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曾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黄州知州,因最后任职于黄州,世称“王黄州”。

王禹偁出身于以磨面为生的贫苦人家,少年就学乡里,9岁能赋诗,10余岁能撰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二十九岁的王禹偁以省试(礼部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进士,选任成武县(今菏泽市主簿;一年后迁大理评事,任长洲知县(今苏州市),期间写下他现仅存的一首词《点唇·感兴》。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学家徐铉赵光义下诏不予处罚,时任大理评事的王禹偁要求给道安治罪,宋太宗将王禹偁贬为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年),赵匡胤的皇后去世,宋太宗不按当时的礼制治丧,王禹偁上书批评,宋太宗以诽谤罪将他贬为滁州市知州咸平元年(998年),赵恒继位,将两次被贬的王禹偁调回朝廷任知制,编撰《太祖实录》;王禹偁因秉笔直书,暴露宋太祖的“隐私”,并且得罪当时的宰相张齐贤,被贬为黄州知州,于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到任。咸平四年(1001年)冬,王禹偁改任知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同年病逝。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散文习从韩愈柳宗元,诗歌崇尚杜甫、白居易,为“白体”诗人代表,著有《小畜集》。王禹偁的成就主要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赵光义曾评价: “禹偁文章,独步当世;然赋性刚直,不能容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其家以磨面为生,九岁能文。毕士安见了后很器重他,太平兴国八年(983)考取进士,被授予成武县主簿的官职。

雍熙时期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王禹偁调京升为右拾遗。

端拱时期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他被召见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上书向皇帝陈述备边安边疏,得到太宗赏识采纳,后来又在皇帝亲试贡士时,作了一首应制诗。太宗赞赏说:“此歌不逾月遍天下矣!”并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诰、兼大理寺评事。

淳化时期

赵光义淳化二年(991年),9月2日太宗皇帝下旨,解去王禹偁左司谏、知制诰等要职,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后太宗合祭天地于圆丘,并大赦天下。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太宗合祭天地于圆丘,并大赦天下。王禹偁随例迁解州团练副使。同年八月入朝为左正言。后出知单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十五日后反京,授翰林学士。

至道时期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二贬滁州市,后移扬州市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初即位,李继迁遣使修贡,且求封藩。真宗虽知继迁狡诈难服,但因国有大丧,故从其所请,恢复其姓名、官爵。不久,命为定难节度使,遣内侍右班都知张崇贵诏宣谕。又采用王禹偁的建议,将夏、绥、银、宥、静五州赐给李继迁。

咸平时期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贬知黄州府,故世称王黄州。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逝世,年仅48岁。

学术主张

北宋初期文坛弥漫着晚唐五代颓靡艳丽的文风,为改变这种风气,王禹偁提出“祛尽浇漓成古道,笔下追还三代风”的文学主张。王禹偁的文章文风晓畅、古朴典雅,杂记中又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最为为人称道,全文古朴简雅,颇得一代之风,可以说是宋初散文之最。

古文方面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其有诗句,“文言文阅韩柳,特策开晁董”,这是说,在古文方面,韩愈柳宗元是他所崇拜并奉为学习楷模的对象。王禹偁杂文平易晓畅的朴实文风,首先表现在它有真切的内容,即:其杂文是“传道明心”之作。此外,还表现在它力求运用口语方面。王禹偁在艺术上师法“六经”,是师法它的“易道”、“易晓”的传统,并不是在语句上模仿、蹈袭前人,而是强调走韩愈的“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的革新之路,运用口语作文,如《记蜂》:蜂之分也,或团如罂,或铺如扇,拥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失其王,则溃乱不可响迩。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则蜂堕(惰)而不作。

王禹偁的杂文成就相当突出,他的杂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或对社会弊端揭缴显隐、痛加针砭:或对国家大政出谋献策,晓以利害,始终与国家教治、社会生活、人民疾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追求义理,批驳注疏,开启北宋疑经改经的风气,其“议论解经”为后来的欧阳修所继承,促成“宋学”的形成。对于王禹偁的文章成就和历史地位,赵光义赵光义就说过“禹偁文章,独步当世”,后来史学家李焘也说“禹偁用文章名天下”。

诗词方面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王禹偁是“白体”诗的代表人物,前期他“学白乐天“,后期又表示“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早年他诗作多为闲适诗,后期贬后,经历过磨难,文风有所转变,继承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现实主义传统,又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多作讽喻诗。

在词方面,《点绛唇·感兴》是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全词即景即目,描绘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交替运用比拟、衬托手法,语言遵照其朴素出发点,在宋初靡丽之风严重的词坛显得很特别,对后人有着极大的影响。

主要成就

政治

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市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赵恒采纳,却为赵祯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

文化

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家。王禹偁属“白体”。

个人作品

古文

诗歌

《点绛唇》

轶事典故

邵氏闻见录

王元之,济州人,年七八岁,已能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其家以磨面为生,因令作磨诗,元之不思,即对曰:“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文简大奇之,留于子弟间讲学。一日知府席上出诗句:“鹦鹉能言争似凤。”坐客皆未有对,文简写之屏间,元之书其下:“蜘蛛虽巧不如蚕。”文简叹息曰:“经纶之才也。”遂加以衣冠,呼为小友。至文简入相,元之已掌书命。

诗话总龟

王元之病鹤诗云:“埋肯同鹦鹉冢,飞鸣不到凤凰池。”其文学才藻,登金马玉堂不难也。竟不至其地,见于此矣。

珍席放谈

王元之,淳化间在禁从,梦赋诗上前,记一句云:“九日山间见菊花。”莫喻其然,翌日授商州团练副使。初抵官所,菊纷盈于目。

东轩笔录

太宗欲周知天下事,虽远小臣,皆得登对。王禹偁大以为不可,上疏曰:“至如三班奉职,其卑贱可知。”云云。当时盛传其语。未几王坐论妖尼道安救徐铉事,贬商州团练副使。一日从知府赴国忌行香,天未明,仿佛见一人紫袍秉笏,立于佛殿之前。王意其官高,欲与之叙位,其人敛板曰:“某即可知也。”王不晓其言而问,其人曰:“公尝疏言三班奉职,卑贱可知。某今官为借职,是即可知也。”王怃然自失。

能改斋漫录

王元之谪齐安郡,民物荒凉,殊无况,营妓有不佳者,公诗云:“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也喜欢。”

石林燕语

王元之初自掖垣谪商州区至道间复自学士谪滁州市。真宗即位,以刑部郎召知制诰,凡再贬还朝,不无怏怏。时张丞相齐贤、李文定沆当国,以诗投之曰:“早有虚名达九重,宦途流落渐龙钟。散为郎吏同元稹,羞见都人看李邕。旧日谬吟红药树,新朝曾献皂囊封。犹祈少报君恩了,归卧山林作老农。”齐贤不悦,继有黄州府之迁。

事实类苑

王元之在朝,与宰相不相能,作江豚诗刺之,讥其肥大云:“食鱼虾颇肥。”又云:“江云漠漠江雨来,天意为云不干汝。”俗云江豚属出能致风雨也。。

玉壶清话

王元之尝作三黜赋,初为司谏,疏辨徐铉,贬商州区,召归为学士。宋皇后迁梓宫,群臣不成服,元之坐讪谤出守滁州市。召还知制诰,撰太祖玉册,语涉轻诬,时相不悦,密奏黜黄州。泊近郊,将行,时苏易简内翰榜下放孙何等进士三百五十三人及第,奏曰:“禹偁禁林宿儒,累为迁客,漂泊可念。臣欲令榜下诸生,期集送于郊。”奏可之。至日行送过西短亭,诸生拜别于官桥,元之口占一绝付状元曰:“为我深谢苏公,偶不暇笔砚。”其诗曰:“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门生。”时交亲纵深密者,不敢私近,惟窦元宾执手泣于合门,曰:“天乎!得非命!”公后以诗谢云:“惟有南宫窦员外,为余垂泪合门前。”至郡未几,二虎斗于郡境,一死之,食半,群鸡夜鸣,冬雷雨雹。诏内臣驰驿劳之,命设谢,司天奏守土者当其咎。即命徙蕲,上表谢,略曰:“宣室鬼神之对,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文,止期身后。”上览曰:“噫,禹偁其亡乎?”御袖掩涕。至郡,逾月卒。尝侍琼林,太宗独召至御榻,面戒之曰:“卿聪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韩、柳之列。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禹偁泣拜。

四六丛话

元之自黄移蕲,临终遗表云:“岂期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盖昔人梦生桑。占者云桑乃四十八,果以是岁卒。元之亦四十八而殁也,临殁用事犹精当如此。

王元之在黄州作竹楼与无愠斋,纪其末云:“后人公退之余,召高僧道侣,烹茶炼药则可矣。若易为厩库厨传,非吾徒也。”后安信可至访之,则楼且半,而斋已更为马厩矣。求其记,则庖人取所刻石压羊肉,信可叹曰:“元之岂前知也,抑其言遂为谶也。”于是楼与斋皆如旧,而以其记之于壁。

涑水纪闻

王禹偁子嘉言,为馆职,平居若愚騃,独寇莱公知之,喜与之语。莱公知开封府,一日问嘉言曰:“外人谓劣丈云何?”嘉言曰:“外人皆云旦夕入相。”莱公曰:“于吾子意何如?”嘉言曰:“以愚观之,丈人不若未相为善,相则誉望损矣。”莱公曰:“何故?”嘉言曰:“自古君臣相得,皆如鱼之有水。今丈人负天下重望,相则有太平之责焉。而丈人之于明主,能若鱼之有水乎?此嘉言所以恐誉望之损也。”莱公喜执其手曰:“元之虽文章冠天下,至于识虑深远,则不能胜吾子也。”

皇祐间,王汾第进士甲科,以免解例当降,仁宗阅其世次曰:“此王禹偁孙也。”令无降等。及汾改京官,又命优进其秩。

渑水燕谈录

王元之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润笔,公却之。后守永阳,闽人郑褒有文行,徒步公,及还,公买一马遗之。或谤其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匹,顾肯亏一匹马价耶?”

史籍记载

《宋史·王禹偁传》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宋史》: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如孙何丁谓辈,多游其门。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子嘉佑、嘉言俱知名。

《宋史》论曰:《传》云:“邦有道,危言危行。”三人者,躬骨鲠蹇谔之节,蔚为名臣,所遇之时然也。禹偁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学,为世宗仰。

参考资料

江南名士丨王禹偁——白居易在大宋的超级粉丝.吴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4

清明 · 王禹偁 | 拼音·翻译 |.平顶山社会福利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4

未来讲堂丨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4

王禹偁:情志高远的“黄州”故事.今点黄州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4

王禹偁传.推推书.2022-02-14

..2024-04-19

..2024-04-19

..2024-04-19

..2024-04-19

..2024-04-19

..2024-04-19

诗人王禹偁简介.诗词名句网.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