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原名景德堂,肉身殿下的上禅堂景色清幽,原名景德堂,清康熙由玉琳国师弟子守衍扩建,始改今名。
历史
当时九华诸寺香火唯此寺最盛,风景唯此寺最佳,殿宇唯此寺最丽。上禅堂山门虽小,但大殿却宽敞明达,金碧辉煌。所绘佛像也极为精细,实在是艺术水平很高的雕刻杰作。上禅堂曾在咸丰年间焚于火灾;同治年间由开泰禅师募捐重建。光绪年间,由清禅师修建上禅堂的万佛楼。
简介
清代钱诱选曾以“天台南直上,九十九峰间。放眼心无相,扶步欲难。石梯云折断,松涧水冰王。泉寺山山里,高僧静掩关”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天台峰之高。由闵园上行,山势渐陡,一路奇峰耸立,怪石嶙峋。经普济寺、小金刚寺和华云庵遗址,过慧居寺,有“长生洞”,右下复有洞,泉水淙淙。这里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的像莲花瓣,有的像老虎头,有的像金鸡独立,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错落如桥,有的兀立似烛,雾气缭绕,云山混沌。越朝上行石级越陡。过朝阳庵,壁上刻“天梯”二字。四周峰峦显露,景色绮丽,道临深渊,悬崖万丈。悬索桥之上有座翠云庵,庵前一副对联写的真切:“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坐石观望,果见奇峰怪石各显神姿:有的如群仙列队,名“列仙峰”;有的如罗汉坐,名“罗汉峰”;还有金鸡峰、花瓶峰,千姿百态,自然成画。再往上行,便进入蓬莱仙境。山峰下观音庙依山而筑,高达五层,远看如要塞城堡。庙后门正下方有块岩石,形似侧面观世音,面庞圆润,依稀可辨,飘然欲动,好似观音飘然入天。再行片刻则到一平台,名“拜经台”,又名大愿寺,相传是地藏菩萨拜经之处,内留有金乔觉的脚印。台后岩壁上有一形似老鹰的巨石,俗名老鹰爬壁,又名“大鹏鸟听经石”。由拜经台顺石阶直上,石壁上“一览众山小”的大字石便映入眼帘。前行20米,在天台峰亭北便是天台寺。
约建于十八世纪,山门虽小,殿宇却宽敞明亮,佛像栩栩如生,为高手之作。由于该寺处于神光岭山腰,游人多在此参观小憩后,再向肉身宝殿进发。
上禅堂后面有金沙泉,“金沙泉”系唐朝大诗人李白所题。传八世纪中期,李白曾在九华山隐居,金沙泉为李白的洗砚处。
上禅堂为全国重点寺院,现任住持僧体灵。
上禅堂,林泉衬托,水景交溶,庙宇华丽。又有宝树名泉可供游人欣赏、品尝、令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清代音韵学家周斌有感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曾在此修《九华山志》,并有《咏上禅堂七律一首》赞曰:“禅堂玲珑巧构思,九华一曲擅幽奇。轩环水石屏三面,窗展云山画四时。钱树落花仙买酒,金沙涵月佛咏诗。此间好借维摩塌,染笔挥琴事事宜。”
可是虽然上禅堂风景宜人,位置独绝。但自开放以来因为没有僧团去常住管理,所以,也就日渐破落了。佛光普照,禅堂重辉。在2000年,由九华山佛教协会礼请原九华山佛学院副院长上果下卓法师重整伽蓝宝刹。在上果下卓法师的领众熏修下,上禅堂又焕发出本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