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乔觉(公元696年—公元794年),法号地藏,又名释地藏,俗称金地藏。系新罗僧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被佛教徒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相传其人"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
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唐朝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王族金乔觉落发出家,携白犬"善听",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前往中国九华山学习佛法。金乔觉苦心修行75载。期间,在其来华后的第九年,有两位新罗朝臣受古新罗国国王的派遣专程来华,请金乔觉回国,而其不为所动。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
金乔觉为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业绩,并成为中韩两国佛教和人民友谊的象征。他还开辟了中国佛教史上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菩萨道场,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演变的情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人物生平
生平经历
早年留学唐朝 汉学修养颇深
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唐朝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时的中国正值盛唐,佛教的发展处于繁盛时期,不仅向佛教的发源地派遣留学僧,延请印度高僧来华讲经布道,还向朝鲜三国,日本等国传播佛教。吸引了众多的异国僧伽来华修行求法,金乔觉就是其中之一。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
放弃王子生活 来华苦修求法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九华山当地的一位隐士费冠卿在他的《九华山化城寺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位行脚僧来到九华山的故事。金地藏卓锡九华之际,九华山尚处在原始状态,荆棘遍布,虎豹凶兽出没无常。但金地藏凭藉毕生事佛无所畏惧的顽强精神,毅然卓锡于斯,岩栖涧汲,修禅苦行。修行期间,金乔觉的新罗同胞、家人还来找过他,请他回国,而他不为所动。据《青阳县志》载,金乔觉来华后第九年,有两个名叫昭佑、昭普的新罗朝臣,受国王的派遣专程来华,请他回国。金乔觉谢绝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二人未达到目的,"因筑室居此修炼"。其所筑修炼之室就是现今保存在九华山东北麓的二圣殿。
九十九岁示寂 化身地藏菩萨
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夏天的季节,一日他于大殿中召集僧众诸师告别,诸师茫茫然不知他的所以,当时祗见群山在着悲鸣,岩石在着陨坠,日月在着变色,而他却安祥的结跏趺坐的示寂了。那一年正是他九十九岁的时候。圆寂后,肉身安在石函中。经过三年的时间,徒众们开启石函,发觉肉身没有丝毫损坏,而且颜貌如生无异,于是举舁肉身迎入神光岭佛塔,一路上只闻骨节摇动犹如金锁撼鸣的声音,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
生卒年考据
关于金地藏之生卒年代,有多种不同记载。其中以费记最为可信。从费文所记金地藏于贞元十年夏(公元794年,后世一般以七月三十日为其圆寂成道的纪念日)示寂、住世九十九年来推算,金地藏当生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新罗孝昭王(孝昭王)十年(696)。
人物诗作
金乔觉生前留有两首诗歌相传至今。
《送童子下山》
送童子下山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注:该诗收录于《全唐诗》
《酬惠米》
酬惠米
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皇太子,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叩门求地语,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注:该诗收录于《青阳县志》(清光绪17年)、 明朝《嘉靖池州府志》以及《全唐诗外编》,常作为金乔觉“王子学说”的依据被引用。
神化历程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据费冠卿记载,其示寂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因此认定金乔觉即地藏菩萨示现。由于金地藏的特殊法号和地藏菩萨名字的巧合,于是当地僧俗就把金地藏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宝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关于地藏菩萨的传说表现了人们对地藏菩萨的敬仰,同时也为了弘扬地藏菩萨的大愿和精神。
人物影响
金乔觉促使地藏信仰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结果。佛教传入初期,弥勒信仰成为佛教民间信仰的中心,隋唐时期观世音信仰广为兴盛,直到唐朝中期唐僧翻译的《地藏十轮经》和实叉难陀翻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始在民间流传起来。虽然地藏菩萨信仰相比其他信仰流传时间较晚,但却深受中国民众的喜爱。地藏菩萨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深深触动千万善男信女的菩提心。不仅如此,其中还包含着救父母于苦难的孝道思想,因此,对于有着儒教伦理基础的中国佛教信徒们来说趋之若鹜。再加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民众往往追求现实利益,他们渴望地藏菩萨出现在自己身边,将他们从轮回的无尽苦痛中解救出来。金乔觉在九华山的苦行,对于众生的态度以及示寂后的灵迹,民众便觉他如同经书中传颂的地藏菩萨完全一致。不仅如此,人寂后以真身应化,应验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言。因此, 人们认为金乔觉正是翘首期盼的地藏菩萨,称颂其为“金地藏”,九华山也成为地藏信仰的神圣道场。这一新罗王子远赴中华大地开辟了中国佛教史上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菩萨道场,为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业绩。而九华山地藏菩萨信仰专门道场的形成,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演变的情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轶闻典故
从开拓九华山道场直至金乔觉圆寂期间,据过去的资料和传说,金乔觉的辛勤努力和信徒们的虔诚信仰使九华山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盛况。金公元719年,金乔觉独自一人来到山水秀丽的九华山,在山深无人处发现一处洞穴,便住下来潜心修炼。那时有一位老乡人诸葛节见金乔觉孤坐石室,以白土为米而食,大为动容,于是和村民们一起为金乔觉建造了一座寺刹。此外,金乔觉向九华山山主闵让和讨要一块立足之地便于供奉佛像和修行,金乔觉袈裟一展,闵公便予以他袈裟所覆盖之地(整座山)。不仅如此,闵公还让自己年幼的公子随其出家,后来他自己也出家为僧。 至今伴随九华山地藏菩萨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儿子道明和山主闵让和。从此有更多清官廉吏和周边百姓皈依佛门,有关金乔觉的消息甚至远传到新罗,于是有许多新罗僧前来皈依。金乔觉的两个叔父闻言,便不远万里赶到九华山试图劝其回归新罗。但未曾想却被金地藏的坚固的意志和苦行所感动,不仅没有回新罗,还成为了备受当地百姓敬重的山中僧侣,二人看守山门, 圆寂后老百姓为纪念他们修建了二僧殿。为纪念此二僧,甚至当地形成叫“二僧会” 的民俗节日,颇为盛行,延续至今。 金乔觉日座南台,诵四部经,修道参禅,时而下农田,时而种茶。贞元十年 (798),金乔觉忽然召集弟子告别。据费冠卿记载,其示寂时“山呜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 罗节有声,如撼金锁”,因此认定金乔觉即地藏菩萨示现。从此以后他被称为“地藏菩萨”或“金地藏”,肉身供奉在神光岭,称之为肉身宝殿。由此,九华山逐渐成为地藏道场,作为中国地藏信仰的圣地,声名远扬。另据佛经记载,夏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节,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历年,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
典籍记载
关于金乔觉的记载传说,主要见载于《九华山化城寺记》、宋《高僧传》、明《神僧传》及数种九华山志等史料。
《九华山城寺记》-费冠卿
最早关于金乔觉的记载传说是唐人费冠卿于元和八年(813)所撰的《九华山化城寺记》,内容全文如下:
“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崛起大江之东。揖潇卢于西岸。俨削成于天外。旁临千余里,高峰峻岭臣焉。连岗走陇子焉。自元气凝结。几万斯 年。六朝建都。此为关辅。人视山而天长,山阅人而波逝。其问圣后贤臣,歌咏迭兴。言不及者。兹山屈焉。开元末有僧檀号张姓。自群舒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时豪所嫉,长吏不明,焚其居而废之。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尝日: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落发涉海, 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径进。披榛援菖,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凄涧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螫,端坐无念。有美妇人作礼奉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补过。应视坐石。石间渫澡。时人谓九子神焉。素愿写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 有俞荡等写献焉。自此归山。迹绝人里。逮至德初,有诸葛节等自麓登峰,山深无人。云日虽鲜。明居唯一,僧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苦此,某等深过。已出泉布买檀公旧地,敢冒死请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 焕乎禅居。有上首僧胜瑜等同建台殿。椴槽豫章。土地生焉。断而砍之,斌珐琪琼。不求他山,肆其磨砻。开凿鉴溪,尽成稻田。相水攸潴,为放生池。乃当殿设释迦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楼门以冠其寺。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岩峦队起于前面。松桧陈陈于后岭。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松声猿啸,相兴断续。都非人问也。建中初,张公岩典是邦,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 旧额,奏置寺焉。本州牧贤者到寺严饰之敬。江西估客于云外见山,施帛若干疋,钱若干缗,焚香作礼。遥以祈佑师广德焉。况亲承善诱,感悟深哉。旁邑豪右,一瞻一礼,必献桑土。岂诸牧不合礼焉。富商大族轻其产哉。道德感也。本国闻之。相与渡海。其徒实众。师忧无粮,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麦。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畲田 采薪自给。中岁领一从者,居于南台,自缉麻衣,其重兼均。堂中榻上。唯此而已。池边建台,厝四部经。终日焚香,独味深旨。时年九十 九。贞元十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适。但闻山鸣石陨,感动无情与。将灭。有尼待者来,未及语。寺中扣钟,无声堕地。尼来入室,堂椽三坏。吾师其神欤。跌坐函中,经三周星,开奖入塔,颜状亦如活 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基塔之地,发 光如火。其圆光兴。佛庙群材缔构,众力保护。施一金钱。报一重果。 下为转轮王,上登圣地。昔有护法良吏,洎施一僧檀越等,具刻名于石。 士疾殁代不能立殊绩以济众。又不能破余财崇胜因缘。啄腥蓬,顾儿妇,生为人非,死为鬼责,悲哉。时元和癸巳岁,予闲居山下,幼所闻见,谨而录之。孟秋十五日记。”
由该文可知,有关金乔觉的信息大致如下: 金地藏为新罗王子金氏之亲属,他落发后即渡海来唐,并寻至九华山,在 此苦修75年,于李适贞元十年(794)殁,时年99岁,则其出生年应为696 年。他在九华山期间,因“素愿写四部经,下山至南陵,得俞荡等人写献" 后, “自此归山,迹绝人里”,在此独自苦修36年左右,直到至德初(756)才被诸葛节等乡老发现,并“出帛布买檀公旧地”,为之筑室以为禅居。唐德宗初(780),池州市郡守张岩仰慕其高风大德,捐俸施舍,并移旧额,奏请置寺,赐额化城寺。因其法名为地藏王,人们遂以“金地藏”称之。这样金地藏之名才渐为远近所知,各地闻名来归金地藏者日众,直到金地藏也被认为是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
《高僧传》-赞宁
金乔觉的情况还被写入于赞宁于北宋端拱元年(988)所著的《高僧传》卷二十“感通篇"中。宋《高僧传》的“金地藏传”亦是关于金地藏的早期重要记载。比如讲到新罗国人听闻金地藏事迹后,纷纷渡海来投,金地藏因徒众多而忧资给,不仅发掘出一种可食之土,而且无论少长,皆种田采薪以自给。此外《高僧传》中多出“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也”一句。据赞宁在传后的笔意,此传所据似为费冠卿为金地藏塔铭所作序言而来。
费冠卿记他将示寂时,山鸣石陨、寺钟坠地、尸身不坏,且“舁动骨节,若撼金锁”,与经中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颇相类似 。
《神僧传》-朱棣
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就曾著有《神僧传》。成祖曾敕命编成《永乐大典》,自身又对佛教深有兴趣,万机之暇,将“神化万变,超乎群类”的高僧从种种典籍中摘出,集为一编,于永乐十五年(1417)成书。其辑有汉至元代 神僧208人,其卷八第一人即为金地藏。此传中金地藏的传记,几与《高僧传》 全同。
其他典籍
《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记地藏传》:"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金乔觉本人写的《酬惠米》一诗,描写了他本人是一个放弃继承王位削发浮海来中国的高贵的新罗"王子"。诗中说:"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
参考资料
九华山肉身殿.中国佛教协会.2024-04-12
首尔大学话中韩友好提地藏菩萨化身金乔觉.中国佛教协会.2024-04-12
中国佛教界向韩佛教界赠地藏菩萨像 叶小文致辞.中国政府网.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