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伏翼P.1 蘑菇属(Gray); Javan pipistrelle为小型伏翼。耳壳短而宽,基部具凸形突起。耳屏较短,外缘具凹形缺刻。翼膜止于趾基部。距缘膜狭窄。尾梢伸出股间膜外。体背烟褐色,腹面灰褐色。体长38-42mm,前臂长约3mm,体重约5g。栖息于石缝、树洞和屋檐中。黄昏出来觅食,多活动于居民点、树林、溪流上空。捕食害虫,有益。国内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外见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西伯利亚。动物名,为蝙蝠科,伏翼属。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省山东省四川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北、天津市、江西、海南省黑龙江省广东省云南省、广西等地,常见于森林、洞穴以及家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简介

爪哇伏翼(学名:Pipistrellus javanicus)为蝙蝠科伏翼属的动物。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山东、四川、福建、浙江、湖北、天津、江西省、海南、黑龙江、广东、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河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山西省西藏自治区辽宁省等地,常见于森林、洞穴以及家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翼手目 Chiroptera

科: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

属:伏翼属 Pipistrellus

种:爪哇伏翼 P. javanicus

详细情况

识别特征

体长40.3mm,尾长32.7mm,前臂长33.2mm。体小型。耳短而宽。外缘基部上方有凸形突起,端部略似三角形;耳屏短,内缘凹,外缘凸,其高约为耳长之半。体毛短而色暗,背毛烟褐色或黑褐色,腹部毛色稍浅,呈灰褐色。基部为深褐色,端部淡黄褐色;翼膜黑褐色,止于足趾基部侧缘;距缘膜狭窄;尾稍突出股间膜外约0.5mm。

用途和价值

药用、环保与生态用途。

亚种

爪哇伏翼日本亚种(学名:Pipistrellus javanicus abramus),Temminck于1840年命名。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湖南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西藏自治区海南省广东省辽宁省四川省浙江省、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采用聚丙烯胺凝胶盘状电泳法对山蝠、绒山蝠和爪哇伏翼的脑、肾、骨骼肌和胃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酶谱的区带数目、分布、迁移率、各区带相对含量和亚基的相对含量来看,均表明三者相应组织的酶谱各具特征,而且差异极为显著,表现出很强的种属特异性.本文还就三者的骨骼肌中B亚基含量显著高于A亚基这一现象以及绒山蝠胃的LDH 1显示亚带的现象进行了研讨.更多还原

保护级别

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参考资料

爪哇伏翼.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豆丁网.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