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学的定义中,地图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的数据集成、分析表达的一种方法、技术和理论体系。世界地图是一幅展示地球表面特征、国家、城市、山脉、河流和其他地理信息的图像。它通常以平面或球面形式展示,并用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以及帮助规划旅行路线和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世界地图可以包括不同的地图投影方式,地图比例尺和标注等信息。地图用它自己的符号系统,用一套投影的办法或综合表达的科学方法来展示复杂世界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把我们人类文明体现出来。
公元前6世纪,当时制作的巴比伦世界地图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地图。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画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坤舆全图》。传统横版世界地图“横行”逾400年,在大众对世界地理的认知上打下烙印。
新编《系列世界地图》于2002 年由湖北省地图院编制完成 ,并在科考、科研和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6月,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印制的1︰3300万《系列世界地图(南半球版)》在武汉出版,作为“极地科考内部用图”,在中国的南北极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南北极地图集》所采用。2013年,基于《系列世界地图》的全数字化世界地势图编制完成。
2014年4月,由湖北省地图院编制完成的1:3100万大全开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出版发行。新编地图采用分层设色的方法和全球数字高程模型,不掺杂任何人为描绘成分,以全数字化方法绘制出各高程带的范围以及区域地貌形态,将全世界陆地和海底的地势起伏逼真细腻地表现出来。
发展历史
古巴比伦地图
目前已经被发现的最古老地图是巴比伦地图,这是一块长约12.2厘米,宽约8.2厘米的黏土版,左下与右侧破损。黏土版的上方为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下方则为被画为一个圆盘的世界地图。巴比伦世界地图于1881年在巴比伦河东岸,距离巴比伦遗址60公里的西巴尔遗址(Sippar)中被发现,并于1889年翻译出了黏土版上的楔形文字的含义,揭露了当时古巴比伦人们眼中的世界。
巴比伦世界地图由两个同心圆所组成,地图上端为北方,下端为南方。内圆代表陆地,陆地被代表海洋的外圆所环绕,陆地的最北方为山脉,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流过陆地的中心,并横穿过处于地图中央偏上方位置的巴比伦。在外圆以外还有数个向外延伸的尖角,代表着其他的地区。
西方地图
托勒密世界地图
托勒密世界地图是克罗狄斯·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在亚历山大港绘制的古典制图学杰作。托勒密生活在亚历山大港,是古埃及的一位科学家和数学家。他撰写了《地理学指南》,其中包括了地理知识的全面整理和世界地图的绘制。托勒密的地图覆盖了东至中国、南至坦桑尼亚、西至大西洋、北至北极圈的广阔区域。欧洲和西亚作为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尽管托勒密的地图在欧洲和西亚的海陆轮廓上相对准确,但在远离罗马帝国核心区域的地方,其可靠程度却下降严重。托勒密的地图虽有局限性,但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的地图制作和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中世纪的世界地图
中世纪的西方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受到宗教的影响,地图更多地反映了基督教视野下的世界,把世界绘成一个圆盘,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由尼罗河、顿河、地中海等构成“ T ”字形水体,把陆地分隔为亚、非、欧三个大陆。“O”则代表环绕在陆地四周的海洋。三块大陆的方位需要顺时针旋转90度,才与实际相符。遥远的东方亚洲代表了伊甸园,被绘制在最上方。这种类型的地图我们称之为“T-O”型。
地理大发现及墨卡托时代
在14世纪中叶,欧洲的航海时代拉开了序幕。欧洲的航海家们憧憬着富饶的东方,寻找着新的航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达·伽马、斐迪南·麦哲伦等先后完成了环球航行。随着欧洲进入文艺复兴,航海事业日愈发达,航海家们探索了海路与各洲的沿海海湾与海港,新大陆南、北美洲的欧洲地理大发现,这一时期的探索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新认识,并为完善世界地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地图制作的发展。。16世纪,出生在日耳曼家庭的地图学家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他创作了欧洲国家地图集,并在1569年运用等角正圆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世界地图。他也创造了墨卡托投影,并在他的天球仪上刻了子午圈、平行圈和等角航线在海面上形成的螺旋曲线。这使得航海图能够更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
墨卡托在1569年制作了世界地图,被认为是世界海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亨利库斯―马特鲁斯世界地图
15世纪90年代初期,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用这张地图或者类似这样的地图,说服了亚拉贡的斐迪南和卡斯提尔(古代西班牙北部一王国)的伊莎贝拉一世支持他的航海计划。这张地图由生活在佛罗伦萨的德国制图师亨利库斯―马特鲁斯(Henricus Martellus)绘制,反映了当时有关世界形成的最新理论,以较为准确的方式将地球在一个平面上勾画出来。此外,该图还首次记录了葡萄牙航海家在1488年发现的南非好望角,证明在南面没有陆地与亚洲相连,欧洲人可以通过海上抵达东印度,而不必绕道穆斯林控制的土地。
瓦尔德塞米勒世界地图
在这张由马丁―瓦尔德塞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绘制、洛林公国一个智囊团拼凑的世界地图上,“美洲”首次以单独大洲的名称出现。该图还附有马蒂亚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制作的说明小册子。由于深受佛罗伦萨航海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著作的影响,林曼提出,正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所想,美洲并不是亚洲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大陆,因此,也应该像其他大洲一样,有一个正式名称,并最终以韦斯普奇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美洲”。或许是为了强调美洲的独立存在,这张地图显示太平洋与南美洲西海岸重叠在一起,虽然太平洋的存在直至几年后才得到证实。
近代地图发展
17世纪,一位叫奥吉尔韦(John Ogilvy)的制图学家,制作了一种带状地图,描述了大城镇之间及市区的路线等,这些带状地图对于乘马车旅行非常有帮助,它为旅行者提供最佳旅行路线,它可由旅行者自行选择需要的路径。奥吉尔韦的地图被称为当今行车路线图和公路交通图的先驱。
18世纪以后,由于积累了大量的陆地和海洋各种比例尺地图,地图资料已经比较丰富。客观上,促使了地质、气象、海洋、生物、农业、经济等许多学科对专题地图的需求日益增加,这无疑地对于专题地图种类的繁多和质量的精良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有大量的专题地图和地图集出现了。
1885年,法国的贝洛尔(Bellore)编制了地震图;1887年,英国的巴康(Bacon)和海尔巴特(Helbatson)根据全球29000个气象台站的长期记录,制作了气候图集;德国在19世纪末期出版了自然地图集——《贝格豪斯自然科学家地图集》,内容包括了许多科学家编制的地质图、海洋图、气象图、地磁图、植物图等等。
彼得斯世界地图
在一幅平面图上反映真实的球型地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所熟悉的“墨卡托”投影图虽然描述出大陆块的正确外形,但却因过于注重北面富饶的国家而令大陆块的比例出现扭曲。德国人阿诺―彼得斯(Arno Peters)寻求解决这个问题。他在1974年绘制的世界地图理清了这种关系,还突出了第三世界。
中国地图
中国的地图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画像中分别持有规矩(圆规和直尺),它们都是测量和绘图的工具。河图洛书的神秘传说,左图右史的传统,也说明了古人对于地图的深刻认识。
1973年,西汉时代的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三幅地图,证明在公元前168年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地图就已经编制得比较精细。
《大明混一图》
《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该图长3.86米,宽4.75米。是中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就域内部分而言,《大明混一图》具有行政区划图中全国舆图性质,是流传下来的非常有代表性的明代舆图之一。该图以大明版图为中心,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绘地理范围北至贝加尔湖以南、南至爪哇、东至日本、朝鲜,西至非洲西海岸与西欧。域内标绘有数以千计府县治所,山川河流亦俱拥在内,是后人了解该时期地理环境的重要史料。
《郑和航海图》
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对后世有重要价值的航海图,共包括20页航海地图、109条针路航线和4幅过洋牵星图,航海地图高20.3厘米,全长560厘米,包含500个地名。郑和七次航海,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积极作用。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一幅让中国重新认识世界的中文版世界地图。业界普遍认为,该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刊印,然刻本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坤舆万国全图》是该刻本的彩色摹绘本,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明宫廷摹绘,共12份,现仅存一份,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这幅彩色摹绘本地图,全长3.8米,宽1.92米,原为6幅条屏,后装裱为一图。图面由主图、附图和说明文字构成,内容丰富。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涵盖五大洲—欧逻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细亚(亚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腊泥加(南极洲),四大洋—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即南、北回归线)、极圈、南北极等地理信息。附图散布在主图四周,包括8幅天文和地理小图。
通行分类
在中国新编世界地图出现之前,全世界通行的世界地图只有两种,一种是以东经 150°为中央经线 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图(中国原来通行的世界地图就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以 0°经线为中央经线 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图。这两种世界地图,就是西方传承至今的“世界观”。
“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常以西经30°经线为切割线;“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常以180°经线为切割线,当然,若以西经170°经线为切割线,则该图上的陆地可完全不切割,这样虽满足了编制世界地图的第一个原则,但表达时区时又会出现困难,因为世界时区是按照15°经线划分的。
纵观世界地理分布,毫无疑问,国际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和“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它们分别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切割线,堪称黄金分割线。这也是它们能够通行的关键所在。
通行代表着一种流行的趋势、一种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当今的世界地图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常用的地图投影就有二三十种。各国绘制世界地图时,在力求准确的基础上也尽可能使自己的国家处于比较突出的、易于充分直观本国地理环境的中心位置上,这就是地图的价值观。
横板与竖版世界地图
横板世界地图
传统的横版世界地图运用“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即经线分割地球仪的方法,亚太版以西经 30 度为分割线,东经150度为中央经线,欧美版以180度经线为分割线,0 度经线为中央经线,把地球横向展开。
传统横版世界地图包括亚太版和欧美版,亚太版世界地图以太平洋和印度洋为中心,大西洋被分割为两 部分,亚欧大陆和非洲位于地图的左半部分,南北美洲位于地图的右半部分,北冰洋和南极洲分别位于地图 的最上部和最下部,亚太版世界地图完整地表达了环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关系;欧美版世界地图以大西洋为中 心,太平洋被分割为两部分,美洲大陆位于地图的左半部分,亚欧大陆和非洲位于地图的右半部分,北冰洋和 南极洲仍然位于地图的最上端和最下端,欧美版世界地图完整地表达了环大西洋地区的地理关系。
竖版世界地图
竖版世界地图运用“广义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即纬线分割地球仪的方法,以北纬15度为切割线,南纬15度为中央纬线,将地球纵向展开。
与横版大为不同,竖版世界地图以印度洋为中心,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位于地图的中心靠上方,北美洲位于最上方,南极洲位于中心靠下方,南美洲位于左下方,竖版世界地图将南极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位置完整而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新编世界地图
新编世界地图包括四种,分为东半球版、西 半球版、北半球版、南半球版。其中东半球版、西半球版世界地图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世界地图版本,以不同的经线为中央经线,沿着经线方向纵向切割地球椭球,称为经向世界地图,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地理关系。 新编北半球版、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为创新成果,以不同的纬线为中央纬线,沿着纬线方向横向切割地球椭球,称为纬向世界地图,适用于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
小行星3789的新编世界地图是对西方世界观的传承与发展:东半球版是以东经 150°为中央经线的太平 洋格局的世界地图,西半球版是以 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图,北半球版是以北纬 60°为中央纬线的北冰洋格局的世界地图,南半球版是以南纬 15°为中央纬线的印度洋格局的世界地图 (即竖版世界地图)。
最新进展
2019年,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完成中国首幅EqualEarth投影世界地图,并通过地图审核。
该地图面尺寸为155厘米*90厘米,采用球状外形风格,以东经150°为中央经线,我国居于图幅的中部;采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数据,表示了世界各国(地区)国家级政区、首都首府和重要城市、主要河流、山峰山脉、主要群岛和岛屿等要素。
EqualEarth投影世界地图展示了世界各个国家的真实面积比例,更便于人们对世界各国版图的正确认知。而且,EqualEarth投影地图中大陆外形美观,与其在球体上所呈现的大陆类似,视觉上更接近人对地球的感觉。因此,EqualEarth投影世界地图适合全球范围自然、经济、社会等现象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将在政府决策、科学研究、中小学地理教育、版图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地图研究
地图学既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又是一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科。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智能感知、时空大数据、元宇宙(虚拟时空间的集合)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啸而来的今天,地图学进入了一个大变化、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一方面,地图学研究面临着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挑战;另一方面,科学的发现、技术的进步、人文的荟萃,也为地图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让地图研究焕发朝气与活力,是地图学人义不容辞的任务与使命。
地图学理论与方法
不断创新是地图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与发展的支撑。时代的发展,必然对地图学理论与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地图学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既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地图学融入信息社会不断前进的“引擎”。
地图科技
地图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科技工具。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时代之大势,智能化是当前地图制图综合问题难以突破的瓶颈。当前地图科技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面向地图学实际问题的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研究。
地图文化
地图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科学实验中创造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概论融合的文化产品,地图的发明、使用、推广,必然会在社会、思想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种社会形态及其代表性文化,没有任何形式的地图是难以想象的。地图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
地图史
以史为鉴,不忘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地图史的回顾与研究,能够开掘世界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坚定地图学的自信。
作用与意义
不断创新是地图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与发展的支撑。时代的发展,必然对地图学理论与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地图学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既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地图学融入信息社会不断前进的“引擎”。
相关事件
2018年10月,浙江省宁波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就通报了一起问题地图系列案件,依法处罚了10名当事人,没收全部非法地图。
事情缘于2018年1月,海关部门先后向宁波市文化市场执法部门移送了疑似“非法地图”案件线索。
宁波市文化市场执法部门经调查发现,涉案地图共计五批2.96万份。这些“地图”有的无审图号,有的错绘国界线,漏绘钓鱼岛、赤尾屿和南海诸岛等重要岛屿,均为非法出版物。这些问题地图系国内的外贸企业承接国外订单后拟出口销售给德国、美国等境外客户。
参考资料
大全开竖版《世界地图》出版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01-01
地图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十大思想之一!中科院院士周成虎精彩演讲:地图的前世今生.澎湃新闻.2023-12-31
应用多个领域,山东省标准地图服务系统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百家号.2023-12-31
竖版世界地图发行 展示世界海洋新形势(图).中国新闻网.2024-01-01
什么是地图投影?(以及为什么欺骗我们).OSGeo中国中心.2023-12-31
周成虎:画地图的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12-30
汪前进:说说古旧地图与地图史学.http://iwh.cssn.cn.2023-12-31
科普 | 同一个世界,地图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澎湃新闻.2023-12-31
地图趣谈(一)|巴比伦世界地图.浙江省自然资源厅.2023-12-30
【中国新闻网】横竖看世界,有何大不同?——专访竖版世界地图编制者郝晓光.中国科学院.2023-12-31
地图的历史③|亚历山大港与托勒密:古典制图学的巅峰.澎湃新闻.2023-12-31
科普 | 地图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2023-12-31
科普 | 古代海图发展史.澎湃新闻.2023-12-31
英国展出十张改变世界地图:中国地球仪入选.新浪网.2019-07-25
英国展出十张改变世界地图:中国地球仪入选(2).新浪网.2018-02-07
地图史点滴.澎湃新闻.2024-01-01
世界地图的演变:改变你看世界的角度_高清图集_新浪网.新浪网.2024-01-01
英国展出十张改变世界地图:中国地球仪入选(3).新浪科技.2024-01-01
科普 | 带你回顾,百年中国地图发展史.澎湃新闻.2023-12-31
2000多年前中国人已用上北斗“导航”.云南网.2023-12-30
【中非交往 源远流长】大明混一图:描绘非洲最南端_国际要闻_中国甘肃网.中国甘肃网.2023-12-30
《大明混一图》仿真品亮相西安(组图)-新闻中心-北方网.北方网.2023-12-30
《大明混一图》:世界那么大,来咱这儿看看.上海科普网.2023-12-31
《郑和航海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30
郑和:七下西洋颂和平天下为公谋大同 .云南网.2023-12-30
丝路帆远:坤舆万国全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12-30
我们国家的地图,是他们这样画出来的!.微信公众平台.2023-12-31
新版世界地图来了!各国真实面积比例尽在这里.澎湃新闻.2023-12-31
国内外最新地图学研究进展,戳→《地图研究》.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2023-12-30
问题地图屡禁不止,专家:提升公众国家版图意识迫在眉睫.澎湃新闻.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