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凤首壶,唐代三彩器,1959年于未央区三桥蔺家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三彩凤首壶高32.5厘米,最大腹径13.5厘米。三彩凤首壶呈小口细颈,扁圆腹,平底,喇叭形高足,单把。壶腹部为合模制成,两侧有浮雕状模印纹饰,中央装饰有忍冬花纹和海石榴纹,正中一面有一只浮雕凤鸟,凤鸟周围饰以祥云图案,另一面为骑马狩猎图像。壶面施、绿、蓝、白多种色,色彩鲜艳,精致美观。

三彩凤首壶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见的一种器形,受胡瓶影响,不仅吸收了萨珊王朝梨形银壶造型的特点,还继承了中国传统制造工艺,是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文化遗产。三彩凤首壶腹部浑圆饱满,精致美观,体现了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基本情况

外观

三彩凤首壶高32.5厘米,最大腹径13.5厘米。

三彩凤首壶呈小口细颈,扁圆腹,平底,喇叭形高足,单把。口颈相交处被塑造成高耸的凤首,凤眼圆睁,注视前方。凤嘴前身内勾,嘴喙有力,口衔宝珠,珠上有流孔。凤冠羽毛卷曲,长伸至腹为柄,椭圆形的壶柄呈如意型,把手上端直接安在壶的口沿处。壶腹部为合模制成,两侧有浮雕状模印纹饰,中央分别装饰浮雕的忍冬花纹和海石榴。正中一面为浮雕的凤鸟展翅站立于花叶之上,单脚抬起,姿态曼妙,凤鸟周围还有祥云图案作为衬托,另一面为骑马狩猎图像。壶面施赭、绿、蓝、白多种色釉。此壶色泽鲜艳,纹饰生动,造型奇特,光泽晶莹,虽在地下埋藏千年之久,颜色依然如新。

三彩凤首壶结合了外国银壶和中国龙凤文化,吸收了萨珊王朝梨形银壶造型特点,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制造工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用途

三彩凤首壶是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商品,属于古人的饮食器具。

相关工艺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釉陶器,其釉料中加入了铜氧化物类、氧化铁类矿粉石以及铁和锰、钴氧化物等,釉中含的铅增添了釉面的光亮程度,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从而令呈色的金属元素浸润流动,形成釉彩淋漓酣畅的效果,为了强调色彩的繁富,有时还会再器物上描金,因器表的颜色以绿、黄、褐居多,故而得名唐三彩。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第一次是素烧,温度在1150℃左右,陶胚烧成后再上彩进行釉烧,温度约900℃。三彩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以下五类:社会用具、社会各阶级人物形象、动物、儿童玩具、建筑模型。唐三彩多为明器,随葬用品,被普遍用于贵族官吏墓中。

制造工艺

三彩凤首壶采用了二次烧成法,第一次是素烧,温度在1150℃左右,陶胚烧成后再上彩进行釉烧,温度约900℃,除此之外,三彩凤首壶还借鉴了西亚胡瓶的部分装饰技法和造型,很好地融合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出土发掘

三彩凤首壶于1959年在未央区三桥蔺家村出土。

相关研究

历史由来

历史背景

唐代丝绸之路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促进了欧亚各国之间的文化方面的交流,一些阿拉伯帝国波斯和中亚西亚的商人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异域物产、文明传入中国。胡瓶为代表的金银制酒具造型典雅美观,唐代饮酒之风盛行,精美的胡瓶由此成为了唐代社会追捧的工艺产品。金银制酒具昂贵,普通民众没有消费能力,工匠便利用陶瓷仿制出了凤首壶。

器型研究

凤首壶又叫凤头壶,是壶的一种口盖或口沿处以凤首形象装饰或形似凤首的新器型,借鉴了胡瓶的器型,多为瓷器、金银器以及三彩器,流行于隋唐时期,唐代以后凤首壶基本消失,元代偶有出现。唐代凤首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口颈间饰凤首”,另一种是壶盖与壶口瀑布盖合形成的完整的凤首,前者均为三彩釉陶,后者多为青白瓷。三彩凤首壶是唐代出现的新样式,一般作小口,长颈,扁圆腹,平底,单把,腹部两侧有浮雕状的模印纹饰,施蓝、绿、黄、白釉。外来文化的传入,给唐代瓷器赋予了新的时代风格,唐三彩就反映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过程。对三彩器皿影响最大的是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属工艺,三彩凤首壶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制造工艺的基础之上,吸收了萨珊王朝梨形银壶造型特点的文化交流产物,不失中国特色,又具异域风情。

纹饰含义

凤纹

三彩凤首壶上的“凤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关于凤这一艺术形象的起源,普遍认为源自最早的图腾崇拜,是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凤也称不死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被视作祥瑞。凤是一种臆造的动物,神话传说形容凤为“八似之物”,首似锦鸡,嘴似鹦鹉,脖似蛇颈,身似鸳鸯,翅似大鹏鸟,足似丹顶鹤,毛似孔雀,冠似如意。凤纹的造型在唐朝呈现出繁复华丽的样式,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把周代纹样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融为一体,使凤纹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凤纹从出现开始,就被视作火和吉祥的象征。在原始社会中,凤纹是意向化的神物,具有宗教色彩,随朝代的更迭与社会的进步,凤纹浓缩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礼仪,具有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凤被喻为皇后,象征高贵、庄严;在封建社会的民间,凤是纯洁、幸福和爱情的象征。在佛教,凤纹常与莲花、忍冬相结合。三彩凤首壶以凤鸟作装饰,体现了唐代的社会习尚和审美观念。

祥云纹

祥云是中国传统的图案之一,形象丰富生动,具有中国的意境美。祥云常随着神仙、神禽、宝物等一起出现,呈现出烟雾缭绕的神幻景象。古人凭云色察凶吉,五彩缤纷为祥云,黑云翻滚为恶云。云纹的装饰形象有行云、朵云、层云、片云、团云、云海、气云等,在装饰意义表现上常以祥云为主。三彩凤首壶以祥云作装饰,寓意吉祥。

忍冬纹

忍冬纹是古代纹样的一种,也是陶器和瓷器的装饰纹样之一,有吉祥的寓意,常被用作器物纹饰。关于忍冬纹的起源,有以下说法:忍冬纹源于中国汉朝的卷云纹;忍冬纹源于希腊的莨苕叶纹,跟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忍冬纹是对自然植物湘蕾金银花的概括表现;忍冬纹源自古埃及,后经地中海向东西方广泛传播,再传至西亚、印度,继而再由印度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忍冬纹多表现“为S”形结构,忍冬纹造型分为侧面造型和正面造型。侧面忍冬纹叶瓣为三片至五片不等;正面忍冬纹的叶片分为左右两组,与忍冬的花朵较为相近,并以中心呈轴对称,两组叶片中间饰一短菱形。忍冬是金银花,耐寒、耐寒、耐盐碱,生命力很强。关于忍冬纹是什么这个问题,一部分学者认为忍冬纹就是湘蕾金银花,而诸葛铠在《“忍冬纹”与“生命之树”》一文中提出,“忍冬纹应是一种树叶纹路,象征生命之树,在佛教中象征‘天界’和‘净土’,还可能与‘厌火’的水生植物混为一体;隋唐的忍冬纹则演变为丰富多样的卷草纹。”三彩凤首壶以忍冬纹作装饰,寓意吉祥、长寿。

海石榴纹

海石榴纹是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海石榴”是由忍冬叶饰组合、变形而成的复合型石榴纹样,由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石榴多子,在民间被视为祥瑞之果,安石榴是西域植物,常被归为名贵的观赏植物。三彩凤首壶以海石榴纹作装饰,寓意吉祥,多子,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相关文物

与三彩凤首壶是同类器物的文物还有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唐三彩凤首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彩凤首壶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釉凤首龙柄壶等。

唐三彩凤首壶高32厘米,腹围40厘米,1965年洛阳市东郊塔湾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件唐三彩凤首壶,壶身修长,椭圆形口,颈上部塑一凤首,高耸的凤冠壶口瀑布。壶腹呈椭圆形,下有喇叭形高足。肩腹与凤首部分有一如意形粗柄。壶腹两面纹饰不同,除浮雕忍冬和海石榴外,一面是凤鸟纹,一面是狩猎纹,新颖而华丽。遍身施赭、绿、蓝、白等釉色。

三彩凤首壶高33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10.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三彩凤首壶,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底足无釉。一侧置曲柄。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塑贴装饰技法,一面为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为飞翔的凤鸟图,底足无釉。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青釉凤首龙柄壶,凤首壶胎体厚重,釉色青绿匀净,其造型较为挺拔,壶口瀑布、颈部和高圈足上各饰有一圈联珠纹,壶腹上部装饰一圈萨珊徽章式纹样,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

馆藏与展览

三彩凤首壶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2023年11月,三彩凤首壶亮相于西安博物院举办的“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

文物价值

三彩凤首壶造型美观,具有装饰效果,又有观赏价值,融合了中西文化的优秀特点,既具中国传统之美,又具异域色彩,是古“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繁荣景象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一个象征,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三彩凤首壶是外来文化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品,体现了唐代陶艺匠人的创新性,也是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有力例证。三彩凤首壶展现了盛唐的繁荣与唐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西安博物院.三彩凤首壶.2023-11-29

聆听历史|彩凤飞上胡瓶首——三彩凤首壶.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11-29

..2023-11-30

聆听历史|彩凤飞上胡瓶首——三彩凤首壶.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1

唐三彩凤首壶.河南博物院.2023-12-01

三彩凤首壶.故宫博物院.2023-12-01

青釉凤首龙柄壶.故宫博物院.2023-12-01

11月博物馆| 长安有故里 丝路少年大唐行.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