了清军的失利。事后,皇太极指责济尔哈朗同时,严厉批评了阿济格,认为身为武英郡王的阿济格,根本就没有武英的样子。而在松锦决战的关键时刻,奉命围困塔山、高桥,以切断明军退路,兼防山海关援兵的阿济格不顾自己的身份,发表不当言论,认为驻防太劳苦,还不如回家,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军心,甚至还一度在军营帐中“措胡琴,吹胡茄,聚众歌舞作乐”,故松锦一战后庆功宴上,阿济格获得封赏很少,一气之下,竟弃宴回家,遭到皇太极罚银万两,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忿忿不平,其称病闲居家中不出理事。
凡此事例时有发生,事实上,这也是阿济格一贯的作风。早在天命十一年(1626),阿济格便因厄参一案遭到处罚。当时,按照努尔哈赤创定满蒙联盟的基本政策,投奔后金的蒙古贝勒、台吉,是受优待的,封授官职,赏赐庄园、人畜和财帛,愿入何旗则取决于本人意愿。厄参台吉来归原本愿意跟随阿济格,爱新觉罗·德格类仗着胞兄为四大贝勒之一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强制厄参改属至旗下,遣人往拘,遭到阿济格的砍伤,加之皇太极有意打压阿济格三兄弟的两白旗,结果偏袒德格类,对阿济格处以罚银一千两、马七匹等的惩罚。
阿济格从中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天聪二年(1628)又因为爱新觉罗·多铎出头再遭重罚,起因是多铎打算取国舅阿布泰之女。阿布泰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孝烈皇后的弟弟,而阿巴亥又极受努尔哈赤的宠爱。因这层关系,从天命七年至十年的四年里,阿布泰由一位闲散旗人,历经多次征战而官至后金军政事务的最高武官,八督堂第一督堂,一跃成为了军政要员。皇太极继位后对其颇为忌惮,曾谕令诸贝勒勿与之联姻;作为兄长的阿济格却同意了多铎的请求,出面遣人说媒,欲玉成此事,但却被皇太极否决,同时废黜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将阿布泰降为游击。
领兵入关
阿济格并没有一蹶不振,此后仍然在清廷的四处征战中发挥重要作用。顺治元年(1644),大顺军兵临城下,崇祯深知已无力回天,遂于煤山自缢而亡,随后占领北京的李自成,开始招抚明宁远总兵吴三桂。起初,吴三桂权衡利弊后归降李自成,但行至滦州却获悉父亲遭到大顺军严刑拷打,爱妾陈圆圆还遭李自成部将的霸占,愤而与李自成决裂,转而投降清朝,折返山海关区。李自成当即率部从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三个方向进攻吴三桂,山海关摇摇欲坠,即将破城之际,阿济格、爱新觉罗·多铎奉爱新觉罗·多尔衮之命,各率一万骑兵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杀出,扑向敌军的侧翼,大顺军措不及防,纷纷溃逃,从而得了山海关之战的胜利;接着阿济格又与多铎奉命追击李自成残部,至固关始返回,在庆都等地虏获大批重。
经此一战,清朝政权以此为契机,定都北京,阿济格因功晋封为和硕英亲王,不久任靖远大将军与多铎兵分两路进军陕西省,追剿有卷土重来之势的李自成。李自成与先行的多铎所部在潼关发生交战的同时,命大将高一功据守陕北地区重镇榆林市,试图吸引阿济格的进攻,从而阻止其南下与多铎军合兵。阿济格并没有让敌人如愿,而是留下明降将姜瓖等围城,自己则率主力绕开榆林,剑锋直指大顺的大本营西安市,以彻底堵住李自成的后路。
见到战略意图被识破,所部又遭爱新觉罗·多铎击败,李自成只得向河南省、湖广地区转移。阿济格马不停蹄,当即挥师南下;李自成在九宫山遭到当地地主武装伏击身亡。至此,一路追击的阿济格,辗转河南、湖广、陕西省、江西省等地,共下63座城,彻底肃清了李自成势力。然而,阿济格等来的不是封赏,而是被贬为英郡王。原因是清廷听说阿济格打了打胜仗,特遣使携诏慰问并令其班师,但诏书还没到达,阿济格就提前回京了,其胞弟爱新觉罗·多尔衮新账旧账一起算,诸如称顺治为“孺子”、谎报李自成死亡、擅取改道索取马匹而导致贻误战机等,数罪并罚,将阿济格贬为了英郡王,但不久后恢复爵位。
篡班夺权
多尔衮离不开这位胞兄的南征北战,但阿济格缺乏政治头脑,使得多尔衮始终不敢将其任为辅弼。相较之下,多尔衮更信赖爱新觉罗·多铎,从而引起了阿济格的不满。当顺治帝六年(1649),多铎病逝,其子爱新觉罗·多尼袭爵。自恃功高的阿济格竟然遣人表示,多铎征流寇都后躲于僻地,破潼关县时没有全歼其敌,追击叛逃的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时又不取其国,根本没什么功绩,不应优待他的儿子,而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叔父之子,不应称叔王,而自己是太祖之子,皇帝的叔叔,应当封辅政叔王而没有封。对此,多尔衮严厉斥责了这位胞兄,一则请封叔王,于理不合,其次多铎新丧,竟毫无悲伤之心,说出这样的话,并宣布以后不准其参与六部事务,禁止交结汉官。
顺治帝七年(1650),多尔衮行猎时坠马,后伤重不治。不甘心的阿济格终于等来了良机,率先回到京城,为自己上位铺垫,先是秘令其子劳亲率兵速来相助,以此逼迫两白旗大臣依附于自己,接着对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济尔哈朗说,摄政王多尔衮很后悔过继了爱新觉罗·多尔博,曾表示要让劳亲入正白旗,为劳亲制造舆论,最后又对端庄亲王爱新觉罗·博洛说,原来令你们三人理政,如今为何不议摄政之人,暗示要推举自己为摄政王。但两正镶白旗大臣并不愿依附,一面加强防范,防止遭到阿济格吞并,一面向告发阿济格的欲篡班夺权。
当顺治帝于德胜门迎丧之时,阿济格竟身带佩刀以见,居左坐,率四百亲兵的劳亲居右坐,诸王担心发生变故,纷纷派出所部亲兵沿途监视,直至北京。次年,亲政的顺治开始清算爱新觉罗·多尔衮集团,迎丧期间,举动甚为悖乱的阿济格恰恰撞在了枪口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定阿济格谋乱之罪,削爵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参与其中的亲信尽数诛杀。但阿济格却暗藏大刀四把,与其子及心腹合谋越狱,事情败露再遭重罚;不过,阿济格仍未收敛,又于幽禁处闹事纵火。诸王将实情上奏,顺治帝八年(1651)最终阿济格与劳亲一同被赐死,其余诸子则废黜为庶人。阿济格死后,葬于八王坟;乾隆,阿济格得到平反,得以重入宗籍,八王坟也得到了重修。
人物评价
纵观阿济格的一生,正如清史专家萧一山所说,年纪轻轻的顺治能够成就“奠定中原,征服华夏”的大业,离不开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的宗室诸王。继承了努尔哈赤能征善战基因,历经多次战火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员猛将的阿济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此,顺治皇帝也曾这么评价:“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劳苦功高。”充分肯定了阿济格对清朝基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另一方面阿济格缺乏政治头脑且行事鲁莽,一再冥顽不灵,导致了被赐死的悲剧。爱新觉罗·弘历认为:“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继而细数其过往“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等斑斑劣迹,从而否定阿济格的光辉战绩,认为只是“虽前此亦有微功”,根本“不足以抵其罪”。
轶事典故
反对迁都
虽然阿济格战功卓著,但政治上却缺乏远见,是清代守旧势力的代表,在入关之初,其秉承努尔哈赤一贯的“诛戮汉人,抚养满洲”,对爱新觉罗·多尔衮说:“我们刚得辽东时,没怎么杀戮,结果我们满族好多都被辽民杀掉了。所以现在应该趁着兵威,大肆屠戮,留下诸王来镇守北京,主力部队回到沈阳市,或退保山海关区,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从而抵制迁都。多尔衮则反对道:“先汗(皇太极)曾说过,一旦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决不可以就这么回关东。”二人在政见上分歧颇大。
无缘六部
阿济格缺乏政治头脑还表现在,早在天聪年间,其身为议政王,但对军国大事鲜有建言,而后皇太极仿照明制,设立六部管理国家事务时,将当时议政贝勒几乎都任命为主持六部,唯独阿济格没有任职,加之其的种种过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皇太极改元称帝的封爵,封亲王者有六人,而阿济格仅封为郡王,地位不如同母的两位胞弟,甚至还比不上侄子爱新觉罗·岳托。
家族成员
墓葬
阿济格死后葬于八王坟占地一顷数十亩,东边隔着大道是松公坟(即佛手公主坟),南边是醉公坟,再往南是通惠河,西边是郎家园,北边到刘家(后人刘长岭)门口。在正坟院墙东边有砖宝顶三座,并立有首龟碑两方,即构擎、纳殿碑,俗称“东衙门”;西边有大土坟两座,大土坟南另有追封镇国公傅勒赫的大土坟一座,俗称“西衙门”。八王坟能有这般规模与傅勒赫间接关系。从纳兰性德之子富格神道碑的碑文“相国太子太师讳明珠,夫人觉罗氏为太祖高皇帝嫡孙女、英王正妃之第五女。”,可知康熙朝重臣明珠的正妻为阿济格的嫡五女,与傅勒赫或许是同母所生,因为这层关系,在明珠的斡旋下,恢复了傅勒赫的宗籍,也仅限于傅勒赫,后又于康熙三十七年(1699)“录阿济格功”,先后封盛京将军绰克都八子普照、九子经照辅国公,以此为开端,加之后世的重修扩建,才有了八王坟的规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满清十三皇朝 (1987).豆瓣电影.2023-05-02
一代皇后大玉儿 (1992).豆瓣电影.2023-05-02
大清风云 (2005).豆瓣电影.2023-04-26
美人无泪 (2012).豆瓣电影.2023-04-26
大玉儿传奇 (2015).豆瓣电影.2023-04-26
苏茉儿传奇 (2018).豆瓣电影.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