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反复鼻出血;nose bleed)又称鼻,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导致鼻出血的原因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外伤、鼻腔鼻窦的炎症、鼻中隔病变、鼻部肿瘤等;全身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包括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遗传性出血性血管扩张症等。

鼻出血由于原因不同其表现不同,可单侧出血,也可双侧出血。可表现为反复间歇性出血,也可为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表现为鼻涕中间断性带血丝及鼻滴血,重者可为流血,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以上。一次大量出血可致休克。治疗原则包括生命体征的维护、选择恰当的止血方法以及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治疗。同时应根据患者处于出血期或间歇期以及是否具备内镜诊疗的条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病因

鼻出血的原因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外伤、鼻腔鼻窦的炎症、鼻中隔病变、鼻部肿瘤等;全身因素包括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遗传性出血性血管扩张症等。可以是单一病因,或多种病因并存。

局部因素

外伤

鼻腔异物

常见于儿童,多为一侧鼻腔出血或血涕。偶有动物性异物如水蛭。

炎症

鼻部肿瘤

鼻部肿瘤导致的鼻出血,早期出血量较少,但可反复发生。晚期破坏大血管可致大出血。鼻腔血管瘤或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一般鼻出血较剧烈。

其他

全身因素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流感、麻疹、出血热、疟疾、鼻白喉伤寒等。多因高热、鼻黏膜剧烈充血、肿胀或干燥[1],以致出血,出血部位多在易出血区(little区)。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心力衰竭二尖瓣狭窄肺水肿等。以动脉压升高或波动引发鼻出血多见,多位于鼻腔后部(下鼻道、嗅裂内多见),为搏动性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

由于出血是因血液成分改变所致,鼻出血多为双侧性,持续性渗血,并可反复发生,常伴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

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等

肝功能损害、凝血障碍、尿毒症易导致小血管损伤也可伴发鼻出血。风湿热所致鼻出血常见于儿童。

内分泌失调

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鼻出血。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常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多见双侧鼻腔中隔黏膜下、舌体、口唇、手掌毛细血管扩张症,双侧鼻出血较剧且反复发生。

营养障碍或维生素或钙缺乏

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

流行病学

任何年龄的人皆可发生鼻出血,但婴幼儿少见,3岁以后鼻中隔前下little氏区血管丛逐渐形成,开始易发生出血,青少年鼻出血绝大多数为该部位出血,且易反复发生。

发生机制

鼻腔血管直接损伤

鼻腔黏膜干燥,炎症,尤其是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little区),血管丰富而表浅,鼻腔干燥、挖鼻孔等刺激损伤而出血。鼻中隔偏曲病人,尤其是有棘突和嵴突者凸起面的中隔黏膜张力大,受刺激后易出血。外伤、某些肿瘤、异物破坏正常鼻腔黏膜可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血管压力高

见于高血压病人,多有血管硬化,血管弹性差,若同时有鼻腔炎症、结构异常存在,更易出血,且止血较难。

血液成分改变及血管壁异常

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某些肿瘤内血管管壁结构异常等致血管壁脆性增加。

凝血功能障碍

见于血友病、肝肾功异常者,凝血因子数量减少或种类缺乏,影响凝血功能。

造血功能异常

再生不良性贫血、某些中毒等引起的鼻出血与此有关。

临床表现

鼻出血的量

轻者表现为鼻涕中间断性带血丝(如干燥性鼻炎鼻咽癌早期等)及鼻滴血。

重者可表现为流血,出血凶猛者甚至血流如注,可达数百毫升以上,一次大量出血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如累及海绵窦的颈内动脉破裂形成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晚期鼻咽癌等)。

鼻出血的部位

鼻出血的部位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little区),儿童、青少年的鼻出血多数或几乎全部发生在该部位,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

伴随症状

青少年的反复鼻出血、单侧或双侧发生,压迫易止,可能同时存在鼻中隔偏曲、黏膜炎症。

青年患者若单侧鼻出血,出血量多、难止,伴有鼻塞,鼻腔血管瘤或鼻咽纤维血管瘤可能性大。

检查诊断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就诊科室

急诊科、耳鼻咽喉科、感染内科、血液科、消化内科

鉴别诊断

咯血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患者常有肺部疾病史,咯血为鲜红色泡沫状;而鼻出血多数从前鼻孔流出,常在鼻中隔前下方发现出血灶。而鼻出血多首先从出血侧的前鼻孔流出,鼻咽镜检查即可确诊。

呕血

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呕血常为栗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而鼻出血多自前鼻孔流出,常在鼻中隔前下方发现出血灶。而鼻出血多首先从出血侧的前鼻孔流出,鼻咽镜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包括生命体征的维护、选择恰当的止血方法以及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疑有休克者,应取平卧低头位,按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

嘱患者尽量勿将血液咽下,以免刺激胃部引起呕吐,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局部治疗

首先取出鼻腔内填塞物及血凝块,以1%丁卡因棉片收缩、麻醉鼻腔黏膜,详细检查鼻腔及鼻咽部,根据出血部位或出血状况选择合理的止血方法。

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鼻腔前部的出血,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取坐位,头部略前倾,用手指按压出血侧鼻翼或捏紧双侧鼻翼10~15分钟,同时让患者吐出口内血液,避免误咽。

灼烧法

填塞法

适用于出血较剧烈、渗出面较大或出血部位不明的患者。常用方法有4种。

血管结扎法

经鼻内镜检查出血部位不明或经鼻腔填塞后出血仍不能控制时,应根据鼻腔血管分布和可疑出血部位考虑进行相应的血管结扎术。包括蝶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颈外动脉结扎术等。

血管栓塞法

对于顽固性鼻出血者可采用此法。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将导管经股动脉插管,通过导管将微导管送至病变部位,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超选择栓塞(SSE)技术,找到责任血管并栓塞之。常用的栓塞剂有微粒(如聚乙烯泡沫醇、明胶海绵、真丝粒或线段等)、弹簧圈(如游离钨丝弹簧圈、机械解脱钨丝微弹簧圈、电解微弹簧圈等)、球囊、液体栓塞剂。此法准确、快速、安全可靠,但由于费用较高,有偏瘫失语症和一过性失明等风险,临床使用的很少。

全身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

严重的鼻出血应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必要时给予补液,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当血容量减少导致血色素低于70g/L时,需要考虑输血。如果出现失血性休克,应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等急救处理。

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流行病学

任何年龄的人皆可发生鼻出血,但婴幼儿少见,3岁以后鼻中隔前下little氏区血管丛逐渐形成,开始易发生出血,青少年鼻出血绝大多数为该部位出血,且易反复发生。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R04.0.2023-08-01

用 于 死 因 与 疾 病 统 计 的 ICD-11.MD20.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