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属(食虫类:Corylus),榛子为桦木科(Corylaceae)榛属(CorylusL.)植物,是世界四大坚果果树之一,也是古老而宝贵的木本油料树种。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很少为乔木;树皮暗灰色、褐色或灰褐色,很少灰白色;芽卵圆形,具多数覆瓦状排列的芽鳞。叶楚伧,互生,边缘具重锯齿或浅裂;叶脉羽状,伸向叶缘,第三次脉与侧脉垂直,彼此平行;托叶膜质,分离,早落。榛属植物具有简单、圆形的叶片,边缘为双齿状。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每2-3枚生于上一年的侧枝的顶端,下垂;苞鳞覆瓦状排列,每个苞鳞内具2枚与苞鳞贴生的小苞片及1朵雄花;雄花无花被,具雄蕊4-8枚,插生于苞鳞的中部;花丝短,分离;花药2 室,药室分离,顶端被毛;花粉粒赤道面观宽椭圆形,极面观近三角形,通常具3孔,外壁在孔处不加厚,表面具颗粒;雌花序为头状;每个苞鳞内具2枚对生的雌花,每朵雌花具1 枚苞片和2枚小苞片(在发育过程中苞片与小苞片不同程度地愈合),具花被;花被顶端有 4-8枚不规则的小齿;子房下位,2室,每室具1枚倒生胚珠;花柱2枚,柱头钻状。果苞钟状或管状,一部分种类果苞的裂片硬化呈针刺状。坚果球形,大部或全部为果苞所包,外果皮木质或骨质;种子1枚,子叶肉质。花朵通常在春季早期、叶子展开之前开放,雄性花序呈淡黄色,长5-12厘米(2-4+3/4英寸),而雌性花序非常小,大部分隐藏在芽内,只有鲜红色、长1至3毫米的花柱是可见的。果实是坚果,长1-2.5厘米(1/2-1英寸),直径1-2厘米,被一个部分或完全包裹坚果的苞片(壳)所环绕。苞片的形状和结构,以及生长习性(是树还是萌生灌木),对于识别不同种类的榛属植物至关重要。
分布范围
本属约2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我国有7种3变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根据化石花粉记录,本属最早出现于白垩纪,在北极、欧洲中部、苏联西伯利亚及北美中部及西部第三纪各期的地层中均有本属坚果及叶的化石发现。在我国东北抚顺古新,统和始新统地层有本属植物化石发现。已确认最古老的榛属物种是在华盛顿州费里县依普利亚纪岩石中发现的化石 Corylus johnsonii。
生活习性
至少有21种真菌与榛属植物形成了互利共生关系。Lactarius pyrogalus 几乎专门在榛属植物上生长,而榛属是罕见的 Hypocreopsis rhododendri 的两种宿主之一。几种稀有的 Graphidion 地衣依赖榛树生存。在英国,有五种蛾类专门以榛属植物为食,包括 Parornix devoniella。食用榛子的动物包括马鹿、睡鼠和红松鼠。
主要价值
榛子果实口味好,营养丰富。本属植物的种子含油丰富,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用做油料植物;坚果为北方常见的干果之一,供食用。乔木树种木质坚硬,供建筑及家具制作之用。所有榛属植物的坚果都是可食用的。普通榛是最广泛种植用于采收坚果的物种,其次是榛果。其他种类的坚果也会被收获,但除了榛果外,没有哪个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普通榛和榛果的许多栽培品种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在园林中,包括有扭曲茎干的形式(C. 榛子 'Contorta',俗称“螺旋榛”或“哈里·劳德的手杖”,因其扭曲的外观而得名);有垂枝的(C. avellana 'Pendula');以及有紫色叶片的(C. maxima 'Purpurea')。榛木是传统的编织材料,用于制作篱、杞柳围栏、篮子和科拉克小船的框架。这种树可以进行短截栽培,再生的嫩枝允许每隔几年收获一次。榛属植物是各种鳞翅目幼虫的食物植物。
文化
凯尔特人相信榛子能赋予人智慧和灵感。关于九棵榛树环绕着一个神圣水池的古老传说有许多版本,榛子落入水中被德鲁伊认为神圣的三文鱼吃掉,从而吸收了智慧。一位德鲁伊老师为了追求全知,捕获了一条特殊的鲑鱼,并让学生烹这条鱼,但不许吃它。在烹饪过程中,鱼上形成了一个水泡,学生用拇指挤破了它,并本能地吸了一下以便冷却,从而吸收了鱼的智慧。这个男孩被称为芬恩·麦克库尔(Fionn Mac Cumhail,或译作芬·麦库尔),后来成为盖尔神话中最英勇的领袖之一。《格林童话》中的《榛树枝》声称榛树枝能提供最大的保护,免受蛇类和其他在地上爬行的生物的伤害。在格林童话《灰姑娘》中,灰姑娘在母亲的坟墓旁种下了一根榛树枝,它长成了一棵树,成为了女孩由鸟儿实现愿望的地方。
下级分类
组1
刺榛组:本组有1种和1变种。
形态:乔木或小乔木。果苞钟状,裂片硬化呈锐利的针刺状。
物种:刺榛、刺榛(原变种)。
组2
榛组:本组分为榛亚组和华榛亚组。
形态:灌木、小乔木或乔木;果苞钟状或管状,裂片不硬化。
物种:亚组1.榛亚组有3种和1变种:维西榛、滇榛、榛、榛(原变种)。
所有物种
藏刺榛
刺榛
刺榛(原变种)
滇榛
华榛
宽叶绒苞榛
毛榛
披针叶榛
台湾榛
维西榛
榛
榛(原变种)
榛属
榛属大约有14-18个种。在东亚地区,关于种的划分存在争议,世界植物物种名录(WCSP)和《中国植物志》对于接受的分类单元有所不同;在这个区域内,只有被两个来源都接受的分类单元才在下面列出。榛属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组:
坚果被柔软、叶状的苞片包围,多茎、萌生灌木,高达12米:
苞片短,大约与坚果等长
Corylus americana – 美国榛,北美东部
Corylus avellana – 普通榛,欧洲和西亚
Corylus heterophylla – 亚洲榛,亚洲
Corylus yunnanensis – 云南榛,中国中部和南部
苞片长,是坚果长度的两倍或更多,形成一个“喙状”结构
Corylus colchica – 高加索榛,高加索地区
Corylus cornuta – 喙榛,北美
Corylus maxima – 榛子,东南欧和西南亚
Corylus sieboldiana – 亚洲喙榛,东北亚和日本(同义词 C. mandshurica)
苞片中等带刺,同时具有腺毛
Corylus chinensis – 中国榛,中国西部
Corylus colurna – 土耳其榛,东南欧和小亚细亚
Corylus fargesii – 法尔榛,中国西部
Corylus jacquemontii – 雅克蒙榛,喜马拉雅山脉
Corylus wangii – 王氏榛,中国西南部
苞片密集带刺,类似栗子壳
Corylus ferox – 喜马拉雅榛,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自治区和中国西南部(同义词 C. tibetica)。
存在几种杂交种,它们可以在榛属不同组之间发生,例如 Corylus × colurnoides(C. 榛子 × C. colu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