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Baba and Nyonya),又被称帕拉纳、土生华人,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土生华人群体。其主要分布于马六甲海峡地区,包括马六甲、槟岛(槟城)和新加坡都有峇峇娘惹群体。峇峇娘惹族群的语言,也被称为峇峇马来语(Baba Malay),但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主要还是应用的中文和英文为主体。峇峇娘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一些明朝后裔选择留在东南亚地区,包括满刺伽(今马六甲)、满者自夷国(今印度尼西亚)和室利佛逝国(今新加坡),与当地女性通婚。这个群体的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被称为娘惹。

这个独特的华人次族群也被称为土生华人(Peranakan),以区别于那些直接从中国移民来的新客华人(Singkek)。在19世纪初英属海峡殖民地时代,他们又被称为海峡土生华人或峇峇华人和海峡侨生。由于多种变迁,真正具有峇峇和娘惹血统的人已经非常稀少,现今,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很难再找到峇峇和娘惹的痕迹同时,峇峇娘惹又受到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与家庭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峇峇娘惹文化已开始被重视并加以保护。。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中,峇峇娘惹族群以其独特的文化适应和融合能力脱颖而出。他们不仅保留了华人文化的核心,还将马来文化和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造了多元文化的独特形态。峇峇马来语、娘惹美食、娘惹服饰等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族群的跨文化适应力和融合力。这一独特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峇峇娘惹的生活,还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文化多样性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族称由来

峇峇(福建话“爸爸”;白话字:bā-bā)一词源自波斯语对男性长者的敬称,经印度斯坦语和马来语传入,“峇”字是山与合两个字的组合,其中山便指的是当地的原住民。而峇峇意味着混合了华人和马来女性血统的男性。娘惹(nō͘-niâ)来自福建话里的“娘奶”(奶,福建话lé,广东话naai5)起初是对女性的尊称,类似于小姐或夫人的意思,后来,这个词被特指混合了华人和马来人血统的女性。峇峇娘惹也是福建话里的爸爸妈妈,后来用于专指土生华人。

历史沿革

形成阶段

峇峇娘惹最早可以追述到郑和下西洋期间,1405年-1433年期间,郑和七下西洋就有至少五次停靠马六甲,同时建立了供应站,被称为官厂。在长期驻守官厂或等候季风的期间,一些华人为与当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开始与马来妇女通婚,并产生了混血后代。早期移民时代是峇峇娘惹族群形成的关键阶段。马六甲海峡地区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吸引了众多来自中国的移民,据记载,马六甲的居民男女椎髻,身肤黑漆,间有白者,唐人种也,这表明华人与马来女性通婚所生的后代在外貌上具有鲜明的遗传特征。

14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下南洋的华人为了便于商贸活动,通常会娶当地南洋女性为妻,他们的混血后裔中,男性被称为峇峇(Baba),女性被称为娘惹。后导致了混血后代的出现。当华商回到中国时,华商在南洋的妻子通常会代为管理商业。在18世纪末,英国人还未在槟岛等地建立殖民统治之前,华侨与土生女性通婚已经相当普遍。

通常情况下,华人与马来妇女通婚所生的子孙到了第三代就会融入当地社会,这也被称为三代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生华人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形成了峇峇娘惹社群。在这个社群内部,由于祖籍地的不同,分为福建省潮州市、广府和客家峇峇娘惹,他们通常会实行族内通婚,以加强族群凝聚力。

发展阶段

18世纪末以来,英国开始占领马六甲海峡地区,包括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建立了海峡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实施了西式教育,并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来管理该地区,这导致当地出生的华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群。根据海峡殖民地法律规定,当地出生的华人一旦登记,就被视为英国公民,因此被称为海峡土生华人,俗称峇峇华人。

一方面,随着大规模的劳工移民涌入海峡殖民地,英殖民政府为了区分土生土长的峇峇和中国出生的移民,将前者称为海峡殖民地的华人,后者则被称为新客。尽管峇峇娘惹的族群认同感在当地已经根深蒂固,并被当地人认可为海外华人的代表,但面对来自中国的新华人移民以及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冲击,峇峇娘惹族群逐渐边缘化。

另一方面,新客很少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扮演工人的角色,这导致阶级分化,新客认为峇峇与他们不同,因为大多数峇峇不懂中国的官话,生活习惯过于本地化。同时,面对本土的伊斯兰教文化,峇峇娘惹文化的传承也变得更加困难,因为穆斯林信仰与华人传统宗教存在差异,导致信仰主张上的分歧。

同时,成长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峇峇娘惹又受到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与家庭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如马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强化马来文化,同化华人,这也使峇峇娘惹文化自身特质逐渐模糊,在文化身份认同上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他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文化环境,面对身份认同的挑战。

到了19世纪初,殖民政府设立了四所英语学校,使英语成为峇峇华人知识分子的主要语言。此外峇峇娘惹还创办了社团组织和出版物,并且峇峇华人社群在各个方面都受到殖民政府的关注和保护,学者崔贵强认为,这是海峡殖民地的黄金时代。到了1894年以后,他们开始用罗马式马来文和英文出版各种报纸、杂志和书籍,从而产生了峇峇文学。而到了后续的20世纪初,新加坡以福建籍的林文庆、宋旺相和陈若锦等人为首的土生华人精英成立了海峡英英籍华人公会。

在政治上,峇峇娘惹精英被委任担任政府职务,包括立法、行政和市政委员等职位,成为华人社会的代表,逐渐形成了一个优越的社会阶层。在经济上,峇峇娘惹在殖民地的商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能够多语言沟通并熟悉当地情况,因此被欧洲人用来推销洋货和采购土特产,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关系。

身份过渡

1963年,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后,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马来族优先的政策,强调马来人的特权,并将马来人视为国家的主要族群。峇峇娘惹族群在法律上被视为华裔马来西亚人,不享有土著优先权。峇峇娘惹文化从此由盛走衰。

1965年8月,新加坡独立建国,后新加坡积极推行新加坡化政策,导致了一段时期内峇峇娘惹族群认同的淡化,使峇峇娘惹族群逐渐从华侨华人身份过渡为新加坡人。

发展现状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各地的政策推动,峇峇娘惹文化逐渐消失,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很难再找到峇峇和娘惹的痕迹。由于婚姻习俗的变迁,真正具有峇峇和娘惹血统的人已经非常稀少,即使是真正的峇峇和娘惹也已不再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了保护保护峇峇娘惹文化不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新加坡政府在各地就在推动和保护峇峇娘惹文化的传承,也将“娘惹菜”“娘惹装”“峇峇祖居观光”等作为一系列旅游特色产业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好奇心,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峇峇娘惹”这个族群。马来西亚政府和当地华人群体也已认识到峇峇娘惹文化的重要性,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宣传和保护。一些机构,如马来西亚侨生公会和马六甲旅游局,通过举办峇峇娘惹文化周等活动来推广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华人文化。而如今的中国游客也只能参观容器娘惹文化村、品尝娘惹美食和点心,以及欣赏他们特色的文化遗产,来感受他们昔日的辉煌和风采。

族群分布

峇峇娘惹主要分布在马六甲海峡地区,包括马六甲、槟岛(槟城)和新加坡等地。如今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很难再找到峇峇和娘惹的痕迹。由于婚姻习俗的变迁,真正具有峇峇和娘惹血统的人已经非常稀少。

语言文字

峇峇娘惹族群的语言,也被称为峇峇马来语(Baba Malay),是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语言,融合了多种语言元素。这种语言的形成源于他们父系使用福建闽南话,而母系使用的家庭环境。尽管按照传统的观念,孩子们应该学习他们父亲的语言,但母亲在儿女的养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学习的语言不是纯粹的闽南话或马来语,而是一种被称为峇峇马来语(Baba Malay)的混合语言。

这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具有闽粤方言的明显特点,但是也借用了马来语的词汇和习语,对一些马来语借用词也根据汉语的使用习惯做了较大的改变。另外,马来语中没有类似汉语的助词“的”,峇峇话根据汉语习惯使用“punya”予以代替。

这种语言根据聚居地不同也有差异,如马六甲和槟城的峇峇语言就有不同。前者包含更多的闽南语词汇,而后者则更多地使用马来语词汇。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峇峇马来语(Baba Malay)拥有不同方言变体,但无论哪种,都是语言融合的产物。

后期随着马来西亚国家的独立,马来语逐渐被标准化,峇峇马来语的使用者也逐渐减少。现存峇峇娘惹使用文字也以简体中文和英文为主。

宗教信仰

娘惹族群在宗教信仰方面展现出多元和融合的特点。他们主要继承了来自闽粤地区的民间信仰传统,这包括敬天法祖和祀奉佛教、道教神祇。娘惹族群信仰的神祇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观音、妈祖关羽、大圣爷、大伯公等。这些神祇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峇峇娘惹将中国的信仰和仪式传承到新的居住地,尽管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这些传统依然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早在17世纪下半叶,《》中就记载了一位名叫LeComnet的神父搭乘船只前往中国,当船只接近建有华人庙宇的小山时,便会举行供奉肉类祭品、点燃香烛、投掷小金纸到海上等祭祀活动。在爪哇华人社会中,也流传着一个有关名叫郭六官的人的故事,他以神奇的力量击退了番人的威胁,被华人视为神明,甚至建立了神庙来供奉他。

除了中国民间信仰,娘惹族群还融入了马来的宗教元素。他们尊崇马来神灵,其中包括崇拜马来的拿督公。这种跨文化的宗教融合体现了娘惹族群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包容和适应能力。

如峇峇娘惹在东南亚地区一直从事类似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并将这些仪式延续至今。例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菲律宾沙美同乡会会在乡土神明祖师公的诞辰时设立香坛,供华侨祭祀和瞻仰,有时还会举行欢庆的联欢大会。这些活动传承了华人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仍然在海外社区中保持着活力。

此外基督教信仰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地区,如槟岛新加坡的一些海峡侨生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娘惹族群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和丰富的面貌,反映了他们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社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这种宗教多元性也为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相关文化

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

峇峇娘惹虽然生活在马来文化的影响下,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社会风俗,特别是在时令节气、婚丧嫁娶、祭祖等方面,他们秉承并传承了华人传统的习俗和风俗。此外,峇峇娘惹也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新年、清明节、端午、中元节中秋节冬至,尤其是春节庆典在其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例如20世纪20年代的新加坡,每逢农历新年,峇峇娘惹家庭会贴上寓意吉祥的门联,类似于中国内地的“招财进宝”和“老少平安”等吉祥语。每逢传统节日,娘惹族群都秉承着福建省闽南地区)人的传统习俗,举行家人团聚,享用团圆饭,祭祖拜神,以及派发红包等重要仪式。

民居

娘惹族群的老屋建筑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特色,巧妙地将中式的门窗、马来式的屋檐以及欧式梁柱雕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住宅风格。在马六甲古城的老街区,娘惹族群建造的房屋从最初的木质结构和亚答(棕榈叶片)屋顶逐渐演化为砖墙结构和陶瓦屋顶。这些建筑还采用了闽南古的燕尾脊或马鞍脊等传统元素,形成了一整排红砖瓦墙建筑,展现出明显的闽南建筑特色。

这些房屋通常呈狭长型以便通风,中央通常有一个天井,使阳光能够照射到房屋内部。内部装饰也融合了中西元素,包括起居室、餐厅以及供奉祖先牌位的区域。家具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红木家具,同时墙壁上镶嵌着欧洲彩色瓷砖,呈现出中西文化的多元融合。

饮食

峇峇娘惹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娘惹烹而闻名,这种烹饪方式将中国菜肴的烹饪技巧和特点与南洋香料以及马来食材的丰富性相结合。在这一独特的烹饪传统中,峇峇娘惹族群保留了传统中华美食的特色,同时融入了马来饮食文化的独特香料和风味,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娘惹菜系。

娘惹菜系以其浓郁的味道、微辣的口感、酸甜的滋味以及热带风味而闻名。这种烹饪风格结合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呈现出多层次的口味和丰富的食材组合,使每道菜肴都成为一场美味的盛宴。鸡鸭鹅猪牛羊、各种海鲜及时令蔬菜乃至热带水果如菠萝、芒果、泰国榴莲椰子等皆可为食材。基于中国传统烹饪技术添加当地马来西亚香料,创造出精致美味的娘惹菜肴,至今在东南亚地区仍广受欢迎。

此外,娘惹糕点也是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糕点通常以糯米、西米粉、木薯淀粉、椰浆、香兰叶等原料制作,味道浓郁,色彩斑斓,造型独特,款式多样。著名的娘惹糕点包括萝卜糕千层糕发糕和香草糕等。这些糕点的名称中,糕的马来语发音为kuih,这反映了福建闽南文化元素的痕迹,体现了娘惹族群的文化融合和传承。这些糕点是娘惹饮食文化的甜点之一,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另外,在峇峇娘惹的餐桌上,茶壶、花瓶、水罐等各种器皿上都可以看到富有吉祥寓意的中国元素,如凤凰飞舞、牡丹盛开、龙凤呈祥等元素。

服饰

英国统治马来亚时期,许多峇峇娘惹接受了英语教育,并在商业领域发挥了相关作用。他们充当洋行的买办,参与了香料、槟榔和罂粟等商品的贸易,或者从事胡椒种植和锡矿经营。由于他们敢于冒险,工作勤奋,善于理财,许多人成为了富有的商人和巨贾。因此,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峇峇娘惹在穿着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峇峇的着装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他们穿着长衫和马褂,通常是对襟、立领,搭配疙瘩袢。根据场合和时代的不同,他们也会穿西式服装。娘惹的传统服饰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华丽融合和精湛工艺。他们的上装是卡芭雅(kebaya),在轻盈的马来蜡染服饰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花边装饰,并改良成低胸衬肩的西式风格。而下装则是蜡染纱笼裙(sarong),这是受到马来妇女传统穿着的启发。

在色彩和装饰方面,娘惹服饰融合了多种元素。它们常常采用土耳其绿、中国传统的粉红和大红等多种色彩,同时点缀着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花鸟鱼虫、龙凤等吉祥图案。这些细致的装饰赋予了服饰独特的华丽和精致感。

此外,刺绣和珠绣是娘惹服饰的重要装饰元素。珠绣图案兼具中式、马来和欧式风格,将源自中国的手工技艺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独特魅力。珠绣不仅是衡量娘惹女性技艺的标志,还是她们的嫁妆中的重要一部分。娘惹女性相信,只有绣出精美的珠绣,才能嫁入好家庭。她们在婚嫁时会自豪地展示一双精美的珠绣鞋,以及用珠子串织成的腰带、腰包和头饰,其中常常包括有八仙、十二生肖等民俗图案。这些珠绣作品突显了娘惹文化的精致与独特之处。

结婚

在婚姻上,“峇峇娘惹”保留了大量华人的传统习俗。在峇峇娘惹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中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他们注重伦理道德和孝道,尊重长辈的地位。年轻的娘惹通常不出远门,跟随长辈学习女红和烹饪等传统技艺。娘惹的服饰常常绣有龙凤呈祥的图案,而娘惹在出嫁前要绣制珍珠鞋等。峇峇和娘惹也非常讲究门当户对,通常会选择与权势家族或富贵人家联姻。婚礼上,他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包括新郎戴瓜皮帽,穿长袍马褂,而新娘则戴风冠,穿霞帔,婚礼场面热闹非凡。新郎骑马迎娶新娘,新人须向长辈叩拜行礼,新人需烧香拜神佛及祖先,婚后12日后回娘家敬茶等等。

丧葬

祭祀仪式在峇峇娘惹中扮演着与超自然世界沟通的重要角色。峇峇娘惹认为这些仪式不仅是特定事件的一部分,还是连接人与超自然世界之间的方式,代表着可见和不可见世界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连接献祭者与超自然世界的象征。峇峇娘惹在丧事上也一脉相承中华传统,家属均需披麻戴孝,守灵,扶灵,墓葬形式和中国大陆南方诸省几乎相同。

峇峇娘惹家庭成员通常会进行多次祭祀仪式,这些仪式通常与传统节日如新年和中元节等相关。他们崇拜的神祇包括天公、观音、灶君、海神、佛祖和孙悟空等。不同的神祇需要不同的仪式和祭品,例如烘鸡蛋糕寓意着甜头,而祭祀海神时需要跪叩,因为海神被认为是大地的守护神。

对于祖先崇拜,峇峇娘惹相信故亲的灵魂可以接收到献祭的食物。因此他们会制作特定的菜肴用于祭祀,包括黑果焖鸡或猪肋条、亚三鱼(大耳马鲛鱼)、罗汉斋、土豆焖鸡或猪肉、腌咸菜鸭汤酸菜炖猪肉以及各种糕点。

文学

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初创时期,受到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峇峇娘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同时倡导自由恋爱和妇女解放等社会进步思想。1972年,以温瑞安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成立了神州诗社,该文学社的宗旨是发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峇峇娘惹作为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后代的文化多元性和身份认同问题也引起了华人作家们的关注。马来西亚著名华人作家方北方的代表作《娘惹与峇峇》中的女主角林娘惹,作为二代侨生,既受英国殖民文化影响,又未忘中国传统习俗,尤其是在丧夫后,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守寡10年才再嫁。

生产方式

在英国统治马来亚时期,多数峇峇接受了英文教育,充当洋行买办,从事洋务,进行香料、槟榔和鸦片贸易,或种植胡椒、经营锡矿。由于峇峇娘惹敢于冒险又善于理财,多数峇峇娘惹都为富豪。而现在峇峇娘惹也已非常的稀少,真正的峇峇娘惹也不再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而现如今的峇峇娘惹生产方式也已经难以考证。

遗址遗迹

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The Baba and Nyonya Heritage Museum)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历史区,是一座展示和保护峇峇娘惹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地址在48-50 Jalan Tun Tan 成姓 Lock,75200 Melaka Malaysia。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峇峇娘惹家族屋舍中,通过展览和文物展示,向游客展示了峇峇娘惹人的方式、传统习俗和独特文化。

相关传说

峇峇娘惹族群的传说来自古代文献《马来纪年》的记载。据说中国明朝时期有一位美丽的汉丽宝公主,她被派往东南亚嫁给了马六甲苏丹满速沙。随着汉丽宝的到来,数百名中国随从也跟随她一同来到了南洋。汉丽宝的后代以及与她一同来到南洋的随从的后代,与当地马来人混血后代一起,形成了最早的峇峇娘惹族群。到了20世纪初,新加坡以福建籍的林文庆、宋旺相和陈若锦等人为首的土生华人精英成立了海峡英英籍华人公会。”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2023-03-20

颜泳和:峇峇娘惹“文化之花”如何在马来西亚绽放?.中国新闻网.2023-09-05

什么是峇峇娘惹?.中国侨网.2023-09-06

马来西亚举行峇峇娘惹文化周促进海丝文化交流.中国侨网.2023-09-06

大马峇峇娘惹博物馆探秘:百年私宅改建习俗独特.中国侨网.2023-09-05

娘惹回忆录.豆瓣读书.2023-11-22

马六甲娘惹味.豆瓣读书.2023-11-22

小娘惹.豆瓣电影.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