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xīn]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13日到11月2日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地区抗击日军,保卫太原市的中心战役,该战役是太原会战中的一部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攻占平津地区后,威胁华北地区,攻占大同、平型关大捷等地,兵锋直指山西太原。位于太原北面的战略要地忻口,是日军进攻太原的必经之路。为阻止日军南下进攻太原,国民政府第二战区组织忻口会战。同时,国共双方达成第二次合作,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后的八路军出兵山西,参与抗日。10月2日,日军对忻口外围原平市[guō xiàn]、原平发起进攻,忻口战役拉开序幕。日军攻占县、原平后,于10月13日对忻口发动进攻,忻口战役打响,中日双方在忻口正面的南怀化阵地展开鏖战。10月16日,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反攻,战况异常惨烈,中方高级将领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殉国。此后中日双方分别增兵投入战斗,形成拉锯战,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同时,为了阻断日军交通,朱德指挥八路军三个师在忻口日军右派及后方展开出击。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大捷东北地区袭扰日军,先后收复县城10座,切断张家口至代县之间日军后方交通线;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雁门关一带伏击日军运输队,炸毁道路桥梁等,切断日军从大同经雁门关到忻口的后方补给线。日军地面进攻受挫,从代县西南的阳明堡机场出动飞机频繁轰炸忻口阵地。10月19日,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夜袭阳明堡,毁伤日军飞机24架,使日军失去空中支援,有效支援忻口正面战场。10月24日,日军增援部队抵达一线,再度对中国守军阵地发起猛攻,双方激战数日,中国守军第85师伤亡殆尽,日军有所突破。10月29日,日军发起全线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使日军再难前进。然而另一路日军从东面攻破娘子关,进抵阳泉市,与进攻忻口的北路日军完成对忻口、太原市的包围。第二战区为集中兵力固守太原,下令中国军队撤退。11月2日,忻口一线中国军队撤退,转移到太原地区布防,忻口战役结束。
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守军成功阻击日军,为第二战区主力部队实施战略转移,部署太原作战争取了时间。此战,中国军队投入兵力约18.5万人,伤亡超过10万人;日军投入兵力约3.6万人,伤亡2万余人,其精锐部队第5师团遭受重创。然而在战略上,忻口战役并未成功阻止日军进攻太原市,忻口战役之后,日军大举进攻太原腹地,并在11月8日攻陷太原。
战役背景
华北的抗战形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很快就攻占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天津市、北平市,华北形势危急。随后日军主力沿京包铁路西进,攻占南口、张家口市等重要城市,平绥铁路东段全部被日军占据,日军很快侵占察哈尔省全境,山西省门户洞开。9月12日,日军攻占大同市,山西随之陷入战火。与此同时,中国守军在津浦铁路、京汉铁路两线遭遇惨败,保定市、石家庄市被日军攻陷,日军击穿了整个河北省,打开中国腹地,直接威胁华北山西、河南省、山东省各省。日军沿北宁线、平绥线两路南下、西进,造成全面进击华北的态势。中国军队在河北、晋北和绥西作战失利,使日军得以突破同蒲铁路和平汉铁路,河北、山西两省危急,中国军队被迫向山西境内撤退。山西北有雁门关、平型关大捷等重要隘口,东有五台山、太行山等山脉阻隔,中国军队固守山西,从战略态势上能使河北境内的日军受到侧面威胁,并牵制其进一步南侵。
9月11日,中国军队在第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命令下退守神池县、平型关、雁门关内长城一线,凭借天险阻止沿同蒲铁路南下的日军;阎锡山又令汤恩伯指挥第17军及第73师在广灵方向设防,阻击由日军第5师团。9月12日,蒋介石命陈栖霞率空军4个中队北上支援山西省作战,又令八路军朱德部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为解除山西境内中国军队的威胁,日军在占领大同市之后兵分两路,以关东军混成第15旅团沿同蒲铁路南下进逼太原市;第5师团则由宣化区、涿鹿县南下,占领阳原县和蔚县后,西进攻占广灵县。不久,日军相继攻陷广灵、浑源县、灵丘县等地,随即攻打平型关大捷。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东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第5师团前锋部队第21旅团一部,取得平型关大捷。但日军大本营随即调整部署,令第5师团及关东军一部在繁峙县、代县等地集结,打算攻取忻口,为夺取太原做准备。忻口位于太原以北,在忻府区、嶂县、定襄县三县的交界处,战略地位险要。日军要进占太原市,首先必须攻占忻口。
八路军出兵山西
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已经达成联合抗日的基本共识。1937年6月,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前往庐山,就国共合作问题与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通电呼吁全国团结抗战的同时,向南京国民政府表示中国工农红军愿意接受改编,协作抗日。14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再赴庐山,与中国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子等人进行谈判,表明中共的抗日主张和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8月中旬,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希望红军早日出兵,牵制华北地区日军。8月25日,中共中央宣布将陕北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下简称八路军),国共第二次合作基本达成。此前,为配合国民党军队保卫华北,中共中央对红军出师抗日的行动步骤作出部署,打算将八路军布置在以恒山山脉为中心的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从侧后袭扰、牵制和打击日军,钳制日军的正面进攻,以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作战。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由于华北地区局势危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未等整编补充就绪,中共中央就按既定部署,令八路军第115师为东进先遣队,于8月22日由陕西三原地区誓师出征。8月31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开赴晋察冀交界地区。随后,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主力也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向华北前线挺进;八路军总指挥部由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前往山西省一线指挥作战。按照中共中央的指挥部署,9月中旬,八路军第115师主力进至五台、繁峙县、灵丘县等晋东北地区和冀西阜平地区;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于9月下旬进至宁武县、神澉等晋西北地区;八路军总部和第120师第358旅也在9月月底进入五台。9月30日,八路军第129师整装完毕,由韩城市、芝川渡过黄河,向山西抗日前线进发。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完成。至此,华族抵御外侮的全面中国抗日战争在南北战场迅速展开。
战略部署
日方部署
1937年10月1日,日军突破茹越口、平型关一带之内长城防线,侵占大营镇、繁峙等地之后,日军中央部令华北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战占领太原市”;令关东军“以一部入列华北方面军指挥下”,并应“为以上作战提供方便。”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于当日夜半即命令关东军位于内长城线以南的各部队,归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同时命令第5师团以主力在代县集结,准备攻占太原,日军第5师团随即向代县附近集结。
10月4日,关东军察哈尔省派遣兵团的主力列入第5师团指挥。10月7日,萱岛支队(以中国驻屯军步兵第2团为基干编成)到达大同市,同样划入第5师团指挥。至此,忻口作战日军的战斗序列为:司令官为板垣征四郎中将,指挥第5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混成第2、第15旅,以及堤支队、大泉支队、萱岛支队等部。10月6日,侵华日军华北地区大本营命令沿平汉线南侵的日军第1集团军在适当时机攻占石家庄市,并以一部兵力进入井陉县以西的要地,切断中国军队在山西省方面的交通,以策应第5师团的作战。同时,日军大本营命令第5师团向太原市前进,攻占太原。
中方部署
第二战区部署
为了应对日军进攻态势,确保山西,挽回危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部署在平汉线的兵力调集到忻口地区。10月1日,蒋介石急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第9、第14军及第85师、独立第5旅等部由石家庄增援山西战场。与此同时,第二战区总司令部于是在忻口附近进行部署,准备与日军作一决战,其作战方针是以攻势防御为目的,以主力占领原平市、阳方口镇地区既设阵地线,两翼依托五台及宁武各山脉。缩短防线,集中兵力,对侵入日军乘其立足未稳之际,迅速歼灭。
因此,第二战区将部队编为右、中、左及预备等4个集团军,具体部署:以八路军及第73、第101、新编第2师为右集团军,归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五台山至峨口一线占领阵地;以第14集团军、第9、第15、第17、第19军等部为中央集团军,归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在蔡家岗、南怀化、大白水一线占领阵地;以第68、第71、第120师及独立第7旅等部为左集团军,归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指挥,在黑峪至阳方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34、第35、第61军及第66师等部为总预备军,归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配置于定襄、忻县地区。以八路军第115、第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分由平型关及雁门关施行包抄,截断日军后方联络线。
八路军部署
对保卫山西省的作战,中共中央极为关注。毛泽东于10月6日致电参加太原市军事会议的周恩来,让他转告中国国民党军事当局:“敌占石家庄市后,将向西面进攻,故龙泉关(指九龙关)、娘子关两点须集结重兵,实行坚守,以使主力在太原以北取得胜利。”毛泽东指出此战役关键在于三点:(一)娘子关、龙泉关之坚守;(二)正面忻口地区之守备与出击;(三)敌后方之破坏。同时,毛泽东指示八路军要在日军侧翼和后方积极打击与钳制日军,配合友军保卫忻口、太原。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总部在10月6日、7日发出命令:以第115师协同友军向平型关大捷、大营镇之敌进攻,相机袭取浑源县、应县,断绝茹越口、繁峙县之间交通;令第120师以主力向岱岳镇(今山阴县)以西山地出动,断绝大同市与雁门关之间交通,以第358旅主力配合友军夹击宁武以南之敌;令第八路军第129师主力进到石太铁路之寿阳县、平定县地区,积极钳制与打击西进之敌。
战前态势
1937年10月2日,日军第5师团主力以及关东军混成第2旅团、混成第15旅团等部由代县南下,与守卫原平市的中国军队第19军王靖国部发生遭遇战,忻口会战揭开序幕。日军关东军混成第2旅团在飞机、火炮和坦克掩护下,对崞县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守军顽强抵抗,阵地被毁殆尽。到10月7日,日军突入北城,东西城墙守军奋勇夹击,与日军展开巷战。战斗持续到8日凌晨,第19军在王靖国指挥下,与日军苦战七昼夜后突围,由滹沱河[hū tuó hé]撤至子干村,崞县陷落。
与此同时,10月6日,守卫原平市的中国军队第34军第196旅姜玉贞部也遭到日军进攻,伤亡惨重。战斗持续到至11日下午,第196旅仅剩官兵数百人,仍然据守原平市东北角,与日军肉搏巷战达两小时之久,姜玉贞亲自督阵,壮烈殉国,其余官兵除极少数突围出城外,伤亡殆尽,日军攻占原平。崞县、原平虽然失守,但是中国守军王靖国部与姜玉贞部的顽强抵抗,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中国军队主力集中布防忻口赢得了时间。从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集团军先头第9军郝梦龄部(欠第47师)到达忻口,占领忻口附近的南怀化一带阵地;10月10日,第14集团军主力第十五军刘茂恩部、第十四军李默庵部到达忻口,占领忻口东西一线阵地。以上部队统由第二战区副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准备与日军展开决战。10月12日,第二战区又令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率第35军及第61军之独立第2、第3旅等部开赴忻口一带,协助中央集团军作战。
早在忻口战役展开之前,八路军总部就下令各部向日军侧后方展开攻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于10月10日攻占涞源县[lái yuán]县城;第120师第358旅主力于10月8日夜袭宁武县城,第120师雁北支队于10月1日攻占朔县以北之井坪镇(今平鲁县城),又在10月4日收复平鲁县城(今平鲁镇)。随后,雁北支队对同蒲铁路朔县至大同市段展开破袭战,10月10日在辛庄伏击敌运输队,随即逼近大同。当日军主力于10月中旬向忻口阵地发起攻击后,根据第二战区会战计划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八路军积极在晋东北和晋西北地区展开广泛的游击战,威胁日军侧背,破坏日军交通线。
战争过程
南化鏖战
日军在攻占崞县、原平市后,企图企图一举攻占忻口,直趋太原市。10月12日,日军各部队在原平附近完成集结。板垣征四郎将关东军混成第15旅及堤支队等部编为右翼队,第5师团为左翼队,于10月13日对防守忻口阵地的中国守军展开全面进攻。日军选择中间突破,首先对中央兵团第9军阵地发起进攻。当天上午,日军主力在20余架飞机、数十辆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之下,集中5000余兵力对南怀化阵地发起猛攻。很快,日军就突破南怀化阵地。14日凌晨,卫立煌组织左、中、右三个兵团,分别对日军展开反击,双方争夺激烈。中国守军第21师师长李仙洲、新4旅旅长于镇河在战斗中负伤,战斗持续到晚上,双方仍旧呈胶着状态。15日拂晓,忻口正面的中国军队再次对日军发起反击,后因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双方形成对峙。
南怀化阵地的安危,关系到忻口战役的全局,卫立煌决定集中第21师、独立第2、第5旅及新编第4旅等部共5个旅的兵力,歼灭南怀化日军;并以第68师由秦家庄、旧练庄向前后城头行动,夹击日军。阎锡山得知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担心中央集团军兵力不足,于是电令朱德总司令:指挥所属八路军截断日军后路交通,以阻止日军继续增援;并派遣八路军第73师及第101师第201旅等部,迅速轻装赴忻府区,归傅作义指挥。16日凌晨,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第218旅由弓家庄向南怀化日军侧背攻击,攻占旧河北,随后占领南怀化北端河岸。日军出动飞机10余架,协助日军地面部队一再反扑,最终被中国军队击退。中日双方围绕南怀化展开拉锯战,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南怀化地区的日军大部被歼,中国军队也付出惨重代价。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壮烈殉国。
此后数日,中日双方分别增兵投入战斗。连日鏖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卫立煌电呈蒋介石,请求迅筹援军。蒋介石调遣第22集团军第41军由潼关一带兼程驰援,阎锡山急令第94师及第177师第529旅由五台山之耿镇、龙泉关一带星夜赶赴兰台镇、二十里铺间,归卫立煌指挥。与此同时,日军增援部队也不断赶来;卫立煌决心固守阵地,以等援军到达再行反击。卫立煌随即调整部署,将原原左、中、右翼兵团区分为左地区队、中央地区队、右地区队,分别配置于张家庄、灵山、界河铺、大白水、南峪之线阵地,待后续部队到达,再由两翼转移攻势,包围歼灭正面日军。17日至19日,日军陆空协同,不断向中国军队灵山、南怀化东北高地、官村、大白水等阵地猛攻。面对日军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并适时组织反击,双方形成拉锯战。
八路军配合作战
威胁日军交通
忻口战役打响后,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主力在平型关东北小寨村附近,断绝日军交通。10月15日,第344旅主力又截击由灵丘县方向驶来的日军汽车130余辆,并打退该路日军一个营的数次反扑,迫使这一路日军增援部队退回灵丘。接着,第344旅主力于当日夜袭团城口,随后收复平型关大捷及浑源县城。第344旅第688团也在同一天夜袭沙河镇日军,缴获大批粮和军用物资,又在10月18日攻克繁峙县。与此同时,八路军第115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和骑兵营等部,则向察南、冀西的日军展开进攻。10月15日,独立团于广灵县以南的冯家沟设伏,歼灭日军步骑兵100余人,缴获满载军用物资的大车120余辆、骡马300余匹。第二天,独立团乘胜收复广灵县城,随后收复灵丘县、蔚县、易县、浑源县、阳原县等县城;向冀西挺进的骑兵营等部,于18日收复曲阳县县城。到10月29日,骑兵营等部又连克平山县、唐县、顺平县等城,严重威胁日军京汉铁路北段的交通。经过20余天的作战,第115师先后收复县城10座,切断了张家口市至代县之间日军后方交通线。
雁门关战斗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向进攻忻口的日军右派及后方展开广泛袭击,所部第358旅第715团于10月13日夜向嶂县西南的日军发起进攻,一举攻占大牛店,次日,715团又向南北大常、永兴村得日军进袭,毙伤日军120余人。第358旅第716团则深入日军侧后,在雁门关以北地区积极作战,以主力两次进攻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地区,打击日军的运输队。10月18日,日军100辆汽车驶入716团伏击区,与预先埋伏的716团发生遭遇战,双方激战半小时,日军又有汽车200余辆由阳明堡方向向北驶来,716团撤出战斗。10月20日夜,716团兵分三路,一路进占雁门关,一路向广武镇推进,一路向太和岭进攻,连夜破坏桥梁8座。至此,途径雁门关的南北公路被多处破坏,日军往忻口前线输送补给的通道陷入瘫痪。次日拂晓,日军车队再次通过黑石头沟,进入716团的伏击区,双方激战两小时。为了避免伤亡过大,716团撤出战斗。从10月18日到21日,八路军716团在雁门关以南歼灭日军500余人,毁伤日军汽车30多辆,切断了日军从大同市经雁门关到忻口的后方补给线。
夜袭阳明堡
由于八路军第115师和第120师的积极作战,不断袭扰过往日军,使日军交通运输进一步陷入瘫痪,进攻忻口的日军与大同市、张家口市的交通中断。日军在忻口地面部队进攻和后勤补给不断受阻的情况下,于是频繁从代县西南的阳明堡飞机场战斗遗址出动飞机,以加强空中轰炸和运输力量。10月中旬,八路军第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抵达代县西南、沱河一带,侦查到日军机场的具体位置,并决定出其不意,发动袭击摧毁日军机场。10月19日夜,716团各分队分头行动,第3营隐蔽进入日军飞机场,逼近机场警卫日军和飞机群。与日军哨兵遭遇后,第3营两个连按照预定目标,对日军展开猛烈进攻。经过一小时的激战,完成摧毁日军飞机的任务,驻守阳明堡的日军赶来增援,716团于是撤出战斗。716团夜袭阳明堡,共毁伤日军飞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此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士气,使日军在忻口战场上失去了空中力量。八路军各部队的积极作战,切断了日军后方运输线,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防御的压力,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
娘子关失守
日军在对忻口发起进攻的同时,日军第1集团军在10月10日攻陷石家庄市,以策应忻口、太原市地区作战。日军攻陷石家庄后,随即以主力第20师团西进,攻打娘子关。日军如果突破娘子关,就可以迂回太原侧后,威胁忻口、太原地区的中国军队。为了加强对娘子关的防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抗日战争第一战区第26路军、第27路军、第3军及第17师等部转用于娘子关南北之线,以掩护第二战区右侧。阎锡山则派副总司令黄绍竑[hóng]赴娘子关统一指挥作战。10月11日,中国守军还未就位,日军就发起进攻,攻占井陉县。13日,第一集团军副司令孙连仲率部抵达娘子关。第二天,中国守军对日军阵地旧关发起反攻。双方激战数日,互有胜负,战斗到17日,中国军队反攻失败,伤亡惨重,孙连仲被迫命令部队撤回原阵地。
与此同时,日军增援部队不断赶来,黄绍只得命令各部向娘子关以西集结待命。日军急于夺取太原市,以便向华中地区抽调兵力以增援淞沪战场,10月19日,华北方面军大本营命令日军第20师团攻占娘子关,进入阳泉市;等待日军日军第1集团军完成平汉铁路线作战任务后,再抽调兵力配合晋北日军围攻太原。21日,日军增援部队抵达娘子关一带,随即以强大火力对中国守军阵地展开全线进攻,中国虽顽强抗击,但因连日血战,部队减员过重,致使防线多处被日军突破。10月26日,日军攻占娘子关。
中国军队撤退
忻口战场上,为了阻敌前进,中国军队不断向中央地区增兵。10月20日,中国军队第38军第529旅在中央地区投入战斗。第二日,卫立煌又令陈铁所部第85师由左翼增援中央地区。日军在中国军队阻击下,未能取得进展,由于淞沪战场上的压力,日军第5师团所部第9旅团第41联队2000余人组成国崎支队,调往淞沪战场。由于兵力不足,板垣征四郎不断向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求援。22日,日军支援部队萱岛支队2000余人抵达忻口前线。日军随即在10月24日发起大规模进攻,双方激战数日,中国守军第85师伤亡殆尽,日军突破几道缺口。10月27日,日军将在平津地区的第109师团第136联队一个大队支援第5师团,两天后又将该联队的另一个大队及独立混成第1旅团的机械化步兵联队划归第5师团;此外,日军第11师团第71联队也加入忻口作战。
10月29日,日军再次向中国军队发起全线进攻。日军新增精锐第11师团第71联队2000人向左翼朦腾村猛扑,中国军队奋勇抵抗,都83师伤亡殆尽。10月30日到31日,双方继续对峙,日军进攻仍然没有取得进展。然而由于娘子关失守,太原市东南门户洞开,日军迅速兵分两路,继续向西进攻,中国军队很难再组织大规模防御。10月30日,日军占领阳泉市、平定县后沿正太路及其南侧大道向太原、榆次区继续进犯。忻口、太原随即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阎锡山为集中兵力固守太原,在11月1日命令忻口地区的中国守军全线撤退。11月2日,卫立煌下令撤退,忻口地区前线各部队遵照卫立煌命令,在当天下午脱离阵地,有序转移到太原地区布防,忻口战役结束。
结果与后续
伤亡结果
忻口战役中国军队投入兵力约18.5万人,伤亡超过10万人;日军投入兵力约3.6万人,伤亡2万余人,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遭受重创。
战争后续
忻口战役中国守军主动撤退,紧急转移到太原市布防。11月3日,阎锡山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制定太原作战计划。次日 ,傅作义所部第35军进入太原城内,卫立煌也将阵地转移到太原北郊。日军逼近石岭关,从晋东方面撤退的中国军队,除了少部分到达太原附近之外,其余遭到日军阻击后向榆次区西南撤退。在太原城廓及城郊作战的中国军队,实际只有7个师。11月7日,日军东、北两路在太原附近会合,随即对太原发起猛攻。在日军飞机、火炮的轰炸下,中国守军伤亡惨重。8日早晨,日军飞机轮番轰炸太原城,城垣被炸开缺口十余处,日军冲入城内,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巷战,最终因伤亡过大而不敌。傅作义率部突围,日军攻陷太原市。
影响与评价
中国军队在忻口战役中,有效分散了日军兵力,牵制日军有生力量,歼灭日军2万余人,重创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为中国军队主力实施战略转移,部署太原地区的作战争取了时间。但在战略上忻口战役并未成功阻止日军进攻太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二战区判断失误,未能在太原以东对日军组织有效阻击,导致日军攻占娘子关,推进到阳泉市,威胁太原、忻口。忻口战役之后,日军大举进攻太原腹地,并在11月8日攻陷太原。
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协同作战,国共两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密切协作,中国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正面战场,八路军在敌后游击战场对正面战场形成有效支撑。国共两党从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到战斗配合等方面,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同时也让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得到有效拓展和加深,八路军逐渐成为山西抗战的主导力量,与之共同作战的国民党部队也对八路军牵制日军主力、支援正面战场的行动给予充分肯定。八路军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忻口战役取得的战果,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跟,激起山西省、华北乃至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决心。
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在当年撰写的《山西抗战回忆》一文中,曾高度评价了忻口战役的功绩。他说:“敌曾以全力猛攻忻口,遭受了忻口抗战部队的猛烈袭击。忻口战役是华北抗战中最激烈的战役,郝、刘两将军在前线同时作了壮烈的牺牲,卫立煌将军指挥下的全线部队,虽遭受了重大伤亡,毫未动摇;许多忠勇将士的英勇奋斗,是值得每个同胞永远纪念的。”而关于国共双方在忻口战场上的配合作战,朱德为此曾总结说:“对于我扼守要点的正规军,游击战争可以相当截断敌人的后方运输、弹药、粮秣的有生力量的补充,袭击其兵站等,使敌人的机械化兵种减少威力,后方的死伤与损失甚至超过前方,后方维持交通的兵力等于前方作战的兵力,陷敌于进退维谷、异常困难的境地。忻口战役便是这种配合的例证之一。”
作战序列
日方军队
中方军队
后世纪念
忻口战役遗址
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忻府区高城乡忻口村红崖湾处。遗址分布面积50万平方米,现存与日军八点时修筑的窑洞50孔。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红公文化遗址。
忻口战役南怀化保卫战英灵纪念碑
忻口战役南怀化保卫战英灵纪念碑,是2012年秋王新文题写。纪念碑四周列有六通较小的纪念碑,上面镌刻了忻口战役中南怀化争夺战简介、忻口战役河南保卫战的英雄事迹、河南村日军大屠杀遗址赋等内容。
忻口战役烈士纪念碑
忻口战役烈士纪念碑,是由王玮珍2013年题写,纪念碑背后有原平市王家庄乡人民政府撰写的忻口战役简介。在忻口战役204高地遗址上设有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上将抗日战争殉国处纪念碑,设立于2015年,落款为抗日战争老兵陆军一级上将郝柏村。
忻口战役纪念墙
忻口战役纪念墙位于忻州市忻口村东108国道旁,纪念墙南北座向,墙体高4米、宽12.4米。墙顶有三位高4米的抗战将士群雕,神态各异,中间指挥官手持望远镜目视前方,北侧战士左手握大刀,右手持手榴弹,南侧战士双手握机关枪。墙体正面镌刻有宽9米,高2米之浮雕,展示了22个英雄在忻口战役中的不同战斗状态,浮雕上方为“忻口抗战纪念墙”7 个大字。墙体西侧为“忻口战役阵亡将士名录”,墙体东侧刻有忻县第六届政协委员李良和的《中日忻口大战杂咏》诗词二首,墙体基座高1米、长15.4米、宽12米之平台,平台下方有60台阶,意为忻口战役60周年建。
参考资料
原平市王家庄乡南怀化村红色田园旅游项目.忻州市人民政府.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