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阳曲县人(今山西太原),明初中书左丞。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 (今南京市),杨宪前往投奔,并被录用于军中幕府,掌管文书。受朱元璋派遣到张士诚、方国珍、察罕帖木儿处通好谈判,杨宪因随机应变又办事干练,能力出众,得到朱元璋赏识。元至正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359—1367年)间,杨宪先后被朱元璋任用为左右司郎中、提刑按察使、江西省参政、山西省参政、御史台中丞。吴元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杨宪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洪武二年(1369年)被任命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1370年)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旋即遭弹劾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因交际应变和获取情报的才能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屡获升迁,但终因其为官放肆狂傲,“有相才无相器”,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人物生平
投靠朱元璋
杨宪,生于1321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人,因其精通经史文章,有善辩之才,年轻时随做官的父亲迁居江南生活。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路(今南京市),杨宪以儒士身份投靠朱元璋,任职幕府文书为其效力。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杨宪受朱元璋派遣,持书信前往拜会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欲与其讲和通好,遭到张士诚扣押,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责其放回杨宪。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克浙江金华之后,派遣杨宪等人招降方国珍,杨宪诱使其与朱元璋保持友好关系。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在山东省作战的察罕帖木儿军队表现勇猛,军声大振,杨宪受朱元璋派遣前往与其通好。
在处理朱元璋交派的“外交使者”工作期间,杨宪办事干练、忠心事主,展示了出众的交际能力,为朱元璋所赏识和器重。
担任检校
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为了取得政权,就设立了检校的特务组织,受到赏识的杨宪随即被朱元璋委以“检校”之职。其职责
是专司打听、收集贪赃枉法官员情报,告发他人阴私的事情。和杨宪一起干此工作的还有高见贤、夏煜、凌说三人。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取得张仕诚地盘后,设置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出任浙东行省右丞,掌管军务,杨宪被任命为左右司郎中辅佐其军事。朱元璋嘱咐杨宪:“李文忠虽是我的外甥,但他年龄尚小,历练不足,地方上的事由你做主,有了差池,拿你是问。”杨宪忠心听命于朱元璋,对李文忠认真实施监管,不久即秘密上奏朱元璋,李文忠任用原本是张士诚手下的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袆等五人干预公事。屠性、孙履被朱元璋诛灭,其余三人被发配充军。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元朝的户部尚书张昶被朱元璋招降留用,任职为中书省参政。张昶私下托人带书信给在北方生活的儿子,杨宪截获了书信并上报朱元璋,朱元璋后以张昶涉嫌“心怀旧主”的通敌罪名将其处死。
在此期间,杨宪升为提刑按察使,在任上秘密侦查获取前任单居仁与吏典合谋贪赃枉法情报,并上奏朱元璋处理。杨宪还先后担任过江西省参政、山西省参政、御史台中丞等职务。
中书省为官
吴元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杨宪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并任府丞。该年冬十月,受命为议律官,制定律令。杨宪有严刑重法的思想,但遭到朱元璋反对。
洪武元年(1368年),杨宪兼东宫詹事丞,辅导太子。
洪武二年(1369年),杨宪为中书省右丞。
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患病,中书省缺主事的负责人,朝廷任命汪广洋为中书左丞,位居杨宪之上。杨宪性格强势,为官专擅决断,未把这个左丞放到眼里。为排斥汪广洋,杨宪甚至唆使地方监察御史刘炳密告其“事母不孝”,致汪广洋受到朱元璋严厉责备并被削职还乡。杨宪仍不罢休,再上奏书,朱元璋将汪广洋发配到边疆海南。
洪武三年(1370年)秋七月,杨宪被提拔为中书左丞,实际上掌管中书省。杨宪大肆任用亲信,聚集朋党,打探他人隐私。因得知朱元璋有进一步提拔其为丞相的意思,杨宪就纠合党羽凌说、高见贤、夏煜一起在朱元璋面前进言说李善长没有做丞相的才能。朱元璋此时开始厌恶杨宪,明确告知:李善长虽无丞相才,但与我同乡,且同我共患难,兢兢业业,功劳颇多,我还得任用这位功臣元老为相,今后不得再谈及。
遭弹劾被杀
明朝初期朝内有两大派系,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早期的浙东集团是文人出身的言官,淮西集团是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官。杨宪幕府文官出身,加之长期在江南生活,自然依附了刘基的浙东集团。
朋党风气下,出生阳曲县的杨宪进入中书省后,大肆弄权,逐步形成以他为首的山西帮。因排挤李善长,加深了与汪广洋、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的矛盾。作为亲戚加同乡的胡惟庸撺掇李善长说:“如果杨宪作了丞相,我们这帮淮人就没做大官的戏了。”
李善长开始秘密收集杨宪罪行并寻找反击机会,最终以“排陷大臣,放肆为奸”的罪名告发杨宪。洪武三年(1370年)秋七月,杨宪任职中书左丞的当月,为朱元璋所杀。
死因争议
关于其死因,明代顾起元在其《客座赘语》中有另一种说法,称杨宪之死源于其刻制的“一统山河”花押惹的祸。印章字里行间透出了天下至尊的口气,他到处炫耀以让人尊奉自己。翰林院中有个地位低微的校对员名叫陈的,惯于揣摸上司的心思,便对杨宪说:“这花押实在太不一般了,所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呀!”杨宪闻听此话大喜,马上提拔陈𣐕当了编修。顾起元猜想这恐怕是杨宪之所以惹祸的原因。
人物评价
杨宪在检校机构工作时,有出色的表现,朱元璋曾评价道:“譬如人家养的恶犬,让人怕。”对杨宪更是高度认可,称其“可居相位”。
朱元璋欲启用杨宪为丞相,征求太史令刘基意见,刘基极力反对,认为杨宪有相才但无相的度量,私心太重,做不到沉静稳重、公正处事。
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
传奇皇帝朱元璋 (2006).豆瓣电影.2023-08-02
朱元璋 (2006).豆瓣电影.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