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于1973年首先发现于余姚市河姆渡,1976年被正式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据C14测年,河姆渡文化断代为距今7000年。

河姆渡文化以宁绍平原滨海的姚江河谷地带为核心分布区,东达舟山群岛,沿东南海岸在台州市温州市也有发现。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考古学家第一次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随后,又陆续发现并挖掘了鲻山遗址、唐家墩遗址、童家岙遗址、慈湖遗址、鲞架山遗址灵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2013年,河姆渡附近发现了中国已知最早、内涵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址——井头山遗址。2019年至2020年,井头山遗址完成首期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姆渡文化遗址共分四层:第三、四层和一、二层分别代表其发展的早、晚期。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陶器以夹碳黑陶为主。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夹砂红陶和红灰陶占绝对优势。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遗址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以及其他草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此外,还有大量从渔猎中获得的野生动物,以及采集来的植物果实和种子等。家畜除猪、狗外,可能已驯养水牛河姆渡遗址人因居所被称有巢氏之民,冬天外出则被称为羽民,而羽饰则是京族先民的一种习俗。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使河姆渡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一支。2023年11月7日至2024年4月19日,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举行。

发掘历史

发现

1973年,当时的余姚市罗江公社为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早涝保收,获得稳产高产,决定在河姆渡村北隅建造用于防洪排涝的机电翻水站,装置2台大型的排水泵。6月,正式破土动工,当挖掘水闸基坑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一批夹碳黑陶片、木建筑构件,伴随着大量的古动物骨骼、鹿角。出于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他们立即向公社进行了汇报。

公社当即电告县文化馆,并做出工程暂停,等候上级处理的决定,余姚县即把这一消息报告了浙江省文化局及浙江省博物馆。当时任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的汪济英先生认为这是一大发现,当即率队前往试掘,获得了一批叠压在马家浜遗址层(指晚期)之下的石器、骨器、陶器、木构件及兽骨等。这一批乌黑古朴的陶片、斧痕累累的构件、斑驳破碎的兽骨,向人们透露出令人兴奋的重大喜讯:这是当时浙江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发掘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1976年4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座谈会”上,专家们正式命名“河姆渡文化”。1977年10月至1978年1月进行第二次发掘;1979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舟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唐家墩遗址进行试掘。1979年12月至1980年开展的河姆渡文化专题调查中发现位于慈溪市横河镇童家岙村童家岙遗址,2009年底试掘。

1986年10月,慈城砖瓦厂烧窑取土时发现慈湖遗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试掘;1988年发现塔山遗址,1989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试掘,1990年、1993年、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象山文管会先后进行3次发掘;1994年发现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东部的鲞架山遗址。1996年,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建设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位于浦阳江支系的凰桐江畔的楼家桥遗址,1999年4月至2000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楼家桥遗址进行3次连续发掘。

2000年之后,又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展现了河姆渡遗址发达的稻作水平。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2001至2014年间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圆田螺山聚落遗址。2010年遗址被发现位于台州市路桥城区西部灵山街西侧的近海岸孤丘灵山的东坡脚下灵山遗址,同年试掘。

2013年,河姆渡附近发现了中国已知最早、内涵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址——井头山遗址,可确定该遗址为河姆渡文化主要来源。2016年10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研究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三方合力组成井头山遗址考古队,由孙国平担任领队,正式进驻现场发掘。2019年至2020年,井头山遗址完成首期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5月下旬,正式接到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22年度井头山遗址800平方米的发掘执照,从7月份开始,考古人员就冒着酷暑逐步推进着第二期发掘。

2023年12月,河姆渡文化核心区新发现一处史前时期古稻田遗址,初步判断为河姆渡文化晚期阶段,年代距今5300至5500年左右,该遗址位于宁波余姚市三七市镇上钱村以东,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同年8月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研究院联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组织队伍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古稻田发现了田埂和灌溉系统,还有反映稻田修整的土坑等,展示出了完善的水稻田系统,为宁绍平原地区稻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该次发掘进一步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识。

名称由来

河姆渡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余姚市河姆渡于1976年正式命名。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市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市陕西省广东省福建省、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 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

自然地理

位置

河姆渡文化是以河姆渡遗址命名的,河姆渡文化以浙东滨海的姚江河谷地带为核心分布区,东达舟山群岛,沿东南海岸在台州市温州市也有发现。河姆渡遗址所处的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西起萧山区,东抵镇海、宁波市,南靠绍兴市、四明和天台诸山,而北薄于海。

地形地貌

河姆渡遗址所处的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东西长,南北窄,是浙江省境内仅次于杭嘉湖平原的第二大平原,面积约4824平方公里。其中还间断分布着海拔在500米以下的一些山岗,如西山、长山、航坞山、马鞍山、踏脑岗、五磊山等。河姆渡遗址正处在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踏脑岗之间的狭长地带。

地质

据地质部门钻探资料,紧挨河姆渡遗址的姚江,在5000多年前并不流经这里,而是从遗址西北方向的余姚龙泉山一带,向北注入杭州湾。遗址西南隅的小山包,在河姆渡人生活时期是和四明江南岸的渡头山、元宝山(属四明山北麓)联结在一起的,遗址南面的芝岭山谷曾有一条小溪涧,流经遗址的近旁。遗址北面的余(姚)慈(城)平原,海拔高程3~4米。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第四纪最后一次海侵——卷转虫海侵的全盛期(距今约7000~6000年),杭嘉湖平原的大部分和宁绍平原的全部均成一片浅海,海岸线到达今绍兴市和四明山的山麓线。也有人主张全新世以来浙江省海面在上升的总背景下,经历了四起四落的历程。其中距今6555~5850年间的皇天畈海进开始以后,海水不断上涨,致使“河姆渡遗址人”居住的村落和所耕种的田园,不断被海水吞没,并逐渐为该次海进时的沉积物所覆盖,从而构成了第四文化层。在皇天畈海进逼近村落之初,河姆渡人不甘心离开自己的家园,便用大小石块进行回填,借以抵御海水的侵袭,因而造成一些遗物和回填的石块与海水沉积物相掺混的现象,使之形成上述第三文化层。然终因力量过于微弱,难以抵挡汹涌进犯的海水,最后还是被迫迁到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麓去定居。在皇天畈海侵鼎盛时期,河姆渡遗址区成了一片汪洋,第四至第三文化层则为皇天畈海进时的沉积层所掩埋。

尔后,海面下降(即皇天畈海退,距今约5850~4000年),栖居在山麓谷地中的河姆渡遗址人又来到这个新形成的平原上居住,生活中的遗弃物于是不断地堆积。数百年后,钟家堍海进(距今4000~2600年)又无情地吞没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全部文化遗物逐渐被钟家堍海进的沉积层所覆盖。在整个海进过程中,河姆渡人又被迫离开他们长期苦心建设起来的“河姆渡村”,撤离过程中又有不少文化遗物直接散落在钟家堍海进初期的沉积物中。在皇天畈海退期间和钟家堍海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遗存的连续过渡的第二、第一两个文化层。它们最后完全为钟家堍海进的沉积层所覆盖。

气候

河姆渡遗址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而湿润。据余姚市气象站记录资料,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9.5℃(1983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9℃(1977年1月31日),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最高降雨量达1603.6毫米(1977年),历年平均降雨天数152天左右。6月前后的梅雨期,9月前后的台风期,为全年降水高点。全年无霜期达24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2080小时。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据动物遗骨鉴定,河姆渡遗址的古动物至少达61种之多,包括:无脊椎动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sp.)、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 Bcn-son)、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脊椎动物鱼类:真鲨(Carcharhinus sp.)、鲟(鲟属 sp.)、鲤(Cyprinussp.)、鲫鱼(Carassius auratus)、鳙(Aristichthys sp.)、鲇(Parasilurus asot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鲻鱼(Mugil cephalus L.);爬行纲绿海龟(Chelonia mydas)、陆龟科(Testudo sp.)、黄缘闭壳龟(Cuoraflavomarginata)、乌龟(Chinemys reevesii)、中华鳖(Amyda 中华缺翅虫)、中华鳄相似种(鼍属 cf. sinensis Fauvel);鸟类:鹈鹕属(Pelecanus sp.)、鸬鹚(鸬鹚属 sp.)、鹭(鹭属 sp.)、鹤(鹤属 sp.)、鸭(Anas sp.)、雁(Anser sp.)、鸦科(Corvidae gen. and sp. indet)、鹰科(Accipitridae gen. and sp. indet);哺乳类:红面猴(Macaca speciosa F.Cuvier)、猕猴(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鳞甲目(Manis sp.)、豪猪(Hystrix hodgsoni Gray)、黑鼠(家鼠属 rattusL.)、鲸(Cetacea indet)、狗(Canis familiaris L.)、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豺(Cuon sp.)、熊瞎子(Selenurctos thibetanus G. Cuver)、黄喉貂(Martes fiav-igula Boddaert)、黄鼬(Mustela sibirica pallas)、猪獾(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普通水獭亚科(Lutra lutra L.)、江獭(Lutra perspicillata I.Geoffroy)、大灵猫(Viverrazibetha L.)、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t Desmarcst)、花面狸(Paguma larvataHamilton-Smith)、食蟹獴(Herpestesurra Hodgson)、虎(Panthera tigris L.)、孟加拉豹猫(Felis bengalensis L.)、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苏门答腊犀(Didermocerussumatrensis)、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fmarest)、家猪(Sus domestica Bris-son)、野猪(Sus scrofa L.)、大角麂(Muntiacus gigas sp. nov)、小麂相似种(Muntiacus cf. reevesi Ogilby)、水鹿(Cervus unicolor kerr)、梅花鹿等。

植物

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T212、T214第四文化层至第三文化层底部(即3C层)采集的土样标本中。经分析得知,系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居20%~73%,水生植物花粉占4%~58%,木本植物花粉只占16%~25%,蕨类孢子含量很少。在草本植物中,尤以禾本科(Gramineae)花粉占绝对优势(11%~71%),莎草科(Cyperaceae)亦占一定比例(1.6%~6%)。此外,还有少量的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花粉。小檗科的葳岩仙(Caulophyllum)、葫芦科盒子草盒子草属)、萹蓄属(Polygon-um)、茜草(Rubia Cordifolia)及伞形科花粉偶见。

木本植物栎属(Quercus)、锥栗属(Castanopsis)、台湾枫香(Liquiclambarformosana)为主,松属白楸野桐属 paniculatus)、鹅耳枥鹅耳枥属)、苦楝树(Melia azedarach)等花粉含量较少。偶见光叶水青冈(Fagus lusida)、红线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槭树(Acer)、漆树(盐麸木属)、桦木属(Betula)、安息香缩合(Styrax)、蕈(Altingia)、枫杨枫杨属)等属及桑科樟科木樨科花粉。蕨类孢子含量虽少,但类型却很多,有羽裂海金沙(Iygodiumpolystachum)、柳叶海金沙(L.saliciflium)、狭叶海金沙(L.microstachyum)、阴石蕨(Humata)、带状瓶儿小草(Ophioderma pendula)、紫萁属(Osmunda)、肉质伏石蕨(Lemmaphyllum carnosum)、表面星蕨(Microsorium superficiale)、矩圆石韦(Pyrrosia martinii)及光面单缝孢。水生植物主要是香蒲(Typha)花粉,另有少量的眼子菜(Potomogeton)和黑三稜(Sparganium)及莲属(Nelumbo)、菱角(Trapa natans)花粉等。

重要遗址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地属余姚市,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东部,四明山区北麓和慈溪市南部山地之间的峡港型海积平原 -- 余(姚)-慈(城)平原中。1973年春发现,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1977年10月至1978年1月进行第二次发掘。遗址位于青灰色海相亚黏土层之上,分布范围面积约5万平方米,现地表平均海拔为1.1米左右。

遗址堆积厚度4米左右,共划分为4个依次叠压的文化堆积层,也即四期,代表了河姆渡文化的4个发展阶段:一期年代距今约7000-6500年,二期年代距今约6300-6000年,三期年代距今约6000-5600年,四期年代距今约5600-5300年。发掘的遗迹有灰坑、墓葬和大型干栏式建筑遗迹等,出土各种陶、石、骨、角、牙、木器等编号器物7842件,陶片近20万片。

第一期文化的村落布局依山势而建,一排排干栏式长房子由西南向东北扩展。居住区内除有鳞次栉比的干栏式木构房屋基址外,还有储藏食物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生产工具中的骨耜和生活用具中的陶质炊器肩脊敞口釜和敛口釜是此期文化最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出现挖坑垫板再埋柱起墙的地面建筑,构成了当时村落建筑的主体。13座墓葬的发现,为了解河姆渡人的体质特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连体双鸟太阳纹象牙雕刻蝶(鸟)形器和瓜棱形木胎漆碗等显示河姆渡先民娴熟的技艺。河姆渡遗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保存完好且经大面积揭露。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鲻山遗址

鲻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丈亭镇鲻山东南坡,面积约5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地层堆积依坡势逐渐倾斜,以T1、T18为例共分10层。鲻山遗址堆积状况、文化面貌、内涵特征及时代均大体与河姆渡遗址遗址相对应,第10、9层属河姆渡一期,第8层属河姆渡二期,第5、4、3层则属河姆渡三期。鲻山遗址发掘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199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墩遗址

唐家墩遗址位于舟山本岛定海区马岙街道安家村,东临西码头,西靠小沙庄,南接近中峰山,北距海3.25千米,遗址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墩台高出地面1.3米~1.6米。该遗址因烧窑取土被发现。1979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舟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遗址进行试掘。之后,又在这处遗址及附近的国际劳动节、茂盛大队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有石斧、石锛、石破土器、石铲以及玉锥形器等。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薄,但内涵较单纯,可能延续时间较短,年代与良渚文化大致相当。唐家墩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舟山群岛新石器时代增添了新材料。

傅家山遗址

傅家山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姚江以北的宁绍平原,隶属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遗址背靠四明山余脉的慈溪市南部山地,面对淘湖形成的冲击平原和丘陵山地。遗址西距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田螺山遗址4千米,西南距余姚河姆渡遗址9.5千米。遗址所处区域地势海拔2米左右。1976年开河挖渠时发现,最初被命名为八字桥遗址。2003年6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规划设计方案涉及傅家山,经勘探在傅家山周围发现了木头、陶片、水生腐殖物和动物遗存,遂命名为傅家山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2004年5-8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25平方米。傅家山遗址是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在宁绍平原上又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2007-2010年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慈湖遗址

慈湖遗址位于江北区慈城镇的西北角。南距萧甬铁路慈城站1.5千米,东南距宁波市区24千米,西南8千米为著名的河姆渡遗址。遗址背山面湖,西北群山环绕,东南地势平坦,现存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6年10月,慈城砖瓦厂烧窑取土时发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试掘。1988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试掘和发掘,实际发掘面积289平方米。慈湖遗址上、下层文化,是宁绍地区河姆渡文化向良渚文化发展阶段上的一种新的文化内涵,上、下文化层之间衔接不很紧密,中间还有缺环。这种新的文化内涵填补了河姆渡文化发展环节上的缺环,并首次在宁绍平原上确立良渚文化地层。1992年被公布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

沙溪遗址

沙溪遗址位于北仑区柴桥镇沙溪村北1千米许的小山谷,山谷西侧为海拔19米的蛇山。遗址西倚蛇山,东北距谷口海岸约2.5千米。蛇山东缘的原有地貌为顺山势隆起,海拔约3米~4米的土丘。1987年因砖瓦厂取土对遗址进行探掘。1994年、199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70平方米。沙溪遗址的文化内涵反映了钱塘江以南新石器时代末期阶段文化面貌的复杂性。1993年被公布为北仑区文物保护点。

童家岙遗址

童家岙遗址位于慈溪市横河镇童家岙村。1979年12月至1980年开展的河姆渡文化专题调查中发现。2009年底,因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需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3个多月的试掘,共布设正南北向探方3个,编号T1、T2、T3,试掘面积102平方米。童家岙遗址的试掘为河姆渡文化的聚落形态考古和全新世中期中国东南沿海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又一处案例。198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山后遗址

名山后遗址位于奉化区东北12千米处的南浦乡名山后村。遗址原有面积约2万平方米,大部分已遭南浦乡砖瓦厂取土破坏,部分被名山后村农舍覆盖。1989年秋冬,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遗址进行第一期抢救性发掘。发掘的遗迹有墓葬6座、灰坑(沟)43个、人工堆筑土台1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137件。发掘获得依次叠压的12个文化堆积层,8层以下属河姆渡文化遗存。名山后遗址的发掘,为深入研究宁绍平原上根植于河姆渡文化而又不同于河姆渡文化的良渚时期遗存的面貌、性质奠定了地层学基础。2010年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遗址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城丹东街道东面塔山至姚家山一带南面的缓和坡地上,遗址所处的塔山南端数十米即为古海岸线,沿塔山山势呈东西向延伸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加上周邻的姚家山遗址及处于两者之间的连接地带,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遗址于1988年发现,1989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试掘,1990年、1993年、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象山文管会先后进行3次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两个阶段。

塔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上层出土了竹节把豆、鱼鳍形足鼎等良渚文化晚期遗物,丰富了宁绍平原南域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文化面貌的认识。塔山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填补了宁绍平原南域史前文化的空白。199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鲞架山遗址

鲞架山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东部,南距姚江500米,西南邻近河姆渡遗址,西北紧靠鲞家山。遗址面积14000平方米。1994年发现。遗址北区文化堆积处于山坡靠上的位置,相对高度高出南区约6米。遗存分为四期。鲞架山遗址的发掘对丰富河姆渡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家桥遗址

楼家桥遗址位于浦阳江支系的凰桐江畔,地处诸暨市次坞镇楼家桥村,1996年,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建设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具体位置在村东北的海拔21.3米的庙后山遗址麓,通过发掘与探掘,确认庙后山周围均有遗址分布。1999年4月至2000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楼家桥遗址进行3次连续发掘,发掘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商周的陶、石、玉、骨器。发掘位置分东、西两区,分别在庙后山的东、西两侧,遗址堆积厚度2米(西区)~4米(东区),跨新石器与商周两个时代。

楼家桥遗址早期的年代距今近6500年。遗址的商周遗存也十分丰富,发现水沟等遗迹,出土包括凹圜底印纹陶罐、三足硬陶盘、石犁、石刀、石锛等大量陶石器,延续年代从晚商一直到春秋战国,为研究该地区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10年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遗址

灵山遗址位于台州市路桥城区西部灵山街西侧的近海岸孤丘灵山的东坡脚下。灵山海拔近100米,离海岸线约20千米。文化堆积沿灵山山麓狭长分布,地面海拔为3米~5米,遗址总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2010年遗址被发现,同年试掘。遗址下部堆积厚50厘米~80厘米,由灰褐色硬实砂土层和灰黑色黏土层构成,出土不少明显具有河姆渡遗址文化晚期特征的夹砂红褐陶、夹碳黑胎红褐衣陶片,可辨出有绳纹陶釜和陶支脚碎片。上部堆积属于商周。灵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河姆渡的走向及杭嘉湖平原地区与福建省沿海、台湾等地的史前文化之间的联系找到了重要的中间环节。2007-2010年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地处姚江谷地北侧低丘环绕的小盆地中部,北面横亘四明山支脉翠屏山,东距海岸30千米~40千米,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千米。该遗址于2001年发现,是一处河姆渡遗址文化遗址。遗址围绕田螺山小山头分布,周围是海拔2.3米的大片稻田,堆积位于地下2米~3米,面积3万余平方米。田螺山遗址是继河姆渡、鲻山遗址之后,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的又一重要发现。2010年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2013年在遗址所在原厂区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深埋于地下10米的井头山遗址,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前推到距今8000年左右,改写了宁波历史,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首个史前沿海贝丘遗址遗址,中国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海洋文化遗址。2021年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6月29日,井头山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遗址共分四层:第三、四层和一、二层分别代表其发展的早、晚期。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陶器以夹碳黑陶为主,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等等。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300年,夹砂红陶和红灰陶占绝对优势,器形有鼎、落地式两足异形规、垂囊式等。

农耕文化

在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深坑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当时的河姆渡遗址人民就已有种植水稻的习惯。而伴随稻谷一 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人们已具有相当熟练的运用生产工具的能力,水稻种植水平已比较先进。此外,专家在第二层中还发现了木制结构建造的浅型水井,这是最早出现水井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河姆渡的农耕文化体现了当时的人类文明已从单一的对自然攫取的方式转为自主生产的方式,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筑文化

在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期挖掘中均发现了大量的干栏式建筑,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中,这种建筑面积广泛,数量众多。干栏式建筑是指用木头或竹子等架构出房屋底架,然后再在底架上建筑出高于地面的房子,这种房子具有防湿防潮的特点,一般就地取材,适用于林木茂密且潮湿多雨的地方。河姆渡遗址的建筑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在上面架梁铺地 板构架底座,然后用木头等建构房屋梁柱,完成房屋的主体部分,这种建筑结构和建筑方式充分适应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夏季多暴雨的气候条件。此外在考古中还发现河姆渡建筑的梁、桩、枋、木板等构件上面有榫头和卯口,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筑的主要连接方式就是用榫卯来实现的,充分说明了河姆渡遗址文化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

纺织文化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可能是原始织布机的附件,显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展到原始的机械操作。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骨针、纺轮、机刀、梭形器等纺织工具以及编织的苇席等纺织品,表明纺织品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已广泛出现和使用,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情趣也有了进一步的追求,表明人类文明已进一步由野蛮文明向社会文明过渡。

宗教文化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以鸟的造型最为多见,各类骨器、 陶器中均有出现,有双鸟头相向共体的和反向共体的,也有单立鸟和双飞鸟等多种姿态各异的鸟图纹,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神鸟的崇拜。那时的人们认为神是存在的,而神就在天上,那时的熊、虎等大型食肉目使人们产生极大的恐惧感,而鸟类不会伤害人,且鸟类常年飞翔在天空中,被人们视作是神的化身, 因而十分的崇拜。

音乐文化

河姆渡出土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浙江杭州市还能看见一种用小竹管做成,发出鸟鸣声的竹哨,显然是河姆渡骨哨的遗存。陶埙也是河姆渡的出土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中原地区一种古老的乐器,市面上观光区兜售的陶笛与此相似,只是河姆渡遗址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於华北地区的文化。

饮食文化

河姆渡人的食谱丰富多彩,其主食是大米,至于小菜,据报告得知,“各种鱼类的遗骨相当丰富,比较破碎,遗址中随处可见。”显然,鱼类(包括龟鳖目、蚌类)是其主要副食。河姆渡文化之时的生活模式为“民食鱼稻”或“饭稻羹鱼”。

相关族群

河姆渡人因居所被称有巢氏之民,冬天外出则被称为羽民,而羽饰则是京族先民的一种习俗。

有巢氏之民

有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人就是“有巢氏之民”。今天的河姆渡地区是当时有巢氏国的中心区域。1973年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期发掘中,木构建筑露头于第四层中部,出土的木构件总数达一千件以上。主要构件是13排木桩,基本上形成西北一东南走向,部分近正南北。这里至少建筑着三栋以上的房屋。这些房屋呈长条状,系多间互相品连而成,其中有一栋连品的房屋在9间以上。在7000年前,有这样大规模的建筑群,正与《韩非子》所说的“有作构木为巢,以之群居”相吻合。

由于河姆渡遗址地处江滨,近沼泽与水,地势低湿。为此,筑房屋时先打下四排木桩,造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在底架上架地梁,在上面建设地板,再在上面立柱、架梁、敷椽、覆盖茅茨。在底架下面圈养家畜,上面住人。“这种以木桩为基础,在其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干栏式木构房屋,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梁柱的交结点用榫卯结构,它是在中国现已发现木结构建筑中最早采用的技术。这就是《路史·前记》所谓“登巢琢蠡”和“构木为巢”的真正含义所在。

有关有巢氏国的另一佐证是:1994年4月至7月中旬,在河姆渡遗址鲞架山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河姆渡先民的瓮罐葬和红烧土祭祀碑,其中一处遗址直径达340厘米,最厚处达75厘米。从出土文物迹象分析:先民死后尸体用火烧烤后,将遗骨放入罐内,再入土安葬,带有“古代火葬”的形式。这是迄今中国发掘的古遗址中所罕见。然而却与《路史》“有巢氏”条:“民之葬者 …… 于厚衣之薪,[焚]而瘗之,不封不植也。掩覆而已”的记载相一致。至今嘉兴市湖州市、桐乡一带的丧葬习俗,还依然如此。

羽民国

毛昭晰先生认为河姆人与传说中的羽民国有关。《淮南子·坠形训》中有羽民国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说:“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羽饰的习俗,与河姆渡遗址地区—— 越地为候鸟集中地有关。大雁等候鸟在这里换毛后,留下了大量的羽毛。京族先民将长大美丽的羽毛作为头饰,在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一些陶塑人头,其中几个头部有横向一列的五个小孔,是用来插羽毛的。但更多的候鸟羽毛,用来塞在粗疏的植物纤维纺织品的夹层内,作冬天御寒之用。正如“有巢氏”条所载:“木皮未委,于复塞其羽革,铁衣挛领,着兜冒(帽)以贲体。”这些“木皮”就是指藤本植物的纤维,河姆渡人的纺轮,将它纺成纱,又织成极其粗疏的布,做成衣服。但它的御寒性能极差,须要在夹层中铺塞羽毛或皮革。由于布粗空隙大,大量细羽毛从布中穿出,使外地人看到后,有全身“皆生毛羽”的感觉,故被称之为“羽民”;其地被称为“羽民之国”。

越族先民

象山县塔山遗址的早期文化层——即第八、第九文化层及墓地,出土的器物具有河姆渡遗址文化特征。“年代上相当于河姆渡遗址三期”,距今约6000年,比河姆渡第三期碳十四平均值5713年还早些。它们同属于河姆渡文化,在共同的基础之上,又有各自的特色。这里发掘出51具骨骸,笔者所见到的两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塔山人骨骸:头形短而宽,鼻根较低凹,眼裂开度较大。身材较矮:为1.63米至1.64米之间。河姆渡人和象山塔山人的直系后裔都是京族先民。由于他们的开放性,不少人乘船移居海外。就其头颅与骨骼来看,他们与越族、壮族、京族、台湾土著居民、日本南部居民之间,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人体遗骸

河姆渡遗址遗址考古发掘没有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只发现了27座零星墓葬。较完整的骨架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后,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先生曾到发掘现场,对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形、人种作出鉴定。其中未成年的儿童9具,成年人4具,编号M23、M17的颅骨保存比较完整。

(1)年龄。M23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硕大,前额接近阔额型,颧骨宽而外突,下颌厚大,男性特征明显。根据现代人头骨愈合和臼齿磨蚀度推算,年龄在30岁左右。M17头骨前额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颌枝内翻,尖形颏,特征显示为未成年女性,年龄约13-15岁。

(2)身高。按照遗骸主要骨骼长度,用中国现代人身长特征,换算出身高。M23,身高为169~170厘米。M17身高为152~157厘米。

(3)人种。M23、M17颧骨较高和宽,铲形门齿,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梁、低矮的眼眶,与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居民更为接近,应为南方蒙古人种。

主要器物

陶器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复原率最高的遗址之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陶片40万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复原的陶器占总出土器物的1/6左右,已获得完整器和复原器1221件。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夹碳黑陶,这是河姆渡先民有意识地在陶土中掺和了炭末,主要是为了减少陶土粘性,提高成品率。陶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釜、罐、盆、盘、钵、豆、、、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炊煮器、饮食器、储存器、汲水器。较为特殊的有灶和盉两种。陶灶形似簸箕,内壁有3个乳钉状足,为安放釜而设置。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石器

河姆渡遗址石器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算丰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是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两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三种,器形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不少打击和琢制的痕迹。大多属于砍伐树木和加工木构件的工具,有的可作为农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其它的石器还有砺石和马鞍形石块、石球,后二种可能是谷物和硬壳果实的脱壳工具。

骨器

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产工具,按使用功能分为骨耜、骨箭头、骨凿、骨锥、骨针、骨哨、骨镰、骨鱼镖、管状针等,以骨耜最具特色。骨耜取材于大、中型哺乳类动物的肩胛骨。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骨面正中有一道竖向浅槽,下端呈圆舌形,其两侧有两个平行的长方孔,上端有一横穿方。是为绑扎竖向木柄而设计的。这种制作方法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所特有。骨耜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与土壤磨擦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这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遗址出土骨耜有170件之多,与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相对应,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耕生产阶段。

木器

木器共300多件,大多出土于第四文化层,说明距今7000年前,木器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木器制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最为重要的木器是纺织工具和木桨。纺织工具有木(陶)纺轮、齿状器、木机刀、卷布棍、圆木棒、尖头小棒、木(骨)匕等。木桨共8件,采用整块木料加工制作而成,柄部为圆形,桨叶呈柳叶形。有桨必有船,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划桨行舟,用于捕捞和邻近氏族之间的交通往来。

艺术品

河姆渡遗址遗址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象牙雕刻艺术品主要包括蝶形器8件,以扁平的象牙片磨制而成,因形同平展的凤蝶总科而命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长16.6厘米,宽5.9厘米,厚1.1厘米,上半部残缺,底端也稍残。正面磨光后用阴线雕刻一组图案:中心为5周同心圆,外沿刻火焰纹,象征太阳光芒;两侧刻有回头相望的双鸟,面向太阳振翅起飞,成对称形;图像两侧对称地钻有6个小圆孔,以便于捆绑或悬挂之用,圆孔之间饰有连弧纹。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器物,以木质、象牙质为主,也有少量石质。木蝶形器分为对称飞鸟型、双鸟相对型、单鸟侧立型3种。

此外,还包括鸟形圆雕4件。其中有一件完整器长15.8厘米,宽3.4厘米,厚0.8厘米,柄端雕出俯首的鸟头,圆目勾喙,似鹰类猛禽,中间为鸟身和翅膀,背面平整,阴刻短直线和斜线组成的图案,两侧也有斜线和弯月形短线,羽毛感强烈。腹部较厚,有横向突脊,其上有透孔,作穿绳佩挂之用。尾部扁长,略成圆弧。这些精致的艺术品虽是氏族的共同财产,但只有氏族首领才有权利使用。

陶器刻画作品刻划于陶器口沿和腹部,内容包括太阳、月亮、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代表作品有鱼藻纹陶盆、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五叶纹陶块等。猪纹陶钵是一件盛储器,由夹碳黑陶制成,大体呈方形,器表磨光,外壁两侧分别用白色线条刻绘一只长鼻圆眼、浑身鬃毛的野猪,头向前垂,四足蹒跚前行,似乎在寻觅食物。猪身刻有芽叶和稻穗纹饰,还有象征太阳的重圈圆形纹。

人体装饰品有、管、珠、环、饼等。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在阳光下闪烁着淡绿的光彩,晶莹美丽。还有一些以兽类的獠牙或犬牙、鱼类的脊椎骨制成的装饰品。

经济

农业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宁绍平原的农业经济。在河姆渡遗址的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叶、稻壳等交互混杂,形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远古各氏族文化遗存中所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农业生产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农具是翻耕土地的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骨耜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做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出土了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米木杵等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工具。

畜牧业

河姆渡文化中的家畜主要有猪和狗。破碎的猪骨和猪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捏塑的体态肥胖的陶猪和在黑陶钵上刻划的猪图饰。有一件陶盆上同时刻划着稻穗和猪的图像,具体而生动地反映出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许多骨耜是用水牛的肩胛骨制作的,说明水牛当时已被驯养。

手工业

河姆渡部落的原始手工业也是比较发达的,在经济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制陶业、纺织业、骨器制作、竹木器加工都比较进步。这一带的氏族先民烧制的陶器,以夹碳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种类比较单一,无论炊具还是炊食器一律都是夹炭黑陶,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茎叶碎末为和料,工艺技术上还比较原始。稍晚出现了一些夹砂红陶和褐陶。各种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在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陶器的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比较容易破碎,到了晚期,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些器物已经用慢轮进行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为复杂的新产品。有些陶器火候较高,烧成温度已达到1000℃左右。

价值意义

河姆渡文化早晚期和后河姆渡文化时期(约当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水田,结合这一时期骨耜、木耜和相关收割、加工工具的出土,说明这一地区稻作农业起步很早,这类利用淡水资源以稻作为主的复合式经济模式拉开了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帷幕,并形成了以神鸟和太阳崇拜为主题的独特的观念信仰,对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原始宗教有着深刻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以榫卯技术为核心的干栏木构建筑工艺,集中代表了传统木构建筑文化起源时期的发展水平,也是古代中国营造法式的传统技法和特点。余姚田螺山遗址清理了高规格的干栏大房子,说明当时的聚落群已开始一定程度的分化。在现地表8米以下的井头山遗址发现了早于河姆渡文化的贝丘遗存,反映了这一地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复杂关系。以绳纹釜系统为特征的河姆渡文化,在钱塘江以南地区长时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河姆渡文化及后续,更是浙东沿海岛屿和海洋文化的源头。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使河姆渡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的一支。

相关展览

2023年11月7日 - 2024年4月19日,河姆渡遗址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举行。该次展览通过“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涵盖丰富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生动呈现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引领观众走进河姆渡,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全面揭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东亚稻作文化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

河姆渡文化与稻作文明的摇篮.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4-11-01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国家文物局.2024-10-31

大名鼎鼎的河姆渡文化,因何伟大?.腾讯网.2024-11-01

揭开江南文明的曙光 河姆渡遗址考古50年.中国宁波网.2024-11-01

远古江南•海陆山河.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11-01

七千年河姆渡,五十载考古路: “远古江南·海陆山河.宁波博物馆.2024-10-31

中国海洋文化从这里发端 井头山遗址见证宁波"沧海桑田"之变.浙江省文物局.2024-10-31

河姆渡文化核心区新发现一处古稻田遗址.新华网.2024-11-01

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浙江省文物局.2024-10-31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新华网.2024-01-04

河姆渡文化 ( 前5000年 – 前3300年)浙江余姚.雅牛网历史频道.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