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学名:豆薯属 erosus (L.) Urb.),又名番薯、良薯、番薯、沙葛等,为豆科(Fabaceae)豆薯属(Pachyrhizus)植物。原产于热带美洲,现许多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中国在云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台湾等地均有栽培。豆薯性喜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种植为佳。
豆薯是粗壮的缠绕草质藤本。根块状,纺锤形或扁球形。羽状复叶;托叶线状披针形;小托叶锥状;小叶菱形或卵形。总状花序;小苞片刚毛状;萼被紧贴长硬毛;花冠浅紫色或淡红色,旗瓣近圆形,翼瓣镰刀形,龙骨瓣近镰刀形。荚果带形,扁平;种子近方形,扁平。花期8月,果期11月。
豆薯的食用部分为块根。其肉白色,味甜多汁,生食或熟食均可,也可制成地瓜干或淀粉。豆薯耐贮藏,可用于调节蔬菜供应;其种子含鱼藤酮,可作杀虫剂,还可榨油,供工业用。同时,其块根、种子、花均可入药,味甘,性凉,可利尿通乳、清肺生津、解酒毒,主治肺热咳嗽、肺痈、中暑烦渴、消渴、乳少、小便不利等疾病。
栽培历史
豆薯原产热带美洲,栽培已久。最早由秘鲁的美洲原住民对其栽培驯化。15世纪末至16世纪西欧人初步记载了豆薯。16世纪下半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西班牙人引入菲律宾,后传往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栽培豆薯可能于17世纪末传入中国东南沿海,以后传遍中国宜种地区,并逐演化出一些知名的栽培品种。乾隆广东省《顺德县志》最早记载了“顺德沙葛——地瓜”,同治年间的《成都县志》记载了“成都牧马山地瓜”。现代中国长江下游及以北罕见栽培、华南、西南及台湾栽培较多。
形态特征
豆薯是粗壮的缠绕草质藤本,植株稍有被毛,有时基部稍木质。
根
豆薯根部块状,纺锤形或扁球形,肉质。
叶
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小托叶锥状;小叶菱形或卵形,长4-18厘米,中部以上不规则浅裂,侧生小叶的两侧极不等,仅下面微被毛。
花
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每节有花3-5朵;小苞片刚毛状,早落;萼长0.9-1.1厘米,被紧贴的长硬毛;花冠浅紫或淡红色,旗瓣近圆形,长1.5-2厘米,中央近基部处有一黄色斑块及2枚胼胝状附属物,瓣柄以上有2枚半圆形、直立的耳,翼瓣镰刀形,基部具线形、向下的长耳,龙骨瓣近镰刀形,长1.5-2厘米;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子房被浅黄色长硬毛,花柱弯曲,柱头位于顶端以下的腹面。
果实及种子
荚果带形,长7.5-13厘米,宽1.2-1.5厘米,扁平,被细长糙伏毛,种子每荚8-10颗,近方形,长和宽0.5-1厘米,扁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豆薯原产于热带美洲,现许多热带地区均有种植。
中国分布
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台湾、澳门特别行政区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豆薯性喜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环境,不耐寒,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30℃,其块根膨大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种子也需要一定的高温。豆薯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耐旱、耐涝、耐瘠。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种植为佳,黏土则会导致块根发育不良,外皮粗糙,纤维多。花期8月,果期11月。
繁殖方式
豆薯一般采用种子繁殖,通常在4月播种。因种皮坚硬,水分和空气不易透入,故播种前应用温水浸种一天,播种时最好把种子的芽点向下或侧放,以利发芽生根。具体方式分为纯种和套种两种。纯种是先将植地犁耙整平,起成一定行株距的,采用直播的方式播种,每畦种两行。套种是先在地里种芋,播种时在芋的行间进行,夏末到秋季收获。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豆薯忌连作,出苗后如有缺株,立即补播,种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当苗达到一定高度时,及时用竹子或木条搭成“人”字状架引苗上棚,并中耕除草,浅耕的同时培土。苗期施肥以人畜粪水为主,追肥应以磷、钾肥为主,特别是要注意施给钾肥,以利块根生长。栽培过程中要对豆薯进行植株调整,包括去蕾、打侧蔓和摘心。
采收
采收时割断地上秧蔓,而后挖出地下肉质块根,注意不要伤根,因为块根受伤后极易腐烂,准备窖藏者尤需注意。
病害防治
大豆锈病是危害豆薯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上会出现褐色逐渐转变为黑褐色稍微隆起的病斑。田间小气候湿度增加或积水都会导致其发病,应注意及时排除积水。发病后可通过百菌清来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豆薯块根、种子、花均可入药。块根味甘,性凉,可清肺生津,利尿通乳,解酒毒,主治肺热咳嗽,肺痈,中暑烦渴,消渴,乳少,小便不利。果实可杀虫止痒;花可用于解毒止血。
经济价值
豆薯耐贮藏,可存储用于调节蔬菜供应。其种子含鱼藤酮(rotenone)可作杀虫剂,防治蚜虫有效;种子还可用于榨油,出油率20%以上,供工业用。
食用价值
豆薯的食用部分为块根,肉白色,味甜多汁,生食或熟食均可,生食撕皮后可做水果食用,具轻微豆腥气,熟食时可炒、粥食,质地脆嫩;也可制成地瓜干或淀粉,或进一步制成粉丝、面条等。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豆薯自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传入中国,以蔬菜进行了人工引种。已构成一些经济与生态上的影响,如栽培区发生细菌及真菌性病害、地下害虫危害其块状根等,另外,豆薯茎叶中含杀虫的鱼藤酮,对人畜具有一定的伤害性。
防治措施
人工及生物防治:对豆薯进行引种控制,并加强管理。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除草、防治病虫害,防治时需注意尽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破坏,重视其农残问题。
主要品种
相关研究
刘轲等人对豆薯原浆的液化、糖化以及糖化液的脱色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开发豆薯相关发酵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晶晶等人对豆薯多孔淀粉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以豆薯淀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来制备豆薯多孔淀粉,为其生产更新工艺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豆薯Pachyrhizuserosus.植物智.2023-05-10
Pachyrhizus 豆薯属.自然标本馆.2023-05-10
豆薯属.多识植物百科.2023-05-10
豆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