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6月7日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组成的侵华联军,为镇压中国北方的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等地,严重威胁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同年4月,英、美、德、法四国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限令清政府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不久,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奥匈帝国)各国组成八国联军,共21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的率领下,由天津市进犯北京,正式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遗址,天津近郊的义和团与清军协同作战保卫天津。清政府对八国联军宣战,但是不几天,又电令驻外使臣请求各国体谅,并保证惩办义和团。7月14日,八国联军攻下天津,集结2万兵力进犯北京,北京沦陷。联军分兵四处攻掠,烧杀抢劫,繁华的京津之地变成了瓦砾场。从9月下旬至次年4月,联军先后占领北塘、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保定市、宣化区、张家口市、井陉县等地,控制了多处要地。联军在华兵力已逾10万,驻京部队超过3万。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和西方11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华族史上最为耻辱和最为惨痛的一页,在此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战争背景
外忧
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的斗争非常激烈,而地大物博的中国就成为当时列国争夺的焦点。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暴露了清代的虚弱本质,各国不再有任何顾忌,立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中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的条款极大地触怒了俄罗斯,俄国联合德、法两国威逼日本放弃对于辽东半岛的占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在莫斯科与沙皇政府代表签订了《中俄密约》,这是一份以同盟面貌出现的条约,实际上是沙俄为独占东北地区而制造的阴谋。同年,日本取得在天津市、汉口、厦门市等地设立租界的特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1月,德国以武力占领胶州湾,次年3月强行“租借”胶州湾,租期为99年,进而把山东省全境变成它的势力范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俄国舰队强占旅顺湾和大连湾,然后租借此两处,租期暂为25年,并且把整个东北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法、英两国也相继提出了租借要求,把华南变成了它们的势力范围,英国还进一步扩大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界址。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它向列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通牒,逐步地扩大了自己的对华侵略。
内患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举国上下掀起了反侵略、反投降的斗争。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签名的举人有1.3万多人。他们陆续创办报刊,组织社团,宣传维新变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之下,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极力反对。他们在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随即下令追捕在逃的维新变法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慈禧太后宣布“亲政”,戊戌变法失败。
义和团首先在山东冠县展开斗争。传教士要挟清廷镇压团民,山东巡抚张汝梅愤恨教士对他恃强相压,于是对义和团采取“以抚为主、剿抚兼施”的方针。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组织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由地方官刚升任山东巡抚的毓贤,深知省内“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的实情,又目睹教会气焰甚为嚣张逼人,毓[yù]贤盲目仇洋排外,杀了外国传教士,又发布告示表示“支持”义和团,助长山西义和团的排外狂热。
1900年春,义和团挥旗北上,连克州县,势力发展到了京津地区。慈禧见义和团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默许其为合法民团。由于义和团的规模逐渐扩大,严重威胁到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1900年4月各国要求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出军队代为剿除。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战争过程
起因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侵略权益,镇压义和团运动万不惜对中国使用武力,这无疑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起因,也表明战争的责任主要在列强方面。但是,这次战争的爆发又不完全是列强单方面的因素所造成,它还同慈禧所控制的清政府采取错误的对外政策、盲目主战有一定的关系。
列强一方因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清政府立刻出兵剿除义和团,但清政府对于义和团最初采取镇压态度。但是从年初以后,随着对外政策的变化,清廷对义和团也开始转而进行招抚和利用。五月初四日,帝国主义列强以“保护大使馆”为名,派侵略军由天津市乘火车到达北京,进驻东交民巷。
调兵各地
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5月底6月初,西方列强已是面露狰狞,他们以保护使馆为名,400 余名武装人员“荷枪实弹”开进北京;6月5日,帝国主义侵略军六百余名入 卫天津租界;6月7日,英政府授予驻华公使窦纳乐 以便宜行事之大权,俄罗斯帝国、美、德等国政府也 先后授予格尔思、康格、克林德等使节以同样 权力。沙俄派兵四千人赴天津;6月9日,窦纳乐致电大沽口英国东亚 舰队总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军进京。1900年6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合特遣队2000余人分批由天津市租界进犯北京,经廊坊之战,伤亡近300人,被迫退回天津。清政府迭次劝阻无果,于13日谕令直隶总督裕禄作“实力禁阻”的战备。
大沽之战
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15日,联军海军头目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记录说,已经见到许多中国军队的调动,有切断津沽铁路的企图,在海河口也布置了水雷;会议决定必须采取步骤保全铁路并保护天津外侨。会后立即派300名日军占领塘沽站;另有250名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和法军被派往军粮城街道火车站,企图控制津塘之间的交通联络,保持进入海河的水路畅通无阻。6月16日上午,联军海军头目又在“俄罗斯”号巡洋舰上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决定向直隶总督喜塔腊·裕禄和大沽口炮台遗址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并详细讨论了夺取炮台的具体作战方案。
联军在作战部署已基本就绪后,于当日晚9时至11时,派沙俄水师一鱼雷舰舰长巴赫麦季耶夹中尉向大沽守将罗荣光面交最后通牒,英国领港员约翰森随行担任翻译。6月17日0点50分,距最后通牒限定的时间还有70分钟,泊于海河中的联军舰艇首先开炮,向大沽炮台发动猛攻。守备在南岸大营炮台(南炮台)上的罗荣光立即下达战令,督同副将韩照琦,共同率军奋起还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幕由各国海军正式揭开。6月17日,列强侵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占据大沽口炮台遗址。
廊坊之战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11日,英国皇家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市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征华战争,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11日下午,联军到达廊坊市南10公里的落垡车站东大桥处,这时埋伏在道路两侧的义和团2000余人,在首领倪赞清的指挥下,在落垡打响了廊坊阻击战的第一枪,团民们以血肉之躯,手持大刀长矛向火车上的联军发起冲锋。
6月11日,日大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出永定门迎候西摩尔联军,在永定门外为董福祥部甘军所。6月12日,西摩尔联军中午抵达廊坊。6月13日夜,联军到达廊坊车站,由于铁路被拆毁,加上增援而来的清军和义和团民,双方在廊坊形成数日的对峙。14日,八国联军到达廊坊站,前面的铁道被义和团拆掉。6月18日下午2时许,义和团向廊坊火车站发起攻击,战鼓声、呐喊声、刀枪撞击声惊天动地,数千名义和团民如潮水般冲向车站。这一仗直到下午4时结束,共打死联军50多人,伤100多人。义和团阵亡500多人,清军阵亡200多人,伤300多人。在廊坊市的多次战斗,义和团和清军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打伤332人。廊坊一战后,联军只能选择向天津市撤退,等待支援。6月20日,德使克林德在东单为虎神营章京恩海所戕。义和团与董福祥甘军及武卫中军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使馆。
东南互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帝国、比利时十一国同时宣战。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而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听到消息后立马致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此一电报也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与清代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京津沦陷
八国联军攻陷了大沽口,继而大举进攻天津城。慈禧下诏宣战,打响了壮烈的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拆毁天津市通往北京和塘沽区的铁路,阻击侵略军的侵犯,并准备直攻紫竹林租界。老龙头火车站是大沽口向京、津进兵的枢纽,又是租界同外界联系的必经之地,其军事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曹福田将所率义和团主力部署在车站附近,率数千人与练军合力攻打车站附近娘娘庙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并乘势包围车站。义和团毙伤俄军多人,几度占领火车站。侵略军在马家口一带布下地雷阵,企图阻止义和团的进攻。面对侵略军的猛烈炮火,义和团又被调走,天津的保卫军不堪一击,天津沦陷。
1900年7月4日,日、俄、英、美、法、德、意、奥八 国联军一万八千余人自天津市出发,向北京进军。7月17日夺占张家湾,李秉衡自杀身死。次日,通州区失守。董福祥的甘军和义和团英勇抗敌,使俄军进攻东便门、日军进攻朝阳门受阻。20日,英军乘虚攻入广渠门,其他侵略军乃得相继攻入城内。北京全城沦陷,慈禧已挟德宗和少数亲信臣仆仓皇出逃。侵略联军入城后,肆意进行烧杀抢夺、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继续攻城略地,南至直鲁交界,西北到张家口市,西至直晋交界,东北至沈阳市边界。形势的严重恶化,慈禧太后对义和团变“抚”为“剿”。
俄军入华
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初开始,俄罗斯帝国最高当局即密切注视着我国直隶地区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趋势,寻找进攻我东北三省的时机和借口,同时加紧进行战争准备。6月17日,八国联军侵占大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6月23日宣布,进行战争动员,全区进入战争状态,并立即编组先遣军。
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自任俄军侵华总司令,以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为参谋总长,先后动员部队约十八万人,分为四个作战军团,准备入侵中国。7月12日,沙俄关东军司令阿列克谢耶夫主持联军指挥官会议,定13日黎明分兵东南两路向天津城发动总攻。
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清廷因京城危急,已无力顾及东北三省的危局。沙俄陆军部抓紧这一时机,纠结作战部队约十三万五千余人,火炮三百二十八门,多路出兵,以期迅速夺取东北三省战略目的。7月17日,俄军从是日起至21日发动惨绝人寰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惨案,杀害了当地中国居民7000多人,强行占领了这些地区。7月30日,俄军分别侵占海拉尔区、珲春、三姓(今依兰县)及辽阳市等地,大肆烧杀。
议和谈判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14日,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掠夺。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以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十一国公使联合向爱新觉罗·奕劻、李鸿章递交《 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于27日同意接受。同年12月30日,中俄签订了《天津租界条款》。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月15日,奕、李鸿章在《 议和大纲》 十二条上正式签字画押。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死 的十二人名单,即爱新觉罗·载漪、载澜、爱新觉罗·载勋、何英年、赵书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他塔拉·刚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142人之多。1901年5月11日,爱新觉罗·奕劻、李鸿章会见列强公使,接受了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5月26日,清政府照准各国赔偿四百五十兆两,四厘息。9月7日,奕劻、李鸿章和十一国公使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条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
战争结果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共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共十二款,附件十九件。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中国赔款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多万两,以海关税和部分常关税、盐税作担保。(2)将东交民巷划为大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3)拆毁大沽口炮台遗址及京师(今北京)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区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对所属境内发生的“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刻镇压,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5)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并改善北河及黄浦江两水道。(6)清政府承认“纵信”义和团的错误,向各国道歉,惩罚“首祸”诸臣。(7)改总理街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是空前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沉重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至为严重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载使德出面道歉,是清廷第一次遣亲王出使外国。载沣在条约签订前即根据议和大纲等文件而启程,并因出使中的表现得到中外舆论的较高评价。惩处官员,在条约签订前就已展开。在以中央官员为主的12名“祸首”中,载澜、载漪等9人被清廷处斩立决、斩监候至革职不等,刚毅等3人已死,亦被事后革职。在地方官员乃至拳民共计142人的惩处名单中,大部分亦被追究,包括3人被处斩立决、11人被除斩监候、8人流放、33人革职永不叙用等。
赔款支付问题,相对复杂。除《辛丑条约》明文表述的9.8亿余两白银外,还有条约同样规定的、因利息提前计算增加的900多万两白银,若再加上各地方赔款二千万两白银,则总数额在十亿两以上。
战争影响
政治
在政治方面,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为标志,中国完全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许多地方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使中国变成了被共管的半殖民地。《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的军事、内政、外交完全被侵华势力所控制,在政治领域已经丧失自主权。
经济
虽然帝国主义尚未达到完全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地步。但巨额的赔款让此时已支离破碎的中国不堪重负。与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的,除参加侵华的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外,又增加 了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三国,共11个国家,而要求中国赔款者竟达13个国家以上,且赔款总额达亿两,为甲午赔款的2.25倍 这既是空前的,也是举世罕见的。自此以后,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帝国主义各国则取得了完全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特权,并实现了经济控制。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财政金融命脉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战争赔款控制中国的财政;第二,强迫清政府向其借款以控制中国财政;第三,通过控制税收以扼住中国财政的咽喉;第四,通过垄断中国的金融业控制中国的财政命脉。
文化
八国联军闯入西苑、颐和园、天坛、六部九卿各衙署、翰林院、内务府等地,肆意破坏和劫掠。当八国联军撤离京城后,清廷对上述等地进行清理,发现有一大批珍贵文物和金银器材、绫罗锦缎等被八国联军破坏和劫掠。据统计,三海(西苑)、皇史、颐和园、天坛一共损失损失1148件祭器,社稷坛损失168件祭器。在北河沿大街25号有一座嵩祝寺,修建于1733年。八国联军闯入了嵩祝寺后,洗劫一空。经统计,嵩祝寺一共丢失镀3000余尊金佛、50余尊铜佛、13尊磁佛、12对磁瓶、40件镀金器物、7件银器、4300余件铜器、58堂件锡器、70堂首幢幡、1400余件锦缎绣品、110余份竹木器、1600余轴墨刻珍品、100余件乐器。
銮驾库也当时抢掠的重灾区。銮驾库是銮仪卫贮存皇太后仪驾、皇帝法驾卤簿的场所,在这场灾难中一共丢失21乘乘、1373件銮驾、12件车轿、2件玉宝、282件皇妃仪杖、84件皇嫔彩杖、各1件新旧云盘伞、133件锦缎旗面、9只象牙、2盘象鞍、2面战鼓、2架更钟、2件静鞭以及随身什物若干。
在南池子大街南口有一个皇史宬,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这里存放着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大部分在这次浩劫中被烧毁,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甚至被垫了马槽。
社会
对于中国来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对所侵占的地区的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大肆抢夺杀戮,给当地百姓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对于各国来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各国间的相互窥觊、忌惮。俄罗斯此时对中原地区的东北三省如狼似虎,强行霸占。此时英国与南非纠缠不清,无暇顾及东方,乃和德国订约,申明门户开放、领土保全之旨。各国都无异议。惟俄国人主张这个条约仅适用于英、德的势力范围。英国力持反对。德国和东方关系究竟较浅,就承认俄国人的主张了。于是英国觉得在东方要和俄国相抗,非有更强力的外援不可,于是在1902年与日联盟。俄国也联合法国,发表宣言,说如因第三国的侵略或中国的扰乱,两国利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协力防卫。这时候,日本对于我国东北地区也虎视眈,但尚未敢贸然与俄罗斯开战,乃有满、韩交换之论。大体上,日本承认俄国在东三省的权利,而俄人承认日本在韩国的权利。而俄人此时甚骄,并此尚不肯承认,于是触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当日俄战争时,英国乘机派兵入藏,达赖出奔。英人和班禅立约,开江孜县、噶大克为商埠。
战争评价
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然而聂士成全家被义和团杀害。所以武器的落后并非失败的真正原因。
学者赵春晨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若干特点》一文中对这场战争评价道:当时联合对华发动战争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都有伺机争夺在华权益的用心,但战争的直接目标并非是瓜分中国。
学者李德征等人在《八国联军侵华史》的前言中说道:八国联军作为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在纠合之初就不是奉各国事先的协议行动,也缺乏各国驻华公使的统一调度 , 再加上各国在联合侵华期间又一直增兵不止,出兵无序,京、津 、保 、沽各主要战区便呈现出军队调动频繁和战事 曲折多态的复杂局面。
《义和团》一书记载八国联军统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影视作品
由张彻导演的一部回顾八国联军时期的社会面貌的电影《八国联军》于1976年1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参考资料
别被电视剧骗了,这才是真实的八国联军侵华老照片!.网易.2024-11-20
勿忘国耻!当年侵华的八国联军现在啥样了?5国衰落,一国已灭亡.搜狐网.2024-11-20
民族意识觉醒——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人民网.2023-06-16
八国联军.豆瓣电影.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