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黑冠长臂猿(拉丁学名:Nomascus nasutus),属长臂猿科,冠长臂猿属。体重7-10kg,体长40-55cm,雌雄没有明显差别,毛被短而厚密,无尾,属于小型类人猿。东黑冠长臂猿有极长的前臂、高度灵活的肩膀和腕关节,以及长钩状的手。雄性毛色为黑色,成年雌性毛色为浅黄色或亮金黄色,雌雄头顶都有明显的三角形黑冠,面部均为浅黑色。
东黑冠长臂猿曾分布于红河以东的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由于偷猎、栖息地退化和丧失等因素,其数量不断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已经在野外灭绝,直到2002年和2006年,才相继在越南和中国被重新发现。东黑冠长臂猿全球仅存的种群跨境分布于越南高平省重庆县和中国广西靖西县交界的林区,栖息在海拔600-950m的喀斯特石山北热带热带季雨林中,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树上生活。
东黑冠长臂猿是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目之一,在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极危(CR)。2021年,东黑冠长臂猿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东黑冠长臂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中。在东黑冠长臂猿分布地区,越南和中国先后于2007年5月和2009年7月建立了东部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42.5平方千米。
分类研究
东黑冠长臂猿的分类地位经历过几次调整,早先东黑冠长臂猿、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和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在分类上被统归于黑长臂猿,被认为是黑长臂猿的亚种。2004年,首次将红河以东的黑长臂猿北部湾亚种命名为东黑冠长臂猿,红河以西的其他亚种被命名为西黑冠长臂猿,2005年海南长臂猿被提升为一个独立物种。随后分子生物学、形态差异和鸣叫声谱分析研究显示,东黑冠长臂猿与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存在明显差异,都支持了将它们划分为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
形态特征
东黑冠长臂猿属于小型类人猿,体重7-10kg,体长40-55cm,毛被短而厚密,无尾。东黑冠长臂猿有极长的前臂、高度灵活的肩膀和腕关节,以及长钩状的手。地面直立行走时,双手下垂可以触及地面,两手臂伸展开来可长达1.5米。雌雄头顶均有三角形黑冠。面部为浅黑色,脸呈圆形,耳朵很难被观察到。雌雄大小没有明显差别,雄性毛色为黑色,成年雌性毛色为浅黄色或亮金黄色,雌性胸部有一褐色斑块,面部周围具有一圈长白毛。雌雄头顶均有三角形黑冠。面部为浅黑色,脸呈圆形,耳朵很难被观察到。新生幼崽被毛稀疏且细小,远距离不容易被看到,一般仅能见到肉红色偏黑的皮肤,1个月左右被毛逐渐呈现,雌雄新生婴猿没有明显差异,均为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截止2019年,东黑冠长臂猿全球仅存的种群跨境分布于越南高平省重庆县和中国广西靖西县交界的林区。东黑冠长臂猿历史上曾分布于红河以东的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由于偷猎、栖息地退化和丧失等因素,其数量不断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已经在野外灭绝,直到2002年和2006年,才相继在越南和中国被重新发现。
栖息环境
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在海拔600-950m的喀斯特石山北热带热带季雨林中,该林区为典型的热带喀斯特石灰岩峰丛地貌,大部分地区分布着连绵成片、形态各异的石灰岩山峰。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年降雨量1400-2000mm,年均气温19℃左右,最低温很少低于5℃。
生活习性
运动习惯
东黑冠长臂猿最常见的运动方式是臂行,攀爬、桥接和跳跃也比较常见,但两足行走比较少见的。黑长臂猿的运动主要局限在冠层的中间层,很少同时使用上层和下层。运动的速度很快,以15米/秒的速度在树梢上摆动,雌性更习惯桥接的运动方式,成年雄性运动使用跳跃更多,攀爬较少。
节律行为
东黑冠长臂猿有昼夜活动节律,在日落前80分钟左右回到睡觉的树,在日出后4分钟左右离开,它们倾向于睡在相对较高的靠近树梢的小树枝上。东黑冠长臂猿早晚取食和移动时间多,中午休息和社会行为多。东黑冠长臂猿的活动和食性在旱季和雨季都具有明显的节律。在旱季和雨季,鸣叫均发生在12:00之前,但旱季的鸣叫时间偏晚。雨季时社会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并且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没有出现休息高峰,相反在旱季10:00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
觅食行为
东黑冠长臂猿的饮食主要是水果,占58%,叶和芽占31.3%,最后动物和花分别占7%和3%,其中无花果又占水果饮食的21.9%。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主要食物为水果,并且花大量时间觅食无脊椎动物,但在旱季,其食物以叶和芽为主。在一天中,东黑冠长臂猿在离开过夜树后和进入过夜树前各有一个取食高峰,清晨和上午喜欢取食水果,下午和傍晚则选择更多的叶和芽。
社群行为
东黑冠长臂猿以小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每个群体由4-9只个体组成,包括1只成年雄性、2只成年雌性以及其后代。东黑冠长臂猿领地意识很强,一个群体活动范围有130公顷,群体间的活动范围有小部分重叠。
交流行为
在日出之前或者日出后的几个小时内,东黑冠长臂猿会发出物种特异性的鸣叫声。晴天鸣叫相对起始时间要早于阴天和雾天,雾天的鸣叫相对最晚。鸣叫声通常被认为具有防御领域和资源、吸引配偶、强化配对关系、凝聚群体、调节群间关系等功能。东黑冠长臂猿的二重唱是由成年雄性与成年雌性相互配合发生,通常由雄性发起和结束,并占主导地位。二重唱向同种的其他个体传播了鸣叫个体已经配对的信息,因此降低了配对个体对异性的吸引力。
生长繁殖
东黑冠长臂猿繁殖速度很慢,通常每四五年生一胎,在10月至2月之间。东黑冠长臂猿通常终生配对,一只雄性与不超过两只雌配,并维持约6只的小家庭群体。在穿过树冠时,幼崽被保护在雌性的怀里,幼崽紧紧抓住其肚子,通常难以确定幼崽的性别。幼崽在4个半月龄时才会离开母亲开始独自活动,8月龄时开始取食固体食物,11月龄时开始给其它家庭成员梳理毛发,24月龄时断奶。幼崽通常在家庭中停留长达10年,或者直到它们的同性父母将他们赶走。东黑冠长臂猿家庭群的成年雄性更替时,新上位的成年雄性有时候会杀死前任雄性的幼崽后代,促使雌性快速进入发情期,以便新任雄性更短时间内获得自己的后代。这种“杀婴行为”普遍存在于灵长目中。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很少,关于它们寿命信息有限,已知东黑冠长臂猿比许多灵长目的寿命更长,例如可存活60年的灰长臂猿(Hylobates muelleri)。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东黑冠长臂猿自2002年被重新发现以来,在2015年到2022年,数量从45只增加到135只,但由于各种致危因素,仍面临巨大威胁,其未来数量是下降的趋势。
致危因素
东黑冠长臂猿其分布范围有限,对该物种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其栖息地受到木材采伐、牲畜放牧和种植的威胁。其次,繁殖间隔比较长、近亲繁殖、疾病爆发和气候变化,也威胁着东黑冠长臂猿的生存。
保护级别
2015年,东黑冠长臂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极危(CR),是世界上最濒危的25种灵长目之一。
2015年,东黑冠长臂猿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极危(CR)。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东黑冠长臂猿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东黑冠长臂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中。
保护举措
在东黑冠长臂猿分布地区,越南和中国先后于2007年5月和2009年7月建立了东部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两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2.5平方千米。为解决东黑冠长臂猿分布区域内的森林退化问题,中国和越南都有组织森林恢复活动,包括辅助自然再生和重新造林活动。中国还开展了保护森林质量的有关活动,包括提供节能炉灶以减少当地居民对木材的采伐,牛群隔离围栏,以及提供饲料,以减少森林的放牧压力,以及用金属筒车取代木材水车。
参考资料
东黑冠长臂猿.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13
Nomascus nasutus.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2023-06-20
Cao-vit Gibbon.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3-06-2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6-2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21
Nomascus nasutus.New England Primate Conservancy.2023-06-20
东黑冠长臂猿.生物多样性平台.2024-11-18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6-20
失而复得的珍稀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023-06-20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