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净土宗初祖祖庭所在地,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东林寺为“一寺两址”的格局,由东林祖庭和东林寺净土苑共同组成,同属于东林僧团,平行管理,皆继承古白莲社遗脉,以“持戒念佛”为家风。
东林祖庭位于庐山北麓,西林寺之东,占地20万平方米。东林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法师兴建。唐宋元明时期,念佛一法渐成体系独步成宗,慧远法师被尊奉为莲宗第一祖,庐山东林寺成为莲宗第一祖庭。到了明清之际,古寺渐趋衰落。“文革”结束后,东林寺逐渐恢复。1979年,东林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整个寺院格局为园林式,正堂在寺院的最前方,前廊连接到大后室和中央的佛塔,形成一个整体的方形体系,建筑特征基本为唐宋式风格。现任方丈为大安法师。
东林寺净土苑始建于2007年,坐落于庐山市温泉镇境内,占地230万平方米。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呈“川”字形布局,中轴伸展,两翼侧分,仿唐建筑。净土苑的核心建筑——东林大佛于2013年建成并装藏。
历史上,多位名流高士与东林寺结缘,包括佛驮跋陀罗尊者、智顗、鉴真大师、李世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轼等。馆藏文物甚多,包括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1983年,东林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名称由来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西林寺塔,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历史沿革
初建期
公元381年,由于北方战乱,慧远从荆州市抵达浔阳,因见庐山闲旷可以栖心,遂决定在此修道。其同门慧永法师住在西林寺,但因地方狭小,只好自造庐山龙泉寺。公元384年(太元九年),寺庙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于386年(太元十一年)寺成。
390年(太元十五年),慧远邀集“息心贞信之士”123人相聚东林寺般若云台精舍,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这个社团起初并没有一个正规的名字,中唐以后才被冠以“白莲社”,并出现了“莲社十八高贤”之说的流传。
太元十七年(392年),慧远以禅经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弟子法净、法领去西域求法,后取回不少梵本经典。《庐山志》等史料也记载了法净、法领和尚远赴西域求法取经的历程。2人历时14年终于到达古印度 ,求回经书200余卷。其中100余卷放在了当时的长安,由天竺禅师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另外100余部则带回了东林寺,由来到庐山东林寺的印度和尚驮跋陀罗翻译成经文,包括《十诵律》《修行方便禅经》等,慧远为此作序介绍赞扬 。
416年,慧远在东林寺圆寂,碑文由谢灵运撰写,宗炳为其立碑寺门。慧远被尊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在东林寺住持30余年,寺院里学僧常住法师上千人。
慧远圆寂之后东林寺萧条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加上当时朝廷政府经济萧条,对于东林寺的经济援助也少了许多。
辉煌期
公元582年前后,隋炀帝下令东林寺与庐山中邻近的两个小寺合并成一个大寺。
东晋南梁时期(420年-589年),颇具名气的佛寺并不多见,且大多建在都市里,隐于山林的寺院微乎其微。慧远憩止庐山,构建东林寺,代表了佛寺从城市走进山林的趋势,成为推动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佛教化大趋势的代表。东林寺建在庐山西北面的东林山脚,寺外横贯着官道,这是九江至建昌 (今永修县) 的必经之路。慧远在东林寺周边还营构了龙池、清泉、龙泉、圆觉、中大林、上崇福、上化成等庙宇,形成了一个以东林寺为中心的庐山寺院群,将庐山打造成为当时中国唯处在山林中的佛教中心。
在公元727年,东林寺内的一尊佛塔被重修。公元731年,又一次对佛寺进行修缮。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皇帝游东林寺,并题“聪明泉”碑。李世民敕赐增修,并号“太平兴龙寺”,列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
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鉴真大师在智恩法师的陪同下,将东林的莲种带到日本,弘扬净土法门,从此日本莲宗尊东林寺为“祖庭”。后来昙、昙、慧永、山阴、慧静在这里出家,印度觉贤尊者的塔院也在这里。
李亨自公元756年开始在东林寺学习经书及进修,并维持了将近20年。灵运堂在公元770年被修建为诵经堂。唐大中年间(847年860年),“东林寺殿厢塔室,亭台楼阁多达310间,藏书1万余卷,僧侣常数百人。”
动荡期
自唐武宗灭佛,即“会昌法难”之后,东林寺全面衰弱。会昌五年(公元845 年),李炎下诏尽毁天下寺院,俗称“会昌法难”,东林寺未能幸免,寺僧将经藏典籍及部分菩萨像藏于庐山壁崖洞穴之中。
宋元丰二年(1079年),皇帝下诏重振东林,很快又拥有“厦屋千楹”,陆游《游庐山东林记》云寺“皆极天下之壮丽,虽闽浙名蓝所不能逮”。同年,赵顼诏升东林为禅寺,南昌市太守王韶请常总为东林住持。
公元1080年12月,宋代画家李公麟应好友李元中之邀,以慧远在东林寺发愿结社为题材,创作了一幅《莲社十八贤图》。同年,诏改为东林太平兴国禅寺。
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荡平了游弋于江西省、湖广等地的游寇曹成后,屯军江州,驻扎九江两年多,多次到访东林寺,并特请禅师慧海大师出任东林寺住持,二人时常共同研究佛经。
淳熙十六年(1189年),东林寺遭火灾,损失巨大。元建佑七年,东林寺又毁于大火,住持庆哲倡议重建。
到元延七年(1320年),寺尽毁于兵祸。得益于明朝朱姓皇帝是佛教徒的缘故,明初又重修。在1373年,东林寺的山门被当时的住移动至靠近湖心泉附近。明万历年间,“四方学者来归,不下二千指。”
衰落期
进入清代,东林寺并无很大改善,后屡遭劫火,一蹶不振。在康乾盛世,东林寺修缮部分亭阁殿字,但规模程度远不如昔日。
咸丰四年(公元1851年),太平军。起义军与清军作战于九江庐山等地,附近寺院烧毁尽,东林寺也未能幸免,寺内仅剩金刚经铜塔、六朝松、圆寂高僧之骨塔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林寺诸建筑大体修复。民国建立以来,内忧外患,军阀混战,东林寺仍然很清冷,并未发生重大进展。
抗战时期,九江沦陷,日军驻扎于庐山一带。因国军撤退,两军并无交战故而东林寺未遭战火,日军驻东林寺为医疗所。在此期间,日军挖塔墓,毁文物污殿字,东林寺又遭损毁。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东林寺仅剩破屋几间。文革后期更是一片废墟。佛像、法器都遭到了砸碎和损毁,明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铜塔遭到拆除,许多塑像和文物当作废品变卖,果一法师派遣至垦牧场。东林寺在1969年变为杨镇化工厂,当时工厂的污染对于寺庙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严重。
修复期
“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落实,东林寺迎来了新的发展。
1978年,释果一应邀振锡东林。1979年,东林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恢复了以住持为首的寺庙管理体制,果一法师被推选为东林寺方丈。
1981年11月,果一法师首次在东林寺主持三坛大戒传戒法会。1983年,东林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1984年,中国香港、澳门、普陀山、上海市及国外诸高僧和居士,出资筹建大雄宝殿。1985年正式奠基,先后五年“大雄宝殿”正式落成。1986年,日中友好净土宗学会到东林寺礼祖。
1989年,东林寺重开千年甘露戒坛,第二次举行三坛大戒传戒法会。1992年,祖庭主要殿堂落成,举办了首届莲花胜会,成立了净土宗文化研究会。1993年,东林寺创办江西佛学院。
拓建期
1993年农历11月17日,果一和尚在目睹天坛大佛慈悲庄严的圣容后,发宏愿启建接引佛大石像。发愿后的第二年,果一和尚去世。
1994年10月,时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的传印长老,升任东林寺方丈,率东林僧团继续推动大佛建设进程,完成了东林大佛由石像变成铜像以及逐级批准的过程。
1995年3月,在传印法师主持下,制定了《庐山东林寺执事公约》,同时还制定和完善了《庐山东林寺共住规约》《东林寺念佛堂规约》《东林寺常住财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1996年,东林寺莲池东西两侧、天王殿前修建了钟鼓楼,在中轴线后方译经台旁重修了上方塔。2000年,东林寺更具规模,总建筑面积逾2万平方米。
2003年9月,传印长老将东林大佛事业付嘱给弟子大安法师。至此,东林大佛的建造正式启程。2008年6月,历经5年4次重大调整的阿弥陀佛大理石像圣像定稿。
2007年,东林寺净土苑始建,坐落于庐山市温泉镇境内,与胜山匡庐相毗邻。建成后的东林净土苑是一个集信仰、弘法、修行、教育、安养、慈善、佛教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佛教场所。
2007年底,东林寺成立了一个以探讨佛教艺术深刻内涵和创作高品位佛教艺术作品为使命的研究机构,即"东林佛教艺术研究所"。
2015年,东林大佛中轴线主体配套殿堂基本圆成。2013年4月,东林大佛建成并装藏。
2017年,东林祖庭的中药房和西药房合在一起,改建成了“伽陀院”。
2022年,东林寺胜乐念佛堂落成,胜乐念佛堂为仿宋式大木厅堂式歇山构架全木建筑,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约473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四百比丘经行念佛。
2022年9月27日,在东林祖庭远公塔院内,一座新落成的供奉东林十八高贤的“远祖纪念堂”正式开放。
地理环境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岭街50公里。庐山东林寺营建在庐山脚下,处幽谷之中,周围是群山绿树,寺前有虎溪水流过。据《江西通志》载:东林寺,在庐山之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建。此山仪形九叠,峻天绝,而寺之所居,尤尽林壑之美。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凡在瞻礼,神气为之清爽。
东林寺净土苑位于庐山市温泉镇境内,这里素有“渊明故里”之称。寺庙处庐山之南,北靠庐山,南向鄱阳湖,东接温泉镇,西邻昌九高速公路。
庐山又称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因西汉司马迁的一次南登名标《史记》,以其风光奇秀,隐士驻足,宗教同藏,诗墨大观而被称为隐逸文化圣山。
建筑风格
建筑布局
东林寺由净土苑新区与东林祖庭形成“一寺两址”,有着“南有东林大佛,北有白莲旧社”的格局——南北呼应,赓续千载东林家风;三教同源,共承人文庐岳之秀。
东林祖庭
东林祖庭为东林寺老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寺前明堂开阔,北京香山公园香炉峰呈趋拜之势,紫烟不断,虎溪常流。整座寺院布局规整、庄严宏丽,殿阁繁复、结构分明。
东林寺净土苑
东林寺净土苑为东林寺新区,位于庐山之南,北靠庐山,南向鄱阳湖,东接温泉镇,西邻昌九高速公路,苑内有可供生活用水的观音塘水库及几处小型水塘,森林茂密植被丰盛,地形高低错落有致,东林大佛矗立于此。东林寺净土苑是依靠四众弟子的清净发心而建设的,为海内外信众包括游客提供一个共享道场,永久性地不收门票。
建筑格局
东林祖庭
整个寺院格局为园林式,以寺为主,附缀园林。正堂在寺院的最前方,前廊连接到大后室和中央的佛塔形成一个整体的方形体系。这种中心对称形式是中国公元220年至589年寺院园林中的典范,整个寺院园区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形成了寺院园林的基本形式。寺院园林种植了荷花和松树,石子小路、佛塔、石桥和石椅惨杂其中。
建筑结构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的风格,大部分参考了中心集中,周边分散的民宅风格。大多数的庙宇建筑多以山口门为中心的中心对称式分布呈现,从山口一直到神运殿再到其他殿堂。建筑特征基本为唐宋式风格。
东林寺净土苑
东林寺净土苑位处庐山市温泉镇北,四围群山环峙,将东林大佛拱立于中央,形成百岳朝宗的格局。寺院依山势而建,呈“川”字形山地一体布局风格,中通山顶,侧分两翼,殿阁庄雅,大佛巍巍,广场宏阔,呈现出仿唐气韵。
中轴线规划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拜佛台、接引桥、大佛台等数个区域,其间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区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既错落又呼应的空间整体。朝礼之路由缓渐陡,至宽阔的礼佛台前。
沿着净土苑山门一路前行,穿过三大殿群落,进入中轴线中段朝礼区。该区域以拜佛台为核心,前端由信愿路和爬山廊组成,两侧青峦颖逸。东为一带松岗,西则一丘峙立。
主要景点
东林祖庭
文物室
东林文物室隶属于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会,陈列重要文物70余件,这些文物了东展示了东林寺1600年以来的兴衰和重建历史。新建的文物室面积大、装修典雅,由原来的紧邻大雄宝殿广场搬迁至此,更方便信众观览。
白莲池
白莲池位天王殿前,面积约1050平方米,池中有热亚海芋,端坐于莲丛之间。慧远创建东林即凿池种莲。因历代屡遭兵,莲池淹塞,古莲绝种。1990年10月,日中友好净士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腾堂恭俊送来原由鉴真东渡时从东林带去的白莲种。
天王殿
天王殿,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雄宝殿正前30米处中的轴线上,占地315平方米。斗拱、单檐,绿琉璃瓦。天王殿前供奉弥勒佛法相,弥勒佛像后供奉韦驮菩萨,面对大雄宝殿之释尊,殿堂两侧供奉四位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四位天王各执法器。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东林寺主体,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由东南大学古建专家设计,为仿宋建筑,斗拱、戗脊、垂檐、绿琉璃瓦。占地1100平方米,台基高2米,总高度21米。大殿正中供三大佛,即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背面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海岛观音32应化法身相,两旁为16尊者塑像。殿的两侧是十八罗汉像。
神运宝殿
神运宝殿于1978年拆除重建,大殿内供释迦迦叶、阿难陀、文殊菩萨、普贤、观世音诸佛像。陆游《入蜀记》载:“神运殿本龙潭,深不可测,一夕,神鬼塞之,且运良材以作此殿,皆不知实否也。然神运殿三字,唐相裴休书,则此说亦久矣。”传说当慧远创建东林寺时,苦于峰高崖陡,溪流漫德,寻不到理想的寺址,也为建筑材料的筹措搬运而犯愁。忽一日夜间现出平坦的基址,一口池塘里还不断流出合抱大木,动工后常有鬼神夜出垒墙,于是殿成后名为“神运殿”。
三笑堂
三笑堂在神运殿侧,是国民17年(1928)寺僧禅净所建,堂内有民国年间勒石的“虎溪三笑图”,描绘了“虎溪三笑”的故事。。堂外左壁嵌康有为诗及其清光绪十五年(1889)第一次游寺时寻得柳公柳碑记事;右壁嵌断碑一块,仅存10字,僧妙理于东林街土内掘出。三笑堂因多年失修,残破不堪,直至1979年始重修。
五百罗汉堂
罗汉堂于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罗汉堂为廊式殿堂,分列大雄宝殿两侧,各长41米,宽16米,面积656平方米。五百罗汉塑像分别安置于左右殿堂内。壁上镌刻《功德无量碑》,记载东林寺自1978年修复以来国内外名山大寺僧尼、居士捐款名录。
十八高贤堂
十八高贤堂在神运殿侧,传为慧远及共修净土的6儒12释结白莲社念经的地方,堂内两壁嵌有刘程之、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野、张诠、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道炳、道敬、昙恒、昙诜、慧睿、佛驮耶舍、佛驮跋陀罗18人的图象,每像高1米。
伽蓝殿
伽蓝殿于1992年重建,分上下两层,占地170平方米。伽蓝殿中,供奉着孤独长者、祇陀太子和波斯匿王三位,为伽蓝菩萨代表。
药师殿
药师殿位处大雄宝殿殿前广场东侧,与西侧的地藏殿遥相对应。全殿占地一千余平方米,呈暗二层,底下一层为书画院,与望西园地势持平。大殿正门的门楣上有一方匾额,上书“药师殿”三字,乃清人伊秉绶之隶书;两侧门柱上有楹联一副,联语为“大医王拔除苦毒施妙药,延寿尊化导顽愚普作师”。
殿内正中供奉着“药师三尊”,亦名“东方三圣”。中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名消灾延寿药师佛,高逾四米,而坐,左手托药罐,右手结施无畏印;左右两边为二胁士,即日光菩萨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二者均高三米,呈如意坐,皆手持莲花,莲台之上分别托一日轮和月轮。
地藏殿
地藏殿是净土苑中轴线四配殿之一,座落于大雄宝殿殿前广场西厢,与东厢的药师殿隔空相望。全殿占地五百余平方米,高一层。正门门楣上方悬有匾额一方,上书“地藏殿”三字;左右梁柱上有楹联一副,上书:“发慈愿,明珠照彻极乐路;运悲心,金锡振开地狱门” 。殿内台座上安放着一超长形佛龛,以上品扁柏属为材质,立面镂有莲花及各式纹饰图案,外施天然生漆及黄金箔铜饰件。室之内供奉着十三尊塑像,正中为主尊地藏王菩萨,左右胁士分别为道明比丘和闵公长者,次两侧分列着十殿阎君。
主尊像连同须弥座高逾四米,为唐式等觉菩萨造型,呈跏趺坐,头戴金冠,身披彩缎,左手结说法印,右手托摩尼宝珠。圣者两侧的二胁士均为立姿,高逾两米。道明比丘身材颀长,左掌竖立于胸,右手卓锡杖;闵公长者头戴皂色冠帽,身穿栗色服饰,双手叠合作拱手礼。
观音殿
观音殿是净土苑中轴线四配殿之一,座落在极乐殿北上广场东侧,与西侧的祖师诸殿遥相呼应。全殿占地五百余平方米,呈单层廊屋结构,南北两端与回廊相连。屋面为歇山顶风格。正门上方悬有匾额一块,上书“观音殿”三个篆字;两侧门柱上有楹联一副,联语云:“洒甘露,火宅悉成清凉地;度众生,厄难皆作吉祥云。”殿外南端近极乐殿一侧有一带翠屏,中有勒石一方,上书“香云”;北端尽头亦有勒石一方,上书“广大灵感”。
殿堂进深逾十一米,长四十六米,龛台上供奉着十六尊塑像,正中为观音菩萨主尊像,高三米,连同底部的须弥座高逾四米,为唐式等觉菩萨造型,呈跏趺坐姿,头戴天冠,项佩璎珞。身后有彩绘背光一幅,高四点三米。主尊像左右两边各有六尊化身像,高逾三米,分别为送子观音、合掌观音、如意轮观音、杨柳观音、白衣观音、众宝观音及鱼篮观音等。观音菩萨主尊像稍前方的左右两侧,侍立着善财、龙女二胁士,高近两米,为孺童造型,善财翘首呈合掌状,龙女叠手结定印。
藏经楼
藏经阁亦称文殊阁,在十八高贤堂后,白居易《白氏长庆文集》、乾隆版《乾隆大藏经》及1985年日僧奉赠《大藏经》等珍品藏于此。“依《远公文集》例,不惜外客,不出寺门。”
文佛塔
文佛塔在寺后山原上方塔基础上新建,共9层,1至7层门上有题额,一层为文佛塔,二层为自在天,三层为光音天,四层为满净天,五层为福生天,六层为善观天,七层为仕乐天。
远公塔院
远公塔院位于东林寺西北跨院,原塔院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由于此地气候潮湿,加以年久失修,塔院建筑腐朽不堪,兼以地方狭小。辛丑仲夏,常住重修塔院。远公塔院中央是远公塔,原远公塔本名凝寂塔,由传印长老题写匾额。塔两旁增加了配殿,形成“品”字型环抱的格局。
远公塔院内之西是远祖纪念堂,与中央之凝寂塔遥相呼应,此堂面阔三楹,主体为纯木结构,内供莲社十八高贤塑像。其门头悬“远祖纪念堂”匾,为东林寺法主和尚传印长老手书,两旁有联云:莲宗圣贤传万代净土由祖证,殿堂遗相在千秋佛法见根源。进殿后,正中高悬大安大和尚所书“开山祖师”四字横匾。堂内中央供奉慧远祖师法相。左手持挂珠,右手持尾,呈说法像。两侧分列慧永、慧持、道生诸大师,佛驮耶舍和佛驮跋陀罗二尊者,以及刘遗民、宗炳诸大居士坐像。
东林寺净土苑
净土苑牌楼
从净土苑中轴线正门而入,就是净土苑牌楼,高十四余米,宽近七米。净土苑的牌楼中间是李叔同的篆体“香光庄严”,两边的对联由传印长老和明学长老等大德以及大书法家题写。顶端的五颗摩尼珠,代表佛光普照。牌楼的背面,中间是印光法师的手迹“故乡风月”,“故乡”代表极乐世界,“风月”代表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本地风光。两侧的六根经幢上刻有接引佛四十八大愿;水景代表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大莲华则表达上品上生极乐国。
在山门牌坊的西侧,有一座纯木结构的四角方亭,亭梁上额书“洗心池”三字。洗心池是恭敬心洗手、漱口的地方。亭中有石池一樽,大理石材质,池身镌着“八功德水,洗濯心垢,显明清白,恭敬瞻礼”的字样。
山门东侧有大理石碑柱一根,高约丈余,柱顶盘踞着一头雄狮,作狮子吼状。柱身镌有“永久免费入苑”六字。
天王殿
穿过净土苑山门,越过水景,一路往山门广场,即为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一重——天王殿建筑群。天王殿建筑群由天王殿、东西配楼、连廊、假山、阿育王柱及金水桥等景观组成,天王殿为“君”殿,东西配楼为“臣”殿,三者以连廊相通,呈“品”字形布局。天王殿占地近五百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架构,顶层重檐下悬挂着匾额一块,是传印长老手书的“东林寺净土苑”六字;次层重檐下亦有匾额一块,是苏轼手书的“天王殿”三字。殿高三层,顶层为图书馆,中层尚在规划当中,首层为正殿。首层殿基高出广场两米有余,前后各有门三道,象征着“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义。
天王殿两侧的两座山代表着净土文化的传承。西边为灵鹫山之峰形,取名“竺乾梵音”;东边为汉阳山之峰形,取名“匡庐莲光”。天王殿正门前是金水桥,采用大理石建造,呈单孔拱券设计风格。桥面略显弧度,桥身如卧虹汲水,桥分三座,中桥最为宏阔,左右两座次之。桥面两侧的护栏上镂有清一色的莲苞柱头。
在东西二桥侧畔的水池中,分别屹立着一根阿育王柱,柱身镌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分别为印光法师及李叔同所书,柱顶则为雄狮及莲座等雕饰。
莲花池广场
踱过金水桥,穿过天王殿,便来到了莲池广场。莲池表达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心有一根汉白玉蟠龙柱,柱顶有一方玲珑宝塔,塔尖上置有一颗摩尼宝珠。昔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率众精进念佛,共期西方,凿池种莲,在水中立十二木莲叶。为承袭祖庭的遗风,新兴的净土苑内,亦置此一池清韵。
极乐殿
自莲池广场的北端而上是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二重——极乐殿。整座殿宇高约二十米,占地近九百四十平方米。极乐殿的主题为“弥陀慈父肇宏誓拯九界众生,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辅愿王接念佛行人”,接引佛结上品上生印端坐中间,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头冠上有佛像,代表阿弥陀佛的慈悲;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天冠上有盛满光明的宝瓶,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
光严塔
从极乐殿后越过广场,再登数十级台阶,即中轴线上的标志性木建筑——光严塔。光严塔处于极乐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四周花木扶疏,两侧回廊骈逸。光严塔寓“香光庄严”之意,三层,总高约23米,三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燃灯古佛的水晶舍利。
大雄宝殿
从光严塔向上是一个广场,广场东西两侧是药师殿和地藏殿,为遥相对称的廊屋结构。大雄宝殿雄踞于中轴线前端区域之中枢,南可俯览群阙,北可直通山顶,左右殿廊环抱。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方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琉璃光如来,西边是接引佛。匾额上分别题写“调御丈夫”“悲智双运”“海印禅定”。“调御丈夫”是指佛的十号之一,不仅调御自己而且能调御丈夫。“悲智双运”是赞叹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五百大愿,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
观音殿
观音殿是净土苑中轴线四配殿之一,座落在极乐殿北上广场东侧,与西侧的祖师诸殿遥相呼应。全殿占地五百余平方米,呈单层廊屋结构,南北两端与回廊相连。屋面为歇山顶风格。殿堂进深逾十一米,长四十六米,龛台上供奉着十六尊塑像,正中为观音菩萨主尊像,高三米,连同底部的须弥座高逾四米,为唐式等觉菩萨造型,呈跏趺坐姿,头戴天冠,项佩璎珞。
药师殿
药师殿位于大雄宝殿殿前广场东侧,与西侧的地藏殿遥相对应。全殿占地一千余平方米,呈暗二层,底下一层为书画院,与望西园地势持平。殿内正中供奉着“药师三尊”,亦名“东方三圣”。中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名消灾延寿药师佛,高逾四米,跏趺而坐,左手托药罐,右手结施无畏印;左右两边为二胁士,即日光菩萨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二者均高三米,呈如意坐,皆手持莲花,莲台之上分别托一日轮和月轮。三圣身后均塑有圆形背光。主尊的背光高大,由头光和身光组成,二胁士仅有头光。
地藏殿
地藏殿是净土苑中轴线四配殿之一,座落于大雄宝殿殿前广场西厢,与东厢的药师殿隔空相望。全殿占地五百余平方米,高一层。殿内台座上安放着一超长形佛龛,以扁柏属为材质,立面镂有莲花及各式纹饰图案,外施天然生漆及黄金箔铜饰件,龛室之内供奉着十三尊塑像,正中为主尊地藏王菩萨,左右胁士分别为道明比丘和闵公长者,次两侧分列着十殿阎君。
信愿路
信愿路南毗大雄宝殿,北接金刚台,由三百九十一级花岗石阶道组成,阶道两侧有花岗岩护栏,栏柱顶端镂着莲蕾。信愿路的命名表达了净土法门为佛无问自说的法门,“信愿行”乃往生极乐净土之三资粮,行者只需信愿持名,则可永揖娑婆、神超净域。
金刚台
金刚台是中段朝礼区的枢要,东临险壑,西傍孤峰,南承信愿路,北接拜佛台,仰可遥瞻大佛,俯能极目街容。广场呈半月形,外围塑有花岗岩护栏,呈左右合围之势,将金莲台环抱其中。金刚台上安放的莲花由锡青铜铸造,是按照四十八米大佛手上的莲台1:1制作,台高四点八米,表面外贴金箔。金刚台即是上品上生者的接引莲台,是净宗行者成就的象征。
拜佛台
拜佛台占地约二千四百平方米,是净土苑中轴线中段朝礼区的核心区域,是仅次于大佛台的露天朝礼场所。北通接引桥,南毗金刚台,东西回廊环抱,钟鼓楼左右峙立,四面群山环抱。拜佛台两侧刻有青铜浮雕。东边浮雕表专修念佛的祖师大德及四众弟子,乃至鸟兽众生。西边浮雕表兼修净土的宗派下祖师大德及四众弟子。
接引桥
接引桥是净土苑中轴线上段朝礼区,全长116米,表达由娑婆此岸往生极乐彼岸之意。以释善导的“水火二河白道喻”来彰显净土法义。黑色表水河,众生贪欲如水;红色表火河,众生嗔恨似火。水火二河深不见底,两边不见边际,表众生贪嗔烦恼深厚,不能度越。白色小道表众生的信愿求生西方之心,白道虽窄,乘佛愿可安稳而行,不必担忧掉入水火二河。全桥呈单拱设计,为上承式钢筋砼箱形拱桥,宽十米,拱圈净跨七十米,桥面距谷底高达三十五米。桥头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座,南端桥堡两侧分别塑有一组净土文化铜雕,浮雕顶端屹立着两尊供养菩萨,东为持珠,西为印手,两相峙立。
紫金台
紫金台是一个小型广场,坐落于半山之间,占地约一千平方米。南连接引桥,北毗极乐路,西侧峰峦壁削,东侧幽壑苍苍。南端与桥头连接处,有高达两层的门阙一座;北端近极乐路一侧有过殿一楹,名“归来殿”。门阙与归来殿之间有回廊相连,形成一个庭院结构。
“归来殿”为纯木打造,由四行六列共二十四根粗大梁栋擎起。飞檐之下,是一块红底镶金木刻匾额,上镌“回来吧,孩子”五个大字,是东林寺方丈大安法师手书。两侧立柱间悬有两副楹联,内联云:“浪子愁忧溺苦海,慈父望眼欲穿愿早归。”外联云:“极乐清凉地理应投向,娑婆大火聚何容停留。”
极乐路
极乐路全长共有四百八十级花岗石石阶,代表念佛行人与接引佛四十八大愿之大誓愿力感应道交,往生彼土,亲见弥陀慈父。石阶两侧有花岗岩护栏,栏板刻有莲华图案,柱头则雕莲华及迦陵频伽。
东林大佛
沿极乐路向上,路的尽头就是中轴线核心朝礼区——大佛台。其位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之巅,是净土苑中轴线的终点,也是全苑地势最高点。大佛台占地一万六千平方,正中须弥台逾六千平方,高七米。“七”表出世间法,寓意“出六道轮回,不堕生死趣”。台的底层为无量光殿,顶层为阿弥陀佛接引圣像,高四十八米。大佛台有两层平台,第一层有1万平米,四周长廊,须弥台有九品往生、十二光如来之石雕,背后有功德芳名石碑。第二层有6千平米,大佛安立处。
东林大佛身高48米,宝盖81米,锡青铜铸造。莲花座6米,因铜里面融入了48公斤的黄金,又可称为合金铜铸造。大佛与莲台表面采用传统大漆工艺贴金,外表呈金色。佛的左手托莲台,表接引安立众生随佛往生之意。佛的右手下垂,呈殷勤接引状,于生死苦海捞漉众生,安立于左手的莲华内,东林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像。
自然景观
虎溪樟
虎溪樟位于东林寺的山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靠近虎溪,所以被命名为“虎溪樟”。这棵“树长老”显现出一张类似寿星的老人面孔:眼睛,嘴巴,额头完全像人脸一样,正面看去,甚至连耳朵都清晰可辨。
九莲樟
九莲樟位于天王殿殿堂东北侧,因其九个粗壮的枝干均匀散开,状若莲花,所以得名“九莲樟”。站在树下,抬头仰望,它的九条枝干都朝着不同的方向伸展,远远看去,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佛手樟
在寺院西门附近,远公塔院内,凝寂塔前,有一棵巨大的樟树,从西面望去,树干好像佛陀说法的手势,站在北面看,其低垂的树枝又像接引的佛手,所以被称为“佛手樟”。
宋檀树
大雄宝殿广场的西侧有一棵宋代的古檀树。《佛说无量寿经》中讲述极乐世界时有云“其池岸上,有黄檀,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六朝松
六朝松位于祖师殿前,传说此松为慧远亲手所植,本名为“罗汉松”,因植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传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相传在经历火灾后,树干中间腐烂空掉了,在重新焕发生机后,就变成了同根共生的兄弟俩,站立在祖师殿前。
重要文物
东林祖庭
潘经台
潘经台,又称“译经台”,在东林寺后山山腰,文佛塔后方。传说是谢灵运译经之所。谢灵运敬佩慧远大师,来东林后,由于他懂梵语,所以自愿为寺翻译佛经。他译经的地方,人称潘经台。
《复东林寺碑铭》残碑
《复东林寺碑铭》残碑是庐山现存石刻中最早碑石之一,由时任江州刺史的崔黯撰文,并邀当时已八十高龄的柳公权书写,镌刻于李忱大中十一年(857年)东林寺重建之时。因寺院屡遭劫难,柳碑已经裂为数段,并在康熙年间失散。到了爱新觉罗·旻宁甲辰年间,寺僧在虎溪桥下挖到了碑石,并请孝廉郑梦良制了一个拓本,此时仅存四十七字。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郑拓本又被虫蛀了五个字,到光绪年间,碑又消失,后来被康有为在灶台下发现。
李北海碑
李邕是唐朝的文词书法家,擅长写碑志颂词,杜甫称他:碑版照四裔。李书碑刻存世不多,有一些连拓本都已佚失,现仅存的20余种还杂有伪作。而《东林寺碑》是开元十九年(731年)七月,李邕任前陈州刺史时所撰,原石后来被毁。清光绪年间所修《九江府志》记载:“延祐(元代)七年,寺火碑坏,住山古智禅师既新其宇,复取李碑旧本,重摹上石。”现存在东林文物室的是重刻本,到明万历丁酉(1597年)又断损失去了47字。原本此碑嵌在十八高贤堂的墙壁间,现移至文物室内。
王守仁碑
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官场失意的王守仁来到东林寺,写下一首以《东林寺》为题的七古。后来,他又在“三笑堂”壁间写了《又次邵二泉韵》。东林寺僧珍爱这首诗,500多年来均妥善保护,并把它移到了影堂。清康熙十一年(1712年)德化县县令张近光来东林寺,见此题壁,便找同乡陈发舜将壁字钩摹刻石,并把原作用橱窗保护起来。但由于时间旷久,字迹漫,壁字已不复存在,仅摹下来的诗碑留传至今。
护法力士
护法力士为唐代石雕,形状矮状,肉紧筋粗。传为修盖神运殿时,有个力大如牛的僧人,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慧远对他特别的赏识,称其为“护法力士”,院僧为纪念这位护法力士,特为他雕凿石像,供奉于寺侧。此石像因战乱湮没多年,1975年掘出。
贝叶经
贝叶经被称为“法身舍利”,是纸张发明之前,比丘们为了防止佛经散佚,也便于弘法,而刻写在贝多罗(梵语Pattra)树叶上的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原典,用的多是巴利语,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贝叶经需用铁笔刻写,然后再用墨水上色,制作过程复杂。中国贝叶经大多于天宝传入。2018年1月24日,白十源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贝叶经》正式赠予东林寺。2019年,东林寺再次收到宋益民居士的贝叶经捐赠。
东林净土苑
经变壁画
经变壁画在药师殿的总面积达330平方米,分别绘制于东墙及南北墙体之上,所有画作分列于三面墙体。药师佛塑像背后的正墙为《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变相图》,以药师佛因地所发之十二大愿为题材,用连续的图画形式叙述故事、刻画情节,展现了药师如来的功德和宏愿。北墙为《药师七佛经变图》,画中圣众均呈立姿,前端的七佛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身后的菩萨众身形略矮,随侍于七佛左右。南墙为《东方琉璃世界净土变相图》。画面的上方是《药师如来说法图》,下方为《乐舞图》。所有画作均以中国传统的亚麻布和矿物颜料绘制而成,具有防潮防霉、表面不开裂及百年不褪色的特点。
观音殿的塑像背后及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塑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画》,三者均以佛经为题材,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展现了佛陀宣说《法华经》的恢宏盛况和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慈悲形象。两者均以释迦本师为主尊,释尊巍然端坐,双手结说法印,身旁四众环绕。
《圣众来迎图》
《圣众来迎图》,全图为汉白玉所雕,阿弥陀佛居正中央,千叶百宝莲台而承其足,而观音、大势至菩萨及诸菩萨圣众。表达的是《观无量寿佛经》(又名《十六观经》)中《九品往生章》之上品上生者往生时的盛大场面。
《十二光如来图》
《圣众来迎图》左右两侧各塑有六幅壁画,皆汉白玉所雕,名《十二光如来图》。十二光如来分别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各图中央皆为主尊十二光如来,两侧为比丘、菩萨、天人及护法力士等。
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
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在地藏王殿前,主体为八面石柱,高约2米,遍刻尊腾陀罗尼经,刻于唐永淳二年,为东林寺现存最古老的石刻。近代古直《唐刻经幢》诗云:“千年卓立寺门中,阅尽沧桑世未通。我喜一时高工妙,初唐经刻六朝松。”
聪明泉
聪明泉古迹位于东林寺藏经楼正后方,聪明泉后方也新开辟了三条通道,西侧正路直通常乐院与维摩诘楼前路,东侧向后山的栈道可通上方塔中间缓台,西北侧栈道可至上方塔拜佛台阶。
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拜访慧远,见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因此得名聪明泉。2022年9月,聪明泉修缮工程完成,正式面向游客信众开放。
出木池
传说,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梦见自称“庐山之神”的老人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夜里雷电风雨大作,到天明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命名为“神运殿”,涌木材池塘就叫“出木池”。
文化活动
公益活动
2008年,东林寺成立了东林慈善功德会。
2021年,东林寺共为27名困难僧人提供了大病医疗救助款,全年开展赈灾活动七次,共向946名困难学生发放了助学金,助学金额132万元。累计向968名贫困乡村低保户捐赠了慰问款物,价值合计175.51万元。
2022年5月,东林寺启动了“供养小寺院僧众”项目,截止2023年1月,已为3422家小型寺院、念佛堂、精舍等修行场所送去了爱心物资,累计供养僧人17733名,已完成了两期13批共计767023斤物资配送,2022全年累计供养僧人己达18790名。
2022年9月,庐山东林寺向泸定县、雅安市各捐赠人民币15万元,共计3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地震灾区赈灾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2023年8月,庐山东林寺向北京市、河北省各捐赠人民币20万元抗灾救灾款,共计40万元,用于保障京冀等地受灾群众的人身安全、采购和发放紧急救灾物资、支持救援团队,及后续灾后重建等工作。
重要法会
佛七
东林寺每年举行三次精进佛七法会:“国际劳动节”精进佛七(7天)、“十一”精进佛七(7天)、冬季精进佛七(49天)。“佛七”是以七天为一个时间段精进念佛,克期取证的修行方式。精进佛七期间,参加者受持八关斋戒,从清晨4时30分至傍晚7时30分,除饭食外,大众放下一切外缘,集中全部精力,一心持念佛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七期间,每天晚上7时30分至8时,大安大和尚为信众作开示,并解答信众修行中的问题。
盂兰盆法会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上午(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东林寺举行盂兰盆法会。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以盆器盛百味饮食,恭敬供养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之力,可以回向在世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同时更能超度过往七世父母,令其脱离苦趣,往生善道。
彼岸行·体验之旅
“彼岸行·体验之旅”于2009年开设,原名“净土文化体验学习班”,供有缘人正确认识佛教,了解净土法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净土法门闻思修平台。每季度举办一期,为期3天,2017年正式更名彼岸行·体验之旅,也是东林寺弘法教育部的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大中学校教师研究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等。
彼岸行·夏令营
1991年,果一老和尚创办了首届夏令营,这是中国大陆最先开办的夏令营之一,迄今已举办了19期,2016年正式更名为“彼岸行·夏令营”,为期7天,主要针对青年群体。学习内容以净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其宗旨为使营员了解到,在生命当中有一个“彼岸”的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不要长久地住在这个生死轮回的此岸而不觉悟。每一期的夏令营都围绕这个核心主题来施设相关生命层面的课程。
价值与影响
历史意义
东林寺作为一个历史性证据见证了庐山当地人1600多年来的生活变迁的历史,也代表了当地人民信仰的历史变迁。东林寺经历了十起朝代的更迭,寺庙也随着不同时期发生的天灾人祸进行着不同的改变。寺庙的发展反映着朝代的发展及不同时代君王的信仰、主张和实行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东林寺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并且留下了史籍资料。
宗教地位
东林寺净土宗是佛教在中国最重要的宗派,此宗派专教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故称净土,是佛教中国本土文化的范本,是各宗派中历史最久、信徒最多、流行最广的宗派。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是汉传佛教第一宗,当年慧远祖师创立的白莲社,为佛门第一个社团,属南方最大的僧团,成为中国的第二个佛教中心。东林寺以高唱念佛而闻名天下,千载之后,祖道重兴,慧灯(慧远)再续,果公(果一大师)常讲,东林寺是念佛道场,念佛是祖庭家风。
东林寺的创建者佛学宗师慧远在这里卜居三十六载,直至圆寂,完成了古印度佛学渐进为中国佛学的一次过渡。慧远是“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是大乘般若学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开创了念佛法门,是慧远。他在庐山授徒弘法,写下了《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沙门袒服论》等,就“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进行了集中论证和阐发,提出了“形尽神不灭”和“法性论”的佛学理论。
1928年,胡适到庐山考察山川之秀,兼及精研庐山的佛教,他的结论是:“慧远的东林,代表佛教‘中国化’的趋势。”
文化价值
东林寺始建于晋而盛于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香客居士也纷至沓来,留下了珍贵文物和古迹。唐时寺中诗碑林立,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李颀、王昌龄、李端、韦应物、张九龄、张乔、杜荀鹤等,都留有诗章,有"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之说,堪为天下第一诗寺。在这里,陶渊明、慧远、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一团和气”的和谐气象。
传播价值
东林寺见证了公元753 年时与日本僧侣的友好关系僧人智恩协助日本鉴真大师来庐山修行佛教经典的历史。鉴真大师是佛教律宗的开创者,前往东林寺学习净土宗,并且在日本开始发扬净土宗,这一行为加强了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之间的联系。1920年,盘长大定对东林寺进行了调查,慧远塔和寺中其他陈设都被记录进了他的书“中国历史文物和文献阐述”(“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 文学 and relics’) 中,在书中,盘长大定认为慧远创办的净土宗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赞扬了东林寺为发扬和保护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东林寺与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界均来往频繁。
自然风光
东林寺不仅是佛教道场,同时也成为自然风景区开发的开拓者。由于这里的风景优美,以信徒为主的香客,以文人名士为主的游客,纷至沓来,是游山赏景的世外桃源。东林寺位于庐山之阴,南面北京香山公园香炉峰,北倚灵竹山。山不甚高,为庐山之外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植,石径苔合。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寺庙于1982年扩张并加入了许多带有不同功能的殷堂。
东林寺净土苑始建于2007年,是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坐落于庐山市温泉镇境内,与胜山匡庐相毗邻。
净土苑之核心建筑——东林大佛,于癸巳(2013年)四月初八建成并装藏,巍然屹立于观音山之巅。2015年,东林大佛中轴线主体配套殿堂基本圆成。
2017年,东林祖庭将中药房和西药房合在一起,改建成了“伽陀院”。
2021年,故常住决定对天王殿进行内部改造装修,维修厢房,加固钢结构,并进行内部装饰,油漆彩绘及四天王壁画创作。
2021年,常住拟重修远公塔院。2022年9月27日,“远祖纪念堂”正式开放,开始供信众参礼朝拜。至此,远祖塔院整体工程全部竣工。
2023年,祖师殿内十八高贤石刻丰久画面斑驳,故采用中国古老传统造像技艺,干漆夹芦(又称生漆脱胎),重新创作十八高贤像。
保护
1959年,周总理提出把东林寺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来对其进行保护。1963年,果一法师住持了对东林寺一系列的重建及保护活动,修复主殿、其他偏殿以及其他一些建筑设施《佛塔、灵堂等)。在1964年,果一重建了西边的大佛塑像,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日如来和韦驮的第二个徒弟的塑像。
文化大革命后,主殿堂、三笑堂和慧远灵堂和其他殿堂逐渐被重建。新的驮跋陀罗舍利塔和慧远塔于1983年建成。1985年,寺庙的大雄宝殿由东林寺的海外教徒支援建成。
1987年,果一法师率众举行大雄宝殿上仪式。1988年,为500尊新阿罗汉修建的新堂建立。除此之外,客厅、卧室和仓库也同时建立。1990年,大雄宝殿落成,同年,罗汉堂竣工。
白莲池、前门、接客室、阅经室、学佛堂、钟鼓楼等都于1991年被重新修建。
相关文化
《净土》期刊
1992年,庐山东林寺成立了“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净土》杂志面世。后来,杂志经过数次改版,由季刊变为双月刊,逐渐形成了“原创、净土、实修、大众”的办刊理念。《净土》每期发行量最初仅6千余册,后来增加数倍。
诗歌
[宋] 苏轼《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谢逸在《翻经台》一诗中,描述了谢灵运在东林寺译经的情形,曰:“足蹑云端屐,手展贝叶经。税驾妙高台,几砚陈轩”。
[宋]黄庭坚《东林寺二首》: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律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
[宋]陆游《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唐]李白《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唐]杜牧《行经庐山东林寺》:离魂断续长江,叶坠初红十月天。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唐]韦庄《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见师初事懿皇朝,三殿归来白马骄。上讲每教倾国听,承恩偏得内官饶。当时可爱人如画,今日相逢鬓已凋。
[唐]王昌龄《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
[唐]白居易《宿东林寺》: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唐] 章孝标《题东林寺寄江州李员外》:山势棱层入杳冥,寺形高下趁山行。象牙床坐莲花佛, 玛瑙函盛贝叶经。日映砌阴移宝阁,风吹天乐动金铃。
[唐] 灵澈《宿东林寺(一作云门雪夜)》:天寒猛虎叫岩雪,林下无人空有月。 千年像教今不闻,焚香独为鬼神说。
[明]董其昌《东林寺夜宿》:偃息东林下,悠然澹旅情。泉归虎溪静,云度雁天轻。
[明] 林俊《东林寺》:初日上苍凉,峰峦接大荒。 懒云依鸟径,驯虎卧僧廊。
[明] 邵宝《寄题东林寺壁》:雁门僧避胡尘来,匡庐山中寻讲台。 谁云净土在西竺,此池自有莲花开。
文学
余秋雨曾在《庐山》一文中写道:“那时,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在庐山弘扬教义,他们驻足的东林寺和简寂观便成了此后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精神栖息点。”
谢灵运在东林寺居住的期间,曾做了大量经文的翻译工作并且撰写了慧远去世之后墓上的碑文。
参考资料
庐山东林寺官网.庐山东林.2023-09-08
东林寺.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政府.2023-09-09
开启您的线上朝圣之旅|庐山东林寺推出净土苑VR全景地图.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1
东林祖庭与净土苑乘车路线详细指南(2023版).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全国助残日 | 庐山东林寺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1
庐山东林寺简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震撼专题片】《东林大佛胜缘记》| 带你了解大佛建设背后的故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5
净土祖庭九江东林寺.凤凰网佛教.2023-09-26
江西省九江市---东林寺.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苍南县风景旅游协会.2023-09-09
庐山北山第一寺--西林寺.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东林最初护法 建寺首位檀越 | 东晋江州刺史桓伊.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手机凤凰网.2023-09-09
荐读九江丨慧远,把庐山推向中国南方佛教中心.掌中九江.2023-09-25
九江东林寺僧取经早于唐僧200年.新浪网.2023-09-25
佛教圣迹:净土宗发祥地庐山东林寺.中国网.2023-09-25
「兰州诗词」夜来小雨新晴后,闲坐田塍听杜鹃(2023年4月首刊).大西北官网.2023-09-30
东林莲花 微妙香洁.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东林寺,一个不小众的地方,但真正懂它的人却很小众.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心灵之旅—鲜花水果供养三宝(090)江西省九江市东林寺(净土宗祖庭).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5
东林文物 “会说话” :我有一段往事讲给你听!.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屡废屡兴的净土宗祖庭[图].江南都市报.2023-09-30
演罢《满江红》,归去东林休 | 岳飞与东林寺.微信公众平台.2023-09-30
庐山东林寺:净土宗祖庭的千年兴衰史.凤凰网佛教.2023-09-26
千年东林寺兴衰史:被日本佛教莲宗尊为“祖庭”.中国新闻网.2023-09-30
千年东林寺兴衰史:被日本佛教莲宗尊为“祖庭”.中国新闻网.2023-09-11
【震撼专题片】《东林大佛胜缘记》| 带你了解大佛建设背后的故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庐山东林寺.宜兴古典建筑陶瓷厂.2023-09-09
莲开不忘凿池人 | 纪念果一上人诞辰100周年.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9
庐山东林寺官网.东林寺.2023-09-08
圣辉法师:我的戒和尚果公上人.凤凰网佛教.2023-10-01
净土祖庭九江东林寺.凤凰网佛教.2023-09-26
打卡圣地 | 中国及全球第一高阿弥陀佛像——东林大佛.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5
东林佛教艺术研究所成立 传印老和尚任导师.凤凰网佛教.2023-09-29
东林寺净土苑义工招募启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9
东林寺的“伽陀院”是干什么的?.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赞东林祖庭胜乐念佛堂.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1
法相高树 宗风永传 | 庐山东林寺远祖纪念堂落成开放.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9
庐山东林寺净土苑招募启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9
走进庐山东林寺净土苑.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丽江热线.2023-09-09
净苑巡礼(一) | 故乡风月待子归.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十) | 信愿路上觐慈尊.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庐山东林寺东林文物室洒净开放.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东林福田│祖庭天王殿室内装修改造工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9
拥护法王城 梵刹永安宁 | 认识伽蓝菩萨.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6
净苑巡礼(八) | 消灾延寿药师尊.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九)| 大悲大愿地藏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七)| 寻声救苦观世音.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于此修供养,是为最吉祥 | 庐山东林寺举行清明扫塔活动.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1
净苑巡礼(二)| 竺乾梵音震旦传.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三)| 东林莲韵流千古.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四) ——极乐宝殿畅妙音.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五)——光严塔畔话思归.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六)—— 大雄殿演无生曲.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十一)| 金刚台前登上品.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十二)| 拜佛台上觐弥陀.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十三)| 桥中白道通极乐.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十四)| 紫金台兮归净土.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净苑巡礼(十六)|十二光佛度众生.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佛光掠影】九江——东林寺.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5
匡庐叠翠 古树苍苍 | 东林五株古树略记.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永贞学堂 >.永贞堂.2023-09-09
愿吾辩才如甘泉|东林祖庭“聪明泉”修缮圆满对外开放.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庐山东林寺官网.东林寺.2023-09-08
供养僧人18790名、护持寺院3633家!你的爱心2022年.庐山东林寺官网.2023-09-09
庐山东林寺捐赠30万元助力四川泸定雅安抗震救灾.庐山东林寺官网.2023-09-09
庐山东林寺捐赠40万元驰援北京、河北暴雨救灾.庐山东林寺官网.2023-09-09
回复数字.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非遗文化 ▏庐山东林寺净土宗!.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庐山文化史迹旧影 | 净土宗祖庭 · 东林寺.搜狐网.2023-09-09
在江西的宗教祖庭之一 千年古刹东林寺及慧远大师.新浪网.2023-09-11
东林福田 | 祖庭祖师殿十八高贤彩绘浮雕.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6
纪念《净土》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在东林祖庭举行.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出自宋代 苏轼 《 赠东林总长老 》.古诗集.2023-09-26
《 东林寺 二首》.诗词名句网.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