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兰(1914年12月10日-1978年6月15日),原名端章,字芝如。原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北京。叶盛兰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中定学艺于老嵩祝班,后为四喜班净角台柱。父亲叶春善创办富连成社并长期任社长。叶盛兰是京剧小生叶派的创始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叶盛兰6岁就读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9岁奉父命,辍学从艺,入富连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由张彩林开蒙习旦角,后因英武有余,柔媚不足,改工小生。从师于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茹富兰等,奠定了文武全才艺术家的基础 。1930年满科,拜程继先为师继续深造并得到程派《群英会》等戏的真传。1931年,叶盛兰应马连良的邀请搭入扶风社,与马连良合作演出《群英会》等剧目,与章遏云等也有大量的合作。同年于上海市首演《群英会》声名鹊起。除小生之外,1941年一度以旦角领班,演出《木兰从军》等戏。1945年,叶盛兰成立育华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例,先后演出了全部《周瑜》《罗成》《飞虎山》《水淹下邳》等戏,凭借文武全才的精湛表演,赢得了“刘法印”“活吕布”的美誉。

1951年,叶盛兰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是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第一人。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5年,担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在中国京剧院,叶盛兰排演了《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等剧目,参加了影片《借东风》的拍摄。1958年被划为“右派”,1959年恢复演出。文革期间,长期在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6月,病逝于北京。

叶盛兰在小生艺术表演上追求阳刚之美,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他在继承前辈名家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叶派。寓深情之真于声色之美,被认为是叶盛兰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20世纪60年代初,叶盛兰曾向中国国家京剧院(后更名国家京剧院)捐赠富连成科班“叶氏藏本”手抄本383出,为传承京剧精粹,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叶盛兰还是新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活跃在中国京剧舞台的著名小生、武生艺术家,大多出自叶盛兰一派。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农历甲寅年十月二十三日,叶盛兰出生于北京,属虎。叶家是梨园世家,祖父叶中定,工花脸;父亲叶春善,工老生,喜(富)连城社社长。叶春善膝下五子四女,叶盛兰行四。他自幼长相俊朗,浓眉大眼,天赋聪慧,颇得父母疼爱。

叶盛兰六岁就读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九岁奉父命,辍学从艺,入富连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习旦角,由张彩林开蒙,学《铁弓缘》《二进宫》《彩楼配》《金山寺》等戏。当他登台演《铁弓缘》的陈秀英时,萧长华先生发现他嗓音清刚、亮相英武,是难得的学小生之才,于是提出让他改学小生,父亲叶春善同意萧先生的意见,王连平老师也表示赞同。

叶盛兰在科班师从多位老师,兼通旦角与小生的张彩林教授《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能文能武、擅长穷生的萧连芳教习《奇双会》《状元谱》《岳家庄》《借赵云》;规范严谨的姐夫茹富兰教习他《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精通昆曲、皮簧音律的曹心泉教习他《梳妆掷戟》《出猎回猎》;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萧长华教习他《黄鹤楼》《临江会》《群英会》。张宝昆、郭春山、姚增禄、王连平等老师也都付出了心血。得益于诸多老师的言传身教,叶盛兰得到全面培养,为他成为京剧小生界的翘楚奠定了基础。

演艺经历

坐科深造

1930年,叶盛兰满科后,又在富连成社效力,并拜程继先为师,以求深造。程继仙是京剧开基创业人程长庚之孙,著名教师程章甫之子,以武小生和穷生戏著称。他先后向程继仙学习了《群英会》《临江会》《借赵云》《贩马记》《打侄上坟》《秦淮河》《蔡家庄》《玉堂春》《贪欢报》等戏。叶盛兰唱念做表都学得很好,得到程先生艺术格调和神韵的真传。

特别是《群英会》中的周瑜,叶盛兰在科班时跟班内的总教习萧长华学习过,萧长华将观摩被称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演出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叶盛兰。叶盛兰在拜程继先为师后,又学到了程派《群英会》的许多独特的表演。其中“舞剑”“抚琴”的表演是由程继先与武净名家钱金福共同研究创造的,叶盛兰得其真传,于剑声琴影中,以繁难的技巧,形神兼备地烘托出周瑜的性格及其咄咄逼人的气势。

出科入社

三十年代初期,叶盛兰随富连成首次去天津市演出,在“打炮”戏《四进士》中饰演田伦,其中“西皮原板”的唱法,从发声到演唱刚多柔少,毫无脂粉之气,角色扮演得儒雅得体,在表演方面,对人物的表情拿捏也十分到位,受到天津观众的喜爱。他饰演《八大锤·断臂说书》中的陆文龙,在车轮大战的武打戏精湛之中透着稚气,更是把王佐说书时的戏演活了。后来叶盛兰每次到天津,观众都很热情,还有很多的叶迷票友。

叶盛兰未出科时就因出色的周瑜戏,受到马连良的欣赏。马连良向富成连社的叶春善社长和萧长华先生提出邀请叶盛兰加入他的扶风社,双方商定,叶盛兰出科之前可以临时协助马连良,出科以后搭入扶风社。此后,马连良演出《借东风》时,时常邀请叶盛兰饰演周瑜。两人第一次去汉口演出,叶盛兰唱了一出《飞虎山》,一下就唱红了。

1931年秋,叶盛兰正式应马连良的邀请搭入扶风社。叶盛兰在扶风社的演出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扶风社演出的一类剧目,是与马连良合作的重头戏,如《群英会》《惜赵云》《打侄上坟》《八大锤》等戏,两人各有所长,演技升华,表演精妙。第二类是叶盛兰唱中轴,如《雅观楼》《探庄》《飞虎山》。第三类是叶盛兰在新编大戏中演配角,叶盛兰对所饰演的配角会自己去钻研技术布局、技巧安排。他首先分辨所演配角是靠近的小生类型是偏文还是偏武等,再琢磨借哪出戏里的身段,化哪段唱里的腔,摘哪套把子里的招数,还要琢磨如何把马连良的主角戏衬托得好。叶盛兰的苦功使两人的合作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至于有人提议马连良换人时,马先生说那你把我也换掉吧。1934年,叶胜兰、马连良合作于上海市首演《借东风》时走红上海滩,多时每天要连演三场,最多的一次在上海竟演了半个月的《群英会》。

叶盛兰参加扶风社的同时,还搭过许多旦角班社,先后与于连泉华慧麟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张君秋等合演《红梅阁》《卖油郎独占花魁》《得意缘》《虹霓关》《游园惊梦》等戏,其中与章遏云的合作长达十多年。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对儿戏”。两人的共同之处是嗓音清丽,扮相漂亮,光彩照人,善于表演。两人合作演出《得意缘》,章以花旦应工饰演狄云鸾、叶饰演卢昆杰,表现出新婚夫妻的爱怨喜嗔,深受天津市观众的喜爱。两人在北京哈尔飞上演的《梅玉配》,章遏云饰演小姐苏玉莲、叶盛兰演秀才徐庭梅,精彩的表演轰动一时。通力合作的八本《雁门关》,在上海连演半个月,上座不衰。

叶盛兰在扶风社侧重翎子、袍带戏,与旦角合作侧重褶子、纱帽戏,他全面实践,不断提升小生表演艺术。

小生挑班

1934年,叶盛兰随梅兰芳马连良程继先上海市,于英租界大舞台合作演出《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夫人,马连良饰乔玄,程继仙饰演周瑜,叶盛兰饰演赵云。梅兰芳称许叶盛兰艺术好。此次沪上演出,叶盛兰首次与金少山合作,连演三天《飞虎山》,轰动上海。

1937年春,叶盛兰一度以旦角挂头牌,自己领班演出,演出剧目有《英杰烈》《玉堂春》《十三妹》《木兰从军》《南界关》和全部《雷峰塔》等。演出于华乐园、三庆园,又赴天津市中国大戏院演出十余场。

1942年前后,叶盛兰还多次参加富连成以富社毕业生为主组织的剧团的演出,主要演出了《战濮阳》《辕门善射》《岳家庄》《雄州关》《九龙山》等戏,经常演出的《群英会·借东风》也在这里演,同期,他还与李金鸿合演了《贩马记》《得意缘》《双盒印》等戏。

1945年夏,叶盛兰成立育化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例。育化社的首场演出在华乐戏院上演,翁偶虹先生特地为叶盛兰量身打造了新编全版《周瑜》。演出当天晚上鲜鱼口街胡同挤满了来看演出的观众,戏未开场,即告客满。叶盛兰当晚的精湛表演赢得了“刘法印”的美誉。

挑班之始,演出了《周瑜》《吕布与貂蝉》《辕门射戟》《战濮阳》《奇双会》《得意缘》《八大锤》《雅观楼》等戏。叶盛兰以小生挑班,一时之间,声誉倍增。

叶盛兰在经营育化社的同时,还应邀参加其他合作演出。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春天,叶盛兰应上海大来演出公司的邀请,参加翁偶虹组织的“十大头牌”赴沪合作演出,演员有叶盛兰、叶盛章李盛藻言慧珠孙毓堃王金璐阎世善李金鸿等,叶盛兰演出了《白兔记》和全部罗成。之后,大来演出公司又邀请程砚秋剧团赴沪演出,叶盛兰应邀留沪参加。叶盛兰毓谭富英高盛麟袁世海合演《黄鹤楼》,大轴是程砚秋主演的《锁麟囊》。同期,梅兰芳在上海中国大戏院领班演出,京剧艺术繁盛一时。

叶盛兰从上海市载誉而归,回到北京后不久,又上演了全部《罗成》,深受观众欢迎,其小生挑班的局面得到巩固。自1945年至北京解放前夕,叶胜兰排演了《周瑜》《水淹下邳》《吕奉先》《虎牢关》《辕门射戟》《战濮阳》《罗成》《飞虎山》《飞虎山》《雅观楼》《翠屏山》《八大锤》《卖油郎独占花魁》《贩马记》《得意缘》《天河配》,另外还演出了旦角戏《南界关》《木兰从军》。其中以全部《罗成》上演次数最多,获得观众很高的评价,成为叶盛兰的代表作。

叶盛兰能戏很多,昆乱兼擅,雉尾生、靠把生、扇子生、纱帽生、穷生都能演,文武双全。育化社的演出,使叶盛兰的名字与周瑜吕布、罗成、陆文龙等艺术形象联系在了一起,他的“雉尾生”和“武小生”戏表演精湛,赢得“刘法印”“活吕布”的美誉。

国家剧团

1951年11月,叶盛兰经史若虚和田汉的共同介绍,参加了当时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第一团(1954年改为中国国家京剧院),成为第一个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著名演员。1955年担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与杜近芳张云溪张春华李少春袁世海等长期合作,创演了《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周仁献嫂》《九江口》,与其他名家合作排演了《西厢记》《赤壁之战》等剧目。

1952年,叶盛兰参加第一批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在山洞里踩着不平坦的土地演出“八大锤”,慰问上甘岭部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1955年,他随中国艺术团首次赴西欧国家访问演出,到访当时尚未建交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叶盛兰在巴黎期间,成功地将凝聚自己艺术经验塑造的许仙杨宗保、傅鹏,以及《雁荡山》里的孟海公等艺术形象,展示在了巴黎观众面前。包括叶盛兰在内的中国艺术团的演出让法国人惊叹:“京剧征服了巴黎”。

1957年,叶盛兰参加了《借东风》《借东风》电影的拍摄。

运动冲击

1958年,叶盛兰在“反右运动”后期被戴上右派帽子,敬小慎微的他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到痰盂,刷厕所,打扫卫生。1959年春节初三,叶盛兰被准许“戴帽”上台演戏,参加《贩马记》的舞台演出,在吉祥戏院演出,票卖得很好,早早地挂出了“客满”。叶盛兰饰演的赵宠一上场,就赢得了观众席上的热烈掌声。

1959年,中国京剧一团赴上海演出,原定的演出临时改换叶盛兰演出《罗成》,票很快被抢购一空。自从戴上右派帽子很久没有演出过的叶盛兰精神十分紧张,但是当他登上舞台,感受到上海市观众的无比热情,顾虑全消,全副身心地投入到了演出之中。演出完毕,观众高呼“我们欢迎叶盛兰”。

这一时期,叶盛兰没有消沉,丧失自我,反而萌发出极强的艺术创造力,接连在新排的《白毛女》《柯山红日》《九江口》《赤壁之战》《西厢记》《谢瑶环》《金田风雷》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创造出了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

1959年9月,叶盛兰的右派帽子终于摘了下来。同年在《九江口》红得发紫的时候,叶盛兰病倒了,该剧不得不换角,但谁也没能演出叶盛兰的风采。自1961年起,叶盛兰因病长期修养,很少演出。文化大革命前,他将珍贵的文物—— 富连成科班近400出的手写真迹剧本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文革”期间,叶盛兰也受到了冲击,他被长期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患有糖尿病的他被派去做繁重的农活,“文革”后期他才返回城里。到了1978年,叶盛兰的“右派”问题才获得平反。

病重离世

1978年6月15日0点15分,叶盛兰病逝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终年65岁。6月26日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会。周巍峙主持追悼会,阿甲致悼词。叶先生的家人及学生簇拥灵堂,上千人为其洒泪告别。

叶盛兰临终前仍然心系京剧艺术,殷殷嘱托后人,要刻苦学习,满怀信心,把京剧小生艺术传承好,传下去。

代表作品

叶盛兰代表剧目有《桃花扇》《玉簪记》《凤还巢》《白蛇传》《柳荫记》《西厢记》《玉堂春》《佘赛花》《蝴蝶杯》《吕布与貂蝉》《悦来店·能人寺》《桃花村》《得意缘》《白毛女》《辕门射戟》《临江会》《黄鹤楼》《雅观楼》《白门楼》《战濮阳》《借赵云》《游园惊梦》等。

古装剧目

参考资料

现代剧目

戏剧电影

参考资料

艺术风格

叶盛兰的表演追求阳刚之美,尤擅长表现剧中人英武之气,唱、念、做、打皆精。根据人物特点,兼具神情之真与声色之美,是叶盛兰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

唱腔

唱法上,他吸收了德珺如朱素云姜妙香金仲仁等名家唱腔、唱法的精华,增加自己唱腔的华丽秀劲。在《柳荫记》“访友”一场首创出反西皮式唱腔。他讲究因戏谱腔,饰演《辕门射戟》的吕布时,用刚健遒劲彰显吕布的志得意满;饰演《白门楼》中被擒后的吕布,则多用小腔,以抑扬哀婉的旋律,刻画吕布的惊惧心理。

他的嗓音宽亮高亢,“龙、虎、凤”音俱全,行腔华丽、饱满,音色柔润而甜美。能从唱腔中表现人物性格,每出戏的运腔极少雷同,独创了许多旋转多变的新腔。如《白门楼》导板唱“今日里阵前打败一仗”中的“今”“仗”两字虽为高音放腔,但其小腔旋律却抑扬凄婉,突显出吕布战败被擒后对自己生死未卜的惊叹。《罗成叫关》“十指连心痛煞了人”,“十指”平缓,收尾用疙瘩腔,用打断音唱“痛煞了人”,煞与人两个字用猛煞法收音,低中见刚,刚中带柔。

念白

叶盛兰的念白,为姐夫茹富兰亲授,四声音韵,咬字准确、吐声清醇。他注重大小嗓的自然结合,多以小嗓宽音为主,大嗓次之,间勾小嗓尖音,圆润流畅。讲究口劲和音韵,除遵循湖光音、中州韵外,还带有昆曲苏州话的味道,使声音比老生年轻化。叶盛兰《群英会》中周瑜的大段念白,体现了这种特色。

武生功底

叶盛兰在武小生的造型上,重在紧中见稳、紧中显帅,显示出他扎实的武小生的功底,如《雅观楼》之起霸、《战濮阳》之对阵、《石秀探庄》之走边和《八大锤》之车轮战。《群英会》中的舞剑,他以狮子腿抬腿和起步,表现出周瑜的佯装醉态;《白蛇传》中的许仙,表演乘船游湖时,他让裙子下摆随着船夫的摇桨,有节律地前后摇摆,如风中的荷叶,更是显示出其过硬的腰腿功夫。

叶盛兰的武生戏除腰腿功夫极佳以外,刀、枪、剑、棍等开打娴熟精炼,尤其是翎子和甩发的功夫更是超出前人、独树一帜。如中年以后在全部《罗成》《周瑜》《吕布》戏中,演罗成、吕布、周瑜的武生形象和功夫超越了前人。

见声见色

叶盛兰对于表演中的喜、笑、怒、骂能够操控自如、极尽声色传神之妙。饰演《得意缘》里的卢昆杰为打动狄云鸾岁其下山的“三哭”,最后一哭,叶盛兰是用跳着脚哭完成的表演;《群英会》里周瑜闻报蒋干过江时,计上心来的三笑,最后一笑,是由低而高的狂笑;听闻诸葛亮讥讽只习水战时,浑身战抖,用脑后立音震怒地一声“噢”;《周仁献嫂》里,周仁面对发妻的生离死别,却又怕杜娘子听见,凄然地一声“上轿”,颓然倒扶于桌上。

角色活化

叶盛兰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常常通过活用程式技法的方法,同为雉尾生,演周瑜时重在儒气:颔首、舒眉、抬眼、抿唇、摄口(唱念口形小)、梗劲(身段动作的劲头)、立身。走步时手揉带,提手迈步,抬得重,落得稳;演吕布则显蛮气:扬头、压眉尖、挑眉桃、瞪眼睛、撇唇、张口(唱念口形大),松劲、晃身,走脚步时手晃带,摆臂迈步,抬得高,落得飘。即使演同一人物,叶盛兰也根据场合、对象、事态、情绪的变化,把握舞台节奏和分寸,表演的层次清晰。如《小宴》中的吕布,初见王允,自命不凡却故作谦虚;见貂蝉,虽好色却故作矜持;当貂蝉独自表白未遇到英雄时,吕布得意忘形,手舞足蹈。

能唱能打、允文允武的雉尾生戏是叶盛兰的舞 台强项,他在舞台上塑造了周瑜儒将的气派和雄姿、 顾曲抚琴的文雅素质,吕布刚愎自用、勇悍、 狂傲、轻浮、贱懦的性格,演绎得惟妙惟肖。也因此叶盛兰被誉为“活周瑜”“活吕布”。

个人生活

梨园世家

叶盛兰的曾祖父叶廷科贩茶、笋由太湖来京,后定居北京。祖父叶中定学艺于老嵩祝班,习花脸,出科后入搭三庆。父亲叶春善,工老生,喜(富)连成社社长。

叶盛兰娶妻刘淑卿,生有四女二子,长女叶黛森、二女叶凤珠、三女叶金娣;长子叶蓬、次子叶少兰,继承父艺。叶盛兰长子叶蓬,是著名杨(宝森)派老生,任教于中国戏剧学院。次子叶少兰,是著名小生,艺宗乃父,系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主要演员。

恋爱婚姻

叶盛兰和夫人刘淑卿女士的相识结亲颇有传奇之处,也是梨园的一段佳话。刘淑卿的父亲在前门外珠宝市场开着一家钟表店,字号广宁亨。刘淑卿十几岁便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天去女佣介绍所帮母亲寻找女佣时,打眼相中一位刘妈,带回家中没做多久就离开了,但与刘淑卿相处很是投缘。刘妈离开后,十分巧合的去了叶盛兰叶家帮工,而且特别喜欢听四少爷叶盛兰的戏。刘妈有心撮合两人,便将美意和叶、刘两家说了,两家人便请出媒人,约好日子在哈尔飞(今西单剧场)连看戏带相亲。

当天演出的正是叶盛兰的《岳家庄》,叶盛兰扮演的岳云活泼生动,刘淑卿心生喜爱,叶盛兰卸了妆来到母亲包厢,在母亲的示意下,望向刘淑卿,但觉得玉人一个。这场相亲,两家都很满意。两年后的1936年的旧历七月初八是两人完婚的日子。此前一天,叶盛兰还在舞台上演出。此后,叶先生与叶夫人甘苦与共,伉俪偕老,一起生活了四十一年。

艺术传承

叶盛兰热心于传艺于后学,为小生艺术的流传作出了贡献。他一生收徒十余人。他收的第一个徒弟是李元瑞。李元瑞1944年富连成科班毕业,由苏盛琴提议拜叶盛兰为师,在丰泽园饭庄举行了拜师仪式。此后,李元瑞一直跟着叶盛兰,继承了叶派小生的表演艺术,叶盛兰带徒,不仅传艺,叶使学生深得做人的启示。日本投降以后,京剧工会小生组组织的一次“小生大会”,叶盛兰主动参与,演大轴戏《罗成》,李元瑞演的开场戏《临江会》,叶盛兰带头拒酬,演出所得,用于购买大米分给困难的同行。

叶盛兰之子叶少兰经由父亲培养,在京剧舞台上一鸣惊人,脱颖而出。叶少兰七岁就开始练功,叶盛兰教育他要肯吃苦才能成才,培养了他刻苦用功的习惯。后来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学习,并开始登台演出,叶盛兰对他更加严格要求,一有时间就一面说戏一面讲解,同时告诫他,要做一个明白的演员,不要做一个糊涂的戏子。叶盛兰还教导他要向各派名师求教。

叶派传人有马荣利、李元瑞、茹绍荃张春孝、张岚方、郭自勤、夏永泉萧润德马玉琪、满乐民、张学济、降鸣兰、朱福侠、李继增。

影响

叶盛兰作为“叶派”小生的创始人,他在舞台上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超越前人,各具风姿。以至于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把他和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英武骄傲的周瑜、勇猛蛮横的吕布、温文善良的赵宠以及朴质文雅的梁山伯联系在一起。有“活周瑜”“活吕布”之美誉。

叶盛兰多才多艺,唱工、袍带、武打、小生、穷生五门俱精,他的因戏谱腔、独创的一些唱工,如《白门楼》中饰演吕布被擒后的大段“西皮原板”转“二六”突破了“节节高”的唱法,赋予京剧小生表演艺术新的感染力。

叶盛兰创下第一位小生演员挑班演出的纪录。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第一个以挑班演员身份参加国营剧团的艺术家。最能体现大师爱国、爱艺术的一片赤子之心的,当数他在上世纪60年代将家传珍贵文物——富连成科班“叶氏藏本”400余出剧目的手写真迹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叶盛兰是新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叶派弟子,影响深远,中国京剧舞台的著名小生、武生艺术家,大多出自叶盛兰大师一派。

人物轶事

逢凶化吉

叶盛兰在1937年和1947年有过两次遇险经历,但都有惊无险,平安度过。

1937年秋,他第一次带着夫人去天津与章遏云搭班演出,因为海河泛滥,取消了第二天的演出,当天天津一夜暴雨,全市平房多半没顶,叶盛兰和夫人被困在法租界惠中饭店的二楼,楼下一片汪洋,暗自庆幸取消了演出,否则密集的戏园子里遇到洪水,将面临九死一生的危险。直到第三天的下午,马富碌的亲戚划船前来搭救,叶盛兰以一根绳子,一头栓牢在暖气管上,一头垂出窗外,揪着绳子、蹬着墙顺利地下到船上,并将已身怀六甲的夫人也扶上了船,夫妻二人平安脱险。

1947年叶盛兰、叶盛章参加上海大戏院十大头牌联袂演出,演出结束,叶盛兰及一些演员急于回京过年(春节),但是飞机票、火车票都难以买到,他们便搭乘“太平号”轮船回京。当船行到大沽口时,因为天气严寒,水管冻结,船在海上抛锚。过了一个昼夜,水管仍然解冻,在使用电枪喷烧化冻时引发火灾,绝望之际,海上出现一艘求生船,尽管是为救船上的特定要人的,但经过磋商,叶盛兰与妻儿及船上的人们上了救生船,脱离了险境,当时叶盛兰是光着两只脚站在冰冷的甲板上的,事后多年,冻伤不愈。此行,叶盛兰是携带夫人、六岁的女儿和四岁的次子叶少兰即叶少兰一起的,叶盛兰与妻儿平安抵家,不胜感慨。

巴黎考验

1955年,叶盛兰随中国艺术团首次赴欧洲访问演出,艺术团首演于法国巴黎,赢得了京剧征服巴黎的赞誉。沉浸在演出活动中的叶盛兰始料未及的是有人暗中蓄意骚扰。

当时的中法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在巴黎还有“台湾大使馆”,艺术团受到了一些干扰,剧场里有人捣乱。叶盛兰意外地接到一封策反信,心中让他不要为共产党“沐猴而冠”,要他按照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前往,有人接他乘飞机去往自由世界。叶盛兰看完信后,立即将这封信交给领导,毫无畏惧与动摇地表明了自己鲜明的立场,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民族气节。

叶盛兰与杜近芳表演了《断桥》《双射雁》《拾玉镯》,他的表演为法国著名电影明星钱拉 菲利普所钟爱,两位艺术家一见如故,结为良友。

评价

“叶盛兰如大笔写幽兰叶,而配以工笔重彩兰花,有谨严、有粗犷、有秾丽,雄姿英发,百年绝唱。”(艺术家刘海粟评)

2014年12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100周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高度评价叶盛兰作为中国戏剧界的楷模和典范,为京剧艺术的发展繁荣和传承创新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武在座谈会上说,叶盛兰先生在京剧表演艺术家中独具一派,为京剧小生行当的发展做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贡献。他的一生,始终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留存倾尽心血。叶盛兰先生德艺双馨,为人正直,无私无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张凯华在座谈会上说,叶盛兰先生是一位集前代小生艺术之大成,并以其卓绝的天赋才华、惊人的意志毅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开宗立派,将京剧小生推向艺术与历史之巅的一代大家。他为中国国家京剧院剧院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世纪念

2014年12月14日,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艺网、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中国国家京剧院承办的纪念京剧大师叶盛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世纪60年代初,叶盛兰先生曾向中国京剧院(后更名国家京剧院)捐赠富连成科班“叶氏藏本”手抄本383出,为传承京剧精粹,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会上,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向其子叶少兰颁发了捐赠“富连成社叶氏藏本”荣誉证书以示表彰。叶派传人联手中原地区40多位京剧名家,从12月14日至17日晚上演传统经典粤剧《群英会》《柳荫记》《折子戏专场》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

2020年12月10日上午,叶盛兰大剧院在北京城市学院顺义主校区隆重揭幕,并举行了叶盛兰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叶盛兰大剧院由北京城市学院发起,经北京京剧院等单位大力配合和支持成立的。

参考资料

纪念叶盛兰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9-02

京剧大师叶盛兰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新闻网.2024-09-02

叶盛兰大剧院在北京城市学院揭幕落成.半月谈.2024-09-02

群英会.豆瓣电影.2024-09-03

借东风(1957).豆瓣电影.2024-09-03

断桥(1976).豆瓣电影.2024-09-03

华容道 The Path for Chivalry (2011).豆瓣电影.2024-09-03

京剧小生艺术因叶盛兰辉煌灿烂_半月谈网.半月谈.2024-09-02

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