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指的是地球上大陆和它附近岛屿的总称。全球共划分成7个大洲。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划分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亚洲大陆是一个拼合的大陆,既包括欧亚古陆的主要部分,又囊括了冈瓦那古陆分解出来的某些陆块。非洲地貌的主要特点是高原面积广大,大体呈现为一个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大高原,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北美洲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煤、石油、铁、铜、铅、锌、镍等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由古老地台构成,包括圭亚那地盾、东巴西地盾、巴塔哥尼亚地块等地质单元,仅西部边缘增生出安第斯山脉褶皱带。南极洲平均海拔约23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深厚的冰雪几乎盖满了整个大陆,很少有岩石露出,被称为“冰雪大陆”。欧洲的地层可分为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和新生代地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大洋洲横跨印澳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大板块,区内从太古宙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史。
定义
大洲,指的是地球上大陆和它附近岛屿的总称。全球共划分成7个大洲。它们相互组合,巧妙搭配,共同组建了地球上的陆地。按其面积大小依次划分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面积是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的面积是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的面积是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的面积是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的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的面积是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的面积是900万平方千米。
命名由来
亚洲
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该词来源于古代西亚等地古人的闪米特语。亚细亚的意思是指东方日出的地方。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祥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欧洲
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随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
美洲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从公元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3次西航。他到达了美洲的巴哈马,自己以为到了印度,就把自己发现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即印度人。“亚美利加”是由一位探险者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公元1499~1504年,意大利探险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到美洲探险,到达了南美洲北部地区。他证明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道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得·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德国地理学家华尔西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加”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非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的简称。希腊文“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热带占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
澳洲
澳洲,又称大洋洲,是澳大利亚洲的简称。“澳大利亚”一词源于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陆地”。人们在南半球发现这块大陆时,以为这是一块一直通到南极洲的陆地,便取名“澳大利亚”。后来才知道,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还隔着辽阔的海洋。大洋洲是指太平洋中的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美拉尼西亚。
南极洲
南极洲,因为地处地球南端而得名。它还有不少别名:因为它最后被人发现,所以也称为“第七大陆”;因为它在地球上的酷寒地区、终年冰雪覆盖,一片白皑皑的景象,所以又叫“冰雪大陆”“南极大陆”。
各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地质特点
亚洲
亚洲大陆是一个拼合的大陆,既包括欧亚古陆的主要部分,又囊括了冈瓦那古陆分解出来的某些陆块。它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早前寒武纪陆块的解体及以后各陆块多次的裂解和拼合,至少有4个大的发展阶段:①前吕梁运动阶段,包括太古宙及早、中元古代,时限约18亿年以前;②吕梁-晋宁运动阶段,包括晚元古代早、中期,时限18~8亿年;③晋宁-印支运动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时限约8~2亿年;④印支运动后阶段,晚三叠世至今。
亚洲大陆至少由6个大、中型地台和4条夹持于其间的构造活动带(巨型褶皱带)组成。6个地台是西伯利亚地区地台、塔里木盆地地台、中朝地台、阿拉伯地台、印度地台和扬子地台。4条构造活动带为北极构造活动带、乌拉尔-蒙古构造活动带、特提斯-喜马拉雅山脉构造活动带和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另外还有秦岭-祁连-昆仑山脉构造活动带。在这些构造活动带内部,夹有若干大小不等的陆块。
亚洲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受地质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有不同的矿产。在中东、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西西伯利亚以及滨太平洋带及其邻近海域,贮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已发现若干大、中型油气田,特别是中东地区分布有世界最大的一些油田。这些油田的生、储油层大部分为中新生界,部分为古生界或更老的岩层。
在几个地台区,特征性矿产有早前寒武系中的铁、铜、金等,晚前寒武纪岩层中的磷、铁、铜、金,以及古生代盖层中的煤、铝土矿、锰及有色、稀有金属和盐类等。在西伯利亚、中朝、扬子等地台,尚有与后期深成作用有关的金刚石。在一些中新生代盆地有煤、砂岩铜矿、盐类等。
在乌拉尔-蒙古褶皱带,除中新生代盆地中的石油、天然气、煤等沉积矿产外,还有与不同时代侵入岩、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金、钨、锡等矿产,部分地区有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niè]矿床及铬铁矿床。
在秦岭祁连-昆仑山脉褶皱带,特征性矿产是前寒武系中的铁、金、铅、锌、铜矿,以及与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钼、铅、锌、金、铬等矿产。
特提斯-喜马拉雅山脉褶皱带主要是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铬、铜、铅、锌、金、稀有金属等矿产。
环太平洋褶皱带主要是与中新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铅、锌、金、铁、钨、锡、钼等矿产,中国南岭的钨、锡及马来半岛锡矿久负盛名,菲律宾等地产铬铁矿。
非洲
非洲是地球地质演化中的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绝大部分地区由地质构造上很稳定的前寒武系古陆组成。非洲大陆地貌以高原为主,在高原范围内缺乏褶皱山系,前寒武系基岩在地表出露。断裂构造在非洲地形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贯南北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构造断裂带,它不仅造成大规模的地壳升降运动和火山、地震,而且形成一系列断陷湖泊、谷地和盆地,是东非高原独特地貌景观的地质构造基础。
非洲地台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①地壳初始形成阶段(\u003e35亿年)。②克拉通化阶段(35亿年-16.5亿年)。在这个阶段形成了许多被活动带包围的原地台,东非地台始于26亿年。大陆总体经25亿年沙姆瓦运动和16.5亿年马永贝运动先后完成克拉通化。③地台发育和内部破裂阶段(16.5亿年-6亿年)。在盖层沉积阶段,地台内部发生破裂,形成裂陷槽,经构造变动后成为褶皱带。6.5亿年-6.2亿年的加丹加运动或泛非运动使非洲固结成为一个整体。泛非运动是非洲大陆最广泛的一次构造活动。④地台盖层和大断裂发育阶段(6亿年以内)。刚化了的非洲地台很少再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变形作用通常以宽阔的盆地形式出现。这些盆地接受了石炭纪第三纪的盖层沉积,后期的加里东、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阿尔卑斯运动仅影响大陆的西北边缘和东、西沿海地带。白垩纪开始,非洲大陆内部出现大规模断裂,先后形成中西非裂谷和东非裂谷,是两条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
非洲地貌的主要特点是高原面积广大,大体呈现为一个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大高原,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海拔200~2000米的台地和高原占全洲面积86.6%,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只占9.7%,仅南、北两端有小范围的褶皱山地。全洲平均海拔750米,低于南极洲和亚洲。东部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大致以刚果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西北边缘一线为界,东南半部较高,多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称“高非洲”;西北半部较低,多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高原和台地,称“低非洲”。东非大裂谷纵贯“高非洲”南北,地表起伏较大,高差悬殊,这里有称为“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谷深崖陡的东非高原和面积广大的南非高原。
在非洲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前寒武系结晶岩中,富集了很多大型金属矿床,如铬、钛、钒、钴、铂、金、铀、铜、铁等。后期的岩浆活动也生成多种重要的矿藏,其中最有名的是白垩纪喷发的金伯利岩筒,是金刚石的原生矿体,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地区。沉积矿床有南非的煤、锰矿石,北非的磷酸盐矿,西非的铝矾土和北非、西非和几内亚湾向南沿海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等,主要分布在尼日尔河三角洲、赤道几内亚、加蓬、安哥拉沿海地区。
北美洲
北美大陆西侧的中、新生代褶皱带以科迪勒拉山系为标志,它是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向运动的产物。随着侏罗纪大西洋再度张开,推动北美板块西移,仰冲于东太平洋法拉隆、库拉板块之上,掀起北美一内华达州运动,造就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脉、内华达山脉等。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板块相向运动,速度加快。法拉隆板块潜没于北美板块之下,加之太平洋中微型陆块与北美板块碰撞的效应,掀起了北美阿尔卑斯运动的主幕-拉拉米运动,隆起落基山脉等高大褶皱山脉,科罗拉多高原等大幅度抬升。渐新世以来,继续西移的北美板块已超覆于太平洋中脊之上,库拉板块完全潜没于阿留申海沟,法拉隆板块残遗科科斯板块向东俯冲,与加勒比板块幅合,引发延续至今的新阿尔卑斯运动,在太平洋边缘形成加拿大岛山、美国海岸山脉、中美地峡火山山脉等,并在东太平洋中脊与北美板块接触处(加利福尼亚湾一带),出现一系列转换断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体系及其相应的地震带。在上述构造基础上,经过长期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以东带-阿巴拉契亚高地、中带-劳伦琴低高原和中部平原、西带-科迪勒拉山系三大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格局。
北美洲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煤、石油、铁、铜、铅、锌、镍、钼、钒、银、铂、铀、石棉、钾盐、磷酸盐、硫等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加拿大地盾在前寒武纪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并伴以火成活动,金属矿丰富,主要有铁、镍、铜、锌、金、铀,次为银、钴、铂、钛等,矿床比较分散,多分布于火成岩侵入体周围附近的接触带或沉陷盆地中。拉布拉多和苏必利尔高地(苏必利尔湖西北和南面)是重要铁矿产区。魁北克省西南部至安大略省东部为以镍、铜、铅、锌、铀、银等为主的多金属矿区,其中大萨德伯里的镍、铜矿具有世界意义。安大略省西部和地盾西缘湖带也为一重要的多金属矿区。
中部地台富燃料矿,为本洲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产区,分布广泛,向北远及马更些河三角洲以及北极群岛。本区后期覆盖层具有一系列盆地和穹地,对燃料矿床的形成和储存十分有利。墨西哥湾沿海一带富藏石油,储油层多在盐丘中。北岸的油田主要分布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西一带,其年产量向居美国前列,现不断向岸外海域发展。坎佩切湾东南一带是墨西哥主要产油区。海湾一带的盐丘中还产硫。
阿巴拉契亚山脉褶皱带既有同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属矿藏,也有分布广泛的含煤盆地和一些储油构造。加拿大魁北克省东南以产石棉著称,东北部其他地区则多铅、锌、银、铜等金属矿。西南部的矿藏首推煤矿,烟煤品位较高,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还有美国最大的无烟煤区。
科迪勒拉山系中、新生代褶皱带,有大规模火成岩侵入体和高度变质带以及山间沉积盆地,矿藏种类很多。金属矿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占有突出地位,如铜、铅、锌、银、铝土、金等,铁、钼、钒、钨、锑、汞等也有一定储藏。燃料矿以石油为主,还有硫、磷酸盐等非金属矿。金属矿同火成活动和构造有密切关系,分布上主要同侵入体与变质带相联系,多种金属共生。墨西哥高原和西马德雷山也是重要的多金属矿区,贵金属中的银矿久负盛名。西印度群岛中古巴红土型镍矿的储量和牙买加红土型铝矾土的储、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由古老地台构成,包括圭亚那地盾、东巴西地盾、巴塔哥尼亚地块等地质单元,仅西部边缘增生出年轻的褶皱山系——安第斯山脉褶皱带。地台中花岗石和花岗片麻岩大量发育,是伟晶岩型稀土矿床的重要产地。地台上相对坳陷的地区形成地台坳陷,如亚马孙河坳陷、圣弗朗西斯科坳陷和巴拉那坳陷。在巴拉那坳陷与东巴西地盾两大构造单元之间有南美著名的圣弗朗西斯科断裂带通过并纵贯南美洲,其南段可能贯穿基底构造层,为一深达地幔的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一条世界著名的巴西碳酸岩-碱性岩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带,碳酸岩及碱性岩侵入地盾元古宙变质岩系中。此外,南美洲圭亚那地盾北部还发育另外一条重要的伟晶岩型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带。
南美洲矿产资源丰富。安第斯山脉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石油、硝石和硫等矿产资源,同时该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鸟粪磷矿堆积。而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的主要矿产资源则包括铁、镒、铝土、水晶、云母以及多种稀有金属。在赤道至南纬35°之间有一条重要的含矿侵入带,形成巨大的多种有色金属矿富集区。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
南极洲
南极洲平均海拔约23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深厚的冰雪几乎盖满了整个大陆,很少有岩石露出,被称为“冰雪大陆”。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冰库,冰的体积超过2400万立方公里,绝大部分屯贮在东南极洲。南极冰原大体呈中间高、边缘低的盾形,因而冰从大陆中部缓慢外流,冰流在大陆边缘地带形成冰岸或倾泻入海结成广阔的陆缘冰和高大的冰障。
南极洲有近5%无冰雪覆盖的地方,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大陆边缘和南极半岛,气候相对温暖一些,是动植物生存的主要场所,被称为“绿洲”。南极洲原为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曾位于温带,遍布森林,中生代后期才分离,并移向南极。1248万平方公里的基岩,从地质构造上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南极洲为古陆台区,基岩平均海拔约530米,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上,是冰雪覆盖的高原区’西南极洲属新生代褶皱区,基岩平约海拔约-140米,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实际上是一个由多山岛屿组成的冰封岛群,其上有山地、高原和盆地;在东、西南极洲两大构造单元之间,是一个大型拗陷带,称罗斯一威德尔地堑,地堑与东南极洲交界处绵直着一系列由断层山脉组成的巨大地垒一横断南极山脉。
南极洲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达220种,主要有金、铜、铝、铁、镍、锰、钴、铀、铅、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在南极洲,据估计煤炭储量约5000亿吨。查尔斯王子山脉(面向印度洋)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山。石油储量有80亿吨,还有大量的天然气。这些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及沿海岛屿地区。
欧洲
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欧洲最东点经度为71°E,最西点经度为28°W,最南点纬度为36°N,最北点纬度为71°N。除南极洲外,欧洲纬度最高。陆地总面积约1千万km2。其中半岛和岛屿面积约占1/3,在各大洲中面积仅略大于大洋洲。
现代欧洲的地质构造在长期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外营力相互矛盾斗争、发展演变至今的结果,地质构造可分为东欧地台构造、加里东皱构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皱构造和阿尔卑斯滨海省新褶皱构造四个单元。
欧洲的地层可分为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和新生代地层,中、新生代地层主要出露在西斯匹次卑尔根南部的一个开阔盆地、埃季岛的整个东部和巴伦支岛,在埃季岛东南部的脊状希望岛和东北地岛东南部的卡尔王子群岛上也有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分布。元古界和古生界大部分都是以泥质和碎屑物质的旋回沉积为主。
欧洲大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欧洲的石油的探明储量约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约37万亿立方米(多集中在原苏联,其次在荷兰、英国和德国);硬煤探明储量4.7万亿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和捷克之间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和北部煤田、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皆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钾盐储量约640亿吨(多集中在原苏联、德国);铁矿储量3400亿吨(主要集中在原苏联、法国、瑞典、英国和德国);铜矿金属储量约7100万吨(其中50%以上集中在原苏联,其次分布在波兰);铬矿储量约3.5亿吨。褐煤矿、铅、锌、汞、硫也较丰富。阿尔巴尼亚盛产沥青。
大洋洲
大洋洲的构造轮廓是以澳大利亚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其主体是澳大利亚大陆中西部的澳大利亚地盾,内缘为澳大利亚东部古生代褶皱带,外缘为新西兰中生代、新生代褶皱带及美拉尼西亚等群岛的新生代火山弧。
大洋洲横跨印澳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大板块,区内从太古宙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史。根据区域地质特征,该区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即澳大利亚中西部前寒武纪克拉通、澳大利亚东部古生代造山带和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岛弧区,12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0个三级构造单元。3个一级构造单元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各自发育了不同的岩石组合和矿化作用。
大洋洲矿产资源丰富,处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是传统的矿产资源强国,矿产品出口贸易大国。铁矿、铝矾土、镍矿、铜矿、铅锌矿等支撑着澳大利亚的发展与繁荣。大洋洲发育3个成矿系列,蕴藏着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矿床组合和矿床类型;该区蕴藏着不少世界级超大型矿床,如哈默斯利超大型铁矿、奥林匹克坝超大型铜金矿、韦帕—米切尔大型—超大型铝土矿、芒特基斯和卡姆巴尔达大型—超大型科马提岩型铜矿,卡布韦、麦克阿瑟河、芒特艾萨元古宙沉积变质型铅锌铜矿等。
参考资料
非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1-16
北美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1-16
欧洲地理概况.中国经济网.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