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鯻(学名:Terapon jarbua)是鲈科的一种鱼类,也称为月牙鯻、刺鱼或虎鲈,白面刺尾鱼新月、新月斑鲷、新月鲈。
形态特征
鲈形目特征:体侧扁,鳃盖上具一明显突棘。鱼体银棕色,具3条深褐色弧形纵带,背鳍具一大黑斑;尾鳍略凹,具3~4条纵带。与条纹𬶟(T.theraps)相似,但后者体侧的纵带为直线,且尾鳍具5条纵带。本鱼体呈银白色,背鳍硬棘与软条之间有深刻。背鳍棘部有一大型黑斑。尾鳍上下叶有斜走之黑色条纹。体侧有3条成弓状的黑色纵带,其最下方的一条由头部起经尾柄中央到达尾鳍后缘中央。背鳍硬棘12枚、软条10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9至10枚。体长可达36厘米。花身鯻的侧线上有75-100个孔状鳞片。身体呈银白色,从颈部到身体后部有3或4条弯曲的条纹,最低的条纹延伸至尾鳍中央。背鳍的棘部有一个黑色斑块,位于第三和第六根棘之间,尾部有黑色的条纹和每个叶片都有黑色的尖端。这种鱼在达到13厘米(5.1英寸)的全长后性成熟,通常在25厘米(9.8英寸)左右的全长记录最为常见。
分布范围
本鱼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亚丁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海、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沿海、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瑙鲁、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新喀里多尼亚、澳洲、斐济、所罗门群岛、万纳杜、图瓦卢、基里巴斯、东加、夏威夷群岛、萨摩亚群岛、法属波里尼西亚等海域。分布深度于水深1至25米。从红海和东非海岸一直延伸到南非,穿过印度洋,包括波斯湾,并延伸到太平洋,东至萨摩亚,北至日本,南至阿拉弗拉海和豪勋爵岛。2010年有一份报告称,在地中海东部发现了一只标本,可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的。
生活习性
性凶猛且贪食,游泳能力强,会发出「、嘓」声。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花身鯻是一种耐盐性鲈鱼,可以耐受从纯淡水到70%盐度的广泛范围,因此可以生活在各种栖息地,从纯海洋区域到沿海水域,进入河口、沿海潟湖和淡水区域。它主要是海洋物种,但也可能会游到淡水的河流上游。花身鯻的幼鱼在有沙子的潮间带区域可能会很多,并经常出现在潮池中。这是一种以小鱼为食的掠食性物种,但也会充当清洁鱼,吃大鱼的体表寄生昆虫,并且会吃它们的鳞片,因为鳞片富含热量。据报道,幼鱼有领地性,会在沙子中挖洞,可能有助于它们在潮汐涨落时保持位置。在2至5厘米的标准长度之间,幼鱼是群居的,但在9至15厘米之间会变得有领地性。它们可以利用游泳囊上的外在肌肉发出声音,用于交流,这些声音会随着鱼类成熟和环境变化而改变。尽管这些鱼类据报道在淡水中有幼鱼和成鱼,但繁殖是在海洋环境中进行的。
用途
经济性食用鱼,小至中型食用鱼,经济价值高,清蒸、红烧、煮汤皆适宜。以夏、秋两季较常见其渔获。花身鯻被用各种近岸捕鱼工具捕捞,包括刺网、陷阱、钓线和底拖网。这些鱼以新鲜或干盐制品的形式出售。这种物种在水族贸易中并不常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Terapon jarbua (Forsskål, 1775).COL.2024-07-24
Tiger Perch.IUCN red list.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