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大枢,字用环,一字元宰,号澹园,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殁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享年68岁,广东肇庆府高明县(今广东高明区)阮埇村人。明万历元年(1573) ,与弟大相举于乡,曾任安远县县令,后转任岳州通判,廉洁不扰民,饷银不多一钱,数月后卒于官。嗜学博古,性喜山水,多题咏,著有《振雅堂》《廉江稿》《岳阳稿》等作品。
人物生平
区大枢是区益第二子,在区日琳的孙辈中排行第四,故区大相称之为“四兄”。按家谱记载,区大枢,字用环,号澹园,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殁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享年68岁,两年后其弟区大相也相继去世。崇祯《肇庆府志》卷22《人物传》记载:大枢嗜学,博通古今,早举孝廉,谒边得郡丞,不就。赵兰溪作相,辟阁中书,亦不屑也。晚年令安远县,剔蠹爱民,养恬守洁。转岳停督饷,九永清净不扰,一如安远,数月卒于官。故里所携,囊不赢一钱。性喜佳山水,两附叔弟大相使车,多题咏,有振雅堂廉江岳阳稿若干篇,列《岭南文献》。
兄弟联璧
区大枢自幼便酷爱读书,是一位博通古今的人才。万历元年(1573)癸酉科乡试中,区大枢以第三十名的成绩和三弟区大相一起考中举人。当时的分巡岭西道按察司金事李材专门为他们兄弟两人修建“联璧”牌坊以示褒奖。区大枢考取举人后,曾参加过吏部的銓选,被委任以“郡丞”之职。但实际上明代并没有郡丞一职,之所以这么记载估计是《肇庆府志》中一种美化的记述手法。所以猜测可能区大枢当时被授予的是某县的县丞一职,是县里的鸡公车。但他没有接受这个任命。赵志皋在任内阁首辅这段期间,曾想要聘请区大枢做他的内阁中书,也就是缮写诏敕文书之类的低级官员,但区大枢没有接受。万历元年(1573),区大枢和弟弟区大相同时考中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时兄弟三人应该一同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但最终区大相和区大伦考中,区大枢落榜。进士未中后区大枢决定先返回家乡。
致力科场
为了参加又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进士科考试,区大枢在家乡待的时间并不长,在春闱考试前的冬季,区大枢再次来到京城。只可惜在万历二十年(1592)的壬辰科进士考试中,区大枢再次与高中进士擦肩而过。这次失败之后,区大枢决定暂居京城,为之后的科举应试创造良好的条件。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区大枢一边应考,一边陪伴在三弟区大相的身边,兄弟两人留下大量相互唱和的诗篇。
弃考为官
区大枢自万历元年(1573)与弟弟区大相同时中举后,虽然一直积极备战进士考试,但三十多年来都没能够成功,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他才不得已以举人的身份出任江西省安远县知县,走上与父亲一样的为官之路。这时的区氏三兄弟,区大相已经离开京城的权力核心,被贬滁州市且疾病缠身;区大伦也早因抗颜上疏而被罢官返乡。两位弟弟都已经仕进无望,此时只剩下区大枢还未曾做官,尚有为区氏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为父亲区益能够平反而奔波的希望。所以万历三十五年(1607),已经61岁的区大枢接受了吏部任命,出任江西安远县知县。区大枢赴任后勤政爱民,剔除积弊,廉洁恬静,并改向重修了安远县学。同治《安远县志》记载他“诚心质行,造士爱民,改学修城,兴利除害,升岳州通判,民有遗思焉。”他就任的当年便主持重修了安远县儒学,写下《安远县新修儒学告成恭纪》十一首:
区大枢在江西安远任知县三年,明廷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九月十一日时给他颁下奖励诏书,对区大枢在安远县任职期间的作为进行了总结和表彰,授予他正七品的文林郎品阶,区大枢的妻子何氏被封为孺人。此后,区大枢因考核成绩优异而被升任“岳伡督饷”,也就是湖广省岳州府通判,这是岳州知府的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分掌粮运、水利、江海防务等事,为正六品。区大枢当时负责湖南九永府,在他的管理之下,老百姓安居如常,贏得各方的好评。数月后卒于官,故里所携囊不赢一钱,钦差巡按御史张守约在区家聂氏宗祠门前为岳州通判区大枢竖立起“德沛熊轼”的牌坊。万历四十一年(1613),区大枢死于任上,享年67岁,虚岁68岁。
作品与影响
区大枢博学古今,一生中喜爱山水,多所题咏,曾经和弟弟区大相一起,两次借出使之机游历路途中的山水风景。区大枢以律诗见长,著有《振雅堂廉江岳阳稿》,明代张邦翼编纂的《岭南文献》中对其有所记载。虽然区大枢著有《振雅堂廉江岳阳稿》,但如今该书仅存书名,书稿可能已经亡佚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区大枢留下的诗作并不多,零星见于《肇庆府志》和《高明县志》的《艺文志》中,在家谱中也录有一些,共存诗八十余首,比较著名的有《塞下曲》系列。
区大枢擅长五言律诗的写作,如其:
也有反映援朝战争的诗作,史籍记载:“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大枢此诗,婉而讽,颇得风人之旨。
其他作品包括:
亲属成员
区大枢的父亲是区益长,母亲是李姓,兄长是区大标,弟弟是区大相和区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