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蒿(拉丁学名:Seriphidium cinum),别名山道尼格、山道年蒿、希那,是菊科绢蒿属的植物。蛔蒿在古希腊时期以治疗肠内寄生昆虫而广为人知,其有效成分山道年于1830年首次分离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山道年”是一种专治蛔虫病的药品名称,即宝塔糖。蛔蒿原产苏联中亚南部地区,中国新疆及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部分地区有引种栽培。其适于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质土或沙质灰壤土上生长。
蛔蒿是多年生草本。主根细或略粗,木质,垂直;根状茎短,具多年生木质的营养枝,营养枝灰褐色,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茎数枚或多枚,细、直立或下部稍弯曲。叶初时被灰白色短柔毛,后无毛,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上部叶与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狭线形。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无梗,花冠管状,黄色,檐部红色,花药线形,先端氧化镁线状披针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稍叉开,具疣点及睫毛。瘦果卵形,稍扁。花果期为8-10月。
蛔蒿全草含粗毛豚草素、槲皮素、芦丁、咖啡酸等。蛔蒿的花蕾具有药用价值,其味苦、辛,性平,具有驱虫的功效,主治蛔虫病、蛲虫病。肝、肾病和急性胃肠炎患者忌用,妊娠期妇女慎用,蛔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干花枝使用时,可用蜂蜜与之混合来掩盖其苦味。
历史
蛔蒿在古希腊时期以治疗肠内寄生昆虫而广为人知,其有效成分山道年于1830年首次分离出来。
“山道年”是拉丁文“santoninum”的中文音译,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山道年”在中国既是一种专治蛔虫的药品名称,又是一种商标名称,即宝塔糖。
1951年之前,中国生产宝塔糖的原料全部从前苏联进口。1952年,作为前苏联的援华项目之一,苏联赠送了中国20克蛔蒿的种子。这20克种子被平均分成了四份,由国家农业部、国家化工部、国家卫生部、国家公安部联合发文决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最后在公安人员的护送下,每份5克的种子分别被送到了呼和浩特市、大同、西安市、潍坊市四个国营农场试种。1954年,山东潍坊国营农场试种蛔蒿成功,这也是唯一试种成功的农场。为了保密起见,潍坊种植的蛔蒿对外统一称为“一号除虫菊”。在此以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派出多名药用植物专家到潍坊农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究。随着潍坊农场种植蛔蒿面积的不断扩大,中国不仅彻底结束了进口“山道年”的历史,而且还有盈余供出口使用。
1960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确保粮食的产量,潍坊农场蛔蒿的种植面积由8000多亩下降到500亩。而当时提取山道年的设备也是从苏联引进,由于原料种植太少,药厂拒绝收购蛔蒿,药材公司只能用麻袋装好蛔蒿后露天存放,使2000多公斤的蛔蒿全部烂掉。1962年,山东药品工厂在生产驱蛔糖浆过程中,采用了直火加热、铁锅煎煮浓缩的土工艺,生产了100毫升的“山道年”驱蛔糖浆14万瓶。因使用了未经提炼的从古巴进口的红砂糖,装驱蛔糖浆的瓶子因封口不严密,致使大半“山道年”驱蛔糖浆发酵发霉,从而使3500公斤蛔蒿原料全部报废。1964年,潍坊农场遇上了连续40天的阴雨连绵天气,成片的蛔蒿因水涝而绝产。但是,潍坊农场一位同志利用密闭低温贮藏的土办法,在一口深井内保存了三瓶种子,于1964年取出,发现有两瓶蛔蒿种子是活的。
1965年,经过批准,潍坊农场将蛔蒿种植推广到潍县、安丘市两个县的部分农村生产队。蛔蒿种植开始有步骤地、较大面积地推广种植。到1976年之后,昌潍地区种植蛔蒿的土地面积达到18000多亩,随后的几年,蛔蒿的种植面积持续上涨,山东省省内制药企业纷纷生产“宝塔糖”驱蛔药,驱蛔药市场一度饱和。
1979年,昌潍地区寿光市、安丘两县的药材公司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同时开展了蛔虫普治工作,以在校学生为重点,全民服用宝塔糖驱蛔药,第一次集中服药与第二次集中服药分别达到40万人和30万人,服药效果显著,群众反映良好。据此,山东省卫生厅以及山东省医药管理局向全省各地发出通知,随后,国家卫生部以及国家医药管理局向全国发出通知,全民服用宝塔糖。至此,在中国蛔虫病的治疗与预防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1982年9月,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对包括宝塔糖驱蛔药在内的127种药品与剂型予以淘汰。而昌潍地区由于宝塔糖库存积压,也终止了蛔蒿种植和生产。为了让原料蛔蒿不绝种,药材公司的同志将一些蛔蒿种子装入大瓶子里,置入深井进行保存,但是这种贮藏的土办法只能短时期有作用。1985年,中国各地又开始求购驱蛔药提取原料蛔蒿。但是,不仅在山东省,在整个中国,蛔蒿已经绝种。
自1985年以后,中国市面上再出现的宝塔糖实际是另一种物质,区别于以前的植物制品,它是一种以糖磷酸哌嗪为主要成分的化学制品,而为了看上去和以前一样,又添加了蔗糖、色素柠檬黄、明胶、香精等物质,服用后副作用较大,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形态特征
蛔蒿是多年生草本。主根细或略粗,木质,垂直;根状茎短,具多年生木质的营养枝,营养枝灰褐色,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茎数枚或多枚,细、直立或下部稍弯曲,高20-40(-70)厘米,具纵棱,下半部褐色,有光泽,上半部灰绿色;中部或下部开始分枝,枝细,斜向上;茎、枝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光滑。
蛔蒿叶初时被灰白色短柔毛,后无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6厘米,宽1.5-4.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小裂片狭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具短尖头,有时基部小裂片再分裂出1-2枚小裂片,叶柄长2-4厘米,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有羽状全裂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狭线形。
蛔蒿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无梗,直径2毫米,在小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而紧密的复总状花序;总苞片4-5层,外层总苞片小,卵形,背面绿色,近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无毛,边宽膜质或近半膜质;两性花3-5朵,花冠管状,黄色,檐部红色,花药线形,先端氧化镁线状披针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稍叉开,具疣点及睫毛。
蛔蒿瘦果卵形,稍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蛔蒿原产苏联中亚南部地区,中国新疆及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部分地区有引种栽培。
栖息环境
蛔蒿适于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质土或沙质灰壤土上生长。
生活习性
蛔蒿的抗寒力较强,在中国北方地区基部覆土可以安全越冬。其花果期为8-10月。
繁殖方式
蛔蒿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在大面积生产时多采用有性繁殖,而有性繁殖又多直播或育苗移栽。中国四川省多采用直播。选土层深厚、肥沃、便于排灌的沙壤土,以中性至微碱性为宜。播前深翻土地,施入有机肥每亩2,500kg,耙细整平,按1.3米开厢。然后将种子用温水(40°C)浸种2~6小时或10%大蒜水浸种4~6小时。播时用细砂搓去种籽粘液与草木灰、细土混匀。播种时间冬播与春播均可,以春播较好。4月上旬在整好的厢上按行窝距33.0x45.0cm挖窝,每亩用种子50~75g,播后薄盖一层细土,育苗移栽者,用撒播,每亩用种子100~150g。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主要用种子繁殖,分直播和育苗两种。直播可采用冬播和春播。冬播在北方于10月未封冻前播种;春播在刚化冻时播种。条播行距48~60cm,覆土1cm,每1hm2播种量450~540g。育苗可于冬末或早春2~3月播种,播种前先浇1次透水,待水渗下后,可立即开沟条播,行距17~20cm,覆细土1cm,以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待苗高6~10cm时即可移栽。移栽一般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按行距60cm、株距50cm定植。
田间管理:直播的在苗高7~10cm时,按株距33cm留苗1~3株、并及时除草松土,苗高30cm左右时,每1hm2可施过磷酸钙150kg,硫酸铵150kg,沟施,注意勿撒在苗上,以免烧苗。苗期及孕蕾期要注意浇水。进入雨季后需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蛔蒿在6~8月有锈病发生,可见到叶片上散生铁锈色的病斑。发生时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喷射,7~10天一次,连续三次,也可用1:500倍代森锌和退菌特混合喷射。在高温多湿和排水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根腐病,可见根或根状茎表皮撕裂腐烂成丝状脱落,使新芽枯萎,逐渐至全株死亡。发生时拔除中心病株,并用生石灰作土壤消毒,或用50%多菌灵1000倍灌根,忌连作,与玉米、番薯、小麦轮作为好。蛔蒿夜蛾的美国白灯蛾危害嫩梢、叶及花蕾。可用磷胺1,500倍或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其虫害还有叶螨科,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成分
蛔蒿全草含粗毛豚草素、槲皮素、芦丁、咖啡酸、花含α-山道年1%~3.5%、苦艾素及芳香油1%~3%[油中主要为1,8-按叶素(1,8-cineole)]等。叶中也含少量的α-山道年。蛔蒿中还分离到β-山道年(β-santonin),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甙,及其他的甙元。
药用价值
蛔蒿的花蕾具有药用价值,其味苦、辛,性平,具有驱虫的功效,主治蛔虫病,蛲虫病。蛔蒿还具有滋补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干花枝使用时,可用蜂蜜与之混合来掩盖其苦味。肝、肾病和急性胃肠炎患者忌用。妊娠期妇女慎用。蛔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蛔虫病的克星是“山道年”。从蛔蒿中提取的纯净“山道年”外观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的粉末状物质,制造为成品后的驱蛔药剂一开始为片剂。后来,根据蛔虫病在儿童少年中高发的特点,为了让小孩愉快地服药,药厂将片剂改进,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糖后,制造为淡黄色、粉红色圆锥体的宝塔形状。于是,人们便将这种驱蛔药称为宝塔糖。
参考资料
蛔蒿.物种2000官网.2025-07-25
蛔蒿.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7-25
Artemisia cina.science.2025-07-29
蛔蒿.植物智.2025-07-25
蛔蒿.中国植物志.2025-07-25
蛔蒿.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2025-07-25
每日学一药——山道年蒿.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