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琅琊人(今山东临沂),是刘奭时期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人,其妻为黄承彦之女。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父母俱丧,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去世后,他隐居隆中十年。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司马徽司马徽。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得到刘备赏识,从此辅助刘备东征西讨。在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诸葛亮亲自游说孙权,促成刘孙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后来,诸葛亮又协助刘备占取益州,并助其登上帝位,自己也被封为丞相。刘备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幼主刘禅,向南出兵平定叛乱。自建兴四年(226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多次北伐,意图统一中原,率军出驻汉中市,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最后死于五丈原(今宝鸡市岐山县),葬于定军山

诸葛亮在益州严明法纪,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他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济,并任用贤才,让蜀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统治日趋稳固。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诸葛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他以身作则的廉洁风范也对后世影响深远。国学大师钱穆评价他:“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相关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他早年丧父,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前往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投奔袁术并担任豫章知府,诸葛亮及其弟兄也都跟随前往。后来,诸葛玄官职被朱皓取代,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等人前往荆州(今湖北省襄阳市)投奔时任荆州州牧刘表。在荆州期间,诸葛亮与颍川(今河南许昌市禹州市)人石广元、徐元直以及汝南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孟公威到处游学。诸葛亮经常抱膝长啸,他说石广元、徐元直与孟公威可以官至刺史郡守,而自己则可以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的人。

诸葛玄去世时,诸葛亮18岁,他来到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市西)种地为生。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年间的诸葛亮是在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躬耕生活。此段躬耕生活持续10年。诸葛亮注重与荆州当地名士交流,他经常去当地名士庞德公家拜访,每次都在床下对着庞德公行礼。而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庞统。他也常去影响力与庞德公相当的黄承彦家里拜访,并且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

初逢刘备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与刘备相遇,史载两种说法。一是:刘备屯驻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司马徽徐庶分别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是卧龙,能助刘备安定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与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劝刘备先取荆州,再占益州(今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等地)可以谋取天下。另一种说法为:诸葛亮认为曹操刚刚安定河北省,下一个进攻的地方一定是荆州,但时任刺史刘表不通晓军事,所以他先去找刘备,想让刘备守卫荆州。一开始,刘备只是以普通待客之礼设宴接待诸葛亮及其它宾客。宴会结束后,诸葛亮独自留下没有离开,此时才有机会与刘备展开深入交谈,并受到刘备的礼遇。

后来,诸葛亮为好友刘琦献计助其逃离襄阳市。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即位,当曹操攻打荆州时纳城投降。诸葛亮与刘备南行避乱。此时孙权正在九江市(今江西省九江市)拥兵观望。诸葛亮亲自劝说孙权,他指出如若任由曹操占据荆州市,孙权也难以自保。为此孙权应与刘备结盟共御曹操。孙权认同诸葛亮的分析,派遣周瑜等人率领3万水军与诸葛亮回去支援刘备。后刘孙军队在赤壁市(今湖北省咸宁市内)打败曹操。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管理永州市(今湖南省永州附近)、桂阳县(今湖南省桂阳县)、长沙市(今湖南省长沙市)三郡,并从这三郡征收赋税为刘备充当军资。

辅佐刘备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刺史刘璋派遣法正去请刘备帮忙攻打占据汉中市(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张鲁,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张飞赵云沿着长江向西攻去,攻克了巴东(今重庆市奉节)、巴西(今阆中市)、德阳市(今四川省德阳市)等地,后来与刘备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附近汇合。

诸葛亮又协助刘备占领益州,并驻守在成都此时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刘备外出时,常留下诸葛亮镇守成都市。因刘璋软弱宽和,蜀地民风涣散,所以诸葛亮刚入蜀地就实行严法以正风气。时任广都长蒋琬经常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刘备要处罚他,被诸葛亮以蒋琬是安定社稷的能臣为由加以劝阻。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要进攻孙吴政权,诸葛亮没有劝住。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在永安(今属重庆市奉节)召见诸葛亮托付后事,说如果刘禅难以扶持,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辅佐刘禅

平定南中

建兴元年(223年)5月,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并兼任益州牧。蜀汉政权大小事务皆由诸葛亮决断。主簿杨颙劝谏诸葛亮不应该大小事务都亲自处理。诸葛亮十分感谢杨颙的提醒。杨颙去世后,诸葛亮哭了三天。同年,南中(今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南部一带)几个郡县都叛乱了,诸葛亮以刚刚经历先帝大葬为由没有发兵平叛。他还派遣使者去往孙吴政权缔结姻亲,增进蜀吴友好关系。建兴三年(225年)2月,诸葛亮率兵攻打南中雍闿等叛军。马谡劝谏诸葛亮此次出兵应以攻心安抚为上策,诸葛亮虚心纳谏。7月,诸葛亮诛杀叛军首领雍、高定。南中地区领袖孟获收容雍闿残部与诸葛亮对抗。诸葛亮七纵七擒最终让孟获心悦诚服,归顺于蜀汉政权。诸葛亮没有在南中驻兵,还给孟获等南中地区一些有名望的人任命官职,并提供金银钱财、农耕技术供他们使用,而后班师回成都市

初谋北伐

建兴四年(226),诸葛亮想要出兵汉中市(今陕西汉中市),派遣前将军李严屯驻江州(今属重庆市),命令都护军陈到驻守永安并归李严统辖,此举意在防御孙吴政权进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兵北上驻扎汉中,他留下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临行前作《出师表》上书给后主刘禅,然后前往仙桃市勉县)驻军。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声称要从斜谷道攻占眉县(今陕西省眉县),并派赵云和邓芝率领兵占领箕谷绥阳谷道充当疑兵,自己亲自率兵攻打祁山(今甘肃礼县附近),遭到由张郃率领所率领魏军的抵抗。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领各军前行,并与张大战于街亭之战(今天水市秦安县附近),因马谡不听诸葛亮安排而兵败。诸葛亮不得不率领百姓退回汉中市,并处死马谡,自己也上书后主刘禅自降三级,当作惩罚。后主刘禅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此次出征,诸葛亮将天水参军姜维收入麾下,任命他为掌管军事的仓曹掾。

再谋北伐

建兴六年冬天,诸葛亮听闻曹休兵败,魏军东下,渭河平原防卫空虚,他便想趁机出兵。蜀汉群臣对于此次出征能否获胜心存疑虑。为此,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严明此次出征的重要性。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今宝鸡市西南),围攻陈仓(今金台区附近),与魏军交战,斩杀魏将王双。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今甘肃省成县附近)、阴平(今甘肃省文县附近)。曹魏政权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抵抗。诸葛亮亲自带兵攻陷建威(今西和县附近),郭淮随即放弃抵抗退走。诸葛亮因而取得了武都和阴平。后主刘禅趁机恢复了诸葛亮丞相官职。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听说魏军就要到来。于是,他便在成固(今城固县附近)、赤坂(今洋县附近)驻扎防备。同时,诸葛亮让李严率领二万人军队前往汉中市支援,他奏请后主刘禅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担任江州都督,接管当地明朝军事。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次率兵攻打祁山,并用木牛运输粮食。当时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值夏秋之际,阴雨连绵不绝,粮食运输跟不上。诸葛亮接到李严的传信说粮食跟不上,于是粮食用尽时候,诸葛亮就率兵撤退,司马懿派遣张郃追击。张郃在木门附近与诸葛亮激战,后被蜀兵射杀而死。诸葛亮军队撤退后,李严又故作惊讶,说粮食充沛,军队为何撤退。此时李严是想通过强调诸葛亮无故撤退来掩盖自己督运粮草不利。诸葛亮便将李严传给自己的书信递给朝廷,李严前后矛盾的地方就显露出来。于是,诸葛亮弹劾李严,认为他只顾自己私利,不顾国家大义,将李严废为平民。

人物逝世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再次率兵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当作运粮工具,并占据了武功县五丈原(今宝鸡市岐山县)。诸葛亮率兵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渭河隔岸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心粮食会接应不上,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于是,他决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为长久之计。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都闭门不出,诸葛亮用女性衣服讽刺司马懿,司马懿生气要迎战,但被卫尉辛毗劝住。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往探视,并咨询国家大计。几日之后,李福又来见诸葛亮。诸葛亮知道其来意,并言明费祎可以成为自己的继任者。没过几天,诸葛亮因病逝世。后主刘禅遵循诸葛亮遗命将其葬在汉中市定军山。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候,各地民众都请求官府立庙,但官府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百姓只得在道路旁祭祀。景耀六年(263年)春,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后主刘禅在仙桃市为诸葛亮立庙。

为政举措

边疆治理

在边疆治理上,他重新划分行政区,增加郡的数量、大力推进郡县制,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同时,他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他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除此之外,他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另外,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宣扬封建君臣关系,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

蜀汉西北部生活着氐、羌两个民族。由于此处是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之地,诸葛亮希望与此处建立更有效的联系。为此,他实行以军事镇压为主、安抚为辅的边疆治理政策。另外,他还通过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较大威望的马超姜维两位将军来加强氐、羌民族与蜀汉的关系。

国家治理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以丞相府为核心,统领全国军政大权,同时,他以“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的原则选拔贤才,任用郭攸之董允为侍中,代替自东汉以来由宦官出任的中常侍魏猛等职,来管理皇宫中的诸项事务,防止宦官弄权。对于彭羕等怀有二心的人,诸葛亮严厉打击,防止政治分裂,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同时,诸葛亮奉刘备命令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一同编造《蜀科》,加强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刚入蜀地时诸葛亮不再延续前任蜀地之主刘璋宽厚的做法,而是采用严刑峻法,为的就是打压目无法纪的当地豪强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在外交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周边少数民族采用合作发展的策略、争夺天下的核心外交思想就是“联吴抗魏”,联合相对弱小的吴国,共同抵抗强盛魏国的军事打击。

军事举措

为保军队粮草供应,诸葛亮实行屯田自足,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是将无主荒地分配给移民耕种。军屯是让军队大量屯田生产,军队采用“十二更下”轮换制,即使前方战事十分吃紧,也坚持每一个月替换下一部分士兵充当后方劳动力,保证后方劳动补给充足,从事耕作生产,也保证了粮草、武器供给。蜀军军队整齐严明,得益于诸葛亮严明军纪。他制定军法条例《八悟》《七戒》《六恐》等,依照条理军法以法治军,首先组织官兵全面学习军法赏罚内容标准,再任命廉洁公正之人主持赏罚,用奖赏促进军队上下严格遵守军纪法律。诸葛亮注重平时的军事实践,认为是否重视平时的军事实践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经济措施

诸葛亮随刘备益州之后,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稳固政权、改善民生。首先是开源,壮大财源基础。生产上,诸葛亮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保重农业生产,又大力发展春蚕放牧养鱼副业。除此之外,他还重视工业发展,提倡百姓织锦致富,他积极开拓蜀吴之间的蜀锦贸易,使经济成为蜀吴同盟的重要支柱。不仅如此,他还规范户籍,组织移民垦荒,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他还实行盐铁国家专营,确保财政收入。

诸葛亮也重视节流。蜀汉政权建立伊始,便遭遇了大旱,诸葛亮颁布禁酒令,好节约粮食供民众所需。他还压缩军队和政府编制,减少财政开支。另外,他还让部分军队去屯田开荒,令军队粮食自给,以便减轻财政开支。另外,诸葛亮以身作则,强调官员将士应节俭生活,水平与普通百姓相同即可。同时,他还改革奢靡的丧葬风俗,强调薄葬,减轻民众经济负担。诸葛亮协助刘备在全蜀范围推行“直百五铢钱”,用面额较大的新钱“直百五铢钱”替换旧钱汉五铢钱,即差不多大重量购买力却高出了很多倍,因而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民众的财富掠夺。在平定蜀地南部少数民族叛乱之后,诸葛亮采用“不留兵、不运粮”这一政策,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人物思想

军事思想

诸葛亮认为作战要学会“察情”,即要观察气象、地形条件和参战人员条件,做好“察情”就可以知己知彼,能及时根据战争的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他认为一军主帅应该善于总结军事教训,才能为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如几次北伐都受到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为此诸葛亮想出了制作出木牛流马运输粮食的办法。“存国家安社稷”是诸葛亮很重要的军事理论思想,在他看来,军人的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联系,军人必须忠于国家、对人民有利、以兴复汉室作为目标,这也是军人、战争是否具有正义的根本标准,并主张通过正义的战争压制残暴,护国爱民。同时注重军队,尤其是将领的思想教育,诸葛亮认为将领主管着人命,是国家的大利器,所以他们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用人能力还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并要求将领体贴士兵、以身作则。

政治思想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主张以德治国,第一,提倡民本思想,在《隆中对》中,他认为北伐胜利的基础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为此,他提出政府应该了解人民疾苦、救济百姓。第二,主张举贤任能,在《便宜十六策》中说到举用贤能人才事关国家社稷安危,君主要学会任贤选能,远离奸之人。他主张根据才能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他认为依法治国,首先要制定和明确相关律法的内容,让社会有法可依。诸葛亮反对无故大赦,认为无论是谁触犯法律都应予以相应处罚。诸葛亮还秉持“国事惟和”理念,注重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人物作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陈寿所撰的《诸葛亮集》将诸葛亮的文章编为二十四篇,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但此书中大多文章已经散佚。该文集二十四篇分别为:《开府作牧》《权制》《南征》《北出》《计算》《训厉》《综核上》《综核下》《杂言上》《杂言下》《贵和》《兵要》《传运》《与孙权书》《与诸葛瑾书》《与孟达书》《废李平》《法检上》《法检下》《科令上》《科令下》《军令上》《军令中》《军令下》。从这些目录中,大致可以看出,诸葛亮作品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了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

文章

在三百多字的《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并具体提出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兴复汉室、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了后来蜀汉政权的立国之纲;《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散文佳作,情真意切地劝说后主刘禅继承先祖刘备中兴汉室的宏图大志,希望后主刘禅励精图治选用贤能,让蜀汉政权北定中原、一统天下;《为后帝伐魏诏》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皇帝刘禅名义书写的诏书,表明北伐之战是正义之战,希望曹魏君臣顺应天道,弃暗投明,投降正义之军,目的就是鼓舞蜀汉军民北伐士气,让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共击外敌;《诫子书》是劝说儿子立志学习、淡泊明志,切勿怠慢浮躁。《诫子书》还被纳入中国人教版7年级语文课,是广大中小学生必学文言文。除此之外,还有《临终遗表》《南征表》《弹李严表》《街亭自贬疏》《与孙权书》《称董厥》《司马季主墓碑铭》等百来篇作品,文风自然、娓娓道来,感情真挚,语言精简明净。诸葛亮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书作品,显示出来三国时期蜀汉独有的文学成就。

发明

诸葛亮从古人战争军法八阵中推演出八阵图,运用步兵、弩兵、战车和骑兵变成军事作战方阵,若干个作战小团队围绕着阵法中间的指挥中枢形成一个大的军阵,并能依据作战场景灵活调整作战规模。改良发明军事武器,如诸葛连弩铁蒺藜、铠甲等提高作战杀敌能力。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其中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但木牛流马的制造之法并未流传下来,据传南北朝祖冲之复制出了木牛流马,但其制作方法依旧没有流传下来。所以,至今人们仍不知其具体制作方法。

人物影响

治国影响

晋朝时期,司马炎在执政初期与樊建商讨讨伐孙吴政权时,曾表达出自己对于诸葛亮“闻恶必改”“赏罚之信”的欣赏。他说如果能得到诸葛亮的辅助,自己治国也不会这么劳累了。同时,他还命人编《诸葛亮集》并将其作为国家政典之书。李世民也深受诸葛亮的影响,他将诸葛亮当作为臣的标杆,让群臣效仿。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一些帝王治国多少都受到诸葛亮的影响。

后世大臣在协助帝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常效仿诸葛亮。例如十六国中前秦苻坚重用的大臣王猛为宰相时,当时的人都说王猛是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北宋大臣庞籍也推崇诸葛亮,并向宋仁宗谏言,治国应采用诸葛亮“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治国理念。另外,在治国实践中,诸葛亮所创建或改造的官职中,有一些成为了后世的定制。比如其创建的灵活性较强的军师将军等官职被晋朝所沿用。另外,丞相长史职权在诸葛亮时期开始扩大,并开始兼职其它职位。魏晋南北朝长史沿袭蜀汉时期职权,并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了长史兼职地方太守的现象。诸葛亮推行廉政,对中国后世政治影响深远,勉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贤臣廉臣。

民族影响

诸葛亮平定蜀地南部后,对该地实行温和的安抚政策,使其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喜爱。东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开始神化诸葛亮,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此时许多少数地方武侯祠陆续建立起来。明清时间,中原地区西南各县、乡镇几乎都各有一座武侯祠。西南各地方志皆有诸葛亮相关事迹的记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也流传着各种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比如佤族流传着诸葛亮教他们筑房、种植水稻的故事。可见,诸葛亮已经深入西南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维护了华族的大团结。1934年,英国侵入中国炉房(今属云南省昭通市)、斑洪(今属云南省临沧市)时,班洪老佤王组织武装力量抵抗,并共同盟誓说:“坚决抵抗侵略,效忠阿祖阿公!”,其中阿公指的就是诸葛亮。在诸葛亮的影响下,中原地区西南与中国内地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朱熹:“论三代而下(即自夏商周以来),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

国学大师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史学家缪钺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封建政治家,“具备远大的抱负、强烈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当时国家和形势,针对国计民生之症结,提出兴利除弊的适当方案;能够知人善任,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能够综核名实,赏罚必信,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是治军的奇才。

魏晋名臣、文学家傅玄认为诸葛亮是汉末那个时代中一位超乎于平常人的奇人。

负面评价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史学家周一良认为蜀汉经济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出现了倒退。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其政治才能。

后世纪念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在刘备的陵寝刘备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北朝时期,惠陵东偏南地方被修建了一个座武侯祠。此时武侯祠、惠陵和汉昭烈庙成品字形,各自分立。明洪武年间,明朱椿朱椿认为应君臣一体,故而废弃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并将诸葛亮塑像塑入庙内。此时,武侯祠代指的范围扩大到了惠陵和汉昭烈庙。清代康熙四川省按察使宋可发重修武侯祠,形成了前殿祭祀刘备,后殿祭祀诸葛亮的两殿并立格局。此格局一直保持至今天。

襄阳武侯祠

襄阳武侯祠建于晋朝,位处隆中山半腰,后几经兴废,现存的建筑是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荆襄观察史蒋兴岂主持重建。该武侯祠是四进三院层台式建筑,主殿内供奉诸葛亮及其子孙诸葛瞻诸葛尚塑像。该武侯祠内有一种年逾400多岁的丹桂

南阳武侯祠

南阳郡武侯祠位于南阳市区西卧龙岗上,是纪念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祠宇。

始建于魏晋。明弦治规模最大, 现武侯祠占地185亩,明清建筑155间,历代题记、碑刻 400余通,另有大量匾额楹联。位于中轴线的建筑有石 牌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草庐、宁远楼,两侧有 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其它有三顾祠、卧龙湖、龙角塔、汉碑亭、道房院、读书台、卧龙书院等。

步入武侯祠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玩具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前有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墙,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像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景区,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

南阳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扬天下。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胡鲁《南阳》云:“孔明方此乐耕锄”,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诸葛亮故里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占地面积为2700平方米,1992年建成。该纪念馆大殿是三间旷阔的庑殿式仿古建筑,中殿塑有诸葛亮塑像,东西暗间墙壁上以浅浮雕图画装饰,讲述诸葛亮一生事迹。

定军山诸葛亮墓

定军山诸葛亮墓在勉县定军山下。是诸葛亮临终前要求安葬的地点。墓冢为汉制“复斗式”,头朝西,脚朝东,含“永怀蜀汉”的意思。由于诸葛亮生前被封武乡侯,所以该墓又被后人尊称为武侯墓。该陵寝占地约有360亩,沿着一条中轴线上修建山门、拜殿、大殿、墓冢、坟亭、崇圣祠等。于1996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小说

影视

与诸葛亮有关的影视作品较多,这里仅列举部分

小说

与诸葛亮有关的小说较多,这里仅列举部分。

参考资料

诸葛亮丨川蜀历史上永不褪色的传奇.四川省人民政府.2025-01-16

诸葛亮.临沂市人民政府.2025-01-16

张太原:“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中共中央党校.2023-02-23

成都武侯祠简介.wuhouci.net.2023-02-23

武侯祠.lzfjq.2023-02-23

南阳武侯祠.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9-22

诸葛亮.沂南县人民政府官网.2023-02-23

诸葛亮祠庙.沂南县人民政府官网.2023-02-23

诸葛亮.豆瓣影视.2023-02-23

诸葛亮.豆瓣影视.2023-02-23

豆瓣影视.三国演义.2023-02-23

三国.豆瓣影视.2023-02-23

虎啸龙吟.豆瓣影视.2023-02-23

三国之见龙卸甲.豆瓣影视.2023-02-23

风起陇西.豆瓣影视.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