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是指在历代皇帝祭祖的太庙大殿两侧或者偏殿中放置皇后、宗亲或者功臣的牌位,他们也享受后代皇家的供奉。功臣配享太庙源于周代,汉魏以降,相沿不改。历史上三类人有配享太庙的资格,即皇后、宗亲和功臣。配享先帝的人选往往由继位的君主决定,有亲疏远近的序列,也会因世事变迁而调整。

功臣配享是丧礼的延续,也是对人臣功绩的最高认可。作为帝王御下政治手段,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权者的意志,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配享功臣的选择和变更更是反映了一朝的主流思想趋势,以及治国理念的取舍。

历史沿革

汉魏

功臣配享太庙作为先王旧典,用以表彰忠臣烈士有功于国者。此制源于周代,《尚书·盘庚》和《周礼·夏官·司勋》已有关乎“功臣配享”的文字记载。汉魏以降,相沿不改。如曹叡青龙元年233年,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于太祖庙庭也。《隋书·礼仪志》:“稀袷之月,则停时享而陈诸瑞物及伐国所获珍奇于庙庭,及以功臣配享。”

唐宋

唐朝以前,太庙配享多遵循一帝一后的原则。中唐以后,后宫多不立皇后,李恒李忱、唐 文宗、李湛李炎都曾援引《公羊传》的“母以子贵”之说为生母追尊并使其升太庙。在唐代的政治文化中,皇帝生母以妾妃身份配享先帝、子孙为祖考立配都合乎制度。唐朝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郭子仪、李勋、马周桓彦范等,宋朝赵普司马光潘美曹彬王安石韩世忠张浚等功臣都曾配享聂氏宗祠金朝也有功臣配享太庙的制度,太祖、李世民时代的开国功臣,也应有遗容配享太庙。

元明

元代太庙还实行皇后配享制度,采取“一帝一后”原则,一般以皇帝正后配享太庙。明朝继承前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礼制,洪武洪熙时配享之典基本定型。以洪武开国、永乐靖难的武臣配享,形成了与前代文、武兼配太庙的不同传统,终明不变。明朝开国功臣配享太庙的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张玉朱能俞通海、张德胜、胡大海、赵得胜、耿再成郭英桑世杰刘基,个个功绩卓著。嘉靖时,明世宗对太庙功臣配享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先黜祀了姚广孝,再添祀了刘基和郭英,但这也是在祖制约束下的变动,反映了明代的政治变迁和权力斗争对国家聂氏宗祠祭礼的影响。

清代

清代皇太极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下令在盛京城东营建太庙。前殿奉太祖、太后牌位,功臣瓜尔佳·费英东额亦都分别配享左右;后殿奉四代祖考、祖妣神位,伯祖礼敦巴图鲁左侧配享(《清太宗实录》)。这是有关清代太庙与功臣配享最早的文献记载。顺治元年(1644)九月,清帝定鼎京师,“立太庙于端门左,南向”(《清朝通典·太庙》)。它原本为明太庙,依照周礼“左祖右社”而建,由前殿(亦称享殿)、中殿(亦称寝殿)与后殿(亦称祧庙)构成。随之,清帝陆续迁入先祖及功臣神位,并由此形成定制:“太庙前殿两庑配享,王东庑,功臣西庑。”

配享含义

太庙,是历代统治者供奉皇家先祖牌位聂氏宗祠(夏称“世室”,商称“重屋”,周称“明堂”,秦汉以后称“太庙”)。所谓“配享”,即帝王选取少数王公、大臣,将其神位供奉于太庙主位神牌两侧,或是东西偏殿,使其“从与享之”。太庙中供奉的,除了本朝历代帝、后,还有生前勋业卓著的宗室、名臣,他们陪伴扈从着旧主,也享受后代皇家的供奉。这就叫"配享太庙"。

配享资格

历史上三类人有配享太庙的资格,即皇后、宗亲和功臣。配享先帝的人选往往由继位的君主决定,有亲疏远近的序列,也会因世事变迁而调整。房玄龄在太庙的牌位就因其子房遗爱谋反而被移走;嘉靖帝时认为姚广孝以僧人身份不宜配享太庙,被移祀大兴隆寺。

配享仪制

关于配享仪制,主要有“入庙仪”“时享”与“祭”,其中宗室王公与大臣略有不同。就入庙设神位而言,前期须经礼部承旨,工部制神主、座、祭案,并择吉镌字。是日,太常寺官入庙设龛座,陈豆,銮仪卫则于工部设采亭,郡王(奉王神位)或大臣(奉功臣神位)将神主置采亭内,前列吾仗(王用)或引仗 (功臣用),由鸿胪寺官引至太庙戟门。随后,由太常寺官引至太庙东阶(王阶上)或西阶(功臣阶下),代行三跪九拜礼。奉于配享之次,行三叩礼(《皇朝文献通考·太庙》)。

作用与意义

太庙作为承载王朝先祖神灵的祭祀场所,在皇族家庙的本初含义外,又衍生出国之象征的深刻内涵。基于此,历代帝王将功臣神位置于太庙,也渐趋成为王公、大臣逝后的至上荣典。功臣配享太庙由此被渲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它代表帝王对有功之臣的认可、褒奖与追思,也相应成为笼络、激励臣子的重要手段,更含有维护封建统治与皇权政治的深远寄托。

不同于人们以往的认知,功臣配享太庙不仅是好听的名声,后人也有现实的利益。唐朝曾屡次下诏,对功臣后代进行寻访、录用。宋朝配享功臣后代可荫补为官,泽被数代,如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去世一百多年后,其六世孙仍得凭祖宗勋业荫补为官;赵惇时,曾答允配享赵构吕颐浩等四人长房各恩例一名。

归根结底,功臣配享是丧礼的延续,也是对人臣功绩的最高认可。作为帝王御下政治手段,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权者的意志,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配享功臣的选择和变更更是反映了一朝的主流思想趋势,以及治国理念的取舍。

部分配享人物

曹魏

曹叡时代语命三人配享太祖庙:原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第一代刘辩齐王曹芳拟定20人大名单配享太祖庙: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之后又有荀攸司马懿二人。到了第三个少帝曹奂时代又有绍命军祭酒郭嘉配祀。数十年间先后共有26名开国功臣配享太祖曹操庙。

唐代

唐代太庙中共有48位配享功臣,除去3位停配的,实际有45位。天宝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郭子仪、李勋、马周桓彦范等。

宋金

两宋18帝中,有配享功臣的皇帝有12人,共有26位配享功臣,最多的是赵构,配享四位大臣。26位配享太庙的大臣中,富弼王安石蔡确这三人的资格被取消,但富弼的配享太庙资格又在靖康年间被恢复。金朝配享功臣较多,而且配享次序屡有更换。仅金世祖在明昌五年闽十月丙寅就有仪同三司代国公欢都、银青光禄大夫冶词、特进勤者、开府仪同三司盆纳、仪同三司拔达五人配享世祖庙庭。

元明

元代太庙除供奉历代皇帝牌位外,还实行皇后配享制度,采取“一帝一后”原则。一般以皇帝正后配享太庙。到泰定末,太庙十室均有皇后配享,依次为太祖光献翼圣皇后、睿宗显懿庄圣皇后、世祖昭睿顺圣皇后、裕宗徽仁裕圣皇后、显宗宣懿淑圣皇后、顺宗昭献元圣皇后武宗宣慈惠圣皇后、仁宗庄懿慈圣皇后、朱祁镇庄静懿圣皇后。明朝仅洪武永乐两朝配享太庙的有十六位功臣。朱元璋徐达李文忠等人出生入死的武将配享,姚广孝是配享朱棣朱棣庙庭的唯一文臣。

清代

纵观整个清代,功臣名将可谓层见迭出。但是,仅有26名功勋卓著的王公、大臣得以配享太庙,具体情况如下。前殿东庑配享功王13名: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清太祖亲弟)、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三人均为清太祖伯父,皆附福晋)、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清太祖次子)、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十四子)、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清太祖亲侄)、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十五子)、武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清太宗亲侄)、爱新觉罗·胤祥允祥(康熙帝十三子)、超勇襄亲王策凌(蒙古亲王,固伦额驸)、恭忠亲王奕訢(爱新觉罗·旻宁六子)。前殿西庑配享功臣13名:信勇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勋王扬古利、果毅公图尔格、雄勇公图赖、忠达公大学士图海、襄勤伯大学士西林觉罗·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协办大学士乌雅·兆惠、郡王衔大学士富察·傅恒、大学士阿桂、郡王衔大学士福康安、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算起。配享太庙的大臣仅十二位,而获此至高荣誉的汉臣则只有一位,是张廷玉。

相关影视

“我父亲配享太庙”,是2023年由赵丽颖冯绍峰刘琳等主演的爆火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王大娘子的一句经典台词。王王若弗仗着自己有一个配享太庙的父亲,总是肆意的撒泼,并且口中常言的“我父亲配享太庙”。在电视剧中,当王大娘子每次犯错之后,经常会以此来震慑那些人,展现出她的狂妄自大和不可撼动的威力。由于这个梗十分霸气且具有震慑力,因此被网友们广泛用于玩梗调侃,有时候也可以用它来怼人,表达对对方的不屑与厌恶,唤醒对方反思自己的行为。

参考资料

王美珏:清代配享太庙旨在维护皇权政治.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8-17

兴会说古丨位极人臣 配享太庙.南京市博物总馆.2023-08-17

陕西省文史资料数据库.陕西省图书馆.2023-11-09

从“孩子你配享太庙”来看公务员晋升之路.华图在线.2023-08-17

我父亲配享太庙是什么梗?.中华网河南.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