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本名李士元,后避讳朱元璋而改名。濠[háo]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年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投朱元璋,从朱元璋征滁州,谋划并主馈饷,甚得朱元璋信任,被留用。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攻下镇江后,被封为参议,兼领府司马,后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朱元璋称朱橚,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负责处理军队后勤事务。朱元璋对平定吴国论功行赏时,李善长因功封为宣国公、升任左相国。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政权,擢[zhuó]升李善长为太子少师,授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策军国大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出兵北伐大获全胜,李善长因功升任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晋爵韩国公,位极人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朱元璋赐临濠一地居住,一年后病愈,朱元璋委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并迁徙十四万的江南富民到濠州耕种,由李善长负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李善长被弹劾获罪,削减年禄。不久,李善长重新被起用,与李文忠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其弟李存义为胡惟庸党,免其死而不谢。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因丞相胡惟庸谋反被诛杀、李善长与胡惟庸有姻亲关系且来往密切而被牵连,被朱元璋诏命诛杀,夷灭三族。李善长终年七十七岁,后被追谥襄愍[mǐn]。

李善长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过程中,稳定后方,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保障后勤供给;他担任丞相时,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郊祀制度、宗庙制度。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清朝大臣张廷玉则认为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李善长是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出生于元延元年(公元1314年),他年少时喜爱读书,有智谋,研习法家学说。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取滁阳(今安徽滁州市市)时,李善长前去拜见。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当地有才德的人,和他交谈后,更是以礼相待,并留用他掌管文史书籍。朱元璋曾向李善长请教平定四方战乱之策,李善长认为若能效仿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滥杀,五年内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深以为然,任用李善长为参谋,随从攻占滁州其他地方,让他负责筹划粮饷,参与机要,制定战略;李善长自此得到朱元璋信任。

渐受倚重

随着朱元璋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投靠的将领众多,李善长会先考察将领们的才干,再举荐给朱元璋;又在朱元璋面前诚恳举荐,让前来投奔的将领都能安心。李善长也善于调整军中矛盾,攻取镇江市前,朱元璋为整顿军纪而惩罚将领,李善长出面营救才得以赦免。义军首领郭子兴听信流言,怀疑朱元璋的忠诚,打算逐渐削夺其兵权。郭子兴又游说李善长为己所用,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得知后,对李善长更加倚重。

朱元璋驻军和阳时,李善长设下埋伏,击溃前来偷袭的元军。朱元璋因此称赞李善长的才能。朱元璋得到巢湖水军,李善长极力赞成渡江作战,义军攻占采石,逼近太平。战争开始前,李善长事先严肃军纪,义军攻占城池后,军中秩序井然,对百姓秋毫无犯。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李善长随军攻占集庆之战,即将攻打镇江时,朱元璋担心手下将领不能取胜,佯装发怒要处罚将士,李善长劝解,这才免除了对将士的处罚。

次年,朱元璋升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任命李善长为参议,参与军机大事,制定赏罚章程;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李善长任参议,兼领府司马,晋升行省参知政事。朱元璋晋封朱橚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因李善长善于往来报聘的言辞,朱元璋若要招降,均由李善长代他撰写劝解文书。李善长办事条理分明,朱元璋率军征讨时,他都被委命留守大本营,为军队调度粮草,负责转运调配,从未出过差错。

李善长在对比元朝制度后,劝谏朱元璋设置两淮地区盐业专卖,设立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使得朱元璋政权的资财日益富足起来。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定张士诚,在评议将士功劳之时,李善长获封爵为宣国公,升任左相国,兼律令总裁官。在李善长的主持下,朱元璋领导的吴政权重新制定了法制律令,废除连坐之罪,并颁示朝中内外。

深受信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任命李善长为大礼使,定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相关事宜。又设置东宫官属,任命李善长为太子少师,授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策军国重事。

朱元璋巡幸汴梁期间,令李善长留守,且一切事物可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李善长完成了六部官制的制定,又议定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的礼仪,率礼官确定了祭祀的制度章程、宗庙建立的次序和等级。洪武二年(1369年),李善长奉旨监修《元史》《祖训录》《大明集礼》等。此外,封立诸王、爵赏功臣等大小事务也都由李善长与诸臣商议执行。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明成祖北伐的胜利大封功臣。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在前线将士作战期间,负责军队后勤粮草供应,功劳很大,于是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升任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中书丞相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每年俸四千石,子孙可世袭爵位;同时又授予李善长铁券,可以免除死罪两次,子孙可免除死罪一次。当时获封为公爵的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李善长一共六个人,李善长名列第一,封赏他的文书将他比作汉朝名臣萧何,褒奖至极。

获罪被罚

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但嫉妒心强。同是开国功臣的御史中丞刘基就多次被李善长刁难和加害,后因意见不合,又畏惧于李善长的权势,不得不辞官回家。参议李饮冰、杨希圣,曾对其稍有冒犯,便被李善长上奏罢黜官职。太祖所任用的参知政事张昶、大臣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只有李善长,还像原来一样继续在朝廷做官。李善长权势渐高后,愈发傲慢,朱元璋开始对其有所反感。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李善长生病辞官,得到朱元璋的厚赏。一年后,李善长病愈,被朱元璋留在临濠负责修建宫殿,并拓移十四万江南富民到濠州。朱元璋又提拔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为太仆寺丞,李善长的侄子李伸、李佑为群牧所官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长子李祺,李家成为皇亲国戚,显赫一时。李祺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和陈宁上疏,宣称李善长恃宠自纵,对皇帝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减年禄。不久,李善长又被重新起用,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

株连身死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夷灭九族,受到株连的人很多。胡惟庸和李善长素有往来,且有姻亲关系,但此事一开始并未牵连到李善长。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及侄子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党羽,朱元璋诏命免其一死,仅将二人安置在崇明县。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曾经打算修建府第,私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来卫士三百人,汤和密告朱元璋,引发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厌恶。同年四月,京城百姓中有犯罪的人应该流放边疆;李善长多次为自己家的亲属丁斌等人求情脱罪;朱元璋大怒,扣押丁斌。丁斌曾在胡惟庸家里做事,于是再次揭发李存义与胡惟庸秘密交往的事情。随即,李存义父子被逮捕,二人的供词里又揭露李善长曾包庇胡惟庸余党的事情;又有人揭发李善长对胡惟庸私通外国使者的事情知情不报。

御史官员纷纷上奏弹劾李善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也证实李善长与胡惟庸结为朋党。李善长被捕下狱,罪书上说他自持开国元勋的身份,狐疑观望,首鼠两端,对胡惟庸谋逆一事知情不报,大逆不道。朱元璋于是诏命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口,一并处死。李善长虽拥有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的两道免死铁卷,但其卷入胡惟庸案被指纵容谋反,不在赦免范围之内,铁券制度上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谋逆不宥和免死的次数较少,孙子不免死。而胡惟庸蓄意谋反,李善长知情不报,犯大逆不道罪。因此仍被朱元璋赐死,并株连三族。李善长被诛,终年七十七岁。李善长死后,朱元璋又命人将他的罪状加在狱辞里面,编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同僚辩白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朱元璋,认为李善长为臣数十年,知道天下之大业不是随便就能取得的,而他本人已位极人臣,子孙也蒙受恩德,在其晚年并没有谋逆的必要,况且即便权柄易主,李氏家族也不过重复当日的地位,身份不会更加显赫,因此没有动机帮助胡惟庸谋反。王国用还提到,像李善长这样的功臣尚且得到如此下场,只会让百姓对朝廷失望,国家也会因此而分崩瓦解。

王国用认为李善长没有谋逆的动机,代王国用起草奏疏解缙也执同样的观点。对王国用的上书,朱元璋并没有责罚他,也没有对李善长一事发表看法。直到南明弘光帝追谥明初功臣时,才追谥李善长为“襄愍”。

历史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

《明史》里认为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李善长从平民起步,在群雄角力的时候选择了明主,并投身其中,合力成就大业。作为开国功臣,他位列上公,富贵显赫到了极致,可惜却在暮年自取灭亡。

明朝大臣王国用认为李善长与朱元璋同心,出生入死取得天下,其功绩在勋臣中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子娶公主,亲戚拜官,可谓是位极人臣。

明朝大臣杨宪评价李善长无宰相的才能。

后世争议

关于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最终被诛杀一事多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李善长被诛一案是蒙冤,其被害的原因归罪于朱元璋本性嗜杀;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李善长一案部分原因来源他咎由自取,除此以外也是多方面因素的必然结果。

明朝学者袁袤、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清史学家赵翼偏向于第一种说法。袁袤认为李善长功比萧何,即便定罪为胡党也不能抹灭其功绩;谈迁则指出李善长案定罪的依据不足以服众。赵翼认为胡惟庸死后十年,同谋之人才败露,显然是借胡惟庸一事,牵连诸人,赵翼还认为牵连的原因不过是朱元璋“猜忌好杀”的性格使然。

明代官员顾起元、明朝后期官员李贽、明末清初史学家査继佐偏向于第二种说法。顾起无认为李善长后期骄纵自大的行为惹太祖嫌恶,而太祖此举不过是杀鸡儆猴,以维护皇权的尊严;明末清初史学家査继佐同样认为李善长受到朱元璋的怀疑、疏远,最终招致诛戮,虽属朱元璋刻意为之,但很大一部分仍应归罪于李善长本身识人有误、眼光不够长远。明朝后期官员李贽同样认为,李善长的死因虽不是谋反,但他过于贪恋权势,不护家亲,纵容亲戚作威作福,才会被杀。

现代明史研究专家吴晗和梁希哲则倾于向观点一。吴晗对李善长一案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对李善长定罪所依托的证据多来自于当世口耳相传的语言记录, 缺少更多的实物证据。梁希哲认为李善长谋反一事属于欲加之罪。

就是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丞相李善长,荣耀20年即洪武二十三年,70多岁的李善长却与妻女弟侄70余口,一起被冤斩,故居被抄毁。从此以后,李善长的故居与后裔成为未解之谜。

家族成员

研究书目

《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明实录》

《二十五别史》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李善长.定远县人民政府 .2024-04-08

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故居与后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远县委员会.2024-04-11

明史(全二十八册).豆瓣读书.2024-04-27

明实录.豆瓣读书.2024-04-27

二十五别史.豆瓣读书.2024-04-27

朱元璋传.豆瓣.2023-07-21

洪武皇帝大传.豆瓣.2023-07-21

朱元璋.豆瓣.2023-07-21

大脚马皇后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4-08

朱元璋.豆瓣.2023-07-21

传奇皇帝朱元璋.豆瓣.2023-07-21

神机妙算刘伯温.豆瓣.2023-07-21

山河月明.豆瓣.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