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纲的第二大目,也是哺乳纲下唯一能够真正飞行的一目。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翼手目下分为2亚目4总科21科235属1449种。蝙蝠出现于古新世(距今约6600万年~距今约5600万年)晚期或者更早的时期,其祖先可能是食虫类小型树栖哺乳动物。经过始新世(距今约5600万年~距今约3390万年)的进化,蝙蝠具备了飞行和回声定位功能,其身体结构也具备了现代蝙蝠的典型特征。蝙蝠分布广泛,除两极和某些大洋岛屿外,东西半球均有所见,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和数量为最多。它们占据着陆地上的各种环境,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的森林、草地、灌丛、荒漠以及人造景观。

蝙蝠的前肢特化,体侧皮肤延伸构成皮膜,连接前后肢,后肢和尾之间也有皮膜相连。后肢短小,五趾均有爪,便于钩挂休息。耳壳发达,常具发达的耳屏。食虫蝠臼齿齿冠构造呈“W”型排列;食果蝠属臼齿齿冠比较平坦。为了适应飞行生活,蝙蝠的胃和肠道很短,心肺强大,听觉神经发达。不同种类的蝙蝠大小相差悬殊,最大的菲律宾果蝠属(Acerodon jubatus),体重可达1.2千克左右;最小的猪鼻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仅重2克。

蝙蝠白天多隐蔽在树洞、屋角或者岩洞内,作倒挂的姿势,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利用回声定位避开障碍物、捕获飞虫。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以水果、花蜜、啮齿动物以及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为食。蝙蝠是哺乳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之一,它们利用声音、嗅觉、视觉进行交流。绝大多数食虫蝠是典型的异温动物,能够快速改变体温。很多物种冬季进行长时间的冬眠或迁徙到温暖的地方过冬。蝙蝠的繁殖方式是胎生,大多数每年繁殖一次,每产1~2胎,寿命比其他相同体型的哺乳动物都长,达15~20年。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人类活动干扰、捕食者威胁、气候变化等原因,许多蝙蝠物种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截至2024年,翼手目下有133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9个物种灭绝(EX)、26个物种极危(CR)、86个物种濒危(EN)、110个物种易危(VU)、95个物种近危(NT)、774个物种无危(LC)。蝙蝠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有助于传播植物种子、花粉,是蚊、蛾及许多鞘翅目害虫的控制者,也是狂犬病毒埃博拉SARS病毒等100多种病毒的宿主。中国文化中,视蝙蝠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的形象通常相当负面,常代表着邪恶。

起源演化

起源

北美、欧洲、非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形成于始新世(距今约5600万年~距今约3390万年)早期的蝙蝠化石,这些化石大多是孤立的牙齿、牙列或者部分颅骨,没有完整的骨骼。从这些最原始的化石上可以看出,始新世早期的蝙蝠已经具备了现代蝙蝠的许多特征。这就表明,更原始的蝙蝠在古新世(距今约6600万年~距今约5600万年)晚期或者更早一些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蝙蝠的骨骼脆弱,保存下来的化石很少,化石记录有限,其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表明,蝙蝠可能起源于劳拉西亚大陆的劳亚兽目(劳亚兽总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蝙蝠是单系的,即所有的蝙蝠都有一个共同祖先。对于蝙蝠的祖先,有两种假设:一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手上有蹼,并且有初级的翅膀。在捕捉飞虫时,它们会跳跃起来,也会短暂地盘旋飞行。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具备了真正的飞行能力;另一种假设是小型树栖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手上有蹼,身体上有翼膜,帮助它们在树木之间滑翔,最终进化出真正的飞行能力。由于出土于始新世的蝙蝠化石都是小型的,并且具有食虫类动物的牙齿,因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蝙蝠的祖先可能是在夜间活动的、食虫类小型树栖哺乳动物,它们手脚并用地挂在树上,能够在树林中滑行,以树叶上的昆虫为食。

演化

5600万年前,古新世至始新世极暖时期,全球植物、昆虫空前繁盛,从而促成了包括蝙蝠在内的食虫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美国怀俄明州绿河地层发现了距今约5250万年的保存完整的芬氏爪蝠(Onychonycteris finneyi)化石、食指伊神蝠(Icaronycteris index)化石、冈氏伊神蝠(Icaronycteris gunnelli)化石。芬氏爪蝠是一种由树栖哺乳动物过渡到蝙蝠的中间形态,两翼相对较短,解剖构造显示它已经具备飞行能力。伊神蝠(Icaronycteris)的脑袋较长,口中长有功能分化的牙齿,身体较短,胸骨突出,前肢和手部较长,后肢比前肢短得多,膝关节向后,长有五趾。这些特征与现代蝙蝠的典型特征非常相似,表明伊神蝠具备了飞行能力。根据伊神蝠的基本颅骨结构来看,它已经可以支持喉部回声定位功能。

始新世中期,蝙蝠的种类越来越多,化石上出现的很多蝙蝠与现代蝙蝠非常相像。德国麦塞尔湖湖床层发现了七种保存完整的始新世中期的蝙蝠化石,包括两种始祖翼蝠(Palaeochiropteryx)、两种古翼蝠(Archaeonycteris)、两种海思亚蝠(Hassianycteris)及迅翼蝠(Tachypteron),这些化石表明,始新世中期的蝙蝠具有现代蝙蝠的所有独特特征。欧洲、北美、非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地也发现了始新世中期、末期的蝙蝠化石。这些化石表明,很多现代蝙蝠在始新世中期开始出现,并在始新世末期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古代蝙蝠向现代蝙蝠的演进至少在始新世中期就开始了。直至上新世(距今约530万年~距今约260万年),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化石来看,这个时期出现的蝙蝠几乎都是现代蝙蝠。

命名与分类

命名

翼手目是比较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中小型兽类。在哺乳动物中,它们是唯一能够真正飞行的一类。该目飞行器官是由前肢特化成的翼,故有“翼手’之称。翼手目的学名“Chiroptera”,“Chiro”源自希腊语“kheiro”的罗马化形式,意为“手”。“pter”源自希腊语“pteron(翼龙)”、梵语“patram(翅膀、羽毛)”。

翼手目在中国被称为“蝙蝠”。《尔雅》中写道:“蝙蝠,服翼。”西汉思想家扬雄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记载:“蝙蝠,自关而东,谓之东方蝙蝠,或谓之飞鼠,或谓之老鼠,或谓之仙鼠,自关而西,秦陇之间,谓之蝙蝠,燕国谓之。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蝙蝠称为“天鼠”。

分类

翼手目是哺乳动物纲的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由于蝙蝠种类多,在分类上一直是比较混淆不清的类群。在传统分类上,翼手目被分为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大蝙蝠亚目均为大型蝙蝠,吻部突出,无耳屏,以果实为食。小蝙蝠亚目多为小型蝙蝠,通常眼很小,吻部特化,耳具耳屏,以食昆虫为主。除了外形上的不同,大蝙蝠亚目没有回声定位功能,而小蝙蝠亚目支持回声定位功能。随着生物系统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类学中的广泛应用,根据基因分析,翼手目被分为两个亚目:阳翼手亚目(Yangochiroptera)和阴翼手亚目(Yinpterochiroptera)。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翼手目下分为2亚目4总科21科235属1449种。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蝙蝠是兽类中唯一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类群,前肢特化,除第一指外,其余四指的掌骨、指骨特别细长,尺骨退化,桡骨比肱骨长。指骨和体侧间有皮膜相连,形成特有的翼膜,向后与后肢相连。后肢和尾之间也有皮膜相连,皮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肤构成。第一指短而游离于翼膜,指端具弯曲的爪,除第二指某些种类具爪外,其余都无爪。后肢五趾,趾骨短,趾端具钩状爪,膝关节向后,趾面朝前,用于钩挂在树枝或其他粗糙物体上停靠休息。

狐蝠科(Pteropodidae)吻部突出,颜面似狐,耳轮完整,无耳屏,鼻尖上的褶皱有着敏感的触觉及嗅觉,以便寻找成熟的果实与花朵;其他蝙蝠通常眼很小,吻部特化,鼻和下唇形成各种形态的变异,耳具耳屏,有些蝙蝠长着大大的朝前的耳朵。不同种类的蝙蝠大小相差悬殊,狐蝠科(Pteropodidae)均为大型蝙蝠,最大的鬃毛利齿狐蝠(Acerodon jubatus)体重可达1.2千克左右,翼展可达2米;其他蝙蝠多为小型蝙蝠,最小的猪鼻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仅重2克,翼展为12厘米。

刚出生的蝙蝠幼仔皮肤呈粉红色而且没有毛发。随着身体发育,体表会长出浓密、粗短而又柔滑的毛发,一年更换一次。通常只有一种颜色:褐色、黑色、灰色、微红色、偏橙色或淡黄色,也有些蝙蝠毛发颜色特殊,如洪都拉斯白蝠(Ectophylla alba)通体呈白色;白线蝠(Platyrrhinus lineatus)在脸部与身上呈现出白色条纹;彩蝠(Kerivoula picta)通体橙色,四肢之间的翼膜有黑色底纹。

解剖学特征

蝙蝠骨胳轻,长骨髓腔大,颅骨各骨片相互愈合,骨缝不明显,轻而坚固。吻部较短,听泡特别膨大。耳壳发达,常具耳屏。翼膜、耳、唇等处有丰富的感觉毛。

蝙蝠大都以昆虫为食,门齿弱,犬齿发达。前臼齿有分化,最后一枚前臼齿显著的大,齿尖可达犬齿齿尖的高度,其臼齿齿冠构造呈原始的“W”型排列,牙齿总数为28~38枚不等。少数食果蝠臼齿齿冠比较平坦,牙齿总数为24~34枚不等。蝙蝠锁骨发达,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以扩大胸肌附着面,适于飞翔,腰带较为退化。后肢胫骨、腓骨退化。

生理特征

蝙蝠的飞行能力在哺乳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就要求蝙蝠具有较轻的体重。并且由于飞行中新陈代谢率非常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相比其他类似体型的哺乳动物,大多数蝙蝠的胃和肠道都很短,肠绒毛较大,食物在肠道内保存的时间短,可以快速地消化吸收水分和蛋白质

蝙蝠拥有一套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的肺很大,肺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适应飞行时回流心脏的大血流量。当蝙蝠倒挂时,独特而又复杂心包韧带可以将心脏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强大的心脏结构和较高的心脏输出量,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避免头晕的情况发生。

蝙蝠的听觉神经发达,阴翼手亚目的许多物种的内耳结构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类似,其螺旋神经节外有一层起到保护作用的管壁,管壁上有密集的微小开孔,供神经纤维穿过、与听觉神经相连。阳翼手亚目的结构则完全不同,其螺旋神经节呈开放式,周围不存在管壁结构。由于不再受管壁微孔数量和大小的限制,内耳中就会产生更大的神经节、包括更多的神经元以及更密集而多变的神经纤维束。从而能够精细地区分声音信号。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蝙蝠分布很广,除两极和某些大洋岛屿外,东西半球均有所见,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和数量为最多。狐蝠科的分布限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欧亚大陆南部至非洲和澳大利亚,以及南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其他蝙蝠分布广泛,与整个目的分布相一致。

栖息环境

蝙蝠占据着陆地上各种环境,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的森林、草地、灌丛、荒漠,以及人造景观中的各种建筑物和农田区。按照栖息环境的不同,蝙蝠可以分为三类:洞穴型、房屋型、树栖型。洞穴型蝙蝠在岩洞、涵洞或石缝中栖息、繁殖及冬眠,如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a)、南长翼蝠(Miniopterus pusillus)等;树栖型蝙蝠在树洞、树缝及竹林内栖息、繁殖与冬眠,如犬蝠(Cynopterus sphinx);房屋型蝙蝠在老式瓦房的屋檐、墙缝等处栖息、繁殖和冬眠,如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绝大多数蝙蝠是“穴居者”。洞穴型蝙蝠的栖息场所可以是无干扰或是干扰较少的天然洞穴,也可以是人工洞穴,如废旧的矿洞、防空洞,甚至水工建筑中为选择坝址而挖的探测洞等。蝙蝠对所栖息洞穴内的光照度、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它们喜欢洞温稳定、湿度较大的洞穴,倾向于栖息在光照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洞段。尤其在冬季,如果洞穴内的温度等环境因子不适合蝙蝠生存,它们会迁飞到其他洞穴冬眠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飞行特点

蝙蝠的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翼膜。翼膜的延展性非常好,当蝙蝠展开前肢时,翼膜自然打开,收拢前肢时翼膜收缩。翼上有许多血管、神经、触觉感受器,有助于飞行,还有专门用于飞行的肌肉,当蝙蝠扑翼飞行的时候,会带动胸与腰部的肌肉,飞行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

与其他动物相比,蝙蝠的翼展面积很大,因此只需消耗极少的能量就能够产生理想的上升力。鸟类通常只借助双翼向下运动产生升力,而蝙蝠在飞行时,双翼向上运动同样可以产生升力。鸟类在飞行时两翼后侧分别产生的空气涡流会发生合并,形成单一的气流环,这样尽可能减少飞行中产生的扰动和身体后方的拉力。但是,蝙蝠两个翼后面产生的两个空气涡流却相互独立,尽管这样会让空气动力学效应变小,但蝙蝠这样运动却有其优势,在每只翼上拥有独立的摩擦力能让其翻转更为迅速,并具有某种能使其低速飞行却不下坠的特殊能力。蝙蝠在转变飞行方向时,翅膀的翻动幅度很小。当它们在空中飞行以捕捉昆虫并避开障碍物时,借助回声定位功能,转变方向的频率很高,速度也会突然发生变化,表现出高度的机动性和敏捷性。

回声定位

蝙蝠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其视觉较差,而听觉则异常发达。多数蝙蝠在飞行时,喉部能产生短促且高频的超声波,并由鼻或口腔发射出去。当超声波遇到猎物或障碍物时,就会发生反射,产生回声。蝙蝠的耳朵具有接收回声的功能,并能够判断出目标的位置、形状、大小、特性、速度和飞行方向,从而精确地避开障碍物、捕获飞虫。某些大型的食果蝠如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其回声定位的能力比较特殊,它们是利用咂舌的发声作为声音定位依据的。

地面移动

除了吸血蝠(Desmodontinae)外,蝙蝠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在地面上只能拖着身体缓缓爬行。而吸血蝠有细长的腿和前臂,可以在地面上快速前行、斜行、倒行。吸血蝠在陆地上的移动是通过跳跃完成的,它们能从地上跳到目标动物的背上,吸食目标动物的血液。

栖息行为

蝙蝠白天多掩蔽在树洞、屋角或岩洞内等黑暗场所,栖息方式多样。马铁菊头蝠菊头蝠科)、普通长翼蝠(Miniopteridae)等一些种类的蝙蝠是团栖型的;蹄蝠(Hipposideridae)则是散栖型,个体呈均匀的点状分布,个体间相隔距离约10厘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在非交配季节大多单只散栖,在交配季节单只或雌雄成对散栖,偶见三只或四只聚集在一起,个体间间隔距离不定。

蝙蝠的后肢强壮,在休息时可以牢固地保持体位,头部向下,双爪放松。常见的姿势有“双足爪倒挂身体”和“单足爪倒挂身体”,如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通常在洞穴的较深处呈“双足倒挂”的栖姿;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单足倒挂”的栖姿较为常见。在自然深睡的状态下,倒挂的蝙蝠通常用翼膜包裹着身体,仅露出少部分的头部和背部。除了悬空倒挂外,还常见腹部贴壁式栖姿、呈匍匐状卧伏于横缝间或挤进呈垂直状的竖缝间等隐蔽处。如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多采用“腹部贴壁式”挂姿或卧姿。

觅食行为

蝙蝠的食物种类很多,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如山蝠(Nyctalus noctula)以飞蛾类甲虫为食;热带地区的一些蝙蝠以水果、花蜜、花粉为食,如鬃毛利齿狐蝠(Acerodon jubatus)。食虫蝠的数量远多于食果蝠属的数量。食虫蝠臼齿齿冠构造呈“W”型排列,具备回声定位功能。食棕果蝠臼齿齿冠比较平坦,某些大型食果蝠回声定位功能退化。

青蛙啮齿动物、鸟类也是一些蝙蝠的食物;兔唇蝠(Noctilio leporinus)和索诺拉鼠耳蝠(鼠耳蝠属 vivesi)捕食虾和小型鱼类;新热带地区的吸血蝠吸血蝠亚科)依靠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吸食哺乳动物的血液,白翼吸血蝠(Diaemus youngi)和毛腿吸血蝠(Diphylla ecaudata)以鸟类血液为食。它们用锋利的门牙在猎物的皮肤上切开切口,唾液中的抗凝剂使得血液保持流动,便于吸食。大多数蝙蝠都喜欢特定的食物,也有杂食性蝙蝠,如新西兰小短尾蝠(Mystacina tuberculata)。

蝙蝠擅长飞行在空中捕食猎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用翼将猎物卷入尾膜,再采用空翻的形式将头埋在身体下方,用嘴巴取回食物。地面或树叶上静止不动的猎物,也是它们觅食的目标。蝙蝠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捕食,必要时也在茂密的植被、水域地区觅食。如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 Schreber),偏爱的觅食地包括牧场、公园、开阔的林地边缘、郊外、森林区等,大多数觅食活动距离栖息地2公里以内。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 Schreber)常常围绕在街灯附近觅食,偶尔也会捕食地上的猎物。它们飞行在大约10米的树顶高度,经常靠近植被,有时降落,展开翼在叶簇中捕食大量昆虫。捕捉到大型昆虫后,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 Schreber)会环绕慢飞,咀嚼并扔下昆虫的翅膀和腿,有时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 Schreber)会把猎物带到一个进食处,在休息的时候食用。

体温调节

一些大型食果蝠属体温比较恒定,绝大多数小型食虫蝠则是典型的异温动物。蝙蝠的体温变幅很大,可达56℃(-7.5℃~+48.5℃)。它们能够快速改变体温,其体温变化不仅取决于周围环境的温度,也与动物的活动情况密切相关。在飞行和捕食时,蝙蝠的体温大致恒定。如小棕蝠(鼠耳蝠属 lucifugus)在飞行时,体温上升到40℃以上。为了防止在飞行过程中体温过高,蝙蝠会进行间歇性休息,使体温快速下降,对体温进行动态控制。

在静止和休息时,蝙蝠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一些蝙蝠会呈现麻痹状态,以降低体温和代谢率,从而节省能量。如环境温度在16℃~28℃时,不活动的蝙蝠处于深睡状态,其体温降到16℃~29℃,与外界环境仅差±2℃。而冬眠状态的蝙蝠可将体温降低至0°C~12°C。蝙蝠在冬眠时,会有周期性的短暂觉醒,如果受到打扰也会惊醒。醒来后,它们会在短时间内将体温升高到35℃以上,以便能够及时对付敌害或迅速飞离险境。如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睡眠行为

生活在温带的蝙蝠,夏天差不多整个白天和夜间的一部分时间都在睡眠。当天气寒冷时,某些物种就会进行长距离的季节性迁徙,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还有些物种在严寒的冬季就进入长时间的冬眠。处于睡眠状态的蝙蝠,生理机能减慢,新陈代谢降低。

蝙蝠具有多种冬眠方式,有的独栖,有的采用集群的方式冬眠。它们通常会在冬眠之前达到最大体重,在整个冬眠期间,不断利用脂肪储备。如果受到人为或其他因素的干扰,冬眠的蝙蝠醒来后可能会飞走,寻找其他洞穴冬眠。因此个体数量虽相对稳定,但也是动态的。在整个冬眠期间,蝙蝠会有周期性的短暂觉醒。而处于冬眠状态的蝙蝠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仍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如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数只、数十只乃至数百只个体紧靠或邻近在一起冬眠,有的个体睡得很浅,有的个体处于清醒状态,一旦发现周围异常,就会很快飞走,并在周围穿梭或盘旋,将“浅睡”的个体惊醒,随后处于不同深度冬眠状态的个体会被逐个“唤醒”而飞走。

集群行为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之一。蝙蝠社群具有多样性,其规模从几个个体到几百万个个体不等,大部分社群内不存在等级制度或头目。社群的形成与稳定性在物种之间,甚至在相同物种内部都有不同。集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集体保存热量,大量的蝙蝠相互紧贴,栖息一处,易于调整栖息处周围的微气候,使蝙蝠体温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利于蝙蝠度过寒冷的冬季。集群生活也有利于共享栖息地,分享捕食区的相关信息。稳定的社群结构有助于合作的发展,在大多数物种中,幼仔由雌性蝙蝠哺乳,哺乳期通常需要三周到两个月的时间。雌性蝙蝠会形成母群,共同养育幼仔。雄性蝙蝠或是独居,或是加入雌性蝙蝠社群。

集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热带物种通常全年成群,而很多温带物种只在某些时间会集结成群。如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集群,数量逐渐增多,原来分散在不同洞道中栖息的个体都聚集起来,还有很多个体从其他洞穴中飞来集群。至次年3月底,这些聚集的个体陆续从冬眠中醒来,之后逐渐散开,飞往其他洞穴或散栖于该洞穴的不同洞道。

不同种类的蝙蝠常混居在一起,如大鼠耳蝠鼠耳蝠属 myotis)和狭耳鼠耳蝠(Myotis blythii)为典型的同地共栖种。

交流行为

声音交流

回声定位声波与交流声波都是蝙蝠重要的声音信号。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声波指示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为同种个体提供食物信息,还可以利用回声定位声波识别社群成员,有利于社群成员传递交流信息。

蝙蝠在栖息地发出人耳可听见的交流声波,传递饥饿、恐惧、愤怒及危险信息,进行包括社群联系、求偶与领域防御、求救呼叫及激进打斗等一系列社群行为。母蝠往返觅食地和栖息地时,常发出引导叫声召唤幼蝠。幼蝠能够感知母蝠的引导叫声,发出隔离叫声回应。由于幼蝠隔离叫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呈现个体特异性,母蝠能够利用隔离叫声,结合空间记忆、回声定位及嗅觉,精确定位亲生幼蝠,然后进行哺乳。除母婴通讯外,蝙蝠的联系叫声也用于成体间的通讯。例如,矛吻蝠(矛吻蝠属 hastatus)到达觅食地后,就会频繁发出低频、高强度的尖叫声召唤社群成员。在繁殖季节时,雄性蝙蝠发出低频求偶鸣叫吸引配偶、宣示领域。求偶鸣叫是蝙蝠选择配偶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雄性的繁殖成功率。许多蝙蝠高度集群,社群成员在资源匮乏季节存在激烈的竞争。它们利用激进叫声警告竞争者,避免与之争夺食物和空间资源。如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当蝙蝠遭遇猛禽袭击、人类束缚或被雾网困住时,它们会发出高强度的求救叫声,通知社群成员实施营救。

嗅觉交流

气味用于表达个体或群体身份,雌性蝙蝠会利用气味在栖息地找到幼仔;气味也可以作为寻找栖息地的手段,如小棕蝠(鼠耳蝠属 lucifugus)会在栖息地附近放置气味标记;气味还在蝙蝠的择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蝙蝠的脸部或翅膀附近都有特殊的气味腺。如雄性大银线蝠(Saccopteryx bilineata)的翼前缘有囊状气味腺,用于储存有气味的分泌物,气味携带有关物种、个体身份、性成熟状况以及群体之间的地理距离等信息。在求偶期间,雄性蝙蝠会绕着雌性蝙蝠盘旋飞行,并将翼囊中的气味扇向雌性蝙蝠。

视觉交流

蝙蝠可以利用视觉检测回声定位无法精确检测到的物体,如距离较远的物体。例如,大棕蝠(Eptesicus fuscus)可以在视觉上探测到300米外的大型物体,沙漠长耳蝠(Otonycteris hemprichii)使用视觉感知作为觅食的手段。蝙蝠可通过视觉进行交流,在求偶期间,有些蝙蝠通过展示翅膀或皮毛上的特殊标记来吸引配偶。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雄性蝙蝠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求偶。如雄性大银线蝠(Saccopteryx bilineata)在觅食前后频繁发出求偶鸣叫,并且求偶鸣叫的频率、参数可以反映出发声者的身体条件、社群等级,有利于警告雄性竞争者远离自己的领域,吸引成年雌性进入领域与之配种。雄性犬蝠(Cynopterus sphinx)会单独用棕榈树叶或藤蔓植物搭建自己的栖巢,栖巢建成后,一个或多个雌性蝙蝠将陆续加入,形成“一雄多雌”的集群。雄性短尾果蝠(Carollia perspicillata)在求偶过程中,会在雌性蝙蝠面前盘旋,一边追逐雌性蝙蝠,一边嗅闻它们,并用翅膀反复碰触雌性蝙蝠,同时发出求偶颤音。

蝙蝠的婚配行为分为三种类型:“一雄多雌”是指一个雄性蝙蝠与多个雌性蝙蝠保持配偶关系,如塞舌尔狐蝠(Pteropus seychellensis)、短耳犬蝠犬蝠属 brachyotix);“单雄单雌”是指雌雄蝙蝠长期维持着特定的配偶关系,如萨摩亚狐蝠(Pteropus samoensis);“多雄多雌”是指雌性蝙蝠和雄性蝙蝠均与多个异性个体交配,如韦氏颈囊果蝠(Epomophorous wahlbergi)。蝙蝠通常在夏末秋初时交配,交配期常与觅食期相吻合。食果蝠常在植物开花结果的时期交配,食虫蝠则在昆虫繁盛的时期交配。在寒冷的冬季,进入冬眠雄性蝙蝠偶尔会从睡眠状态中醒来,试图与处于麻痹状态的雌性蝙蝠交配,强迫交配增加了雄性蝙蝠获得配偶的机会。

繁殖策略

蝙蝠的繁殖方式是胎生。蝙蝠中存在三种特殊的生殖现象:精子贮存(Sperm storage)、延迟植入(Delayed implantation)、延迟发育(Delayed development)。蝙蝠利用这些方式调节生殖过程,使其繁殖期处于最佳状态,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精子贮存

雌性蝙蝠在秋季交配后并不立即排卵,而是将精子贮存在生殖道内,度过冬眠期,待来年春季从冬眠中苏醒后再排卵、受精卵,完成余下的生殖过程,也被称作延迟排卵(Delayed ovulation)。雄性蝙蝠则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附睾中储存大量精子,而此时睾丸停止生精或少量生精。蝙蝠精子储存的时期一般是不利于其繁殖的季节,如温带的冬季、热带的旱季。蝙蝠储精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一般哺乳动物,平均可储存三个月,最长可达六个月以上,如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

延迟植入

配种后受精立即进行,受精卵发育至胚泡期后定位于植入部位,但不立即发生植入,而是延缓一段时间后再植入子宫,接着完成余下的生殖步骤。如黄毛果蝠(Eidolon helvum)、鲁氏菊头蝠(Rinolophus rouxi)、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

延迟发育

胚胎植入子宫后不久即延缓发育的速度,过一段时间后再恢复至正常的发育速度,并完成余下的生殖过程。延迟发育是蝙蝠所独有的现象。美洲叶鼻蝠属(Macroctus californicus)、牙买加果蝠(Artibeus jamaicensis)、筒果蝠(Haplonycteris fisher)等蝙蝠中出现了延迟发育的现象。

产仔育幼

热带地区的少数蝙蝠物种可以终年繁殖,一年可产数胎,如北非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大长舌果蝠(长舌果蝠属 spelaea);大多数蝙蝠每年繁殖一次,每产1~2胎。蝙蝠的妊娠期从40天到六个月不等,体型越大的蝙蝠,妊娠期越长,吸血蝠的妊娠期甚至长达八个月。大多数蝙蝠采用竖直或者水平的姿势完成分娩。

刚出生的幼仔体重在母亲体重的20%~30%之间,狐蝠科的幼仔出生时有皮毛,眼睛睁开。其他蝙蝠幼仔出生时大多全身裸露,眼睛闭合。大多数蝙蝠中,幼仔由雌性蝙蝠喂养和照顾。少数单雄单雌制的蝙蝠中,雄性蝙蝠也会喂养和保护幼崽。雌性蝙蝠外出觅食时,会把幼仔留在栖息地,觅食返回后,雌性蝙蝠和各自的幼仔可以通过声音和气味相互识别。

生长发育

蝙蝠幼仔生长迅速,一般在3~6周龄时即可达到成体大小,1~2月龄即脱去胎毛。幼仔通常可以在出生后二至四周内飞行,两岁以上的蝙蝠可以开始生育。大多数蝙蝠的寿命比其他相同体型的哺乳动物都长,达15~20年。鼠耳蝠属(Myotinae)保持着长寿记录,它们的体型很小(2~45克),但有13个物种寿命超过20年,4个物种寿命超过3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23年,翼手目中1335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324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89个物种的种群数量稳定;9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余物种种群数量未知。

致危因素

蝙蝠的致危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人类活动干扰、捕食者威胁、气候变化等。

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如塞舌尔鞘尾蝠鞘尾蝠科 seychelles),因当地居民砍伐森林,建造种植园,造成塞舌尔鞘尾蝠的食物大量减少。同时,入侵植物过度生长,改变了塞舌尔鞘尾蝠所栖息洞穴的温度,对塞舌尔鞘尾蝠的生存造成了威胁;科摩罗狐蝠(Pteropus livingstonii),因当地居民砍伐森林,栖息地被破坏,被迫迁移到海拔较高、受影响较小的地区,数量下降。

人类活动干扰:如四川省境内的南蝠(La io),因其栖息地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受到严重干扰,数量减少。由于伐木、农业、种植园和火灾造成的洞穴干扰,使裸背果蝠属(Rousettus spinalatus)受到了威胁。硫球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因人类将其作为食物而遭到狩猎,数量减少。

捕食者威胁:蝙蝠的天敌很多,包括猴子、叉斑鼠狐猴、浣熊、负鼠、猫、猛禽、蛇和一些其他种类的蝙蝠等。如因谷仓猫头鹰和野猫的捕食,塞舌尔鞘尾蝠鞘尾蝠科 seychelles)受到了威胁;马德拉群岛蝙蝠(Pipistrellus maderensis)因受到家猫的捕食,数量减少。,

气候变化:如撒丁岛长耳蝠(Plecotus sardus)受到气候变化引起的热浪降水变化以及野火的高度威胁;硫球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因受到台风的影响,导致直接死亡,数量减少。

保护等级

国际保护等级

截至2023年,翼手目下有133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9个物种灭绝(EX)、26个物种极危(CR)、86个物种濒危(EN)、110个物种易危(VU)、95个物种近危(NT)、774个物种无危(LC)、236个物种数据缺乏(DD)。

截至2023年,翼手目中狐蝠科11个物种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利齿狐蝠属所有种(除被列入附录Ⅰ的物种)以及狐蝠属所有种(除被列入附录Ⅰ的物种和未被列入附录的棕狐蝠(Pteropus brunneu))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叶口蝠科白线蝠(Platyrrhinus lineatus)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蝙蝠属于迁徙物种,翼手目中犬吻蝠科的巴西游离尾蝠(Tadarida brasiliensis)被列入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49个物种被列入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

中国保护等级

截至2020年,翼手目中的139个物种被列入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其中琉球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nus)、琉球长翼蝠(长翼蝠属 fuscus)、彩蝠(Kerivoula picta)的濒危等级为濒危(EN);抱尾果蝠(Rousettus amplexicaudatu)、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等15个物种的濒危等级为易危(VU);43个物种为近危(NT);42个物种为无危(LC);35个物种数据缺乏(DD)。

截至2024年,翼手目中狐蝠科8个物种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国际蝙蝠保护组织(BCI)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科学保护工作的组织,致力于保护全世界的蝙蝠及其生态系统。该组织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共同参与保护被联邦政府列为濒危或受威胁的蝙蝠。该组织发行的官方杂志《蝙蝠杂志》囊括了全球关于蝙蝠及其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新闻和议题。

无边境蝙蝠组织(BWB)致力于在南非不断变化的景观中保护蝙蝠、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生态系统。

1994年,《养护欧洲蝙蝠协定》生效,该协定旨在通过立法、教育、保护措施以及与其成员和尚未加入该协定的成员的国际合作,保护所有51种欧洲蝙蝠。该协定为保护整个欧洲、北非中东的蝙蝠提供了合作框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11年定为“国际蝙蝠年”,其目的是增进人们对蝙蝠的了解,并提高对保护蝙蝠重要性的认识。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中,食果蝠属往往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大多数热带植物幼体无法在亲本的阴影里正常发育,一些母树甚至产生毒素阻止幼树成熟。因此,植物种子必须传播到远离亲本的地方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和扩散。食果蝠将大量果实带到远离母树的地方,种子借此机会落地、发芽、生根、成熟。蝙蝠也是很多植物的重要传粉者,如葫芦树仙人掌科,在蝙蝠接近花蕊时,花粉落到它们身上,当蝙蝠飞到其他植株采食花粉或花蜜时,也就完成了传粉过程。

绝大多数蝙蝠捕食昆虫,一只蝙蝠每个夜晚能吃掉相当于三分之一自身质量的昆虫。它们是数量巨大的夜行性昆虫(包括蚊、蛾及许多鞘翅目害虫)最重要的控制者。在蝙蝠数量丰富的地区,蝙蝠对农林业的害虫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农林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减少了由于农药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另外,多个世纪以来,蝙蝠集居地积累的排泄物一直被人类所利用,在许多热带国家,它是一种经济、优质的农业肥料。

科学价值

蝙蝠在黑暗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够准确捕捉猎物,这一特性促使人们对蝙蝠捕食过程中发出的声波信号进行深入研究,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并研制出了声呐设备,用于海洋的鱼类探测,潜艇前的障碍物探寻等。超声波的特性也被用于农业、工业等各种领域。从吸血蝠的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药蛋白质,具有很好的溶解血栓的作用。

药用价值

蝙蝠以胴体和粪便入药。胴体去净毛、爪、内脏,风干或晒干,药名“蝙蝠”。具有止咳平喘,利水通淋、平肝明目、解毒之功效。主治咳嗽、喘息、淋证、带下目昏、目等。蝙蝠的粪便在中医药上被称为“夜明砂”。其形状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毫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租糙,棕褐色或灰棕色,味微苦而辛。蝙蝠的粪便含尿素、尿酸及少量维生素a等,具有明目退翳、活血消积之功效。主治夜盲症、白内障、角膜云翳、小儿疳积等症。

危害防治

疾病传播与防治

在全世界各种蝙蝠的身上,发现了100余种病毒。包括狂犬病毒埃博拉马尔堡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其中不少病毒能感染人类,即人兽共患性病毒。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1911年,首次在吸血蝠中发现了狂犬病毒,随后发现狂犬病毒与多种蝙蝠均有联系,如毛腿吸血蝠(Diphylla ecaudata)、白翼吸血蝠(Diaemus youngi)等均可传播狂犬病毒。狂犬病可导致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并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或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150多个国家有约5.9万人死于狂犬病。人类患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锤头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富氏饰肩果蝠(Epomops franqueti)、小领果蝠(Myonycteris torquata)等食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它们直接或者通过水果将病毒传染给灵长目,病毒可通过体液进行人际传播。埃博拉出血热的初期症状是发热、头痛、咽喉痛等,在病毒数量达到高峰时出现皮下出血、粘膜出血和内脏出血等症状。病程后期会出现严重休克、抽搐、全身性的凝血障碍,最终导致死亡。埃博拉病毒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病死率高达50%~90%,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体。已有相对有效的药物和疫苗投入使用,有助于遏止病毒的扩散。

马尔堡病毒(Arburg virus)

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与人类有接触的蝙蝠,如北非果蝠属(Rousettus aegyptiacus),病毒由蝙蝠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感染者的分泌物、血液及其他体液传播。感染早期会出现突然高烧、发冷、头痛、吞咽痛等症状,皮肤伴有非瘙痒性的红斑和丘疹斑。随后出现呕吐、腹痛、水性腹泻,同时伴有严重的疲劳和嗜睡。最后发展为低血压、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马尔堡病毒致病力强,病死率高达88%,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体。截至2023年,仍然没有治疗方法和预防药物。

SARS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SARS-CoV)

SARS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由其引发的疾病也曾被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SARS病毒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近距离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死率达10%。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腹泻、呼吸衰竭、肺炎等症状。SARS病毒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身上。

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

亨德拉病毒是一种严重感染马和人的致死性呼吸道疾病。自1994年首次爆发以来,亨德拉病毒感染在澳大利亚出现过六次。马感染后表现为体温升高、萎靡不振、厌食、头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无目的走动和肌颤等。人感染后出现流感样症状,有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并有头痛、嗜睡、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该病毒宿主范围广,可以引起高致死性疾病,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体。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灰头狐蝠(Pteropus poliocephalus)、中央狐蝠(Pteropus alecto)、眼圈狐蝠(Pteropus conspicillatus)和小红狐蝠(Pteropus scapulatus)是亨德拉病毒的自然宿主,马则为中间宿主,人类通过马感染病毒。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尼帕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高致病性病毒。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食果蝠属,猪作为重要的中间宿主,被携带尼帕病毒的食果蝠或其污染物感染后,再将尼帕病毒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人感染尼帕病毒后,主要表现为脑炎症状,死亡率接近40%;猪群中爆发尼帕病毒疫情后,猪群感染率接近100%。尼帕病毒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病毒之一,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体

其他病毒

蝙蝠携带的其他病毒还有梅那哥病毒(Menangle virus,MENV)、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登革热(Dengus virus)、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替曼病毒(Tioman virus)、罗斯河病毒(Ross River virus)、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亚热 virus)、森林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 summer 脑炎)、汗滩病毒(Hanta virus)等。

农林损失与防护

食果蝠属主要以各种果实为食。如在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山地果园中,每年荔枝、香蕉、芒果、黄皮、石榴成熟时,附近的蝙蝠成群飞来吃食果实,对果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危害。在对果树的防护上,可采用挂网捕杀、烟熏驱赶等物理防治方法,也可利用猫头鹰等蝙蝠的天敌,并加强巡视果园附近的山洞,及时防治。

代表物种

猪鼻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

猪鼻蝠属凹脸蝠科,体重约2克,是世界上最小的蝙蝠,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猪鼻蝠以昆虫为食,栖息在洞穴中。截至2018年,在泰国西部和缅甸东南部有约1万只猪鼻幅生存。

菲律宾果蝠(Acerodon jubatus)

鬃毛利齿狐蝠,又名鬃毛利齿狐蝠、金冠果蝠,属狐蝠科。是世界上最重的蝙蝠之一,以果实为生,通常栖息在树上,体重可达1.2千克。菲律宾果蝠是菲律宾的特有物种,截至2016年,菲律宾果蝠约有1万只。

相关文化

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

翼手目在中国俗称“蝙蝠”,由于“蝠”与“福”“富”谐音,所以蝙蝠成了幸福的象征。蝙蝠作为一种意象,被赋予了许多吉祥的意义。比如,蝙蝠倒挂,指”福到”;红色的蝙蝠,指“洪福”;五只蝙蝠,指“五福”等等。《玄中记》中记载:“百岁伏翼,色赤,止则倒悬,千岁伏翼,色白,得食之,寿万岁。”能飞且长寿使得蝙蝠从晋代开始,便成为道教及民间信仰中的灵兽。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等国,也将蝙蝠作为吉祥的符号。

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的形象通常相当负面,是邪恶和魔鬼的象征。西方神话中的恶龙与恶魔撒旦,都长着类似于蝙蝠翼手的翅膀。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蝙蝠是圆滑狡诈的形象;《荷马史诗的故事》将冥界的幽灵与蝙蝠相联系;在希伯来人《旧约圣经》的《利未记》《申命记》中,蝙蝠被归入“可憎、不可吃”的范围;在《旧约圣经》的《以赛亚书》中,世界末日的景象中出现了蝙蝠,这也使蝙蝠成为末日的象征;在基督教中,蝙蝠与黑暗和罪恶捆绑在一起。在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Goya)创作的铜版画《理性沉睡 群魔四起》(西班牙语:El sueño de la razón produce monstruos)中,蝙蝠的出现代表了疯狂。

因为蝙蝠昼伏夜出,行动诡秘,有的喜欢栖息在坟墓和废弃的建筑物中,给人以阴森恐怖的印象。生活在黑暗中的蝙蝠自然被妖魔化了,被视作女巫的搭档、吸血鬼形象的原型。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美洲的一些美洲原住民部落会把蝙蝠和死亡、灾难联系在一起。在非洲,尼日利亚人同样认为蝙蝠代表女巫。非洲的科特迪瓦人和太平洋上的汤加人则认为,蝙蝠代表鬼魂。

艺术装饰

蝙蝠的早期形象见于成都市出土的“西汉蝙蝠连弧纹镜”,镜上镌刻的铭文是:“长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常贵富字旁的蝙蝠纹,显然是“富”字谐音的形象化。到了明清时期,蝙蝠的形象在建筑装饰、绘画、瓷器、雕塑、刺绣上频频出现。清代皇帝的龙袍上,便绣着许多蝙蝠图像。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军机大臣和珅所居住的恭王府装饰了9999个蝙蝠图案,被称为“万福之地”。

文学影视

吸血鬼传说原本在东欧等地流传,15世纪的罗马尼亚民族英雄弗拉德三世·采佩什(Vlad al Hl-lea Tepe)后来成为著名的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伯爵的原型。18世纪以来的文艺作品将美洲吸血蝙蝠的形象与吸血鬼结合起来,创造出长着尖牙、身着黑袍,并可化身为蝙蝠的吸血鬼形象。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创作了一部名为《德古拉》的小说,此后德古拉的形象转变为梳着整齐头发、穿着深色西服、身披黑色披风的绅士形象,黑色披风是从蝙蝠身上获得的灵感。

蝙蝠侠是美国漫画巨头DC漫画公司在1939年创造的角色,是漫画史上第一位没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其真实身份是一个富有的企业家布鲁斯·韦恩,他在儿时亲眼目睹了父母被谋杀,于是锻炼肉体与心智,并穿上以蝙蝠为灵感来源的服装,立志打击黑夜中的犯罪。创作者之所以借用了蝙蝠的形象,主要是由于蝙蝠有神秘感,且对歹徒有震慑力。1966年,首部真人版电影上映,随后又诞生了8部电影。

1986年中国推出的经典动画片《葫芦兄弟》中,蝙蝠精是蛇精蝎子精的手下,是反派。

参考资料

Chiroptera Blumenbach, 1779.COL.2024-03-28

..2024-03-16

Chiroptera .IUCN Red List .2024-03-23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11-12

Golden-capped Fruit Bat.IUCN Red List.2024-03-23

Hog-nosed Bat.IUCN Red List.2024-03-23

bats.Current Biology.2024-03-24

..2024-03-23

..2024-03-20

Murciélago de Madeira.IUCN Red List.2024-03-19

Chiroptera bat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3-18

Fossil Evidence and the Origin of Bats.ResearchGate.2024-03-30

The oldest known bat skelet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ocene chiropteran diversification.ResearchGate.2024-03-24

Evidence for echolocation in the oldest known bats.ResearchGate.2024-03-24

Body mass explains digestive traits in small vespertilionid bats.ResearchGate.2024-03-30

The heart of a flying mammal: shared and unique features of the cardiac anatomy of the great fruit-eating bat Artibeus lituratus.ResearchGate.2024-03-30

Evolution of inner ear neuroanatomy of bats and implications for echolocation.ResearchGate.2024-03-30

..2024-03-21

..2024-03-22

..2024-03-21

Bat serenades - Complex courtship songs of the sac-winged bat (Saccopteryx bilineata).ResearchGate.2024-03-21

..2024-03-23

A Molecular Phylogeny for Bats Illuminates Biogeography and the Fossil Record.ResearchGate.2024-03-24

Aerodynam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imitive fossil bat Onychonycteris finneyi (Mammalia: Chiroptera).ResearchGate.2024-03-24

chiro-.etymonline.2024-03-16

ptero-.etymonline.2024-03-16

..2024-03-15

Phylogenetics: Bats United, Microbats Divided.Current Biology.2024-03-28

Chiroptera.Tree of Life Web.2024-03-17

..2024-03-17

ADAPTIVE FLIGHT AND ECHOLOCATION BEHAVIOR IN BATS.ResearchGate.2024-03-29

..2024-03-29

..2024-03-29

..2024-03-29

..2024-03-29

Integrated fossil and molecular data reconstruct bat echolocation.ResearchGate.2024-03-29

Vespertilionidae.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6-25

The Metabolic Rates and Body Temperatures of Bats.ResearchGate.2024-03-30

Flight rapidly modulates body temperature in freely behaving bats.ResearchGate.2024-03-30

A review of factors affecting cave climates for hibernating bats in temperate North America.ResearchGate.2024-03-30

Bat Hibernation: In Groups or Individually?.ResearchGate.2024-03-23

..2024-03-30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ity in Bats.ResearchGate.2024-03-23

..2024-03-22

..2024-03-22

..2024-03-22

Analysis of acoustic elements and syntax in communication sounds emitted by mustached bats.ResearchGate.2024-03-23

Syllable acoustics, temporal patterns, and call composition vary with behavioral context in Mexican free-tailed bats.ResearchGate.2024-03-23

Roles of Acoustic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Lives of Bats.Researchgate.2024-03-21

Do pups recognize maternal calls in pomona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pomona?.ResearchGate.2024-03-21

Social calls coordinate foraging in spear-nosed bats.ResearchGate.2024-03-21

When the bat sings.ResearchGate.2024-03-21

Affect cues in vocalizations of the bat, Megaderma lyra, during agonistic interactions.ResearchGate.2024-03-21

Social and vocal behavior in adult greater tube-nosed bats (Murina leucogaster).ResearchGate.2024-03-21

Brevity is prevalent in bat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ResearchGate.2024-03-21

Bats, Bacteria, and Bat Smell V.2.0: Repeatable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in Scent Organ Microbiota.ResearchGate.2024-03-29

..2024-03-29

..2024-03-20

Male courtship displays and vo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olygynous bat Carollia perspicillata.ResearchGate.2024-03-31

Mating in the cold. Prolonged sperm stor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forced copulation by male bats during winter.ResearchGate.2024-03-31

Female reproductive patterns in hibernating bats.ResearchGate.2024-03-23

..2024-03-21

..2024-03-21

Growing old, yet staying young: The role of telomeres in bats’ exceptional longevity.ScienceAdvances.2024-03-22

Seychelles Sheath-tailed Bat.IUCN Red List.2024-03-19

Livingstone's Flying Fox.IUCN Red List.2024-03-19

..2024-03-19

Bare-backed Rousette.IUCN Red List.2024-03-19

Ryukyu Flying Fox.IUCN Red List.2024-03-19

Sardinian Long-eared Bat.IUCN Red List.2024-03-19

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2-05

Species Appendix I.CMS.2024-03-22

Species Appendix II.CMS.2024-03-22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03-18

about-us.BCI.2024-03-22

守护黑夜精灵:美国政府与国际蝙蝠保护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中国绿发会.2024-03-22

《蝙蝠杂志》简介.中国绿发会.2024-03-22

致力于南非蝙蝠保护的组织:无边境蝙蝠.中国绿发会.2024-03-22

疫情之下,蝙蝠的价值和保护更需要大家的了解.中国绿发会.2024-03-22

西媒盘点蝙蝠的五个秘密:堪称“天然病毒库”.新华社.2024-03-22

..2024-03-20

..2024-03-22

..2024-03-21

..2024-03-23

..2024-03-23

..2024-03-23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国家卫健委网站.2024-02-02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离我们有多远?北京疾控解答.中华网.2024-02-04

..2024-03-24

..2024-03-24

..2024-03-24

..2024-03-24

..2024-03-24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