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梅州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江中游,梅州市中部,东临梅县区雁洋镇和大埔县银江镇,南与丰顺县和梅县区梅南镇交界,西连梅县区程江镇和大坪镇,北接梅县区石扇镇和城东镇。区域总面积570.6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43.78万人。辖4个镇,3个街道。区政府驻地梅江区仲元东路51号大院一号楼。
梅江区地势东南高,逐渐向东北、西北倾斜。区境为梅江河流经莲花山中部山谷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日照长、冬季日照短,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梅江区境内主要河流有10条。梅江为主干流,流经梅江区境30多千米,集雨面积300多平方千米。南齐置程乡县至宋初设梅州500多年间,州、县皆无城。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直隶嘉应州。1950年3月,复称梅城镇。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区分出,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改称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管辖。1988年1月,广东省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区市建制撤销,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
梅江区重点发展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五大百亿产业。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传统产业、清凉山茶是梅州的九大历史名茶之首,梅江区已成功申报茶叶、蔬菜、丝苗米、水产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有1个“梅江白宫苦瓜”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2年,梅江区“柏宫源绿茶”“苏记祥绿茶”获得梅州市“客家炒绿”茶王称号,6家茶企获得梅州市首批授权使用“梅州茶”品牌专用标志企业名单。2022年梅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3:42.9:53.8。
梅江区获认定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清凉山郊野公园泮坑风景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清凉春色”入选“梅州十景”,"三进梅州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攻梅城朱德演讲旧址”入选“梅州红十景”,梅州学宫入选梅州文十景”,林风故居入选海州十四大名人故(旧、祖)居”。又见·钧质楼民、西阳镇生价村民宿集群被省文旅厅评定为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西阳镇笔竹村波省文旅厅评定为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梅江区源自然农场为2021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汽示范点。
名称由来
1988年1月,设立梅州市梅江区,因境内梅江河而得名。
历史沿革
宋元至明清
宋皇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
明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直隶嘉应州。清末,嘉应州城区扩大。辖东街、西街2堡。东街辖一甲至十甲及金山甲、攀桂坊,西街辖一甲至十甲及曾井甲、红杏坊、社甸甲、百果围和乌蓼沙。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嘉应州改为梅县区后,县城仍辖东街、西街2堡。
民国20年(1931),由堡改为区乡,县城辖地有附城镇、城内、忠孝里、百果围、黄坭墩、红杏坊、下圣母、乌蓼沙乡。
民国26年(1937),梅县整编区乡,县城称为梅城镇。
1949年5月梅县解放,在设置新政区时,县城仍称梅城,政区则称城内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3月,复称梅城镇。
1958年9~11月,实行公社化,梅城镇改称梅城卫星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改名梅城人民公社。
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仍隶属梅县区)。
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改称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管辖。
1982年,梅州市基层政区设东区、中区、西区、南区4个办事处和东郊、西郊、江南、梅江4个公社,下辖32个居民委员会、29个生产大队、395个生产队。
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并,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县、市合并后,江南公社撤销,并入南区,在城区设南区、东区、中区、西区。
1983年11月,人民公社建制撤销,恢复区乡村建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称,基层政权以原有公社改为区,设区公所。生产大队或联队改为乡,设乡人民政府。
1988年1月,广东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区市建制撤销,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5个街道(金山、东山、黄塘、五洲、江南)和城郊5个乡镇(城北、东郊、西郊乡和长沙市、三角镇)组建而成,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治所在梅城江北仲元东路51号。
至2022年底,梅江区辖长沙、三角、城北、西阳镇4个镇和西郊、金山、江南3个街道办事处,下辖81个村民委员会和4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梅江区位于广东省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附近。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部与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赣州市相连。区域总面积570.61平方千米。
气候
梅江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日照长、冬季日照短,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年平均气温21.5℃,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低温-2.9℃,7月平均气温28.7℃,极端高温39.5℃。1988~2000年平均日照市时数1824.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1%,日平均日照时数为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25.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前后汛期,前汛期(4-6月)平均降水量为582毫米;后汛期(7-9月)平均雨量为528.8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04天。
地质
梅江区属中国东南部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构成古陆的基底为前泥盆纪变质岩。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几经海陆变迁,出现了一系列沉积建造。前泥盆系为一套地槽型的类复理式建造,主要为浅变质的砂、泥质建造,加里东运动使其上升成陆地,构成区境古陆的基底。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由于海西运动,沉积了一套韵律性较明显的碎屑岩、碳酸根及含煤碎屑岩建造。早三叠世开始的印支运动,带来一次小海浸,沉积了含泥炭的碳酸盐建造。始于晚三叠世的燕山运动,沉积了一套海陆交相的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山间盆地碎屑岩。自第三纪至今的喜马拉雅山脉运动,沉积了红色碎屑岩、砾石、砂、黏土建造。区境泥盆至第四纪地层均有出露。
地形地貌
梅江区地势东南高,逐渐向东北、西北倾斜。区境为梅江流经中部山谷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地形可分为3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全区土地总面积298.4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30.1平方千米,占77.11%;盆地丘陵68.3平方千米,占22.89%。区境内较高的山峰有5座,分别为明山嶂、银窿顶、鬼忽岩顶、鳄鱼嶂主峰、清凉山。其中,明山嶂海拔1278米,位于西阳镇与大埔县银江之间;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梅江区第一高峰;鬼忽岩顶海拔1021米,位于西阳镇白水与丰顺县交界处;鳄鱼嶂主峰海拔1010米,位于长沙镇与西阳镇之间,属莲花山脉;清凉山海拔786米,在西阳镇南部,为莲花山系。
水文水利
水文
梅江区境内主要河流有10条。梅江为主干流,流经梅江区境30多千米,集雨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级支流有2条,流域面积10~1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6条。
梅江为主干流,源自广东省陆丰、紫金县两县交界处的武顿山七星,沿莲花山北麓自两南向东北穿流,在五华县河口汇五华河,至兴宁水口称琴江,汇宁江后称梅江。在梅县区畲江镇入梅县,从长沙镇入梅江区,流经梅城市区,在东郊镇芹黄村口出境,入梅县西阳镇经丙村镇、雁洋、松口,在大埔县三河镇衔接韩江,流经潮州市,在汕头市入海。梅江全长307千米,集雨面积14060.9平方千米,流经梅江区境30多千米,集雨面积300多平方千米。
水利
梅江区境内有水利设施745宗,有效灌溉面积2200公顷,占耕地面积2533.33公顷的87%。蓄水工程:小(一)型水库5宗,小(二)型20宗,小(二)型以下山塘(平塘)399宗。蓄水工程总库容256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00公顷,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55%。
土壤
梅江区地处梅江流域的梅城盆地。全区土壤分为黄壤、红壤、赤红壤、紫色土、潮沙泥土、水稻土6个土类,11个亚类、28个土属、40个土种。全区黄壤面积551.4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城北、三角等镇650米以上的高山。红壤面积1148.8公顷,分布在全区各农村乡镇高350~650米的山地上。赤红壤是梅江区自然的主要类型,面积约20908公顷,分布在全区各农村乡镇35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紫色土面积367.6公顷。潮沙泥土面积288.93公顷,分布在梅江两岸,质地较沙,养分含量较少。大部分旱地经过多年耕作,形成熟化程度较高的菜园土。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水稻土面积有2434.24公顷,分布于沿江平原、丘陵、山间宽谷和盆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梅江区矿藏资源主要有煤、碳酸钙、花岗石、稀土、黏土、矿泉水等。矿区主要分布在城北镇和长沙市镇。花岗岩主要分布在长沙镇大密村、上罗村;矿泉水主要分布在金山办事处的月梅村和三角镇的泮坑村;黏土各镇均有分布。城北镇银营村、干才村发现有铅锌矿、铜矿矿化点。
梅江区境内煤炭绝大多数属高度变质无烟煤,以粉煤为多,块煤较少。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城北镇的玉西村(大坪矿区)和洋文村(谢田矿区)。大坪矿区内储量估测约250万吨,谢田矿区储量估测约147万吨。
水资源
梅江区,2022年水资源总量4.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3.6%。全年总用水量1.456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0%,其中农业用水0.820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96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4403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梅江区共有耕地1817.49公顷(2.73万亩)、园地2594.89公顷(3.89万亩)、林地42923.30公顷(64.38万亩)、草地297.13公顷(0.45万亩)、湿地5.16公顷(0.01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267.79公顷(9.40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020.24公顷(1.53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06.32公顷(3.01万亩)。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梅江区境内维管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经实地考察,其中有采集或记载的1084种,隶属182个科、598个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裸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纲134科、471属、908种;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杉、黄樟、黑壳楠、宜樟润楠、广东润楠、华东润楠、孟宗竹等。广东梅江清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粗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水源林等。
动物
梅江区境内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纲有10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境内有鳞甲目、金猫、云豹、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绿孔雀、白鹤、圆鼻巨蜥、、金猫、大灵猫、小灵猫等。二级保护动物有豺、水獭亚科、毛冠鹿、天鹅、鹦鹉、蓑羽鹤、白鹇、虎纹蛙、鸳鸯等。
自然保护区
2020年,清凉山自然保护区成功申报为“广东梅江清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梅江区唯一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约16.5万亩,分为清凉山片区和泮坑片区,主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内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白、粗齿桫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水源林等,是具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梅江区主要灾害有干旱、水灾、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2022年农作物受灾面积930.53公顷,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54亿元。
2023年9月7日,梅江梅县(四)站(梅州市梅江区)水位77.94米,超警(76.0)1.94米、梅江横山(二)站(梅州市梅县)水位51.14米,超警(50.0)1.14米、梅江水口(二)站(梅州市兴宁市)水位82.68米,超警(82.5)0.18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梅江区辖4个镇、3个街道。政府驻地金山街道仲元东路51号大院一号楼。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梅江区常住人口43.7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97万人,全区户籍人口36.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63万人,乡村人口5.5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4‰,死亡率为6.94‰,自然增长率为-0.55‰。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梅江区0-14岁人口为77926人,占17.89%;15-59岁人口为281839人,占64.70%;60岁及以上人口为75851人,占17.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3469人,占12.27%;男性人口为217995人,占50.04%;女性人口为217621人,占49.96%。
民族
梅江区居民大部分是汉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梅江区总人口313821人。其中,汉族313397人,占总人口的99.86%,另有壮族、满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黎族等2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合计424人,占总人口的0.14%。
语言
梅州市区的梅县区、梅江区这2个市辖区中的语言都是采用相同的梅州话作为常用语音。梅州话,指分布于梅州地区的客家语方言,包含蕉岭话、梅县话、兴宁话、五华话(长乐腔)等,一般是以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县话作为代表。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梅州话被划为客家语粤台片,由于梅州地区面积较大,故梅州话内部存在不同口音,又可细分为程乡县小片、兴华小片等,但梅城话、兴宁话、五华话等其他梅州话可以完全互通;祖籍梅州市的人群所使用之客家语言亦接近梅州话。
梅城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有较大的差异。梅城话声母有18个,韵母有72个,声调有6个。词汇和语法上与普通话也有一些不同。梅城话的招、照、超、潮、赵等字,都读(-au)韵。梅城话语音采用国际音标,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6个调类。比普通话多“阴入”“阳入”两个调类。古全浊上声字今普通话多读去声,而梅城话则多读阴平,少数去声。
宗教信仰
梅江区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四种。1988年3月,县、区分设后,因天主教梅州市教区管梅州、河源两地天主教,故天主教归梅州市管理。
佛教
佛教传入梅江区距今有1470多年的历史。萧衍普通三年(522年),在今梅江区城西办事处月影塘建有大觉寺。五代十国南汉年间(917-971年),建西岩寺(今城北镇)、东岩寺(今东郊镇龙丰村)。从宋代及明、清,梅江区各地修建有不少寺庵。据1940年12月14日的《梅县中山日报》刊载,全县有大小寺庵300余座,多集中在城郊一带。至1949年,全县仍有寺庵110多座,其中附城有34座。传到梅江区的佛教主要有禅宗和净土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代初,部分僧尼还俗转业,但佛教仍有正常活动。
碧峰寺,位于梅江区金山街道周溪村碧峰水库坝下,从百岁山沿梅州市林科所左道而入,漫步周溪村道,经福利院,行约2千米,右拐上行百米,至碧峰寺,碧峰寺坐北朝南,东依百岁山,西临溪谷,南向坑口,北靠象山(又名碧峰山),建寺年代未考,寺门上方悬挂镏金题匾碧峰寺,苍劲有力,大门联 "碧映祥云,峰现佛光”。寺名与寺联书法不一,应出自两家之手。全寺占地近两亩、错落而建,红墙灰瓦,主殿突起,金碧辉煌。
道教
清乾隆,道教开始传入梅江区。区内道教宫观较少,尚存较有规模的仅剩赞化宫(吕帝庙)。吕帝庙原址在老城内官井头,后移至城墙之北紫金山顶。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嘉应州知事李鹏与知府金桂等,在紫金山顶下(今官井头)筹建吕帝庙,由李鹏亲书“吕帝庙”3字石碑,嵌于正门。1950年,吕帝庙址全部由政府收回改办金山小学。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批准恢复吕帝庙。
基督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梅州基督教有浸信会、崇真会、安息日会、长老会、基督教聚会处5个教派。1950年,外国传道士逐一离梅州市返国。1954年,成立梅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筹备小组。采取统一联堂活动。1959年基督教各教派大联合,将原来各教派集中到梅城东门教堂过宗教生活。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占,停止宗教活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基督教房产也得到落实。1983年,在黄塘购地新建一座占地98平方米的小教堂。1988年,在原有基础上购买100多平方米土地扩建。1988年县、区分设,黄塘福音堂划归梅江区管理。
经济
综述
梅江区重点发展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五大百亿产业。梅江区第一产业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和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为主,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13家。第二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业、电力生产业、电力供应业、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及医疗设备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商贸物流业、酒店餐饮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为主。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287.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3:42.9:5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7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9元。
第一产业
梅江区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和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城郊现代农业发展,已创建茶叶、蔬菜、丝苗米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13家,304个家庭农场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梅江区已成功申报茶叶、蔬菜、丝苗米、水产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江区客家预制菜产业园成功入选2023年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库重点推荐名单,现有1个“梅江白宫苦瓜”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2年梅江区农林牧渔业产值14.35亿元,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5.1%,林业产值增长44.4%,牧业产值增长18.9%,渔业产值增长5.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增长7.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475亩,稻谷种植面积39619亩,油料种植面积5305亩,蔬菜种植面积74922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38312亩,茶叶种植面积25445亩,粮食产量20721吨,其中,稻谷产量18198吨,油料产量1054吨,蔬菜产量125236吨,水果产量46007吨,茶叶产量2718吨,猪牛羊禽肉产量5902吨,猪肉产量4264吨,禽肉产量1572吨,年末生猪存栏3.0万头,生猪出栏4.04万头。水产品产量7898吨。
第二产业
梅江区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业、电力生产业、电力供应业、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及医疗设备制造业为主。2020年,梅江区实施8个“上云上平台”省服务券项目,推动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培育印制电路板产业申报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园区已形成铜箔生产-覆铜板生产-PCB生产-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
2022年,梅江区74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9.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52亿元,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7.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3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4.30亿元,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8个;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54亿元,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4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6.57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梅江区以商贸物流业、酒店餐饮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为主。建成本真•山村书屋民宿、深丘咖啡馆民宿、里斯的家自然教育民宿、又见山村酒馆民宿等租赁式民宿;建成智慧导览系统,组织策划发布“梅江八景”自由行精品旅游线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组织优质文旅企业开展主題旅游推介活动。2022年,梅江区接待旅游总人数131.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31亿元。
2022年,梅江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79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3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7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32亿元,金融业增加值30.9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21.97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76亿元。
经济开发区
梅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梅江区西阳镇,前身是梅州经济开发试验区。1992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印制电路板、铜箔新材料、互联网应用等产业,是广东省五星级服务园区、广东省首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园区、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十大高质量发展突出园区、广东省特色产业园(电子电路制造)。2006年,国务院审核批准为“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部核定面积为7.06平方千米,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6年5月后,梅州经济开发区移交梅江区负责建设管理。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梅江区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95所(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14所、民办性质61所、集体办20所),在园幼儿人数18150人;完全小学28所(其中民办3所),小学教学点3间,在校学生39156人,普通中学14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其中民办2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935人,职业高中3所(其中民办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224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53人。
嘉应中学创办于1985年,2001年升格为完全中学,是梅州市一级学校,学校坐落在梅江区江南片区,有76个教学班,学生近4000人,教职工300人。学校配备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全部教室配齐了多功能的智慧黑板,建立了校园网络、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科创室、电脑室、实验室、舞蹈室、美术室等各功能场室,拥有藏书16万多册的图书馆,配备有现代化多功能会议厅、录播室、实验楼、塑胶篮球场、标准足球场及可供大型文艺汇演的多功能大礼堂等设备设施。学校连续十多年获得梅江区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广东省“绿色学校”、梅州市“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
梅江区全区有区级博物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馆1个,街镇文化站7个。年末图书馆藏书达22.876万册,比上年增长35.0%。全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场、送书下乡8场。
梅江区博物馆是利用市级文保单位—梅州学宫改建,位于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9号,总占地面积约6225平方米,展厅面积400多平方米,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承担历史文化、民俗非遗、艺术美术、自然科普等方面的传播展示功能,也是开展公众教育以及各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科技事业
梅江区全区专利申请受权量737件,其中发明90件,实用新型554件,外观设计93件。全区拥有国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5112人,其中高级职称1072人,中级职称2391人。
医疗卫生
梅江区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区级医院2个,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病床位783张,卫生工作人员205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64人,注册护士630人。
梅州中医院成立于1958年,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在册职工242人.该院于1994年被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人员56人,师级110人。床位200张,实际开放180张。梅江区采血点亦设在梅州中医院内。
体育事业
2021年,梅江区先后举办“区长杯”“梅江杯”“体彩杯”等足球赛事1000多场次,羽毛球、乒乓球、骑行等20多项体育赛事。全区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健身的人数达22万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6.5万人。截至2022年,梅江区共有21个体育设施。梅江区全区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5块,其中:金牌2块,银牌1牌块,铜牌2块。参加市级比赛共获得奖牌10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3枚。
人居环境
2023年11月, 梅江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17-75,其中,空气质量优的天数14天,良的天数16天;优良天数比例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95。2022年,梅江区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2%。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93.8%。全年环保审批建设项目数38宗,环保投资0.64亿元,比上年增长79.4%。2021年,梅江区共摸排农村户厕36580户,摸排率达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梅江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93004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7341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3527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7943人,参加工伤保险64148人,参加失业保险46572人,参加生育保险51432人。全区共有民办托老所12家,床位1081张,收养人数431人;敬老院5家,床位908张,收养人数161人;社区服务设施136个,比上年增加7个。年末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444户2748人,比上年减少77户158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246万元,比上年减少8.9%。城乡低保标准828元/人/月,比上年提高了28元/人/月。
交通
综述
梅江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海西区,对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境内高速路网密集,轨道交通便捷。梅江区内有梅州梅县机场,直飞北京、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柬埔寨粒等国内及国际航班;梅汕高速公路(G205国道)、梅河高速公路(G206国道)、梅大高速公路(S333省道)、梅州西环高速公路、天汕高速公路、梅平高速公路等与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和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设有梅州站连结成沟通闽、粤、赣的交通网络,是泛珠三角区域联系闽、粤、赣的枢纽中心。
公路
截至2021年,梅江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65.327千米,高速公路28.1千米、国道37.15千米、省道52.637千米、县道69.56千米、乡道588.617千米、村道289.263千米,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梅江区境内干线有国道G206线、省道333线、县道X018梅扎线等。境内高速有梅平高速公路。
铁路
梅江区境内有3条铁路,即梅隆铁路、广梅汕铁路和梅坎铁路。梅隆铁路由梅州市城区至东江老隆,1994年广梅汕铁路建成后,梅隆铁路停止营运。广梅汕铁路由广州市经梅州至汕头市,全长480千米,投资34.7亿元,于1995年12月全面开通,在梅州城设立总站。梅坎铁路由梅州城至福建坎市,1996年动工兴建,2000年建成,在梅州城设总站(与广梅汕站共点)。
航空
梅江区内有梅州梅县机场,梅州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市、广州、深圳市、重庆市及东南亚主要城市和国内外制造业核心地区。
梅州机场作为梅州重要的形象代表和名片,梅州市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梅州机场先后开通北京、上海、深圳、台中市和柬埔寨等航班航线,共运营13条航线、通航城市17个,其中国际与地区航点4个,合作运营航空公司8家,初步完成了东南亚、珠三角、港台、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华北、东北等地区航线的规划和布局。2019年,梅州梅县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7.3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旅客吞吐量下滑,为42.47万人次。同年,梅州梅县机场开通运营航线12条,通达全国18个热点城市和地区。根据2019年全国民航机场吞吐量统计情况,梅州梅县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第125位,货邮吞吐量排名第135位。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梅江区境内有公交车约2000辆,运营线路94条,运营线路里程达3000多千米,有2家出租车经营公司,250辆出租车。有汽车5649辆,其中载客汽车134辆;大型载客汽车102辆;卡车5515辆;大型载货汽车2166辆。全年客运量2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697万人千米,货物周转量285247.24万吨千米,公路通车里程1001.9千米。
人文
综述
梅江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美誉,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2022年,梅江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2处、市级20处、县级7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8个,有国家级项目狮舞(席狮舞)1处;铙花、梅江五句板等5处省级项目;市级项目13个;县级项目69个。
文物古迹
梅江区所属梅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2022年,梅江区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3处,全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不可移动文物85处。
人境庐位于梅城东郊小溪唇。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庐宇结构精巧。有厅堂、七字廊、五步楼、十步阁、卧虹、息亭、鱼池假山和花圃数处。厅内端放黄遵宪半身汉白玉石雕像;楼、廊内陈列诗人的著作和遗物.庐内藏书8000多册。1982年全面修复开放后。众多群众和学者、华侨及港澳同胞前来参观。1979年11月7日和1980年7月12日被梅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梅州市市(原县级市)革命委员会分别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禄岌民居群位于三角镇泮坑村福禄岌,由镇东楼等六座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组成,含镇东楼、竹林居、崇本楼、州司马第、本立居、季立居。镇东楼为六杠三进三层结构,由马来西亚华侨熊举贤兄弟六人合力在民国时期建造的楼房,历时长、楼层多、造价高,在粤东地区极具影响力,所以起名“镇东楼”,门匾由时任广东省主席吴铁城题写。福禄岌古民居群中,有常见的围龙屋,也有杠式楼等,各具特色,无不体现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协作互助、勤耕苦读、诗书传家的文化内涵。2010年,福禄岌民居群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江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8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13个,县级项目69个。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7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市级8人、县级26人。2022年12月,植物土法染布、客家剪纸、客家煎炸小食、客家捶丸制作技艺入选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是梅州市市梅江区城郊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属当地客家人在丧礼中做佛事时的重要表演项目,席狮舞表演的一大特色是以一张草席扮狮,而且是在舞蹈开始时,由一人即时将草席卷为长筒状,并在上端反复绕成“∞”形作为狮头,下部作为狮被,随即将狮子披在身上,作为席狮的扮演者起舞;另一人则一手拿长命草作“青”,一手持扇伴舞。表演的主要动作有狮摆头、狮脖伸缩、蹲狮、卧狮、摇扇跳步、逗狮退步等,节拍比较自由;还有引狮、出狮、舞狮、偷青、抢青、逗狮、入狮等程式和套路。整个舞蹈似狮非狮,即道具造型不像狮,而表演却酷似狮,达到了神似的效果。2008年,狮舞(席狮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花祭仪又称“香花佛事”,香花佛事吸收了客家人自中原地区沿承而来的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整个仪式过程富有韵味。香花佛事文本中有诗词、山歌、韵诵等形式和体裁的口头文学,其中属于客家山歌体的有近30篇,每篇数十首;还有劝世文和数十段充满客家方言俚语的韵白。香花佛事有乐曲50多首,主要源于丛林禅乐、道教古乐、客家山歌、客家小调、竹板歌等;演唱方法有夹吟夹唱特色;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伴唱、重唱、清唱等,伴奏有8种打击乐器。香花舞蹈有8种,其中属于杂耍的“铙钹花”有30多套,“双龙吐珠”“鲫鱼穿花”属队列舞蹈;“席狮舞”模仿当地民间打狮,演示请狮王驱瘟疫的故事;“莲池舞”演示目莲救母故事。2022年5月20日,香花祭仪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饮食
梅江区居民日常饮食讲究清、甘、香、滑、脆、嫩。一日三餐,以大米饭为主,农村辅以番薯、木薯、芋、粟、蚕豆等杂粮。佐餐多以寺院菜,除时鲜蔬菜外,农村多腌晒青萝卜、芥菜,还有酒糟粕(俗称糟麻)、豆豉等各种酱料。逢年过节或婚生喜庆宴以黄酒、鸡等制作佳肴。宴席讲究4盘8碗(俗称四小八大)或12大碗,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焖、炖、煎、炒等10多种。烹调时讲究刀工、火候及色、香、味。
首先将鸡肉洗净切块,倒入热油中过一遍,捞起沥干油。接着爆炒生姜,把沥干油的鸡肉倒入一起翻炒。最后将锅里多余的油盛出,再倒入娘酒,按照一只鸡一斤娘酒的比例。加入一点红粉,整道菜就会呈现红色。接着小火熬半个钟,让酒与鸡肉充分地融合,最后大火收汁即可。
选取手工制作的精大面条,用开水煮熟后捞起将碗,加拌猪油、炸香的蒜仁及葱粒,再配少许鱼露,即成一碗香喷喷的腌面。另加一份猪肉、猪肝、猪粉肠、枸杞叶煮成的“三及第汤”,汤中又添加少许酒曲。
酿豆腐,首先馅料选用剁成碎粒的香菇、鱿鱼、虾仁、猪肉、少量咸鱼等,加拌适量味精、白盐、淀粉,塞入鲜嫩的豆腐块中间,或蒸或焖,或煲或炸或煮,熟后即可食用。将其在锅内煎至半面暗红,即成红烧酿豆腐,再撒少许葱粒,蘸五香牛肉干酱料趁热进食。
“梅干菜”是一种客家乡土菜。秋末冬初,菜园里的芥菜抽了,它拇指粗细,顶带花蕾,形如秋萄,脆嫩味甘。这时,摘下菜苔,晾挂几天。待叶子变软时,放进盆里,撒上盐,用手揉搓,等渗出一些菜汁时,便装入陶瓮,码放一层撒一层盐,装满后用芥菜叶或竹笋壳把瓮口封严。过了十天半个月,取出晒干,便成色泽金黄,咸酸味甘的梅干菜。
习俗
春节、元宵节期间,民间有舞龙灯活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民间视为吉祥物。舞龙一般在夜间进行。梅江区的龙灯有分节龙和软腰龙两种。但以分节龙为多,1人持龙头,1人持龙尾,9人(或11人)持端午节(腰),1人持宝珠灯,2-4人擎鲤鱼灯。起舞时,引者舞动宝珠,合着粗犷的客家锣鼓节奏,引“龙”抢“珠”,逗龙游舞。
梅江区居民逢年过节向有舞金狮的习惯,舞金狮能驱邪镇魔、保佑平安、吉祥如意。春节、元宵期间,各地均组织金狮队,到各村各户“参拜”或舞金狮。金狮的舞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狮,另一种是双狮。舞单狮时,舞狮者和沙和尚、猴子都要具有飞越一张或两张八仙桌的功夫,表演形式较为复杂,有“拜狮、出山、挖井、饮水、缠身、归山”等动作,并伴有客家“行锣、拳锣、紧板”等打击乐,有节奏地进行表演,最后以武术表演结束。舞双狮一般由2人组成,1人擎狮头,1人执狮尾,但也有由4人组成,除1人擎狮头、1人执狮尾外,有1人扮沙僧,1人扮猴子。双狮多为“参神”或在庆典会上表演,动作较为简单,有“参拜、弄狮、滚动、跳跃”等动作,伴随锣鼓等打击乐有节奏地进行。
艺术
《梅城山歌》又称“直头筒”山歌,梅州城区传统客家山歌,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人在田间劳作、乡间相遇,普遍用“直头筒”的传统方式用于叙事或谈情说爱。上承《诗经》遗风,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常用“重章叠句”和“比喻”“双关”的形式,每首4句,每句7字。第一、二、四句末押韵,多用平声韵,字句平仄也较讲究,以客家口语文字组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琅琅上口。以七言四句体为基本形态,叙事、叙述性强,简单四名词就可以说明一件事,也可以连续长遍说一个故事或戏文。
梅江区素有“文化之乡”誉称,文化名人辈出。古、近代有被称为“梅诗三家”的李黼平,有文学史家公认是“中国十大爱国主义诗人之一”“晚清最杰出的诗人”黄遵宪;现、当代有张资平、黄药眠等,他们出版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1988-2000年,梅江区境内文学创作繁荣兴盛,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在建区后的13年间,区文化部门共收到文学作品400多件,其中获市以上奖的有50多件。
梅江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经常有书法作品发表在《梅州日报》上。1992被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载入《中国少年之屋》的朱江洁个人水墨画展在梅江区文化馆展出展品有100多米长的《一千零一夜》故事画卷及300多画作。1999年9月,梅江区文联与区政协、区委宜传部、文化局联合在梅城文化公园广场举办迎澳门回归书画摄影展,展出书画作品100多幅。
1988-2000年,梅江区文化部门收到的戏剧作品有40多件,其中获市以上奖的作品有10件。1994年,黎祖强创作的小戏《排挡风情》获省二等奖,1997年李元文、梁志航创作的小戏《山道弯弯》获省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小戏银奖。
风景名胜
综述
梅江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2021年9月,梅江区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以梅州古城和嘉应新区为核心的“一江两岸”城市文商旅融合发展区、以“画里西阳、花海城北、红色长沙”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片区。梅江区经典景点如,客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泮坑景区、梅州钧质楼、嘉应古城“一城两坊”、清凉山郊野公园、西阳筀竹村等。截至2021年,全区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
主要景点
客天下景区位于梅江区三角镇东升村,占地面积2000公顷,是梅江区唯一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曾荣获中国旅游行业的“奥斯卡”——“中国旅游产业杰出贡献奖(飞马奖)”。目前已建成开放客家小镇、圣人谷、爱缘海、国际婚庆殿堂、创艺园欢乐小镇等五大景点及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客天下国际大酒店。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梅江区东山大道2号,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统一战线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它是一日读懂客家的必经之处,是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名人廉吏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以及梅州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千佛塔景区位于梅江区金山街道龙丰村,总面积2.2平方千米,包括千佛塔寺、大东岩寺、油岩寺、普同塔院等景点。千佛塔寺内有千佛铁塔,于南汉大宝八年(965)铸造,1991年经省主管部门批准新建石塔保护,成为塔中塔,是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新建石塔命名“千佛宝塔”,高九层36米,底层内宽6米,宝塔下有千佛殿、地藏殿以及钟楼、鼓楼、诗画长廊、佛门四大名山极乐莲池缩影景点、文殊亭等建筑。
泮坑风景区位于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面积9平方千米,景区内有容水160万立方米的明湖(泮坑水库)、全长3千米的客家文化长廊、2188阶由鹅卵石砌成的登高路、始建于明代的三山公王庙、“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所书的摩崖石刻“灵镇山河”等风景名胜和“枫”情万种的红枫、森林钢琴、枫林瀑布、水中汀步、环湖跑道等景观,素有“梅南胜境”的美誉,是梅城人家喻户晓的休闲旅游胜地。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大美广东】Meijiang District, Meizhou City: Literary Talent is Here, Music Everlasting. 梅州梅江区:斯文在兹 弦歌不绝.云上岭南.2023-12-21
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地理环境.中国小康网.2023-10-28
气候特点.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自然地理.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9-2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23-11-07
梅州市梅江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广东省(粤)-梅州市-梅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23-12-22
2022年梅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梅州方言.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机构职能.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7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7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机构职能.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0-28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0-28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0-28
梅州市梅江区乡村振兴农村公路 发展规划(2018-2022 年).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5
政区沿革.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融入湾区产业链,打造“百千万工程”梅江样本!丨县委书记打擂台第二季.南方网.2023-11-05
梅州市梅江区打造“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农产品品牌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1-07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5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10-28
梅江区招商宣传片.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自然地理.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梅江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22年 4月).掌上梅州.2023-09-27
青山环绕绿满城!这生态梅江,自带“森系”滤镜....掌上梅州.2023-12-23
罕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现身中山!.广东省林业局.2023-12-23
“潜伏”深山老林,与黑熊、野猪为伴…柳州这个小家伙的经历太奇妙!.澎湃新闻.2023-12-23
西双版纳首次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猫影像.百家号.2023-12-25
拯救最后的穿山甲!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百家号.2023-12-25
梅江区:守好一片山林 护好一抹苍翠.掌上梅州.2023-12-22
梅江区为农民买自然灾害险.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8
梅江梅县(四)站(梅江区江边路)8日凌晨1时05分出现洪峰水位.百家号.2023-12-25
领导之窗.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9-28
曾小喜到三角镇调研.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8
领导之窗.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8
区政协主席赖经烈率队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8
梅州市梅江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至第六号).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4
梅州方言.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9-26
碧峰寺与席狮舞.梅州日报.2023-12-25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梅州市梅江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助力乡村振兴.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6
统计分析--梅县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2023-11-05
政府工作报告.梅州市人民政府网.2023-11-06
梅江简介.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江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2-23
梅江区扎实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赋能 激活发展引擎.澎湃新闻.2023-12-26
旅游.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2-22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商务局 工作动态 喜讯!梅州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2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江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2-22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6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6
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6
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丨梅江区: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2
梅江区公共体育设施目录.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2-22
2023年11月份梅江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2-22
宜居环境带来更多幸福感.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2
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交通概况.中国小康网.2023-11-05
梅州梅江区:四好农村路铺就幸福路.网易.2023-12-26
有你常常经过的路吗?2021梅州市“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结果出炉.五华县人民政府.2023-12-27
梅州市公路事务中心:用心办好民生实事 打造人民满意公路.掌上梅州.2023-12-27
梅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7
梅州市志(1979-2000) 上册.广东省情网.2023-12-27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3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7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1-05
梅州下月起出租车起步价调至7元 取消燃油附加费.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7
梅州市梅江区统计年鉴(2022).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2-27
交通通讯.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文旅市场多点开花,梅江区持续推动全域旅游升级.南方plus.2023-11-05
人文景观.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2-22
客家风情.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5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2023-11-08
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1-08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推荐名单的公示.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1-08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1-08
守住一座围屋 延续客侨文脉.百家号.2023-12-27
一方厚土城之南 人文富庶家园美.梅州网.2023-12-2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06
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1-06
广东省文化馆-非遗中心-名录项目列表.广东省文化馆.2023-11-06
梅州非遗美食—客家盐焗鸡,咸香入味,肉质嫩滑!.客家文化 (梅州) 生态保护区.2023-12-21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2-21
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丨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公布,梅州6项入选!.客家文化 (梅州) 生态保护区.2023-12-21
狮舞(席狮舞).广东省文化馆.2023-11-06
香花祭仪.广东省文化馆.2023-11-06
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公布,梅州6项入选!.澎湃新闻.2023-12-27
【舌尖上的梅县】雁洋镇客家娘酒鸡: 美酒鸡肉相融合 坐月子滋补佳品.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2023-11-05
梅州腌面.中国小康网.2023-11-05
客家酿豆腐.中国小康网.2023-11-05
梅干菜.中国小康网.2023-11-05
梅城山歌.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客家山歌.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7
客家风情.梅江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6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通知公告 梅州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一览表.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1
“梅江八景”展新韵.南方日报.2023-11-05
中国客家博物馆简介.中国客家博物馆官网.2023-12-21
梅江区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梅江区惠民信息平台.2023-12-21
梅江区连续九次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区”称号.南方+.2023-09-27
梅江区应急管理局获评梅州市热心消防公益事业先进集体.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