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杜威·沃森(英语: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2025年11月6日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是世界著名遗传学家,分子生物学家、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20世纪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被称为DNA之父。

1950年,沃森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动物界博士学位,并从事噬菌体的研究。1951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进修,研究DNA分子结构。1953年至1955年,沃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生物学高级研究员。195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生物系,担任助理教授。1958年,他晋升为副教授,并于1961年起任教授。1962年,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因发现DNA分子结构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8年,他担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任。1994年,他任冷泉港实验室主席。2003年,他任冷泉港实验室校长。2007年,沃森因发表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论,被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主任职务,仅担任荣誉主任职务。2017年,沃森在中国参与创立沃森生命科学中心。2019年1月,沃森因再次发表关于种族与基因的言论,被冷泉港实验室定剥夺所有荣誉头衔,包括名誉主任、名誉奥利弗·格蕾丝教授和名誉理事。当地时间2025年11月6日,沃森因病去世,享年97岁。

詹姆斯·杜威·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F.H.C.克里克合作,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8年4月6日,詹姆斯·杜威·沃森出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并先后毕业于霍勒斯·曼文法学校及南岸高中。他从小热衷于观鸟,曾计划成为一名鸟类学家。然而,在读完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后,让他下定决心研究遗传学。1943年,沃森在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费奖学金后,进入该校的实验性四年制学院学习,并于1947年获得动物界学士。随后,他获得了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动物学研究生奖学金,并于1950年在该校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

研究经历

1950年9月起,沃森担任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默沙东研究员,并与生物化学家赫尔曼·卡尔卡尔、微生物学家奥莱·莫勒共事。期间,他投身于细菌病毒的研究,尝试探究感染性病毒颗粒中脱氧核糖核酸的去向。1951年春,他随卡尔卡尔前往那不勒斯的动物学工作站,并于同年5月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见到了结晶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同年10月初,沃森开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并随后开始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研究DNA分子结构。

1953年至1955年,沃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生物学高级研究员。期间,他与亚历山大·里奇合作开展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研究。1955年至1956年,他回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再次与克里克共事。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发表了多篇关于病毒构造一般原理的论文。1956年秋,沃森进入哈佛大学生物系执教,并担任助理教授。1958年,他晋升为副教授,并于1961年起任教授。期间,他主要研究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2年,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因发现DNA分子结构,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8年,他担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任。期间,他曾出任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力促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并因此于1993年被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授予“科普利奖章”,于198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1989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负责人,但因与新任主任伯纳丁·希利博士发生冲突,于1992年离职。1994年,他担任冷泉港实验室主席。2003年,他担任冷泉港实验室校长一职。2007年,沃森因发表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论,被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主席职务,仅担任荣誉主席职务。

2008年,在沃森的亲自推动下,冷泉港亚洲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成立,这也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里的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位于中国文化苏州市。2017年3月底,沃森第四次访问中国,并以乐土科学总顾问的身份推动成立以他命名的“沃森生命科学中心”,选址深圳市。该中心由中国科学家主导,旨在推动亚太生命科学的发展。另一个目标则是筹备“沃森研究院”,它将是沃森生命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癌症、免疫学、神经科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3月30日,在中科院院士、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现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主持下,沃森在清华大学的报告厅里做了名为“双螺旋:科学、文化和人生”的主题发言。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来到现场为沃森致辞。2018年3月16日,乐土沃森国际生命科技中心项目启动仪式最终在深圳市大鹏新区举行,沃森在仪式上发表致辞。

2019年1月,沃森因再次发表关于种族与基因的言论,被冷泉港实验室定剥夺所有荣誉头衔,包括名誉主任、名誉奥利弗·格蕾丝教授和名誉理事。

人物逝世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6日,沃森因病在纽约长岛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97岁。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詹姆斯·杜威·沃森的父母是商人詹姆斯·D·沃森和吉恩·米切尔。詹姆斯·D·沃森的祖先是英格兰血统,并曾在美国中西部生活了好几代。吉恩·米切尔的父亲是一位出生于苏格兰的裁缝,娶了一位爱尔兰移民的女儿,这位爱尔兰移民大约在1840年来到美国。1968年,小托马斯·沃森与妻子伊丽莎白·刘易斯结婚,夫妻二人共育有两个儿子莫索尼乌斯·鲁弗斯和邓肯,其中一个在青少年时期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这激励了沃森深入研究脱氧核糖核酸

个人爱好

沃森的消遣活动是观鸟和散步。

健康状况

2018年10月底,沃森在美国纽约州发生车祸,冲下约6米的山坡跌入沟里,头部受伤。

主要成就

1951年至1953年,在英国期间,詹姆斯·杜威·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F.H.C.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由于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模型学说,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及M.H.F.莫里斯·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书。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科学奖和不少大学的荣誉学位。

沃森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攻克癌症的研究上,在重组DNA技术的应用上等等。他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倡导者,1988年至1993年曾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持人。

沃森另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教育,他的第一本教科书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生物学课本提供了新的标准。随后陆续出版了《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组DNA》。他还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的方法,并且通过互联网设立脱氧核糖核酸学习中心,这一中心也成为冷泉港实验室的教育助手。

此外,沃森还曾获得许多大学的荣誉学位,这些大学包括芝加哥大学(1961年)、哈佛大学(1978年)、剑桥大学(1993年)、牛津大学(1995年)、都柏林圣三一大学(2001年)、和乌普萨拉大学(2007)。

科学研究

科研贡献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缺失分子模型解释,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莫里斯·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鲍林(Linus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以说是不务正业。

1951年,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弗朗西斯·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10月,沃森和同事克里克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学的知识开始拼凑模型。

当时在研究DNA结构的并不只有沃森和克里克,美国化学家鲍林、莫里斯·威尔金斯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等人,都在探究DNA结构的秘密。1952年,小托马斯·沃森和克里克率先发表了一篇DNA三螺旋结构的论文,很快被证实错误,这一打击让他们一度暂停了DNA结构的研究。同年5月,本杰明·富兰克林雷蒙·葛斯林拍到了一张B型DNA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也就是著名的“照片51号”,被誉为“几乎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一张X射线照片。”

1952年11月,鲍林发表了一篇 DNA 三螺旋结构的论文,同样很快被证实错误。同年底,埃尔文·查戈夫来到英国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并告知他们自己的新发现,也就是查戈夫法则:鸟嘌呤(G)与胞嘧啶(C)的比例为1:1,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的比例也为1:1。这一重要发现并没有被其他研究 DNA 结构的人重视。1953年1月,莫里斯·威尔金斯以为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已不再做 脱氧核糖核酸 结构研究,将“照片51号”拿给沃森过目,并且详细的解释相关的研究结果,沃森此时意识到 DNA 可能是双螺旋的。2月4日,沃森和克里克重启对 DNA 结构模型的建构。2月8日,他们请求多米尼克·威尔金斯同意他们也进行相同研究。3月7日,沃森和克里克在实验室中联手搭建的DNA双螺旋模型宣告成功。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论文,其中提及他们的DNA双螺旋结构是受到莫里斯·威尔金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启发,威尔金斯与富兰克林则在论文中表示自己的数据与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相符。沃森与克里克的仅1000字的论文被誉为“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这是在生物学历史上唯一可与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代表著作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事件

“科学种族主义

2007年,沃森访问英国宣传他的新书,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其“天生对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观”、“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智力水平与我们是一样的,然而所有的测试都表明并非如此”。他还补充称,虽然他希望种族平等,但“不得不与黑人打交道的人发现这不是真的。”沃森的言论随即引发了诸方谴责。沃森随后 “毫无保留”地为此前有报道引用其言论称黑人总体上不如白人聪明而公开道歉。然而,在后来的采访中,他有时仍暗示自己一直在扮演挑衅者的角色,或者他不知道自己的言论会被公开。同年,沃森被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主任职务,仅担任荣誉主任职务。

2019年1月,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纪录片《美国大师:解密沃森》中,当被问及对种族和智力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时,沃森再次表示否定,并称在智商测试中,黑人和白人的平均智商是不同的,是遗传的。1月11日,美国科研机构冷泉港实验室发表声明,明确反对詹姆斯·杜威·沃森发表的关于种族与基因的言论,并宣布沃森的言论不代表冷泉港实验室、实验室董事会、教员、学生的观点。该机构还决定剥夺沃森的所有荣誉头衔,包括名誉主任、名誉奥利弗·格蕾丝教授和名誉理事。同年,沃森的儿子表示,沃森的言论可能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偏执和歧视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只是代表了他对基因命运相当狭隘的解释。”

拍卖诺贝尔奖章

当地时间2014年12月4日,美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的诺贝尔奖牌,不出数分钟即以475万美元成交。这是第一位在世诺贝尔奖得奖者拍卖奖牌,成交价较估计的250万至350万美元高出很多。购买者是一位俄罗斯亿万富翁,他在买下奖牌后随即又将其还给了沃森。

沃森表示希望借此次拍卖“重新投入公众社会”,并坦承以前“愚蠢”,为往事道歉。他还表示,拍卖所得一部分会捐给母校芝加哥大学和曾任职的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余款会用于补贴生计。佳士得也同时拍卖沃森在获奖宴会上发表演说的5页纸手稿,成交价为36.5万美元。

参考资料

James D. Watson.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2024-11-28

James Watson.Britannica.2024-11-28

James D. Watson.Biography.2024-11-28

生物学家-遗传学 | “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02-05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逝世,享年97岁,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获诺贝尔奖,多次到访中国.极目新闻-腾讯网.2025-11-08

“DNA之父”访华预言:基因身份证10年后诞生.南京日报.2024-02-05

James Watson.THE NOBEL PRIZE.2025-11-08

DNA的发现之旅 | DNA day.澎湃新闻.2025-08-10

开启人类自我认知新纪元——写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七十周年之际.云南网.2025-11-08

DNA pioneer James Watson dies at 97.BBC.2025-11-08

詹姆斯·沃森(James Waston)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访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5-11-08

DNA之父被扫地出门,“科学正确”并非道德苛责.新京报.2025-11-08

DNA之父沃森因种族歧视遭美国学术界放逐:固执己见十多年.海外网.2025-11-08

“DNA之父”去世!千余字论文解开人类遗传学秘密,告诉中国学生:清楚自己的目标方向.红星新闻-百家号.2025-11-08

First Day Cover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Edward C. Halperin, M.D., M.A.: James Dewey Watson.NEW YORK MEDICAL COLLEGE.2025-11-08

James Dewey Watson (1928–): Co-discoverer of the structure of DNA.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11-08

X射线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25-08-17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Nature.2025-11-08

THE STRUCTURE OF DNA.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2025-11-08

Structure of Small Viruses..Cabi.2025-11-08

Involvement of RNA in the Synthesis of Proteins: The ordered interaction of three classes of RNA controls the assembly of amino acids into proteins..Science .2025-11-08

Origin of Concatemeric T7DNA.nature.2025-11-08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science.2025-11-08

A direct demonstration of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in human visual cortex.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25-11-08

Recombinant DNA.books.google.2025-11-08

GEN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RUCTURE OF DEOXYRIBONUCLEIC ACID.JAMA.2025-11-08

DNA: The Secret of Life.https://books.google.2025-11-08

Tackling antibiotic resistance.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25-11-08

“DNA之父”诺贝尔奖章拍出475万美元 创纪录(图).人民网.202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