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883年6月11日—1971年6月1日),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字尹墨,号秋明、匏瓜、闻湖蓬庐生,陕西省兴安府汉阳厅人,原籍浙江吴兴竹墩村(今湖州南浔),北平大学校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中国新诗最早开创人之一,又是20世纪50年代二王帖学一派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书坛有“南沈北吴”之称。

沈尹默1883年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府属之汉阳厅一官宦之家,他十二岁开始学习书法,二十三岁自费赴日本留学,一年后因经济拮据回国。1907年,沈尹默经同乡俞寰澄引荐至杭州市两级师范及高师任教。沈尹默于1913年经杭州工业学校校长许炳堃先生推荐至北京大学任教,并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撰文倡导白话文。1919年,沈尹默又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中。1921年,沈尹默到日本西京学院进修,与郭沫若相识。次年,沈尹默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期间在《京报》发表宣言,支持大学生正义斗争,之后先后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和北平大学校长。1932年底,沈尹默去上海市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次年,举办个人书法展。新中国成立后,沈尹默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1961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书法机构——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任主任委员。1971年6月1日,沈尹默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沈尹默著有《秋明室杂诗》《雅书丛话》《书法论》《执笔五字法》《沈尹默论书丛稿》《沈尹默行书墨迹》《沈尹默书法集》等著作。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他的书法珠圆玉润、骨肉停匀、结字严谨,文人气十足,颇为儒雅。他在培养书法人才、教育书法人才、提携书法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为书法的普及作了大量的工作。他精研书法,崇尚“二王”书风,被誉为“米芾以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3年6月11日,沈尹默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阳厅(今陕西省汉阴县),吴兴沈氏是名门望族,祖父沈际青在京城为官,常手抄经籍,授子侄辈诵习,幼年犹得见其所写小楷《尔雅》,后随左宗棠入陕西,任定远同知,遂举家迁到陕西兴安府定居,父亲沈祖诒也到定远谋职。沈尹默5岁时入私塾读书,师从启蒙李姓老师学诗。1894年开始学习书法,塾师湖南宁乡吴老夫子临习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所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读《古诗源》和《唐诗三百首》。1896年,因背不出书而急至生病。在家休养时,连读红楼梦数遍,又读袁枚著作及唐诗。

1897年,沈尹默听从父亲沈祖诒嘱咐,开始书写三十柄带骨扇,之后又听从父命把祖父在正教寺高壁上所书赏桂花长篇古诗,用鱼油纸钩临摹下来。1902年,奉父母之命,与县丞之女朱芸结婚。同年,在西安市认识宣传包世臣学说的蔡师愚。遇见王鲁生,接受其赠送的《龙颜碑》一册。之后遇到仇涞之,喜爱其字流利生动,就用长毫笔进行仿写。次年,父亲沈祖诒逝世,举家由汉阳迁居西安。1904年,沈尹默长女沈令融出生于西安。

教学生涯

1905年,因非陕西户籍,沈尹默与三弟沈兼士只好自费赴日本留学,次年,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供应继续求学,只好返国,回陕西居住。同年,他作五言诗《擬古二首》,另外,次女沈令筠出生于西安。1907年,沈尹默陪同母亲回到故乡湖州市,他受同乡余寰澄赏识,被其引荐至杭州市两级师范及高师任教。不久,结识了江南名士刘季平,通过刘又识得陈独秀、章士钊等学界人士。次年,沈尹默长子沈令扬出生。同年,他作七律《春日感怀》。1910年,沈尹默作五言诗《酬兼士弟怀书山居之作》。同年,沈尹默三女沈令莹出生于杭州。次年,次子沈令翔出生。1913年2月,沈尹默经杭州工业学校校长许炳堃先生推荐,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1917年,沈尹默负责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发起成立“北大书法研究会”,大大推动了北京大学的书法活动。次年成立《新青年》编委会,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沈尹默等北大教授轮流主编,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9年,沈尹默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中,他写了些新体诗,对五四运动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从政著书

1921年,沈尹默到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次年,沈尹默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曾和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发表宣言,支持大学生的正义斗争。1932年底去上海市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次年,沈尹默举办个人书法展,以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身份介入书坛。1929年,沈尹默出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又于1932年出任北平大学校长。因国民党政府遏制学生运动,下令开除学生,沈尹默愤然辞职,年底到上海市担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次年,沈尹默举办个人书法展,以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身份介入书坛。一·八抗战失败后,上海沦陷,沈尹默西去重庆市,结识了著名书法家于右任。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市,检察院长于右任邀沈尹默去重庆任监察委员,1946年因不满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朽,他辞去国民党监察委员一职,从重庆回到上海。此时内战爆发,社会动荡,迫于生计,他以写书为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沈尹默于1946年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辞职后居上海以卖字为生。1947年,沈尹默与沈迈士合作,在上海南京路大观楼举办书画展览。

晚年生涯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三天,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由李亚农(时任市文管会主任)陪同到海伦路504号看望沈尹默。9月17日,上海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市政府聘请沈尹默等10人为委员。12月5日,作为文化界代表,沈尹默参加当天开幕的上海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后改为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次年7月24日,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沈尹默被选为文学界代表,9月5日,参加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讨论办上海图书馆事,11月7日,参加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会议。12月25日,上海市公布由市人民政府聘请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任命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委员名单。沈尹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聘请其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1955年,沈尹默在《新民晚报》连载《书法漫谈》。1959年,沈尹默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4月29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休息室,参加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招待会。1961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书法研究机构——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任主任委员会。沈尹默在培养、教育和提携书法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还为书法的普及作出了大量的工作。1962—1971年,沈尹默撰《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文革中,沈尹默受到迫害,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折磨。1971年6月1日,沈尹默在上海去世,终年89岁。1978年,经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批准,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典举行了为沈尹默平反昭雪的追悼大会。

个人作品

草稿书札

《沈尹默手稿墨迹》为他的草稿书札精品四十余件,以行草为主。

诗词集

沈尹默的诗词著作有《新诗》《秋明诗》《秋明室杂诗》《近作诗四首》《秋明词》《近作诗七首》等。

书法作品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沈尹默的书法理论著作,多数发表于1949年以后,如下:

主要影响

书法

沈尹默的书法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中华民国,在海派碑学书风盛行之际,沈尹默凭借一己之力,赢得了“南沈(尹默)北于(右任)”的美誉,并被誉为“当代中国第一”。第一时期是民国时期,是沈尹默书法理论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伴随着他个人书法创作的成熟,他体悟到“学书惟中锋一法为切要”,并在1943年写出了第一篇理论文章《执笔五字法》。第二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尹默以其德高望重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在帖学书法实践上的深度和高度,被拥戴为帖学书法盟主。他不顾年老体迈,怀着对书法事业的无限热爱,精心撰写了众多弘扬帖学书法的理论文章,如《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书法论丛》等,为帖学书法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沈尹默成为了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沈尹默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的名书法家。

书法教育观

1961年,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之时,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为广大人民服务”。沈尹默主张学书先从楷书入手:“把正楷学好,写得整整齐齐,能入格子,然后学写行书。”沈尹默强调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即面向广大群众的实用主张,主要在写字教育的阶段,这对今天书法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沈尹默书法教育的性质是为普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沈尹默等书家积极推广和普及书法艺术,通过成立书法篆刻社团;举办讲座、展览、学习班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书法篆刻教育活动,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书法篆刻人才。书法普及教育的显著发展带动了学校书法教育的发展。

沈尹默的教育主张实质是宣扬带有某些旧式色彩的个人书学思想。有学者总结沈尹默的书学思想特点是:围绕帖学、深入浅出、阐幽发微。沈尹默的书法教育为现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对新时期书法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沈尹默的书法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传承了书法艺术薪火,推动了新时期书法事业的发展;也对新时期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也提供了深刻反思和启示。

革命运动

沈尹默投身新文化运动,参与编辑《新青年》,作出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白话文运动,开始尝试创作新诗。沈尹默先后在《新青年》发表了十八首新诗,影响很大。其中《月夜》和《三弦》曾多次被选入中华民国的中小学国文课本,流传甚广。

艺术特色

沈尹默初学褚遂良,上溯北碑乃至魏晋书法,晚年融会苏轼米芾,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倡以腕行笔,不主张模拟结构,于笔法、笔势多有阐发。他崇尚晋代“二王”书法艺术,并广集历代名书家所长,创立了独特而典雅的个人风格,自成一家。沈尹默研习书法曾为消除俗气,临习数年百数十通碑刻后,始习写行草。此为碑额临作,若对应原碑,见转折处仍有唐楷影踪,起收处方劲不足,某些笔画稍显流滑,但行间茂密,笔力沉着,仍可见其功力。

沈尹默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他的字清丽遒劲,古雅凝重,法度森严,骎入古,既有帖的秀逸,又具碑的耐看,为南北合流的典范。他写字从不随便落笔,而是恭恭敬敬,当作一种朝圣的礼仪。

草书:自1930年,沈尹默觉得腕下有力以后,开始专攻行草书。行草书是沈尹默最钟爱且用功最深的书体,也是他成就最高的方面。对行草书的深入研究和大量摹写,是形成沈尹默晚年书风的另一重要原因。64岁以后的沈尹默,把精力投入行草、章草训练上,大量临习前人的草书作品。

帖学:沈尹默通过自身书法实践的体会和研读古人书论的精髓,对帖书书法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总结、提炼了笔法、笔意、笔势等帖学书法的一系列重要概念,特别是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上述精辟的见解撰写成文,对弘扬帖学书法、恢复帖学书法传统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碑学:沈尹默50岁之前主要写碑,时间达二十余年之久。沈尹默由学习馆阁帖学转向真正习碑,经历了一个由内心反思到外在刺激的转变过程。他写碑的最终目的是矫正以往的馆阁恶习,练习腕力,为后来的写贴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转学行草后,沈尹默并没有舍掉写碑,而是碑帖兼写,将写碑作为写贴的有益补充。

荣誉与职位

沈尹默从20世纪初起,辗转受聘于浙江高等师范学院、浙江第二师范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燕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北平大学等,担任国学教授。沈尹默是《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之一。中华民国沈尹默曾先后担任过北平大学校长、河北教育厅厅长、孔德中学教务长等。新中国成立后,沈尹默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毛泽东曾称赞沈尹默:“你工作得很有成绩,人民感谢你。”

1942年,《世界美术大词典》主笔、荷兰的高罗佩,就称沈尹默为中国民间第一大书法家。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

已故中国美术学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赞沈尹默书法“米芾(米芾)以下”。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誉沈尹默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改名缘由

沈尹默本名沈君默,后来觉得既缄默了,不必开口,就把君字下面的口字省掉,成为尹默。有人说,这是他对于旧时统治阶级不许谈政的讥讽。

名门望族

湖州有“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旺竹墩”之说。湖州吴兴沈氏是名门望族,竹溪沈氏是吴兴沈氏最重要的支脉,谱牒连绵,流传有序,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吴兴《竹溪沈氏家乘》记载,自晋朝太康二年(281)至光绪甲申年(1884),历经1603年。实际上吴兴沈氏的历史更久,至2009年已延续到104代。许多人只知道孔府家谱已有2500年近80代,其实沈氏家谱的历史更长。据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对沈氏后裔说:“沈氏代系有103代,比孔子代系还长。”

写字故事

一天假期里,刘季平跟几个同学买了许多熟食,了几壶老酒,大家哄饮起来,直吃得刘季平酩酊大醉,当他回去的时候,刚跨出门,人就扑倒在地。这情景沈尹默都看在眼里。这一夜沈尹默写了一首刘季平大醉后一番狼狈情形的五言古体诗。第二天交给刘季平,刘季平觉得这很好玩,就张挂在他卧室的墙上。之后被陈独秀看到了,就问是何人所作。刘季平告诉他是沈尹默作的。陈独秀询问了沈尹默的住处,找上了门,见人后说明来意,是因为看见了那首五言古体诗,所以特地来告诉沈尹默两句话的。他对沈尹默说:“你的诗作很好,你的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从这之后,发下愿心,要将字写好。

磨墨洗砚

张充和在《从洗砚说起》一文中说道:“尹师书桌上一盂清水,从早到晚,先用磨墨,后用洗砚,洗砚时用笔蘸水在砚上来回洗擦,就在废纸上写字画竹,到了满纸笔墨交加时再换纸,如此数番,砚墨已尽,再用废纸擦干,然后又把笔一面蘸水一面用纸擦笔,也是到笔根墨尽为止。他曾对我说‘笔根干净,最是要紧。’尹师从不用隔夜宿墨,也从不要别人磨墨,总是正襟危坐的磨,也正是他凝神气,收视反听之时。”

社会活动

沈尹默1918年任《新青年》编辑,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1925年,沈尹默在“女师大事件”中,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1933年,沈尹默举办第一次个人书法展览。上海市解放后,沈尹默先后参加了上海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并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上海市乃至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沈尹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9年,沈尹默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之后又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等。

作品收藏与拍卖

2014年,于上海敬华春于拍一件沈尹默行书《毛泽东词句》作品,估价为500—600万,实际成交750万。

后世纪念

沈尹默故居

故居位于上海市海伦路504号,占地面积9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46年沈尹默入住此宅,直至1971年逝世。故居建筑为日本式联排民居,三层混合结构青砖小楼。沿街设有围墙,围墙内有一个小庭院,大门和门厅上方,分别由沙孟海、赵朴初题写“沈尹默故居”匾额。底层为陈列室,放置着沈老半身塑像和生平简介、活动图片、资料、墨迹、诗词、书法理论著作及生前遗物等。二楼书斋、卧室保持原样。书房里挂着他的篆、隶、正、草书法精品,并排的两张写字台上放着笔墨砚、宣纸及毛毡。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曾亲临故居访问。1989年沈尹默家属提出自筹经费开放故居的意见,经虹口区政府的帮助,修复故居房屋,于1989年10月25日对外开放,1989年公布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沈尹默纪念碑

2001年8月20日,上海福寿园一座高达2米的汉白玉沈尹默纪念碑正式落座。原来是在1999年,沈尹默的关门弟子陈梅璋从日本回沪探亲,在参加书法家任政的追悼会上,偶遇一位在上海福寿园工作的朋友。他向朋友坦言自己的一个心结,想为沈尹默先生寻觅一块墓地,让先生有一个好归宿,供后人敬仰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弘扬先生的精神。他的想法与福寿园打造“人文公园”的设想不谋而合。第二天陈梅璋就应福寿园之邀,去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与园方领导的再三沟通,双方最终促成沈尹默纪念碑的建成。

参考资料

南浔方志丨沈尹默的诗书人生.今日南浔.2024-12-10

沈尹默简介.央视网书画.2024-01-09

秋明长短句.豆瓣读书.2024-01-09

王岳川:沈尹默与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北大文化书法网.2023-12-29

北大书法史两巨匠:前有沈尹默,后有李志敏!.北大文化书法网.2024-01-10

沈尹默与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央视网.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