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地社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城区东南部,东莞大道旁,蛤地属丘陵地带,自然环境和耕作条件比较差,为边远山区。最早为吴氏一族居住,后由于外来人的迁徙定居,故外姓不断增加,从而逐渐成村,由于赖氏一祖坟位于蛤地村的中心地段,形似蟾蜍,人们将这一奇特的祖坟地称为“蛤地”(客家人俗称祖坟地为“地”)。蛤地的名称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社区概况
蛤地社区位于东莞南城街道办事处的东南面,东莞大道旁,与美丽的东莞植物园相毗邻,水濂湖大道和石鼓连接线、环莞快速路经过辖区。截至2021年9月,社区有户籍人口3255人(客家人),常住户数1230户,新莞人约6000人,社区地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社区下辖蛤一、蛤二、蛤三、大进步、前屋钱、龙旺埔、立新、新农村、青竹笋和新板岭10个居民小组。
社区历史
蛤地这个地名源于该处的中心地段有一坟墓外形似青蛙,而被称为“蛤地”,因东莞方言及客家方言称青蛙为“蛤”(ged,读阳平,音急),称坟墓为“地”(读上声)。明崇祯及清康熙《东莞县志》恩德乡第十都只录有前屋钱村名。清宣统《东莞县志》缺口司属下始见有蛤地、龙旺阜、连登、青竹笋4个村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最早是李姓族人由五华县迁居龙旺阜后再迁入青竹笋,其次是黄姓族人于同治十年(1871年)由福建省迁入龙旺阜。其余各姓氏族人都在光绪年间由外地迁入,只有百余年历史。蛤地社区由多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1934年,属第一区清平乡。1947年属第一区濂平乡。1949年10月东莞解放后,属第二区杨西乡。1952年12月,归属榕龙乡管辖。1953年春,榕龙乡划归第十二区(后称厚街区)管辖。1957年撤销区级建制,榕龙乡划归横岗大乡管辖。1958年3月,撤销环岗大乡,榕龙归属篁村大乡。1958年9月,归属附城人民公社,与西平一起合称榕龙营。1961年6月,属篁村人民公社,称蛤地生产大队。
1958年修筑水濂山森林公园水库时,连登、大埔县、龙旺埔处于库区内受淹,全部村民搬迁,连登、大埔的新居民点称“立新村”,龙旺埔黄姓村民另建龙旺埔村,其它姓氏村民建立新居民点,称“新农村”。1966年厚街镇人民公社修筑坑口水库时,草塘村的210亩水田被淹没,村民迁去厚街的江山村和赤岭村。1969年,西平生产大队的小板岭村划归蛤地生产大队,称“新板岭”。
社区经济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社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1995年的只有外资企业2家发展到2009年初的外资企业10家、民营、个体工商户100多家。社区2008年集体收入1844万元,纯收入1389元;居民小组一级经济收入969万元;集体总资产2664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2%,2008年被市评为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排名全市第七十一),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社区致力于搞好居民的福利事业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从2007年9月开始,每位股民每月可获社区福利金100元。各居民小组每年每位股民约分红3500元,福利待遇有较大提高。社区每年为户籍居民(每人)负担农保、常住人口治安费、卫生费、教育经费分摊、征兵分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公益费用约600万。
文化建设
社区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2000年村投资50万元建成5000平方的公园、6000平方的灯光球场各一个;2001年投资50万元建成休闲广场,成为村民和外来工的休闲场所;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有集读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人活动室、图书室(共藏书6000多册,含15%的少儿读物)、阅览室(报纸23种,期刊35种)、电视室、电脑室、综合活动室等,总面积850平方米。文化设施完善后,社区以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小公园内的群众休闲健身点等为平台,广泛开展健身操、99广场舞、曲艺、棋艺等多形式、多层面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在居民中倡导健康生活的观念。并利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通过讲座、文体比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当中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氛围,发展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多次获得区文艺汇演二等奖、“七一”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二等奖等、东莞市颂歌献给党企业组金奖、南城街道客家山歌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所获荣誉
社区先后获得“市文明社区”、“市青年文明社区”、“省一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单位”、“省卫生社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市体育先进社区”、“省体育先进社区”、“市市容环境优美社区”、“市平安社区”、“市绿色社区”、“市生态社区”、“市科普社区”、“市科普示范社区”、“省科普示范社区”、“国家科普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
参考资料
蛤地社区.东莞市人民政府.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