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曲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小生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人物经历

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常州市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出生。

徐小香在《群英会》中饰周瑜(清《同光十三绝画像》)。

徐小香,名沂,号蝶仙,苏州人。原是昆曲小生,自幼到北京市“吟秀堂”学艺,又拜在曹眉仙门下。出师后,长期在“三庆班”与程长庚长期合作。他二人演“对儿戏”,相互并重,功力悉敌,相得益彰。当时二人合作的《九龙山》《群英会》《取南郡》《借赵云》等戏,被誉为“铢两相称”。程长庾死后,徐小香也即息影苏州市故里,以书画自娱晚年。后来崛起的著名小生王楞仙朱素云等均曾受其教益。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卖掉房产,南返苏州市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

徐小香曾一度与程长庾因“戏码”问题而致其辍演。在此阶段,他每日头不去网,足不脱靴,早起调嗓练功,下午或自拉自唱研究唱腔或对穿衣镜演习身段。这样顽强奋斗,刻勤自励,下了数年的苦功。直到程长庾亲自登门道歉约他再度出山。经过数年的深造,他再入三庆班演出时,技艺较前更加惊人,当时他的戏不仅破例唱大轴戏,并且一些不以小生为主角的剧目,也自徐小香始,以小生为主角了。此时,这位小生宗师的声腔、表演艺术也越发震惊于世,而红遍大江南北了。

诞辰:1832年1月11日,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九日。

逝世:1912年,农历壬子年。

艺术特色

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

代表剧目

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贩马记》《举鼎观画》《苏三起解》《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九龙山》《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

人物关系

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

主要弟子

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先最为神似。

艺术风格

徐小香的做工身段精湛,他的水袖、子等特技表演,有不少绝妙的创造。比如《凤仪亭吕布貂蝉在亭中相会时,他把头一低,再向左一扭,那吕布所戴盔头上右边的翎子竟能从貂蝉的脸蛋上滑过来,顺着劲儿再绕到鼻边,吸气一闻。把此时吕布心情荡漾、缠绵轻佻的性情勾划得活灵活现。翎子是死的,但通过徐小香的运用,就成了表达人物性格的活物了。

人物评价

徐小香从幼喜爱戏曲,尤爱小生戏,私淑昆曲名师曹眉仙,投“吟秀堂”,13岁登台即名噪一时。咸丰年间满师后,搭“四喜班”。不久,程长庚以重金聘他人“三庆班”,由于两人的合作使“三庆班”成为四大徽班之首。他戏路宽博,擅长昆曲小戏极多;又是京剧小生的创始人,文武兼擅,唱做到家,成为当时难得的小生全材,深得剧界内外好评。

徐小香善于博采众长,继承并发展前人的表演技艺,对京剧尤其是小生行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革除了原小生唱腔柔媚、近于女音的缺点,在小嗓中多用“刚音”,又融汇老生青衣唱腔的旋律加以变化,创造了以刚为主的二簧调小生唱腔。念白,他用昆曲小生传统念法,发声吐字以吴语为主,略带徽音,而擅用刚音、炸音。做工方面,水袖、翎子、步法以及靠把工架都有独到之处。他刻苦勤奋,“每日头不去网,足不去靴,早起调嗓音,练武功罢,然后食。自操琴自唱者,必二三次”,仔细揣摩运气行腔之要领,品味唱腔的韵律。他深谙昆曲,所以对吐字发声特别讲究。为了把韵白念得更自然,平时与人讲话也都学科白音韵。因而他的小生唱腔艺术,在京剧声腔史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徐小香擅长剧目极多,昆曲30多出,京剧20多出。他与程长庚合作演出《三国》连台戏饰周瑜曾赢得“刘法印”之誉。

参考资料

参演剧种介绍:京剧 --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4-02-04

徽班晋京与京剧的形成.中安在线历史频道.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