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桂鱼,又称松鼠鳜鱼,是一道传统的宴客大菜,为苏帮菜中色香味兼具的代表之作。它的前身是松鼠鱼,做法是将洗净的鱼肉去掉骨刺后外翻,用刀划出菱形纹状,拖干淀粉下油锅鱼首微昂,鱼尾高翘,炸至金黄色捞出盛盘中,浇上卤汁

松鼠桂鱼是苏州市的传统名菜,把做好的桂鱼上桌后,迅速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此时鱼肉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像一只松鼠,因此而得名。关于松鼠桂鱼的起源说法不一,但都与乾隆有关,其中一种说法是乾隆去苏州松鹤楼吃了这道菜,对其赞不绝口,因此松鼠桂鱼便成了一道名菜。桂鱼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蛋白质含量18.5%,脂肪3.5%,含有钙、磷、铁和维生素B2、烟酸等营养,具有补五脏、益脾的功效,但不适合寒湿患者食用。

2018年9月,松鼠桂鱼入选“江苏省十大经典名菜”行列。

命名缘由

“松鼠桂鱼”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主要是源于它的外形,整个鱼肉炸开后外耸,“头昂尾巴翘”,就像是松鼠一样。在烹“松鼠桂鱼”时,在刚刚炸好的鳜鱼身上浇上滚烫的卤汁,鱼肉在尽可能吸收卤汁的过程中,会发出“吱吱”的响声,就像是松鼠的声音一样,因此而得名。

松鼠桂鱼起源于松鼠鲤鱼,由于桂鱼又称鳜鱼,因此又叫松鼠鳜鱼。据清代中期的烹饪文献《调鼎集》记载:“松鼠鱼,取鲠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鱼,即鳜鱼,南方人多称其为桂鱼,取蟾宫折桂之意。

菜品起源

松鼠桂鱼的前身是松鼠鱼,江苏省地带的当地人普遍认为松鼠桂鱼的来源与爱新觉罗·弘历有关。

典故一

乾隆喜巡游,一次南巡至苏州市,微服私出来到松鹤楼,要吃供桌上的元宝鱼(鲤鱼),店主无奈,为避让宰杀“神鱼”之罪,遂把鱼烹制成松鼠状,一方面又巧与店招牌中松字相联。乾隆食后甚是满意。因为“鲤鱼跳龙门”在中国代表吉祥喜庆,因此后来就改用鳜鱼。乾隆尝了这道菜后,自此“松鼠鱼”流传开去,有松鼠黄鱼松鼠鲈鱼等,唯独松鹤楼的松鼠鳜鱼最负盛名。

典故二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于春季三月的某一天微服私访去到苏州的松鹤楼饭馆,刚坐下便瞧见一名饭馆伙计端着一盘喷香鲜艳的松鼠桂鱼,于是也点想一份,伙计不同意,店主出来调和,乾隆终于吃上了这道菜。乾隆见这道菜昂头翘尾、色泽鲜亮,入口鲜嫩酥香,微带酸甜,觉得昔日御膳也不及它好吃,吃完后连连称赞。临走时还向店主询问了松鼠桂鱼的做法,不久后,这道菜在江苏省地区流行了起来。

制作方法

当代松鼠桂鱼的做法和《调鼎集》记载已经有很大不同,如当时的松鼠鱼是用蛋黄,而今天的松鼠桂鱼是用干淀粉,当时的松鼠鱼是在炸后加“油、酱油烧”而成,而今天的松鼠桂鱼则在炸好后直接将制好的卤汁浇上去,但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毫无疑问。

做法一

选料

选择1千克左右3-4月期的桂鱼,此时的桂鱼最肥美;选择适量虾仁、熟笋、青碗豆、蒜末和鸡蛋作为辅料;选择适量色拉油(或者耗油)、香油、盐、醋精、绍酒、糖、番茄酱、淀粉、水淀粉和水作为调料。

杀洗

桂鱼去鳞(不破皮,否则影响造型), 桂鱼去鳃(不要将头脸骨弄坏,否则影响造型),开腹去内脏(在胸膛中用两边胸鳍作支撑鱼头的造型),用清洗干净,控干水。

刀工

用刀将桂鱼头沿胸鳍切下,在鱼下巴处剖开,用刀轻轻平拍,使鱼头嘴巴尽量张口,嘴里塞一块青萝卜,去头颈骨。再沿鱼背骨两侧先后 用刀平劈至尾不断,斩去背骨成二片鱼 叶子。接着,将鱼皮朝下,用刀劈去胸刺,贴紧皮,切忌不能连肚皮一起切下,这样做出来的鱼造型大。然后,在二片鱼叶子鱼肉身上花,剞到鱼皮上,刀距1cm左右,再斜剞,至鱼皮45°,刀距1cm,呈长菱形小块,清洗干净。

上浆

斑鳜放在碗中,加少许盐、味精、绍酒、胡椒粉拌匀,再放少许蛋清拌匀待用。鱼头抹上盐,也就是对鱼的基本入味,行业里称“底味”。

拍粉

拍粉要将鱼肉身上的每一个鱼花都要拍到粉,再将鱼头拍粉,同时把油加温。否则先拍粉后加温,鱼肉里的水分吸进淀粉,容易使鱼肉互相粘连,影响造型美观。如果再次拍粉,炸出来的鱼表面不光滑,不好看。

油温

炸松鼠桂鱼的油温掌握在7成左右(大约在200℃左右),将鱼提起抖去多余的粉,再将鱼肉翻卷翘起鱼尾成松鼠形,然后一手提着鱼尾,一手持筷夹住另一端,放入油锅,炸成形,然后将鱼脱手放入油锅中,同时投下鱼头,炸2min左右,炸至淡黄色时捞起。待油温再次升至7成热(约200℃)时,投入鱼肉和头,复炸至金黄色,用勺碰一下鱼肉,若感觉硬就捞出。装入长腰盘中,将鱼头嘴里的萝卜拿去,将鱼头搭在鱼身上。

调味

锅中放入底油,入蒜茸,小火煸出香味,放入配料熟笋丁,水发香菇丁,青碗豆煸炒,烹入黄酒,再放入番茄酱煸炒出颜色,再放入猪肉汤烧开,再放入糖少许盐、醋精烧透,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香油,再把虾仁在开水烫熟,待用。另起锅放入50g油烧烫,烧好的卤汁边搅拌边倒入,直到油被卤汁全部吸收,起泡成为一体时即可。

造型

头昂口张,鱼尾微翘,形如松鼠。

浇汁

炸好的鱼摆好造型时,卤汁也应该好了,趁热将卤汁淋桂鱼身时,会发出哧哧之声,犹如松鼠欢叫。之后把熟虾仁撒在鱼身上,把一个红樱桃切成两半,装饰松鼠的眼睛即可上桌。

做法二

选材

烹制松鼠鳜鱼一般选用750克左右的活鳜鱼,将其摔昏,刮鳞、抠鳃,剖腹,除去内脏,洗净粘液和血水,斩下鱼头

处理

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把整个鱼头做成“松鼠”头部的造型,但经不断改良后,目前多以鱼头下颌部的三角形鱼肉做成“松鼠”的头部(要保留鱼的胸鳍),效果较好。

造型

炸制定型后,其“松鼠”头的大小与鱼身更相配,更形象一些,也更贴近松鼠的头部特征。然后用刀沿脊骨两侧平批至尾部(不要批断鱼尾),再斩去脊骨,将鱼皮朝下,批去胸刺,即成尾部相连的两片净鱼肉。剞刀时先将两扇净鱼肉沿相连接处摊开(像翻开的书一样),接着从一扇净鱼肉的顶端开始,向尾部两次剞刀(呈菱形刀纹),剞至尾部相连处,刀深至鱼皮(另一扇鱼肉同样处理)。

调味

将剞好的净鱼肉纳盆,用精盐、料酒、胡椒粉拌匀,腌渍,再把打散的鸡蛋液抹在“松鼠毛”上,拍匀干淀粉,使“松鼠毛”分开且不粘连,再将“松鼠”的身体与尾部整理成型,摆入漏勺内,浸入热油锅中,炸至定型成熟时捞出沥油,装于盘中,放上“松鼠”的头。

浇汁

锅中用番茄沙司、白糖、香醋等调制成糖醋味汁,并用水淀粉勾芡至汁稠味浓,与菜同时上桌,迅速将汁淋浇在鱼身上。此时鱼肉翻卷如毛,酷似松鼠,造型逼真,且卤汁全红,鱼色金黄,外松脆而里鲜嫩,甜中带酸,香味浓郁。

口味特色

松鼠桂鱼色泽艳丽,当厨师将炸好的桂鱼装盘上桌,整条鱼昂首翘尾,形如松鼠,它独特的造型、金黄的色泽、外酥内嫩的鱼肉浇上热腾腾的糖醋汁之后,桂鱼在吸收卤汁的过程中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尝上一口就让人欲罢不能,鱼肉入口鲜嫩酥香、微带酸甜,吃起来外脆里嫩、酸甜可口。

影响荣誉

作为苏帮菜的代表作,松鼠桂鱼风靡江南一带,在海内外享有盛誉。2018年,松鼠桂鱼被评为江苏省十大经典名菜

营养价值

由于桂鱼性味甘平,入脾,胃经, 蛋白质含量18.5%,脂肪3.5%,含有钙、磷、 铁和维生素B2烟酸等,不仅营养价值高, 而且还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能(有补五脏、益脾之功能)。

参考资料

不再提倡“八大菜系”?中国烹饪协会将推“34地域菜系”.澎湃新闻.2024-02-27

[舌尖上的中国3]苏帮菜:松鼠鳜鱼.央视网.2024-02-29

松鼠鳜鱼(附图).新浪.2024-02-29

苏州名菜松鼠桂鱼.中国知网.2024-03-07

松鼠鳜鱼“游”上央视 两代掌门人演绎“苏州味道”.荔枝网.2024-03-01

舌尖上的非遗 | 传统的宴客大菜——松鼠桂鱼.搜狐.2024-03-07

鱼中佳品——桂鱼.知网空间.2025-02-20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34个地域菜系、340道经典名菜.中国江苏网.2024-03-01

乾隆皇帝与松鼠桂鱼.中国知网.2024-03-07

历史久远的松鼠鳜鱼文化.中国知网.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