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鰤(拉丁学名:Seriola dumerili),别名杜氏鰤、红甘鲹、红甘,是鲹科、鰤属的一种洄游鱼类。该物种分布于全球亚热带海域,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属中上层及浅海底栖鱼类,较小个体可在浅水区捕获,较大个体通常栖息于18-72米水深,最深记录达360米。

高体鰤体长可达190厘米,但常见体长为80-127厘米,体重可达80.6千克。其形态从幼鱼到成鱼发生显著变化,成鱼身体延长,呈纺锤形,背部呈蓝灰色或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色黄绿,体侧显示五道垂直的暗色横带,并在尾柄末端具第六道横带,各鳍呈透明状。该物种作为机会性捕食者,以底栖鱼类和中上层鱼类为食,同时也吃鱿鱼和甲壳亚门。其通常以小群或中等规模群体活动,亦可能独居。该物种满2龄即可达到性成熟,产卵活动在夜间进行,产卵期因分布区域而异,属多次产卵类型,同一产卵期内多次释放浮性卵。

高体鰤是一种高价值食用鱼类,在传统鱼类市场销路良好,同时具备开发增值产品的潜力。养殖高体鰤在日本主要用于寿司和生鱼片制作,而在欧洲则供直接食用,且适用于腌渍鱼片等多种加工产品。特定分布区域内的大型高体鰤与雪卡毒素中毒事件相关,雪卡毒素中毒由雪卡毒素在热带海水鱼类肌肉中的生物富集作用引发。该毒素由附着于海藻的海洋双鞭毛虫门产生,可能被草食性鱼类偶然摄食。中毒者会出现持续数日的胃肠道症状、四肢乏力,以及辨别冷热的能力倒错现象,此种病症严重,且症状可持续数周。

2013年,高体鰤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常见且局部丰度高。在部分分布区域,该物种是商业渔业和游钓渔业的重要目标,尽管墨西哥湾存在过度捕捞迹象,但本次评估所用模型仍需完善,局部区域可能因开发导致资源量下降,但全球种群尚未面临重大威胁。

命名与分类

命名

Seriola(鰤属):源自拉丁语指小词,意为“大型陶罐”。其种加词来源于法国动物学安德烈·马里·康斯坦·杜梅里尔博士(André Marie Constant Duméril,1774-1860),其于1793年获得医师资格。

分类

高体鰤隶属于鲈形目鲹科、鰤属。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鰤属共有11种,类群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3种,分别为高体鰤(S. dumerili)、五条鰤(S. quinqueradiata)、⻓鳍鰤(S. rivoliana)。

高体鰤最初由Risso于1810年描述为‌Caranx dumerili‌。该名称后更改为现接受的有效食虫类‌Seriola dumerili(Risso 1810)‌。

特征

成鱼

高体鰤体长可达190厘米,但常见体长为80-127厘米,体重可达80.6千克。其形态从幼鱼到成鱼发生显著变化,成鱼身体延长,呈纺锤形。头部短而尖,眼相对较小,端位口较大,上颌骨后部宽大,延伸至眼部中央,上下颌具细齿,呈宽带状排列。

背部呈蓝灰色或橄榄色,腹部银白色;一条对角烟灰色条纹自吻部起始,沿背部背鳍中线延伸;另一深色条纹从上颌延伸、穿过眼部,直达第一背鳍前方,某些个体可能在体侧呈现浅黄色条纹;各鳍灰暗色。

鳃耙为前鳃弓上突出的指状延伸结构,鳃耙总数随体型增长而减少,在2-7厘米体长时为15-22根,体长超过20厘米时减至11-19根。背鳍(总数):Ⅷ,背鳍软鳍条(总数):29-35,臀棘:Ⅲ,臀鳍软鳍条:18-22,第二背鳍与臀鳍前叶低平。胸鳍长度短于头部,约等于腹鳍长度13。第二背鳍远长于臀鳍;尾柄粗厚,尾鳍基部上下方各具凹槽。该物种无小鳍及盾鳞结构,V形尾鳍呈新月状(或称月形)。

幼鱼

幼鱼体色黄绿,从眼部至背鳍前基有一条黑色侧带,不包括颈部。幼鱼体侧显示五道垂直的暗色横带,呈纵向不规则分裂状,并在尾柄末端具第六道横带,体带不延伸至背鳍与臀鳍的鳍膜上,各鳍呈透明状。

分布范围

高体鰤分布于全球亚热带海域,在印度-西太平洋区域,该物种分布于南非波斯湾日本南部及夏威夷群岛,南至新喀里多尼亚,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在西大西洋海域,其分布范围自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向南延伸至巴西,包括百慕大、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尽管高体鰤常与其近缘种卡彭氏鰤(S. carpenteri)混淆,但有记录显示其分布于东大西洋海域,从英国海岸向南延伸至摩洛哥,并进入地中海。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栖息环境

高体鰤属中上层及浅海底栖鱼类,较小个体(小于3千克)可在浅水区(\u003c10米)捕获,较大个体通常栖息于18-72米水深,最深记录达360米。该物种常见于珊瑚礁区、深海沟壑、断崖,其亦分布于岩礁隆起带及沉船区域。幼鱼在海洋及近海外围水域依附马尾藻属藻类植物或漂浮物活动。

习性

摄食行为

作为机会性捕食者,高体鰤以底栖鱼类和中上层鱼类为食,同时也吃鱿鱼和甲壳亚门。该物种常捕食的鱼类包括脂眼凹肩鲹(Selar crumenophthalmus)、黄小繸鳞小沙丁鱼小沙丁鱼属 aurita)以及Sardinella pilchardus。

体长小于8厘米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当体长达8-12厘米时进入过渡阶段,逐步增加对大型底栖生物和自游生物的捕食。体长超过12厘米后,开始完全转为摄食游海底栖生物,最终在体长达20厘米时转变为鱼类食性,此时它们离开开阔海域游向近岸。成鱼中上层鱼类头足纲为食。

活动规律

高体鰤通常以小群或中等规模群体活动,亦可能独居。幼鱼时期集群而居,但随着个体生长,其集群行为逐渐减弱,高龄个体主要呈现独居习性。

天敌

高体鰤的天敌包括体型较大的鱼类和海鸟,如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欧洲无须鳕(Merluccius merluccius)、白顶玄燕鸥(Anous stolidus)和乌燕鸥(Sterna fuscata)等。

生长繁殖

生长

地中海区域,春季出生的个体一年后可达到约800克体重和40厘米体长,四龄时体长增长至三倍(93-106厘米)。大西洋种群中,幼鱼年增长率为17-24厘米,成年鱼年增长率约0.7厘米。

高体鰤为雌雄异体,无两性异形现象。地中海种群中,性分化发生于体长24-26厘米时(4-5月龄),雄性雌性分别在4龄和5龄(体长约109厘米和113厘米)达到性成熟。大西洋西部种群中,雄性和雌性成熟年龄分别为3龄和4龄(体长80厘米和83厘米),其寿命最长可达15年。

繁殖

高体鰤的产卵期因分布区域而异,其中在地中海区域,雌性于5月至7月产卵;在大西洋西部区域,雌性于3月至5月产卵;在大西洋东部区域,雌性于4月至9月产卵;在太平洋区域,雌性于2月至6月产卵。

雌性具有同步型卵巢,卵母细胞发育至少包含两组群。其属多次产卵类型,同一产卵期内多次释放浮性卵。地中海种群雌雄比例为1:1,大西洋种群为1.2:14。卵径约1.1毫米,繁殖力较高但存在种群差异,其中在大西洋区域,每条雌性高体鰤产卵1500万-5000万枚;在地中海区域,每条雌性高体鰤产卵400万-900万枚;在太平洋区域,每条雌性高体鰤产卵100万-400万枚。2龄鱼产卵量为10万-30万粒/尾;3-4龄鱼产卵量为50万-100万粒/尾;5龄鱼产卵量为120万-180万粒/尾,‌部分高产个体可达200万粒/尾‌。

‌高体鰤的繁殖水温‌为22-26℃,满2龄即可达到性成熟,产卵活动在夜间进行。

人工养殖

管理

在幼鱼期时,使用5毫米网目,每7天换网一次。使用10毫米、20毫米网目时,每15天换网一次。使用35毫米、50毫米网目时,每25至30天换网一次。饲料需骨、刺少,营养丰富,应为新鲜或冷冻的优质杂鱼。加工时注重清洁卫生,投喂时做到定质、定量、定时。

定期检查鱼是否感染寄生昆虫,及时发现并治疗。高温期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每隔7天在饵料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每3至5天为一个疗程。治病时,可采用药饵或肌肉注射方式,治疗细菌性疾病;采用淡水浸洗或药浴,治疗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喂食

高体鰤仔鱼主要以萼花臂尾轮虫桡足类无节幼体及成体、卤虫属无节幼体等浮游生物为食。稚鱼在食性上有所拓宽,除了继续摄食浮游生物外,还会兼食少量的鱼肉糜。进入幼鱼期后,杜氏鱯在池塘环境中主要以桡脚类成体及其他浮游生物为食,同时也会摄食人工投喂的鱼肉糜。移到海水网箱养殖过程中,对人工投鱼肉糜状、碎块状、块状或条状饲料,均以捕食方式摄取。先争食大团饵料,后食小团,散开的一般不摄食。‌

高体鰤与同等大小的石斑鱼相比,摄食量是石斑鱼的两倍以上。其耐饥饿能力‌与水温有关。6-12℃时,连续144-168小时不投饵才会争食;18-28℃时,连续48小时不投饵即会争食;连续72小时以上不投饵,会成群到水面狂游觅食。‌

‌在摄食鱼肉糜阶段‌,其摄食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为50%-25%,此时鱼体重在1.5-200克。在摄食碎块状阶段‌,其摄食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为25%-12%,此时鱼体重在200-300克。在摄食条块状阶段‌,其摄食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为12%-5%,此时鱼体重在2000-13000克。鱼体重达13000-18500克时‌,其摄食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为2.5%-3%。

生长

在网箱养殖环境中,高体鰤人工苗能够正常生长。‌初始状态的人工苗叉长40-50毫米,体重1.5-1.7克;养殖208天后‌,叉长增长至330-388毫米,体重增加至950-1400克;养殖360天后‌,叉长进一步增长至423-456毫米,体重达到1530-2150克;养殖720天后‌,叉长最终增长至580-655毫米,‌体重达到4.5-6.5千克;经1080天养殖,叉长达到735-765毫米,体重达到7.5-11.5千克;经1440天养殖,叉长达到840-975毫米,体重达到13-15.5千克;经1800天养殖,叉长达到975-1050毫米,体重达到15.5-18.5千克。

当叉长达到280毫米左右时,体重增加迅速,而叉长增长放缓,体宽及体高均有较大增长;体重达到300克以上时,月增体重约为293克;体重在600克以上时,月增体重可达400克以上;但当体重超过15千克后,年增体重仅约10000克。

人工繁殖

高体鰤人工苗经过4年,共计1440天的网箱养殖。该物种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5月,经激素诱导,可在海上网箱内自然产卵。其催产率高达76%,受精率达到83%。高体鰤为多次产卵型,产后经约10天精养可再产卵1-2次。但产卵3年后,催产率和产卵量均有下降。产卵后的亲鱼体质随产龄增加而下降,尤其在6-9月高温季节,抗病能力明显下降。雌雄亲鱼在网箱内交配产卵动作温和,一般不会出现追咬或蹦跳现象。

高体鰤的受精卵为浮性卵,在海水盐度为33时,受精卵呈浮性状态;非受精卵则呈沉性。随着海水盐度的降低,受精卵浮在水面的数量会逐渐减少。盐度降至30时,受精卵浮于水体中上层;盐度进一步下降到14时,受精卵会100%沉底。在盐度26-33、水温22-25℃、溶解氧(DO)5-7mg/L、光照度不超过5000lx的海水中,高体鰤的胚胎发育正常,孵化率可达95%以上。

抗病力

高体鰤人工苗成活率‌略高于海区苗,该物种的抗病力与其个体的大小有关。明显分为几个阶段,叉长在30毫米以下,抗病力很弱。在网箱养殖20天的成活率为65%-70%;叉长在不同区间时,养殖20天的成活率有所不同,‌叉长为40-60毫米,成活率为75%-78%;叉长为70-90毫米,成活率为85%-92%;叉长为‌100-150毫米,成活率为90%-95%;叉长为‌150毫米以上‌,成活率为95%-99%。‌叉长100毫米以下‌个体死亡原因主要由微生物病引起,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叉长150毫米以上‌个体死亡原因主要由细菌和寄生昆虫引起,可用口服药饵、肌肉注射抗生素药物或淡水浸洗的方法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4批人工苗网箱养殖显示,高体鰤的死亡主要集中在叉长100毫米以下,特别是叉长在20-50毫米时,成活率较低。当叉长超过100毫米后,养殖成活率显著提升,一般可达85%-95%。在后续养殖过程中,当高体鰤体重达到450-750克时,会出现一次较大的死亡现象。引起高体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链球菌感染。与当年海区天然苗相比,人工苗的成活率更高。这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人工苗体质更为健壮;二是人工苗定期口服药饵,有效提高了其抗病能力。

放养密度

高体鰤人工苗的初始叉长为40-50毫米,体重为1.5-1.7克。在养殖实验中,设置了两组不同的放养密度:

‌A组‌:放养密度为38尾/立方米。经过30天的养殖,平均叉长达到93毫米,平均体重增至15.1克,成活率为75%。当叉长增至234毫米,体重达到282克时,调整放养密度为16尾/m³,再经60天试养,平均叉长达到364毫米,平均体重达到729克,成活率为88%。

‌B组‌:放养密度为19尾/m³。30天后,平均叉长达到117毫米,平均体重增至21.4克,成活率为85%。叉长增至234毫米,体重达到282克时,调整放养密度为9尾/立方米,60天试养后,平均叉长达到395毫米,平均体重达到820克,成活率为95%。

结果表明高体鰤在幼鱼阶段,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9尾/m³;当体重达到280克以上时,适宜的放养密度为9尾/m³。

分级养殖

高体鰤人工苗网箱养殖,放养时叉长在40-50毫米,20天后,个体间大小相差10-25毫米时进行一次分级。再养20天左右,当大小之间相差约30毫米时,进行第二次分级。之后约每30天分级放养一次,直至叉长达到375-385毫米。当体重达到1000-1100克时,改为每45天分级放养一次。

保护

2013年,高体鰤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常见且局部丰度高。在部分分布区域,该物种是商业渔业和游钓渔业的重要目标,尽管墨西哥湾存在过度捕捞迹象,但本次评估所用模型仍需完善,局部区域可能因开发导致资源量下降,但全球种群尚未面临重大威胁。

美国最新种群评估未能确认其是否已恢复或仍遭过度捕捞,数据显示,过去三代时间内总生物量下降39%;基于墨西哥与美国水域面积均分且种群分布均匀的假设,推算墨西哥湾种群因开发导致的下降幅度至少达20%。美国种群有望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渔业管理计划恢复;而墨西哥水域缺乏管理且未统计游钓上岸量,种群现状不明。建议加强渔业管理(包括墨西哥游钓数据收集)并延续美国水域管理计划。

用途

高体鰤是一种高价值食用鱼类,在传统鱼类市场销路良好,同时具备开发增值产品的潜力。该物种可根据不同国家需求以多种规格(整鱼或鱼片)销售,规格偏好直接影响市场价格,马耳他市场的小规格鱼价格高,而大规格鱼因仅适合制作鱼排,价格通常较低;但在意大利西班牙,最大规格鱼的价格与马耳他小规格鱼相当甚至更高。香港特别行政区养殖高体鰤价格略低于野生鱼,而在日本,因其肉质更紧实、脂肪感较低的口感优势,价格高于其他养殖五条鰤

当前鱼苗生产成本极高,且养殖技术仍在完善中,可借此优势制定策略,利用该鱼生长迅速的特性,通过出售更大规格的鱼拓展增值产品多样性。高体鰤作为寿司和生鱼片优质原料的声誉已确立,且适用于亚洲或美式腌渍鱼片等多种加工产品。

在向粮农组织报告的总产量中,1992至1997年仅西班牙有生产记录,而在2006及2007年中国台湾为最大生产方。日本的高体鰤产量较高,但其报告统计数据将鰤属所有鱼种合并计算,即便如此,据估算日本高体鰤产量仍占养殖鰤属鱼类总量的30%以上。2007年该物种全球总产值达808051美元。

危害

特定分布区域内的大型高体鰤与雪卡毒素中毒事件相关,雪卡毒素中毒由雪卡毒素在热带海水鱼类肌肉中的生物富集作用引发。该毒素由附着于海藻的海洋双鞭毛虫门产生,可能被草食性鱼类偶然摄食。大型食珊瑚礁鱼类位于食物链顶端,通过捕食礁区生物群落成员而蓄积最高浓度的雪卡毒素。中毒者会出现持续数日的胃肠道症状、四肢乏力,以及辨别冷热的能力倒错现象,此种病症严重,且症状可持续数周。

参考资料

Greater Amberjack.iucnredlist.2025-07-30

杜氏鰤(高体鰤).类群2000(中国).2025-07-30

Seriola dumerili (Risso, 1810).fishbase.2025-07-30

Greater Amberjack.floridamuseum.2025-07-30

Seriola dumerili.fao.2025-07-30

杨宇晨副教授团队揭示高体鰤响应急性盐度胁迫的分子机制.微信公众平台.2025-07-30

Greater Amberjack.iucnredlist.2025-07-30

Seriola Cuvier, 1816.itis.2025-07-30

Browse taxonomic tree.类群2000(中国).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