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战是“生物战”的一种,是指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极端灭绝人性的罪行。

使用细菌作为武器去攻击敌方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赫梯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细菌理论和的进步将生物制剂在战争中的使用技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参战方开始使用生化武器攻击敌方的牲畜。二战时期,英美德日均研究细菌备战。例如日本在中国大规模进行细菌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获得了日本在进行中国细菌实验的数据和资料,成为世界上头号的细菌武器大国并在朝鲜战争中使用。进入21世纪,细菌武器以其便利性和影响性被恐怖分子青睐,常被恐怖分子用来进行恐怖行动。

细菌武器可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反人员、反农业细菌战剂。常见的细菌武器有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病等,通过制作成细菌战剂和释放带有细菌的媒介生物使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人接触生化武器释放的病原体就会被感染。目前的防护措施有多种,例如物理防护、集体防护、医疗防护等等。细菌作为一种武器,其效果不言而喻。但细菌战的发动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例如造成国际恐慌、危害双方人体健康、长久性的破坏生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相关国际公约例如《日内瓦会议》《禁止细菌武器公约》的条例,细菌战作为一种不人道的战争目前已经被禁止。

历史沿革

古代

细菌战作为一种战争手段,很早就被应用到战争实践中。最早使用细菌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1200年的赫梯文献中,他们将兔热病的患者赶到敌对势力的土地上,并引发流行病。而兔热病则是由于土拉弗朗西斯菌引起的。汉匈战争时期,匈奴将患有疫病的战马引入关内,致使汉军染上疾病,死伤无数并一直肆虐中国大地长达300之久。这种疫病被东汉名医张仲景称为“伤寒”。《伤寒论》序中说道:“岁乙未,吾邑疫病大作,予家藏获率六七就枕席。”匈奴战败西迁,同时也把瘟疫一路传播了出去。公元2世纪,瘟疫爆发于中亚、西亚,2至3世纪流行到罗马。公元375年,匈奴人出现在顿河草原,之后它横扫大草原直至大半个欧洲,这些骑马的入侵者给欧洲带去的并不只有战争,还有更可怕的瘟疫。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流行性瘟疫震撼了整个欧洲,在英国,公元444年的瘟疫让不列颠人没有足够的健康者掩埋尸体;维也纳和罗马也分别在公元455年和公元467年遭遇类似的瘟疫袭击,死者无数。

一战

到1900年,细菌理论和细菌学的进步将生物制剂在战争中的使用技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德国是最早研制和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进行了一场野心勃勃的生物战计划,细菌武器的攻击方式为派遣间谍或特务撒播,传播范围较小,杀伤力不大,常用的手段是秘密地感染反法西斯同盟中立贸易伙伴的家畜和喂养动物,然后出口到协约国军队中,如用炭和鼻疽病的病原体炭疽杆菌和鼻疽假单胞菌感染罗马尼亚绵羊然后出口到俄国。1916年,从德国驻罗马尼亚公使馆收缴的细菌培养物,经布加勒斯特细菌学和病理学研究所鉴定为炭疽杆菌和鼻疽假单胞菌。191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德国特工用鼻疽假单胞菌接种了45000匹骡子,重者死亡,轻者丧失劳动力,并给部队战斗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德国在使法国骑兵的马匹感染后,将感染了炭疽杆菌和鼻疽假单胞菌的阿根廷家畜故意出口给协约国,结果从1917-1918年间引起200多匹骡子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曾试图将污染的供食用的动物出口到美国。

《日内瓦条约》

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条约》成立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并1920年召开第一次国际大会。192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禁止化学武器的国际会议上,波兰代表建议“在禁止化学武器的同时也应该禁止生化武器气这一建议得到广泛的支持,因而将《日内瓦议定书》的范围扩展到包括细菌武器。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于病毒等微生物的认知相对有限,因此将该议定书所指的"细菌"理解为"生物",这种理解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

德国

德国在这时期的细菌武器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机构,即波兹南和波琛。用以研究细菌武器,包括鼠疫霍乱斑疹伤寒黄热病和带菌昆虫。德军曾用生物弹施放病原菌,使苏联红军战俘营发生斑疹伤寒流行。此外,纳粹集中营中的犯人被强迫进行生化武器试验,然后用疫苗进行治疗。德国在1945年5月采取了战术性使用细菌武器的行动,污染了被围攻的波希米亚西北部的一个大型水库。德军当时采用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血清学试验作为一种生物防护手段来保护自己,并采用外裴氏反应来诊断并预防斑疹伤寒在该地区的流行。然而,有一个巧合发生在被占领的波兰的某个地方。当地的医生使用了经甲醛灭活的变形杆菌0X-19株作为疫苗接种当地居民。这一举措导致德军斑疹伤寒测试中出现了假阳性结果,而当地居民因此逃过了被驱逐到集中营的命运。

日本

在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期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生化武器研究。二战时期,英美德日均研究细菌备战。例如日本在193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中国东北、广州及南京等地建立制造细菌武器的专门机构,并于1940年至1942年在浙江、湖南及江西等地撒布过鼠疫和霍乱等病菌,进行活体解剖、病菌注射、冷冻试验等细菌实验。其中,石井四郎领导的"731部队"位于哈尔滨市附近平房车站,是日本细菌武器研究计划的核心机构之一。此外,长春市的"100部队"、南京的"荣字1644部队"和广州市的"波字8604部队"也分别从事细菌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任务。"731部队"被认为是日本细菌武器研究的中心,设有多个建筑和营地,拥有超过300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病原体,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肠道沙门氏菌炭疽杆菌等。这些病原体被用于感染被关押的战俘和平民,导致了大量人员的伤亡。据报道,从1932年到1945年期间,至少有1万人死于试验感染或试验后被处决。此外,"100部队"还专门研制了针对家畜和农作物的生物战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日本出台"樱花行动",日本军方计划在夜间中使用鼠疫作为生物武器来对付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美国平民。该计划原定于1945年9月22日启动,但由于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投降而未能执行。

美国

美国是从1941年开始研制生化武器,研究基地设在马里兰州的狄特里克堡,是美国最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大规模的野外试验场和生产厂,如犹他州的达格威试验场和阿肯色州的陆军松树崖兵工厂等,并利用国内的许多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细菌武器的研究。1941一1945年,美国在细菌武器研究上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一是通过“气雾室计划”掌握了各种气溶胶生物战剂的最佳存活条件和感染致病剂量二是建立了生物战剂的大规模冷冻干燥技术,从而为细菌武器的实战应用提供了可行性。美军在这期间研究过的生物战剂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土拉弗朗西斯菌布氏杆菌、类鼻疽杆菌、洛杉矶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鹦鹉热衣原体厌酷球抱子菌、黄热病毒骨痛热症病毒裂谷热病毒等。在狄特里克堡trick营地的一家飞机车间生产了大约5000装有炭痘杆菌的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家生产实验室出租转为商业药物生产,但是在生化武器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工作仍在进行。被关押在美国军队监狱的石井四郎和其他参与了“731计划”的日本科学家被撤销起诉,作为回报,他们将其在“731计划”中获得的成果提供给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的细菌武器研制水平已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英国

二战期间,英国在温斯顿·丘吉尔的倡导下,在波顿当建立了一个微生物学家保罗·菲尔德斯领导的生物实验室。1942年,英国在靠近苏格兰海岸的格林亚德(Gruinard)岛上进行了武器化的炭疽芽抱杆菌炸弹威力试验,以羊作为试验对象,经多次试验获得成功,试验羊全部被杀死。但是,令该岛造成炭疽芽抱污染的试验者无法预料的是,尽管在试验后放火烧了岛上的所有野草,但是在24年后的检验证明,格林亚德岛仍被炭疽芽孢严重污染。直至1986年女王陛下政府派人用甲醛和海水对该岛进行消毒处理,才彻底灭绝了格林亚德岛上的炭疽芽孢。

冷战阶段

朝鲜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研制、生产和储备了大量的生化武器,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细菌武器大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制定了细菌武器快速发展计划,并在阿肯色州的派恩布拉夫建立了新的生产实验室。1952年1月28日,几架美国军队飞机在朝鲜北部伊州附近飞行后飞离,引起了当地居民的疑惑。他们奇怪为什么这次美国人没有进行轰炸。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地面上多了一些从未见过的小虫子。这些小虫子有的成群结队地缠绕在一起,有的匆忙地四处乱跑,还有很多跳蚤苍蝇在乱飞。接下来的几天,美机多次撒放了装有细菌的各种毒虫。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阵地和北朝鲜的村庄,出现了大量纸包纸筒装着的跳蚤、蜘蛛、蚂蚁、苍蝇、蟋蟀科虮子等小虫子。志愿军卫生部门立即进行现场抽样化验,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小虫子携带有鼠疫霍乱等细菌。

各国细菌武器研究

英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鼠疫、布氏菌病、兔热病以及后来的马脑脊髓炎和牛痘病毒的生物战剂,但该计划于1956年被单方面取消。美国陆军生物战实验室将炭疽病、土拉菌病、布氏菌病、Q热病等武器化。1969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决定单方面终止美国的进攻性生物武器计划,只允许进行防御性科学研究。这一决定增强了1969年至1972年在日内瓦联合国裁军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的禁止生物战谈判的势头。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1966年,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召开了控制化学和生物武器方法研讨会。同年12月,通过了一份联合国决议案,要求所有国家加入《日内瓦议定书》并严格信守。1968年,英国提出对议定书的修补意见,建议“禁止使用、生产和占有微生物武器”,美国同意该建议并要求增加“核查缔约国是否占有、制造生物战为目的的生物战剂气经过与苏联的激烈争论后达成协议,即将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分开考虑,力图在限制生物和毒素武器方面有所突破。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单方面宣布放弃生物战政策并销毁生物武器。此后,经过反复磋商,12个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于1971年3月正式向裁军委员会提出《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公约》草案。《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公约》简称《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或《生物武器公约》,1971年12月16日由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972年4月分别在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开放签署,1975年3月26日生效。

21世纪

生物恐怖主义

生化武器最大的威胁之一是其作为恐怖活动的使用。根据可靠数据显示,1960年到2000年间发生了121起可查的生物恐怖事件,其中66起是利用生物战剂进行有预谋的暗杀,另外55起是利用细菌武器进行恐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恐怖主义分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生物战剂以及散布方法,从而进行隐蔽、突然的恐怖活动。由于生物战剂容易获取、生产和使用后能够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社会危害,利用生化武器进行恐怖活动已经成为恐怖分子喜欢采用的手段之一。例如在“9·11”事件后的一个月内就有近10个国家的总统、总理等高级领导人及议院、外交机构的办公室遭受生物恐怖袭扰。

细菌战常见细菌种类

鼠疫

鼠疫的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d,个别病例可达到9d。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先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及伴有黑便,血尿

霍乱

霍乱感染后一般在48-72小时内出现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能延迟至142小时。病人的症状轻重取决于感染的菌量和个体免疫力。典型的危险期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驱期,病人会感到轻微的头晕、疲劳、厌食、腹胀和肠鸣。几小时后会出现典型的腹泻和呕吐症状。第二阶段为泻吐期,大多数病人会突然出现无痛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增多,甚至失去肛门控制,腹泻严重。最初的大便是黄色稀水样,含有粪便,后来粪便减少,大量肠液导致大便变成米泄水样。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洗肉水样大便或少量粘液。腹泻结束后,病人会感到轻松,通常没有腹痛或里急后重的症状。有些病人在腹泻后可能出现呕吐,呕吐物开始是胃内容物,后来呈米汁水样,次数较少。少数病人可能先呕吐后腹泻,也有些病人没有呕吐,但都有腹泻症状。对于腹泻和呕吐量较多的病人,可能会发生脱水和循环不足。第三阶段为虚脱期,由于泻吐导致大量液体和电解质丢失,导致有效循环减少。病人会出现面部症状、呼吸和循环系统障碍引起的缺氧,肾供血不足导致头痛、恶心、呕吐。

伤寒(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久热不退、四肢乏力、头痛、恶心、腹痛、便秘或腹泻,有些病人可能出现皮疹。严重病例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比如肠出血、肝脾肿大、神经系统损害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炭疽

感染炭疽病通常7d内会出现症状。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分为皮肤、肺和肠道三种类型。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毛、皮、革制品或被感染的动物时通过皮肤伤口或擦伤处进入身体,初期症状类似昆虫叮咬后的突起痒块,1-2天后发展成泡状,随后变为无痛的溃疡,中心有一个独特的黑色坏死区,周围区域的淋巴结会肿大,若不及时治疗,有20%的病例会死亡。肺炭疽的最初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几天后,症状发展为严重呼吸问题及休克,通过呼吸感染的肺炭疽通常是致命的。肠炭疽病则在摄入未充分烹的感染动物的肉后出现,其症状通常为肠道的急性发炎,最初表现为恶心、无食欲、呕吐、发烧,后出现腹痛、吐血和严重腹泻,肠炭疽会导致25%~60%的患者死亡。

细菌武器分类

反人员细菌战剂

反人员细菌战剂包括炭疽杆菌、羊布鲁氏菌、鼠疫杆菌、土拉弗朗西斯氏菌、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鹦鹉热衣原体。针对人类的生物制剂的理想特征是高传染性、致命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基于以上原因,炭疽杆菌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药剂。首先,它形成耐寒的孢子,非常适合分散气溶胶。其次,这种微生物不被认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很少会引起继发感染。肺炭疽感染以普通流感样症状开始,并在3-7天内发展为致命的出血性纵隔炎,未经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90%或更高。

反农业细菌战剂

反农作物细菌战剂

反农作物细菌武器主要有锈菌、斑驳菌、炭疽等。第100部队从农民那里夺走了60多块土地,用作进行植物实验的"农场"。这个农场每年种植各种农作物,有早田也有水田,种植的都是适合中国大陆的农作物。他们使用传统的耕种方法,结果有些作物长得很好,有些则长得很差;有些结了很多果实,有些则没有。

反牲畜战剂

反牲畜细菌战剂包括炭疽、鼻疽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炭疽和鼻疽使美国和法国的战马、罗马尼亚的羊以及阿根廷协约国部队准备的牲畜患病。此外,德国本身也成为类似袭击的受害者——运往德国的马匹被瑞士法国特工感染了伯克霍尔德氏菌。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细菌进入人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穿透皮肤进入人体,这类武器包括表面染有战剂的小弹丸、细针、弹片和注射器等,这种方式只能造成个别人员的伤害。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将战剂输入人和畜体的方法。

呼吸传播

这种方式是通过呼吸道途径使人和畜感染,也就是通过呼吸吸入细菌战剂颗粒或气体来导致感染。这种方式会导致更广泛的人员感染,因为呼吸道是与外界最直接接触的部分。是当代细菌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细菌战剂施放方法。

粪口传播

人或动物通过食用细菌战剂污染的水或食品而感染发病只能造成局部的点状或线状伤害区。敌人可能利用特务放毒,污染食物或水源,或者由飞机投洒战剂污染水源。

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其传播方式为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或药品及生物制剂被污染而发生的传播,例如输血。

土壤传播

细菌病原体排出体外后存在于土壤中,人通过生产、生活接触而被感染(有的病原体需经过一定时间发育才具感染性)。某些病菌形成芽抱病原体污染土壤后,可长期保持其传染性,甚至达数十年之久,如破伤风炭疽病等。英国的格林亚德岛被炭疽污染了40年。

使用方法

投放细菌战剂

生物战剂的基本方法是以气溶胶状态进行释放。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形式的生物战剂在空中形成的微细悬浮颗粒,具有广泛的杀伤范围和长时间的危害性。实施气溶胶释放可以通过飞机、火箭、导弹等方式,采用爆炸分散的方法进行。此外,还可以使用布洒器或机械发生器进行喷洒,实现单点源、多点源和线源的施放方式。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将生物战剂释放到目标区域,以达到其危害和传播的目的。

带有细菌的媒介生物

这些媒介生物可以是小昆虫,如蚊、蝇、蚤,也可以是小动物,如老鼠、青蛙、蛤等。此外,还有一些物品,如树叶、羽毛、食品、玩具等,也可能成为带菌媒介物。这些生物或物品被装在特制的容器里,然后通过飞机等方式投放到目标区域。虽然这种方式容易被雷达探测到,但是由于生物战剂或带菌媒介物本身很难被发现,因此很难防范和避免其影响。例如,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1941年11月4日,军利用雾天及凌晨能见度差的“有利”天候对我国常德市实施了细菌战袭击。尽管中国军队已经发现日军飞机投下了非爆炸类不明物质,并怀疑日军可能使用了生化武器,但是,由于战场情况复杂,结果到空袭警报解除时,已经无法在现场找到带有病菌的跳蚤和老鼠。随后,在湖南常德地区爆发了鼠疫

防御对策

物理防护

物理防护可以通过适当的防护用品和装备实现。在有准备和来得及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效果可靠的制式装备;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附近的简易用品进行防护,达到尽量避免吸入、食入和通过皮肤黏膜感染的目的。防护装备分为个人防护装备和集体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个人用防护面具、口罩、眼罩、手套、防护服和防护靴等用于保护口鼻、皮肤和黏膜的用品和用具;集体防护装备包括帐篷方舱等移动式遮蔽掩体,以及用于保证一定空间封闭式建筑物和空间内环境不受生物污染的空气过滤装置以及隔离用防护门窗等。

集体防护

集体防护是指为了避免和减轻生化武器的伤害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它主要通过在工事、帐篷、车辆、飞机和舰船等场所中安装密闭、滤毒通风、洗消和报警等设施来实现防护。集体防护可以采用隔绝式防护和过滤式防护两种方式。隔绝式防护是通过建造封闭的空间,形成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环境,以阻止武器及相关有害物质的进入。这种防护方式适用于长期停留或待命的场所,如地下掩体、防空洞等。过滤式防护则借助空气过滤系统,将外界空气经过滤器处理后供给内部呼吸,并排出污染物。这种防护方式适用于移动式的防护设施,如战机、军舰等。集体防护还包括对人员的防护培训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以确保人员在面临威胁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行动。

医疗防护

医学防护主要包括免疫防护和药物防护。免疫预防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制备疫苗、类毒素等制剂,在注射到人体后,使其获得免疫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免疫原理是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和产生特定抗体来对抗病原体,实现保护机体健康的效果。药物预防,也被称为化学预防,是生化武器医学防护中的重要应急措施。在细菌武器袭击后,常常存在一个潜伏期,即病原体感染后到出现明显症状的时间段。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对特定人群进行药物预防或预防性治疗。药物预防的目的是根据初步判断的生物战剂病原体种类,让受到细菌武器袭击威胁的人群服用相应的药物,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公共卫生和疾病监测

大多数经典和现代生物武器的病原体都可以从自然感染的植物或动物中获得。已知最大的生物武器事故——1979年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叶卡捷琳堡)爆发炭疽病——距离苏联东南部军事设施的生物释放点200公里处的羊都感染了炭疽病。这座城市至今仍然禁止游客进入。因此,涉及人类临床医生和兽医学的强大监测系统可以在流行病过程的早期识别生物武器攻击,从而可以对绝大多数暴露但尚未患病的人进行疾病预防。例如,在炭疽病爆发后的24-36小时内,一小部分人可能已经暴露但尚未患病。根据潜伏期的估计,人类的炭疽病潜伏期约为11.8天至12.1天。这些预测结果与之前的疫情数据相吻合,并支持给接触了低剂量炭疽病的个体进行60天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建议。通过向当地公共卫生官员提供实时数据,大多数炭疽病流行模型表明,超过80%的人群可以在出现症状之前接受抗生素治疗,从而避免高死亡率。这种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流行病学警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42条指出,对传染病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其中,早发现是尽早启动报告的先决条件;早报告是为尽快收集病例、发现地等资料提供信息,从而为科学分析、精准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提供充分数据,最终做出合理的预警。

发现疫情

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辖区常年发病率水平与病种等因素,结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传染病监测规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在早期发现疫情。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网络异常发热、呼吸道传染病查询,快速捕获疫情相关热搜词汇,提示疾病监控部门进一步确认。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及流行趋势,设置不同季节流行病预警值,及时发现疫情早期苗头,采取防控措施。

疫情报告

欲推进报告现代化,则需要优化其相关方面——扩大报告主体,提前报告时间,选取最佳报告方式,以产生早期报告效果。

现代化预警平台

现代化预警平台即面向全民、全社会开放的统一系统平台——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共享平台。同时,甄选一个相对特性输入信息;即当全民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于平台输入该信息时,能较快速准确反映某区域出现了某种不明原因疾病或异常健康事件。

生物武器识别

生物战剂和生物恐怖主义日益增长的威胁导致了特定现场工具的开发,这些工具可以对遇到的可疑材料进行现场分析和识别。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LLNL) 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项此类技术,采用“三明治免疫测定法”,其中针对特定病原体的荧光染料标记抗体附着在银和金纳米线上。

在荷兰,TNO 公司设计了生物气溶胶单颗粒识别设备(BiosparQ)。该系统将被纳入荷兰生物武器袭击国家响应计划中。

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名为BioPen的不同设备,本质上是一个“笔中实验室”,它可以使用 ELISA 的改进版在 20 分钟内检测已知的生物制剂,ELISA 是一种类似的广泛使用的免疫学方法。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了光纤。

影响与危害

国际恐慌

由于隐蔽性,生物战往往出人意料地突然发生,难以防治。出现少数病例时,人们未必能意识到是生物战。而很多生物战剂却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具有高传染性,迅速扩散,感染大量有生力量。生物战剂还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的病原体可能依然具有高传染性。当大批有生力量发病时,敌方战斗力会遭到削弱,生产资源也随之减损。在信息化时代,小规模的恐慌等负面情绪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能迅速传导、蔓延,演变为大规模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

危害健康

细菌战由于机理特殊,杀伤面积大,威胁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细菌战可以攻击对手的政治经济中心、指挥中心、水源等战略要地或战场目标,对人口多且流动性强的国家、尤其是其人口聚居地进行攻击,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生物战剂气溶胶能随风传播很远。将50千克炭疽杆菌撒在城市上空,可以导致12万~50万人染病死亡。

破坏生态

生物战能长久污染和破坏敌方生态系统与环境。生物战剂存活时间长,有些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存活数十年,某些战剂以动物和昆虫为宿主,借宿主繁殖并长期存在,在适当的条件下重新开始广泛传播,形成难以根除的长期安全威胁。对受感染地区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的成本可能很高。对动物尸体无论焚烧还是掩埋,都会对水及空气造成污染。

经济损失

生物战危害动植物,可以打击甚至重创一个国家的经济。应对生物袭击,经常需要封闭被污染区域、疏散人员、限制交通运输等活动,会造成经济损失,长期、大规模的封闭会导致经济衰退。伤害牲畜或农作物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从长期看,针对动植物的“基因战”甚至能摧毁一国的农业,间接对社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History of the 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 – UNODA.Unite Nations.2023-11-24

Anthrax Fact Sheet. Center for Biosecurity of UPMC.2023-11-24

Encoded Metallic Nanowires Reveal Bioweapons.PHYSORG.2023-11-24

Real-time MALDI for TOF MS analysis of biological aerosols and contaminated paper dust with the BioSparQ™ detector | TNO Publications.TNO innovation for life.2023-11-24

The Future of Things (TFOT) - BioPen Senses BioThreats.WayBack Machine.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