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计划大纲》是日本指导防卫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通常以10年为期限,规划日本防卫能力应有的状态和应保持的水平,是日本长期防卫政策的基本方针,是日本国防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决定了日本军队和国防政策的现状和走向。
1976年以来,《防卫计划大纲》已制定6次,在2022年更名为《国家防卫战略》。
历史背景
日本军队称自卫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扶植下重建和发展起来的。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发展军事力量。同年,日本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称保全队。
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
1954年新建航空自卫队,7月颁布《防卫厅设定法》和《自卫队法》,将保全队、海上警备队分别改称为陆上自卫队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将陆、海、空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并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
1976年日本制订《防卫计划大纲》,提出防卫总体构想和扩军方针:保持均衡发展的防卫态势,坚持重视质量的建军原则,使之能独立应付有限的小规模战争。从此,日本以法律的条文的方式规定了其防卫的基本政策,为国防、军队和外交等提供依据。
2004年12月日本出台新防卫计画大纲,明确提出将国际贡献与本土防卫并列为自卫队的主体任务。从此日本自卫队开始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军队活动,如维和行动等。
2009年10月16日,日本政府召开由相关阁僚出席的阁僚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原计划于年底前完成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制定期限延长一年,至2010年底。
2010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确定了作为调整防卫力量依据的新版《防卫计划大纲》。
基本政策和原则
基本政策
1、在和平宪法下,实行专守防卫;坚持日美安保体制;
2、确保文官统治;
3、遵守无核三原则;有节制地增强防卫力量。
基本原则
“无核三原则”:指“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这三项原则最早于1967年12月由当时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在国会答辩中提出,日本国会1971年通过决议将其定为日本的国策)。
历史修改
日本的《防卫计划大纲》问世于1976年,其时正是冷战的巅峰时期,当时日本面临着苏联的巨大威胁,出台这一大纲的目的是为了确立有关基础防卫力量的指导思想。这几十年来,日本的这一大纲先后经历了六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
1991年至2000年,“全方位防御”构想。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日本于1995年12月制定了《1996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对防卫政策进行了冷战后首次调整。其主要特点是由重点应对苏联威胁转变为全方位防御。在对威胁的判断上,由冷战时期的主要对付苏联转向应对所谓朝中俄“多元威胁”。在军事部署上,由过去侧重北方转变为北、西、西南均衡部署,力求建立起全方位防御体系。
第二次修改
1991年至2000年,“全方位防御”构想。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日本于1995年12月制定了《1996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对防卫政策进行了冷战后首次调整。其主要特点是由重点应对苏联威胁转变为全方位防御。在对威胁的判断上,由冷战时期的主要对付苏联转向应对所谓朝中俄“多元威胁”。在军事部署上,由过去侧重北方转变为北、西、西南均衡部署,力求建立起全方位防御体系。
第三次修改
2010年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开始强调朝鲜的威胁,呼吁建立“动态的防卫力量”,以便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态。2012年底自由民主党从美国民主党手中夺回政权后,仅仅三年时间又修改了该大纲。新大纲突出“(日本面临的)威胁进一步加剧”,指出今后的方向是形成“统合机动的防卫力量”,即整合陆海空各方面力量,并首次明确提出“加强西南诸岛防卫”。新大纲彻底放弃“基础防卫力量”构想,提出“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实行“动态威慑”战略,使其能够更加有效遏制和应对各种事态。
2010版《防卫计划大纲》有以下几方面比较重大的改变:
1. 防卫大纲主要着眼于中国,防卫大纲指出,中国积极推进军事现代化,已成为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担忧事项。基于上述针对现实状况的认识,自卫队的整体部队部署及规模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在地理位置与中国较为接近的西南诸岛离岛上将派驻陆上自卫队沿岸监视部队并部署航空自卫队的自行式雷达。
2. 本次防卫大纲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完全否定了迄今为止构筑"基础防卫力"的方针,转为强化"机动防卫力"的思路。本次修订的防卫大纲完全推翻了迄今为止的构想。在面对军事威胁时,新思路主张加强针对特定区域的常态化警戒、监视活动等,通过机动灵活地部署运用部队来提高遏制力。
3. 关于原则上禁止向海外出口武器等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大纲没有写入放宽限制的方针,仅表明就围绕与海外共同开发和生产自卫队装备的问题展开讨论。
4. 修改“集体自卫权”解释
以所谓朝鲜导弹威胁为例,力主修改“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报告称,如果朝鲜向美国方向发射导弹,或在公海上执行导弹警戒任务的美国军舰遭导弹攻击,出于强化日美同盟考虑,日本海上自卫队应该获许拦截朝鲜导弹,自卫队舰船也应能为美军船只提供护卫。
5. 大纲决定把陆上自卫队定员人数减少1000人,减至15万4000人,并大幅削减坦克数量等。但将加强海上和航空自卫队力量,增加部署潜水艇等。
第四次修改
2014年至2018年,“联合机动防卫力量”构想。2013年12月,安倍晋三执政后出台了《2014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在日本非法“购岛”引发钓鱼岛维权斗争等背景下,日本首次在《防卫计划大纲》中用“令日本担忧”等措辞定位日本对中国军事动向的警惕姿态,并提出“联合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实施“实效性动态威慑”,更加注重建立广泛的后勤支援基础、联合作战和机动能力。2018年12月18日的内阁会议上,批准通过旨在规划未来10年自卫队力量建设的新防卫大纲。其内容如下:
1、发展太空、网络、电磁领域作战力量
新大纲概要将“构筑并强化自卫队在太空、网络、电磁领域的作战能力”列为未来建设的优先事项,表示要以异于往常的速度发展军事力量。据了解,新大纲将提出“跨域防卫”概念,强调构筑陆海空自卫队在多重领域的联合运用能力。针对这一点,日本防卫省正讨论成立统管太空、网络、电磁等领域相关作战力量的综合部门。
2、强化离岛夺还及海空作战能力
新大纲概要表示“作为海洋国家,确保海上交通与航空交通的安全是和平与繁荣的基础”,并将“应对岛屿攻击”作为自卫队力量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在未来10年左右建造22艘新型护卫舰。该护卫舰排水量3900吨,能够无人探查并处理水雷,从而将弥补日本海上自卫队现有护卫舰不具备水雷应对能力的缺点。
3、继续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
新大纲概要表示“进一步深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强化自卫队的主体性作用是深化日美同盟的必要前提”。新大纲将推动自卫队在加深日美军事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力并主动承担更多任务与分工。新大纲概要表示“进一步深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强化自卫队的主体性作用是深化日美同盟的必要前提”,推动自卫队在加深日美军事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力并主动承担更多任务与分工。
4、企图改变武器装备进出口及生产研发体制
新大纲概要列举了“重新审视并构筑简单合理的武器装备体系”“强化武器装备技术基础,重点投资新兴领域及尖端技术并充分挖掘民用技术”“合理进行武器采购,激发国内外军工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推动武器出口并强化与美国等其他国家间的共同研发,改变贯彻武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强化军工企业基础,重新审视契约制度,完善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重视引进装备的维护整修、知识产权与技术管理的问题”等内容。新大纲在“政府防卫政策”的相关章节中强调“要加强国内企业军工部门间的融合与协作,通过业界再编(军工企业间的合并、裁撤)来提升装备科研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为了消解人口减少及少子化带来的自卫官不足等问题,新大纲除了表示“要提高自卫官福利待遇”,还会写明“强化对人工智能、无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等内容。
第五次修改
第五次修改在2022年修订《防卫计划大纲》将《防卫计划大纲》更名为《国家防卫战略》,并将对外军事干预放在首位。在威胁判断上,进一步强调安全环境发生剧变,突出渲染“中国威胁”。首次提出“塑造、遏制、应对”三个“防卫目标”,并提出三种途径,即加强日本自身防卫体制、加强日美同盟、加强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在战略指导上,提出“多域联合防卫力量”构想,作战空间由陆、海、空传统领域向太空、网络、电磁等新兴领域拓展,旨在遂行多域联合作战,提升跨域协同作战能力。日本将通过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量、加强日美同盟的慑战能力、加强与其他伙伴国的合作等途径来实现相关目标。所谓“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量”,包括拥有阻止、反击对方进攻的拒止能力,具备可常态化实施情报侦察监听及演训活动的快反能力,发展能遂行跨域作战、认知战及导弹攻防作战等新作战样式的新质联合能力,发展一体化防空反弹道导弹、无人作战平台等非对称能力,拥有和使用以防区外打击能力为代表的反击能力。日本于2022年修订《防卫计划大纲》,新五年期防卫费预算计划首超30万亿日元,较前五年期防卫费开支增加近3万亿日元。
第六次修改
2023年至今,“防区外打击”构想。2022年12月,日本出台《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三份重要文件,对日本防卫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称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把“不允许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作为三大防卫目标的核心内容,强调一旦威慑失败而发生入侵事态,日本将担负应对侵略的主要责任,更加突出日本主动遏制和发挥“矛”作用的意志;提出日本要发展从防区外对敌领域打击的“反击能力”,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量,未来十年内实现依靠自身力量遏止和消灭入侵的目标。这意味着日本军事力量的自主性、进攻性明显提升,使日本成为“能战国家”,且针对中国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成为“战后以来日本防卫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对周边影响
日本军队和国防的这个基本国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自从1945年后,日本基本上是“防卫”政策,基本上没有军队,所以日本基本上不会在军事上对临近的国家造成任何影响。
2004和2010年的防卫大纲让日本的军国主义重新抬头,这必然造成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不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010年12月17日就日本出台新《防卫计划大纲》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我们无意也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
日本以中国和朝鲜为假想敌,在政治上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加上钓鱼岛的领土问题的争端事件,直接为其进行军队和国防建设提供说词。随着日本军队的进一步扩大,必将打破东亚及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造成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为此亚洲国家都保持警惕。
中国学者解读
长期研究东亚问题的北京大学王新生教授认为,新大纲中“机动防卫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同样是针对中国。用“机动防卫能力”替代“专守防卫”,被日本媒体称为新大纲的核心之一。“机动防卫能力”等于启动了灵活调动军力的方案,使遍布于各县基地的自卫队,能在局部发生危机时迅速调动。如果西南海域有紧急状况,日本可以迅速调动北海道、关东等地区的部队来进行增援。“这就意味着加强西南岛屿的防卫,并不一定在西南集中增兵。”王新生解释道。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刘江永介绍,2004年《防卫计划大纲》修改之时,就已经有“把原来针对苏联,或者俄罗斯的战略思想调到重视西南诸岛”的想法。这次修改只是更加明显,《防卫计划大纲》进一步将矛头转向中国。
“冷战之后,日本一直以朝鲜半岛为名来加强军备。实际上,日本知道朝鲜半岛的问题,一个韩国就可以应付,日本担心的是朝鲜背后的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说,“名义上防朝鲜,实际上防中国。”
王新生认为,“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一直就很有市场。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就开始用“中国威胁论”的借口来要求日本增加军力。“当时已经有针对中国的苗头,只是说得比较含糊。现在我们看到新防卫大纲里面的一些措辞,动态防卫也好,加强岛屿防卫,转移防卫重点到西南,这些都是针对中国的,只是一步一步更明显而已。实际上,针对中国是早有的事了。”
讨论情况
2013年8月29日,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出席29日在文莱召开的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他介绍为在年内出台包括加强离岛防卫和警戒监视等内容的《新防卫大纲》而开展讨论的情况。针对各国对日本右倾化的担忧,小野寺传递“日本加强防卫力将对亚洲地区稳定作出贡献”的想法,谋求各国的理解。
参考资料
什么是日本国家安保三文件?.今日头条-环球网.2023-11-06
日新防卫大纲直指中国(图).新浪网.2023-11-06
日本广岛核爆70年,安倍忘提“无核三原则”?.新华网.2023-11-06
日本为何频频修改《防卫计划大纲》.今日头条.2023-11-06
江新凤:防卫政策调整,日本正打开“潘多拉魔盒”.今日头条-环球网.2023-11-06
专家:防卫政策调整,日本正打开“潘多拉魔盒”.今日头条.2023-11-06
日本推出新防卫大纲 防御重点从俄罗斯转向中国.中国台湾网.2023-11-06
“防卫”计划 “进攻”为谋.中国军网.2023-11-06
日本新战略文件抛弃“专守防卫”原则.新华网.2023-11-06
日本加快军力建设释放危险信号 防卫开支突破限制创新高.新华网.2023-11-06
外交部就日本出台新防卫计划大纲答问.新浪网.2023-11-0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新生教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日关系史.重大新闻网.2023-11-06
日重点防中国 部署抢钓鱼岛.新浪网.2023-11-06
日本将在东盟会议介绍《新防卫大纲》讨论情况.中国日报网.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