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思诹(1036年—1115年),高丽王朝中期的杰出大臣,字嘉言,初名思顺,后受国王恩赐更名为思诹,出生于海州。他出身于显赫的家族,是守太师、中书令崔冲的孙子,守司空、尚书左仆射崔惟吉的儿子。崔思诹在政治舞台上历经唐文宗、李诵、李忱、献宗、肃宗五代十国国王的统治,尤其在肃宗时期备受器重。
崔思诹的职业生涯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智慧,官至门下侍中,成为国家的重要决策者之一。在肃宗晚年,他选择退休,将政治舞台让给了后起之秀。然而,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在王俣时期,崔思诹的声望和地位达到了顶峰。他被授予守太师、中书令的高位,并被封为大宁郡开国侯,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极高赞誉。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崔思诹去世后,被赐予了“忠景”的谥号,这是对他忠诚和贡献的肯定。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至今。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忠诚的臣子,崔思诹在高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和尊重,也为高丽王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崔思诹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遍读经史子集,深受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凭借家族的声望和自身的才华,他通过门荫制度顺利进入官场。在清宁九年(1063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以乙科及第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
王徽对崔思诹的才华早有耳闻,得知他是崔冲之孙,更是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唐文宗亲自召见崔思诹,让他在内侍省任职。经过与崔思诹的对话,文宗发现他果然博学多闻,见解独到,不同凡响,心中十分高兴。
在文宗的赏识下,崔思诹的仕途一帆风顺。十年后,他成为了词臣,长期兼任知制诰一职,负责起草朝廷的重要文书。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为高丽的繁荣稳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宦海沉浮
在高丽宣宗时期,崔思诹的仕途继续稳步上升。他历任殿中少监,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并展现了出色的行政能力。随后,他又被任命为知尚书户部事,负责国家的财政和户籍管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崔思诹的才华和勤奋得到了宣宗的认可,他又被任命为西京副留守,负责西京(今朝鲜平壤)的防御和治理。此外,他还担任了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百官,维护朝廷的清明节和公正。
高丽献宗即位后,对崔思诹的才能和忠诚更是赞赏有加。大安十年(1094年)六月十五日,献宗任命崔思诹为同知中枢院事、左散骑常侍。这些职位不仅彰显了崔思诹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献宗对他深厚的信任和倚重。崔思诹在这些职位上继续发挥他的才智和勤奋,为高丽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寿昌元年(1095年)七月,高丽王朝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鸡林公王熙(即后来的高丽肃宗)成功地平息了李资义之乱,从而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掌握了实权。在这次政变后,王熙对崔思诹的才能和忠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国家栋梁之才。
因此,在王熙掌权仅一个月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提拔崔思诹为吏部尚书,负责国家的官吏选拔和任免,这是朝廷中极其重要的职位。同时,他还让崔思诹兼任知枢密院事,这意味着崔思诹将直接参与国家机密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即位两个月后,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仍兼吏部尚书。
寿昌三年(1097年)三月初九日,崔思诹的仕途再次迎来重大晋升,他被升任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刑部事,并兼任西京留守使,这一任命标志着他正式成为高丽的宰相,身居国家权力的核心。
翌年,即寿昌四年(1098年),崔思诹的职位和荣誉再次得到提升,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进一步彰显了他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
到了寿昌六年(1100年)三月二十六日,崔思诹再次升职,被提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这是朝廷中更为显赫的职位,他继续为高丽王朝的繁荣稳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乾统三年(1103年)二月十二日,崔思诹的职位再次发生变动,他被加封为守太尉、判吏部事。同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因在处置大将军高文盖、张洪占、李弓济等人谋反案中表现出色,立下大功,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首相),并被赐予辅正功臣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他忠诚和贡献的最高褒奖。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崔思诹的身体状况逐渐不如以前。乾统四年(1104年)十二月初三日,他已经被加封为守太保,此时已年届七十,达到了当时官员致仕的年纪。因此,他屡次向肃宗请求致仕,希望能够安享晚年。然而,肃宗对崔思诹的才能和忠诚十分看重,不忍让他离去,便表示:“卿若固退,谁与共政?朕优贤重老,不忍从也。”但在崔思诹的反复恳求下,肃宗最终不得已应允了他的请求。崔思诹的离职,让高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支柱,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将永远被铭记。
晚年去世
天庆二年(1112年)十二月十八日,高丽睿宗对崔思诹的功绩和贡献再次表示肯定,特加封他为守太师、中书令的官衔,尽管此时崔思诹已经致仕,但他对国家的贡献依然被铭记。李旦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崔思诹个人的极高赞誉,也体现了他对崔思诹在朝中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认可。
天庆四年(1114年),崔思诹的外孙女(顺德王后)被册封为王妃,这一殊荣不仅让崔家族荣耀倍增,也进一步巩固了崔思诹在朝廷中的地位。为了表达对崔思诹的感激和敬意,睿宗再次推恩加封他为推诚奉国功臣、大宁郡开国侯,并赐予他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五百户的殊荣。这些封赏不仅体现了睿宗对崔思诹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他对崔家族忠诚和贡献的认可。
然而,就在天庆五年(1115年)二月十八日,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深受朝野敬重的崔思诹不幸去世,享年八十岁。当时,李旦正在重光殿出席盛大的燃灯会,听闻这一噩耗后,他立刻罢宴,辍朝三日以示哀悼。为了表达对崔思诹的缅怀和敬意,睿宗赐给他“忠景”的谥号,并将他配享于肃宗庙庭,让他的灵魂永远守护着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崔思诹的离世对于高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历史评价
魏继廷:崔公在官,吾辈仰如山斗,军国大事,一听其议。
《高丽史》:思诹勤谨公廉,不以门地骄人,立朝四十余年,无少过失。为相,论议务存大体,不敢轻改旧章。门人子弟有来谒者,常训以事君之道,言不及私。虽谢事家居,忧国之心,终始不衰。
轶事典故
大安八年(1092年)秋,辽使王鼎来高丽祝贺王运生辰。 崔思诹被任命为馆伴,听说王鼎每晚独自撰文,便用计窃取了王鼎所撰的文章,都是写给耶律洪基的谏疏,“极言辽太平日久、武备不修”,又谈到当时的宋夏关系。崔思诹将这些入手情报上奏高丽宣宗,宣宗大喜,亲笔下诏褒奖其外交才能。
人际关系
母亲:朴氏(封大原郡大夫人)
妻子:李姓(封庆原郡大夫人)
儿子:崔源、崔溱
女儿:分别嫁宋琰、李资谦、文公美、柳仁著
主要作品
崔思诹曾作《训俭文》以教育子孙,但除了“吾祖令公常用木器”八字外,其内容失传。
参考资料
人物碑文介绍.韩国文化百科全书.2024-06-21
《高丽史》卷九十六,列传第九,《诸臣传·崔思诹》.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2024-06-21
崔思诹墓志铭.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世家第十《献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世家第十,《献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一,世家第十一,《肃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一,世家第十一,《肃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一,世家第十一,《肃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一,世家第十一,《肃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二,世家第十二,《肃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二,世家第十二,《肃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고려시대 사료 DB.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二,世家第十二,《肃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024-06-21
《高丽史》卷十,世家第十,《宣宗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고려시대 사료 DB.2024-06-21
崔滋:《补闲集》卷上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고려시대 사료 DB.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