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字义博,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是唐朝官员,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晚清藏书家胡丹凤将此四人的诗收录在《唐四家诗集》中。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根据学者孙旺、傅璇宗和陶敏的考证,他的出生年应为735年或737年前后,卒年为792至793年前后。韦应物在山水诗史上有一定地位,擅长田园诗,著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出身于京兆韦氏家族,与妻子元苹育有一子二女。他早年豪纵不羁,十五岁时,被任命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御前侍卫。安史之乱爆发后,韦应物重返太学,先后担任过洛阳市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市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市刺史。贞元七年(公元791年)从苏州刺史退职,被世人称为“韦苏州”,是公认的清官。最后,韦应物死于苏州官舍。

韦应物生活在乱世之中,以亦宦亦隐的心态对待世事,思想中拥有一定的家族情怀和家国情怀,这些都在他的诗作中有所体现。明代之后,许多文人都在学习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中与陶渊明相似的淡泊诗风,中国文学史上还发生过一起“韦柳之争”的文学公案。他的诗歌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从积极向上转向消沉失望,再转向安逸平静,每个时期都经历了“出仕”与“闲居”的内心斗争。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韦应物的出生年月不详,但家世显赫,出身于当时北方的大贵族——京兆韦氏。他的祖先原先是蜀中阆人,在北魏时定居京兆北周时期,家族中的韦夐、韦孝宽两兄弟在隋朝统一全国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韦家子弟便频频登上了正史中记载的高位。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韦氏被列为名门。

韦家子孙在朝廷中大多都担任过重要职位,在隋唐时期家族中有将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通婚。韦应物的五代十国祖韦氏冲是尚书,高祖韦挺曾任刑部尚书,曾祖韦待价在武则天时期担任宰相,祖父韦令仪担任过司门郎中、宗正少卿,父亲韦銮担任过宣城市司法参军

仕途起点——任唐玄宗御前侍卫

韦应物凭借着家族背景,仕途起点比较高,十五岁时便成为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御前侍卫,陪伴在唐玄宗左右。他在《燕李录事》《温泉行》《逢杨开府》这些作品中,记录和描写了这段时期的奢华生活。

官场生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地,皇帝由唐玄宗改为李亨,韦应物重返太学。李豫时期,韦应物出仕洛阳市担任洛阳县县丞。当时的洛阳,刚经历过战火,呈现出了荒凉和萧条的景象。韦应物在《广德中洛阳作》中,描述了洛阳城“日入空城寒”的凄凉。担任县丞期间,韦应物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军士。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下,韦应物萌生了辞官的想法。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韦应物在县丞职务期满后辞官了。辞官之后他四处游历,写下了不少诗篇名作。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韦应物担任河南府兵曹参军,两年后因病辞官。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韦应物任职京兆府功曹参军,同时代理京兆府高陵县令。当时,百姓在沉重的徭役下生活苦不堪言。韦应物在诗作《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表达了对百姓境遇的同情。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韦应物的妻子去世,他在悲痛之余写下了许多悼念妻子的诗作,其中有《伤逝》《出还》《往富平伤怀》等。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韦应物出任鄠邑区(今西安市鄠邑区)县令。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德宗继位后,韦应物受到他人牵连被贬为栎阳县令。之后,韦应物称病辞官。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韦应物担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韦应物被外放为滁州刺史。当时滁州的徭役很重,韦应物在《答崔都水》中描述了百姓的悲苦生活,同时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想法。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韦应物辞官。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应物担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写下了诗作《始至郡》。贞元三年(公元787年)韦应物入京担任左司郎中。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韦应物外放至苏州市担任苏州刺史。当时的苏州富饶繁华,人才济济,韦应物与顾况孟郊丘丹等人有诗文往来。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韦应物罢任苏州刺史,最后死于苏州官舍。

家族成员

主要作品

韦应物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出任洛阳丞前后,这个时期的诗风积极向上;第二个时期是出任京兆府功曹之后到罢任滁州市刺史之前,在这段时间,韦应物的诗作中有消沉失望的特点;第三个时期是出任江州刺史之后到寄居永定寺之间,韦应物的诗作在情绪表现上比较平和。

韦应物的诗作有(部分列举):《滁州西涧》《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登楼寄王卿》《寄李儋元锡》《寄全椒山中道士》《寒食寄京师诸弟》《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赋得暮雨送李曹》《长安遇冯著》《幽居》《闻雁》等。

创作特点

取材山水田园

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自称“所爱唯山水,到此即淹留”(《游西山》),“山水心所娱,如何更朝夕”(《李博士弟以余罢官居同德精舍共有伊陆名山之期久而未去枉诗见问中云宋生昔登览未云那能顾蓬荜直寄鄙怀聊以为答》),“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行宽禅师院》)。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大多是在滁州市、江州和苏州市做官时创作的,这些诗有写实的特征,既反映了他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又描绘了与他生活相关的具体内容,比如斋宴、寄赠、送别等。

此外,韦应物的内心时常处在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内心既想要归隐,又为中唐政治和百姓生活而忧虑。在进退两难之下,他只好选择顺其自然,这种态度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体现。这让韦应物的诗风具有了幽深的特点。

平淡自然的诗风

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并且蕴含着一种“高趣”。如《寓居上精舍给予张二舍人》中“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这一句,便是韦应物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的闲淡情怀。此外,韦应物的平淡诗风还表现在诗歌中淡雅清幽的“图画美”上,如《游开元精舍》中的“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以及《月夜》中的“池荒野筠合,庭绿幽草积”,都营造出了淡雅的色调。

韦应物常在诗中使用冷色调的词语,让诗歌的抒情节奏变得舒缓平和。比如在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韦应物自京赴扬州市时,与阔别十年的友人相遇之后写下了《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在这首诗中他借用“浮云”和“流水”感叹时光的流逝,抒情的节奏舒缓平和。

在表现手法上,韦应物喜欢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景物,具有寓浓于淡的艺术特色。例如《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赠府县僚友》中的“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黄河通”这一句,在对自然景物进行简单明白的描写之时,也传达出了诗人淡远悠长的情感底色。

情景相融的诗境

中唐时期习禅的诗人常把心境映射在文字上,用客观的外境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体现出一种情景相融的诗境。韦应物在与佛教密切接触的时期,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静谧空灵之境,诗中常出现“空”“寂”“静”等字眼。如《郡中对雨赠之锡兼简杨凌》中的“宿雨冒空山,空城响秋叶”、《寄全椒山中道士》中的“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中的“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善福精舍示诸生》中的“悄然群物寂,高阁似阴岑”、《答杨奉礼》中的“高天池阁静,寒阁霜露频”、《神静师院》中的“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等。即使在诗中不使用“空”“寂”“静”等字眼,他的诗歌也呈现出了空灵幽静之境,比如《寄璨师》中的“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以及《怀素友子西》中的“层城湛深夜,片月生幽林”等。

主要思想

家族情怀和家族意识

韦应物在诗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家族意识和家族情怀。杜陵是韦应物的故乡,他的诗歌中大概有十一首诗中出现了“杜陵”,比如《任洛阳丞请告》中的诗句:“家园杜陵下,千岁心氛。”在韦应物诗歌的各个阶段,都贯穿着对杜陵的思念。

此外,韦应物的诗中还经常出现与故乡的词语,像是“旧居”“旧庐”“故园”“旧丘”等词语。这些词语传达出了韦应物的乡情和家族观念:一方面,韦应物感念家乡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表现了韦应物对祖宗的追念,以及以韦氏家族为荣的心理。

亦宦亦隐的佛禅思想

韦应物身在官场,但过的其实是一种亦宦亦隐的生活,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韦应物的许多诗歌表达了他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越,具有一定的佛禅思想。

韦应物在描绘自然山水时主、客体并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也能体现出诗人当下的心情。比如,《游西山》中的诗句“时事方扰扰,幽赏独幽幽”,既有情又有景,心情被俗事烦扰,内心期盼的是如下这般“幽幽”的清净生活。韦应物的很多山水田园诗,都像这样,能够呈现出禅境和禅理。

不过,韦应物并没有选择避世,而是带着这种隐逸的情怀,在官场中实现抱负,在各地任职时均政绩斐然。他的佛禅思想可以与现实融合,在出仕与归隐的平衡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人物关系

主要成就和影响

韦应物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也有部分七言和歌行,其中以五言诗的成就最大。在历史上,白居易最先认可了韦应物的诗歌成就。白居易评价韦应物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这既是对韦应物五言诗风格的概括,也是对他文学史地位的评判。

宋代的梅尧臣专门研究韦应物的诗歌,学习韦应物五言诗的平淡诗风。苏轼也曾研究过韦应物的诗歌理论,并效仿写下了《观净观堂效韦苏州诗》《送苏伯固效韦苏州》《寄邓道士》。

韦应物对诗歌发展的影响深远,中国文学史上还发生过一起“韦柳之争”的文学公案,许多文学名家都参与到了这场公案的辩论之中,讨论韦应物与柳宗元的诗歌,谁的更胜一筹。

这场公案源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评论,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上,柳宗元高于韦应物。苏轼之后的宋代文人大多都认同苏轼的观点,到了南宋,史学家马端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韦应物的诗歌更胜一筹。明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文人认为柳宗元的诗歌不如韦应物的。到了清代,“韦柳之争”进入高潮,当时的许多文人都加入了这场激烈的争论。

人物评价

唐朝评论家皎然公元730年——公元799年)在《答苏州韦应物郎中》的开头,评价韦应物的诗如松树一般高远,如江水一般清冽,他写道:“诗教沦缺,庸音互相倾。忽观风骚韵,会我夙昔情。荡漾学海资,郁为诗人英。格将寒松高,气与秋江清。”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在《与元九书》中评价韦应物的作品时,说:“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此外,白居易还评价韦应物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评价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

张为在《诗人主课图》中评价韦应物:“高古奥逸主孟云卿,上入室一人,韦应物。”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评价韦应物:“王维、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

诗人苏轼在《观净观堂效韦苏州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韦应物诗歌的喜爱——“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北宋文人葛繁认为韦应物的诗歌“为文峻洁幽深,词意简远,指事言情,格力闲暇。”

很多评论家都把韦应物和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拿来比较,认为他们二人的诗风有相近之处。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写道:“独韦应物、柳宗元法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韦应物和柳宗元都与陶渊明的诗风很相近,具有闲淡的一面。不过,他们的诗歌也因为性格和经历的差异,有不同之处。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说:“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

后世纪念

墓志

韦应物家族的墓志,在2007年出土于西安市。2007年底,韦应物的墓志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2008年2月,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了“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家族墓志特展”。

苏州虎丘五贤堂

苏州市虎丘五贤堂是为了纪念在苏州为官的五位贤官设立的,这五位官员分别是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王禹偁苏轼。五贤堂内有一副对联:“天下苍生待雨霖,古来贤守是诗人。”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韦应物来到了苏州担任刺史。在苏州做官之时,他心系百姓,即使在出游之时,也回想着百姓在田间的劳苦,写下了诗句“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在韦应物的治理下,苏州狱讼减少,百姓安居乐业。他因为官清廉,在罢守苏州之后无钱回乡,借住永定寺耕地教课为生。

参考资料

..2023-06-29

..2023-06-29

韦应物: 吏治清廉 诗风闲淡.人民网.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