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又名嵬名霄,小字嵬理,西夏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1032年11月-1048年1月19日在位),陕西路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人,祖籍陕西路银州米脂寨(今陕西榆林市米脂县)。李元昊出身党项族拓跋姓,其远祖为唐朝将领李思恭(李思恭),祖父为西夏政权的奠基者夏太祖李继迁,父亲为夏太宗李德明,母亲是李德明正妻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

李元昊生于赵恒咸平六年(1003年)端午节(公历6月7日),自幼聪明机敏,气度不凡。赵祯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公历11月)继位,为夏国王。在位期间,政治上设立官职、建立法律制度;军事上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并定都于此;文化上颁布脱发令、创建西夏文,建设党项族文化。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建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之后先后击败宋、辽的进攻,彻底奠定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格局。天授礼法延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为次子李宁令哥所弑,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葬于西夏泰陵,其幼子李谅祚继位。

清代史学家吴广成认为,李元昊兼有文韬武略,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善于识别和任用人才,对西夏国的真正建立和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李元昊性格残暴,行为荒淫,致使自己最终命丧于亲儿子之手,英年早逝。

人物生平

年少不凡

李元昊是党项族拓跋姓人,其远祖为唐朝将领李思恭。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项族平夏部的首领,因平定黄巢有功,被李儇赐皇姓“李”,故后被称为李思恭。李思恭随后成为定难军的首领,管辖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陕西省北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地区,以夏州(今靖边县)为统治中心。李思恭死后,其弟李思谏被手下推举为定难军节度使,并一路沿袭至李继迁赵恒咸平六年(1003年)端午节(公历6月7日)李元昊出生,此时其祖父李继迁已被辽宋承认为夏王。次年(1004年),李继迁死于同吐蕃人的战争中,李元昊的父亲李德明继位。

李元昊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才能。李德明继位后,奉行“联辽睦宋”的国策,使新生的夏王国在和平的环境中得到喘息和发展,但摩擦依旧时有发生。李元昊十几岁时,李德明派遣使臣到宋用马匹换取物品,但因为得到的东西不合心意,盛怒之下把回来复命的使臣斩首。李元昊当场便指出了父亲这么做的不当之处,认为军人的本质工作应该是骑马打仗,本就不应以马交换物资,而把使臣杀掉更是会让属下不再愿意听候差遣。 对于李元昊的反应,李德明深感惊奇。

李元昊相貌英武,自幼便通晓兵法,作战勇敢。同时他又具有文才,通晓汉语和吐蕃语(中古时期的藏语)。宋朝边帅曹玮曾经派人偷偷画下了他的相貌,一看到便感慨“真英雄也”,预见到他日后必定成为宋朝的边疆大患。

赵祯天圣六年(1028年)五月,李德明派年轻的李元昊率军进攻张掖市(今甘肃张掖市),李元昊很快击破了甘州回鹘的军队,甘州回鹘可汗忠顺保德可汗出逃,首战告捷。李元昊攻取甘州之后,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出奇兵突袭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市),再度得手。当时归附于甘州回鹘的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本想率军救援凉州,但当他从瓜州县(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赶到时,发现凉州已经被西夏军攻占,只好对李德明表示愿意归附,但此时李德明对瓜州鞭长莫及,因而又放曹贤顺返回了瓜州。

天圣七年(1029年),李德明向辽朝为李元昊请婚,耶律宗真封宗室女为兴平公主,嫁给李元昊。

建立西夏

赵祯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为西夏国王。李元昊继位后,立即开始着手准备建国称帝的事宜,他在继位仪式上穿戴党项族衣冠,不仅刻意怠慢宋朝使臣,还以避父名讳为理由,将沿用宋朝的年号明道改为显道。

显道元年(1033年)三月,李元昊下达了“秃发令”,规定西夏境内的党项族人必须将发型改为党项族的传统发型,即把头顶的头发剃光,只留鬓发,并且必须佩戴耳环,穿戴党项服饰;且规定如果三天内不执行剃发令的党项人,一概处死。同时,他还规定了官员按照官职高低决定服饰形制,且规定普通百姓只准穿青绿色的衣服,以此区别贵贱。

在下达秃发令的同时,李元昊下令创立西夏文字,亲自筹划和主持创制文字的工作,命大臣野利仁荣等进行创字工作,最终编成12卷文字书,史料称之为“蕃书”。李元昊定西市夏文字为官方语言,称其为“国字”,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中使用,并开设“蕃字院”以传授学习。在与辽、宋往来的文书中,都采用双语。同时,李元昊还下令简化繁文节,用更加简单使用的党项族礼节替代。

尽管李元昊重视推广和弘扬党项族文化,但对于行之有效的北宋官僚系统,李元昊基本进行了借鉴。原本西夏依旧承袭部落制时代的组织,以较大部落的长老为官员,只有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这些官职。显道元年(1033年)五月,李元昊着手设立西夏的官制。李元昊完全仿照北宋的官僚系统,设置了文武两班官员,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这些官职被全盘照搬,制度大多与北宋相同。为了适应西夏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这些高级官职以下的官职都分设了党项族、汉两批官员,并且特别专设了宁令、谟宁令、丁卢、丁弩、素、祖儒、吕则、枢铭这些专门的党项族官职。文官和武官的官服制度也各不相同。

李元昊刚继位的时候,自己的母亲、皇太后卫慕氏一族的权力极大。卫慕一族的卫慕山喜企图谋害李元昊,被李元昊察觉,粉碎了他的图谋,还把他扔到河里淹死。之后,李元昊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自己的母亲卫慕皇太后也毒杀了。

开疆拓土

在进行对国家的建设和改革的同时,李元昊征战不休,继续扩大和巩固西夏的版图。显道元年(1033年)七月,为了巩固后方和惩罚吐蕃唃厮啰(吐蕃的一个部族领袖)归附宋朝,李元昊派遣苏奴儿进攻厮啰的牦牛城(今青海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结果战败,苏奴儿被俘。同年九月,李元昊再率大军进攻牦牛城,十月用假装谈和的方法破城,并进行了屠城。

夏景宗广运二年(1035年)十一月,趁着唃厮啰势力内乱的机会,李元昊再度率军进攻唃厮啰的青唐城。唃厮啰部将安子罗率军十万切断李元昊退路,李元昊不得不撤军与之交战,经过苦战才勉强击败了安子罗。李元昊的军队缺乏粮食补给,有不少士兵饿死,在撤军经过宗哥河时,安子罗乘着西夏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机会,悄悄派人掘开堤坝放水,李元昊军队大败而还。

同年十二月,李元昊不服宗哥河之败,再度进攻唃厮啰,兵临河湟地区(青海省东北部以西宁市为中心的肥沃农业区)。唃厮啰知道己方寡不敌众,于是退守鄯州(今青海西宁市),坚守不出。李元昊再度渡河攻城,他吸取上次教训,让士兵在河中的水浅处做了标记。结果这一次李元昊再度兵败,溃退时西夏军循着标记过河,却没想到唃厮啰的侦察兵已经发现了这些标记,提前悄悄将它们移到深水区,结果西夏军大半淹死河中,丢掉了大量重。

屡次进攻唃厮啰失败后,李元昊只好转变目标。广运三年(1036年)七月,李元昊对盘踞在瓜州县(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一带的沙州归义军发起进攻,曹贤顺向回鹘求援,结果援军迟迟不至,瓜州、敦煌市(今甘肃敦煌市)、肃州(今甘肃酒泉市)先后失守,被迫投降了李元昊,归义军至此彻底灭亡。攻灭归义军后,李元昊彻底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

同年九月,李元昊对军队进行军事改革,彻底确定了西夏的兵制,对征兵制度、后勤制度和指挥制度都进行了改良。他在以部落为单位的军队组织基础上,设置不拘民族身份的十二监军司分管全军,总兵力多达五十余万。其中,名为“铁鹞子”的三千重骑兵(人马都披挂铁甲的具装骑兵)和从贵族中筛选的善于骑射的五千“御园内六班直”是军队的中坚力量,而从横山党项人中招募的士兵则是苦战中的主力。此外,他还设立了以投石机为主要武器的“泼喜军”。

同年十月,李元昊因为已经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又对甘肃省以南及四川地区有了野心,且害怕宋朝利用吐蕃诸部族进攻他后方,于是率领大军沿着阿干河,攻破了兰州市地区的诸吐蕃部落,进军马衔山(今甘肃临洮北),于瓦川会(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新营镇)筑城镇守,断绝了吐蕃唃厮啰部和宋朝之间的通路。这时唃厮啰因为继承问题发生内乱,李元昊乘机利用贿赂进行离间,诱使唃厮啰的两个儿子瞎毡和磨角毡与父亲反目,更有唃厮啰的部下率领万余人投降,还与李元昊联姻。唃厮啰至此势力大衰,不得不西迁至历精城(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

称帝攻宋

李元昊和北宋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广运元年(1034年),李元昊就因为在边界修筑堡垒被宋朝边军驱逐而两次入侵府州(今陕西榆林府谷县),还劫掠了环州(今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和庆州(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

夏景宗大庆二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并停止向北宋遣使朝贡。赵祯下令断绝与西夏之间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彻底封锁了西夏重要的商品青白盐的出口,同时下诏削夺给李元昊的赐姓和官爵。之后,宋朝在开始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和高官通缉李元昊,还联络唃厮啰,对其加官进爵,并希望他从后方进攻西夏。唃厮啰进攻武威郡,结果失败。

在摸清了北宋的态度之后,李元昊开始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北宋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归附西夏,同时公开断绝了西夏同北宋的使节往来。李元昊还派人向北宋送去“嫚书”,在“嫚书”中,他指责北宋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胁北宋,最后还表明西夏仍愿同北宋和好之意。夏宋两国之间的关系就此彻底恶化,战争一触即发。

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赵祯康定元年,1040年)初,李元昊开始谋划进攻北宋的宝塔区(今陕西延安市),用诈降计攻陷金明,俘虏守将李士彬。攻占金明砦后,李元昊一边以假和谈麻痹延州知州范雍,一边组织军队向延州方向开拔,并于同年七月包围延州。范雍急调将领刘平、石元孙率军增援。刘平、石元孙所率援军行进至三川口镇(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被西夏以优势兵力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最终宋军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而西夏又派遣了大量军队前来增援。在此期间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最终,西夏军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下山坡,歼灭了被包围的宋军,刘平、石元孙均被俘。之后,由于天降大雪,再加上宋军趁着西夏主力云集延州的机会向西夏边境发起了进攻,击败了几个依附于西夏的部族,攻入西夏境内,李元昊这才不得不从延州撤军。

三川口之战以后,赵祯深感西夏已经强大到足以成为边疆的威胁,于是下令封夏为陕西路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西吉县东部),声称要攻打陇西郡(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韩琦派任福率军上万人,从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出发,抵达羊隆城(今宁夏固原西南部),意图再次绕到西夏后方,伺机向西夏境内进攻。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宋军将领常鼎与西夏军队在张义堡南交战,于是赶到当地支援,夏军佯败,结果任福中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已是十分疲惫,追至好水川,遇李元昊亲自率领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宋军战败,几乎全军覆灭,包括主将任福在内的高级将领大多战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是李元昊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巅峰成就,也是西夏建国以来北宋面对西夏时遭遇的最惨重的失败,使得北宋举国震惊。好水川之战后,北宋在西北边防上的压力陡然增大,李元昊乘胜追击,先后攻陷北宋多个边境据点。北宋紧急向西北投入大量资源,修筑工事,这才勉强止住了败势。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李元昊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渭河平原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顾及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李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宋将王沿闻知,急忙派葛怀敏等人率九千余士兵增援刘堡,结果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军优势兵力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李元昊趁胜向南进攻,在陇西郡(今定西市一带)大肆劫掠,一路攻破多座城池,并且放话要亲临渭河、直取长安,以至于整个渭河平原为之震惊,不少关中居民逃往山中躲避。李元昊继续率军前进,在彭阳县(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与刘宋官员景泰率领的一支五千人的宋军相遇,李元昊故技重施,想再用佯败和伏兵击败宋军,但景泰没有此前宋军的重蹈覆辙,派兵对战场进行侦查对发现的西夏伏兵进行攻击,夏军大败。李元昊考虑到北宋在西夏周边部署了超过二十万兵力,且自己的军队长驱直入,此时已经十分疲惫,于是不得不放弃进攻关中的计划,撤军回国。

尽管李元昊在面对北宋的战争中接连取胜,然而自身损失也非常惨烈,在战争中掠夺的物资远远无法弥补战争消耗,占领的土地也无法长久据为己有。此外,党项族人与汉人一样,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连年的战争使得大量党项青壮年劳力长期在外征战,恰逢旱灾爆发,使得西夏的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与北宋的交恶,也使得双方的贸易往来被中断。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西夏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国内开始流传“十不如”的民俗音乐表达不满情绪。另外,西夏与辽朝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加剧,这使得李元昊决心与北宋和,结束双方的紧张关系。

天授礼法延祚六年(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开始,夏宋双方使臣进行了持续一年多的频繁往来交涉,最终在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达成和议。和议规定:李元昊取消帝号,继续由北宋册封为夏国主;北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有其他赏赐,合计每年赐予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重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高平寨(今宁夏固原)等沿边榷场贸易。李元昊虽然继续以“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但在西夏国内继续保持皇帝名号。北宋每次派遣使者到西夏时,李元昊只准他们居住在宥州(今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不允许进入西夏都城,以避免用臣子礼节接待宋使,保证自己在国内的皇帝形象。

抵御辽军

在西夏与北宋交战的同时,西夏与辽朝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加剧。李元昊虽然早在继位前就与辽国结为了姻亲关系,娶了辽国宗室女兴平公主,但他素来对这个妻子态度冷漠,直到公主去世,李元昊才向辽国方面透露此事,使得耶律宗真耶律宗真非常不满,派遣使者耶律庶成持诏诘问李元昊。此后双方又在边境的部族争端和叛乱等问题上多次爆发冲突,关系日趋紧张。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宋庆历二年,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年)十二月,在夏宋依旧处于战争之中时,辽国突然下令要西夏停止战争与宋议和;次年七月,李元昊请求辽国对北宋发起进攻,被辽国拒绝。原本李元昊希望能与辽国共同围困北宋,然而辽国为了在与北宋的谈判中取得优厚条件,竟然背叛了西夏的利益,与北宋达成协议;在李元昊帮辽国镇压境内的一起部落叛乱后,辽国又将所有掳获全部收走,不分给西夏,这使得李元昊极为恼怒,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天授礼法延祚六年(宋庆历三年,辽重熙十二年,1043年)年末,李元昊煽动辽国境内的党项族部族叛乱,并将叛乱部落全部接纳。辽国开始在与西夏的边界修筑工事,整备军备,并利用边境的部族骚扰西夏,而李元昊也以牙还牙,同样利用投降自己的部族骚扰辽国。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五月,辽国境内又有党项部落发动叛乱,李元昊派兵支援叛乱,还杀了辽国派来的招讨使。耶律宗真闻讯大怒,召集全国军队在与西夏的边境聚集,准备对西夏发起进攻。

李元昊知道夏辽之间的战争已经一触即发,于是急于和北宋迅速达成和议,在北宋作出了提高岁赏额度的让步后,李元昊也很快在取消帝号方面进行了妥协,并最终促使双方在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的九月达成了和议。在此之前的八月,李元昊曾派遣使者到辽朝求和,但使者被盛怒之下的辽兴宗扣留笞打。知道战争无可避免的李元昊于是命令军队做好迎敌准备。

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月,十万辽军兵分三路越过结冰的济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齐纳旗境内),进入西夏国境,一口气前进四百里,没有遇上任何敌人。李元昊亲率西夏左厢神勇军迎击,结果中了辽军的诈报诱敌之计,被杀得大败。收拢溃兵后,李元昊据守贺兰山,再次向辽国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承诺送回辽国的所有叛党,并向辽国进贡。耶律阮对于李元昊的求和请求心生迟疑,但以萧惠为代表的许多大臣表示反对,认为此时是扫平西夏的良机。就在辽世宗犹豫不决的时候,李元昊以展现求和诚意为名义一口气撤退了一百里,沿途坚壁清野,连地上的草都烧光,导致辽军的军马没有了草料。辽世宗见继续进军已经非常困难,于是又同意了李元昊的求和请求。李元昊故意拖延了几天,猜测到此时辽军已经人马饥疲,悄悄在阵地上立好拒马,然后在盾牌掩护下向辽军发起进攻。辽军起先一度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但突然天上起了沙暴,不熟悉这种天气的辽军军心大乱,而李元昊则乘机亲率大军反击,辽军顿时大败,战死和互相践踏的死者不计其数。李元昊乘胜追击,将辽军在西夏境内设立的前进据点全部攻占,甚至攻破了耶律宗真的大营,俘虏了包括驸马萧胡睹在内的大臣数十人,还缴获了大量的辽国皇室用具,辽兴宗几乎仅以身免,只带着几个骑兵狼狈逃走。李元昊故意没有追赶辽兴宗,放任他逃跑回国。

辽军惨败后,李元昊见好就收,趁着大胜之际派遣使者请求和谈,并释放了包括萧胡睹在内的辽国俘虏。为了离间宋辽之间的关系,他又把一部分辽国俘虏献给了北宋,不过这些俘虏被北宋拒收。

辽国由于在西夏惨败,国力大损,渤海国、女真等部族也爆发了叛乱。李元昊知道辽国此时国力衰落,于是不时袭扰辽国边境,耶律宗真再次大怒,意图集中全国的兵力进攻西夏,李元昊这才上贡求和。

先后战胜北宋和辽朝,并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后,西夏周边的政治环境逐渐稳定,李元昊一方面维持对北宋的表面臣属关系,另一方面继续仰仗辽国为自己的依靠。

荒淫被弑

在军事和国政上取得成功后,李元昊逐渐变得荒淫奢侈。他生性好色,妻妾成群,光正式的迎娶就有七次。他垂涎自己太子李宁令哥的妻子没移氏的美色,于是不顾人伦强夺子妇,于天授礼法延祚八年(1045年)五月把没移氏立为皇后,并且废掉了皇后野利氏。先前,李元昊因为猜忌,妄杀了西夏名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还与野利遇乞的遗孀没藏皇后私通。因为宠爱没藏氏的关系,李元昊开始宠幸没藏氏的哥哥没藏讹庞野利氏对于李元昊的这种私通行为非常不满,又惋惜于自己哥哥野利遇乞之死,时常抱怨,结果成为了李元昊废后的原因。另一方面,没藏兄妹得宠后,开始谋划废掉太子李宁令哥,让没藏氏与李元昊私通生的儿子李谅祚继位。

天授礼法延祚八年(1045年)十一月,李元昊之子李阿理谋反,李元昊把他扔进河里淹死,还赐死了李阿理的生母——自己的后妃咩米氏。李元昊还大兴土木,在兴庆府内修筑了绵延数里的避暑宫,生活极尽奢侈。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七月,李元昊在贺兰山上修建的离宫落成。这离宫在贺兰山的东麓绵延数十里,里面的亭台楼阁高达十多丈,征发了几万民夫修建。离宫建成后,李元昊由于听说李宁令哥对废除野利氏一事有怨言,于是干脆离开首都,整日带着妃嫔在离宫中游玩饮宴,国事全都交给了没藏讹庞处置。

没藏讹庞知道李宁令哥对李元昊废后一事不满,于是利用李元昊沉迷于在离宫享乐的机会,怂李宁令哥造反,李宁令哥听信了没藏讹庞的话。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在一个月圆之夜,李宁令哥和野利族人野利浪烈等乘着李元昊喝醉的机会进入离宫行刺,结果行刺没有立即成功,李元昊的救兵赶到了。在乱战中,野利浪烈等人战死,李宁令哥砍掉了李元昊的鼻子,趁乱逃离。次日,李元昊伤重不治身亡,享年四十六岁(虚岁)。从1032年年末继位到1048年年初遇刺身亡,李元昊总共在位十五年。

李宁令哥在弑杀了李元昊后,逃到了没藏讹庞的居所黄芦,结果没藏讹庞派人将他和野利氏一并缉拿杀死。李元昊在临死前指定自己的弟弟李委哥宁令为继承人,但在李元昊死后,把持朝政的没藏讹庞以父死子继是西夏传统为由拒绝按照遗命执行,强行立了李元昊与没藏皇后之子李谅祚。李谅祚继位时才一岁,完全无力主政,没藏一族乘机把持了西夏的朝政大权。

李元昊死后葬于西夏泰陵,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为政举措

政治

创立国家

李元昊继位以前,作为北宋名义上的藩属,西夏一直沿用北宋年号。赵祯明道二年(1033年),李元昊以避父亲李德明名讳为由改元显道,此后又先后改元开运、广运,从此,西夏不再沿用北宋年号。此外,李元昊在接受北宋册封时,不以臣子之礼对北宋使者行礼,还在宴会上故意命人用兵器之声恐吓使者。李元昊还拒绝了宋、辽的赐姓,认为接受其它政权的赐姓不足以体现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的身份,并使用西夏的嵬名氏为姓,同时把自己的称号改为“吾祖”,即党项族语中的可汗

此外,李元昊还将首都兴州升为兴庆府,并且将多个边镇升级为州,以此完善西夏王国的地方行政建设。大庆二年(赵祯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并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还追授了自己父亲李德明和祖父李继迁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尽管在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与北宋方达成的和议中李元昊在表面上取消了帝号,然而李元昊在西夏国内继续保持皇帝名号,自己的年号也继续使用。尤其是,当北宋每次派遣使者到西夏时,李元昊只准他们居住在宥州(今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不允许他们进入西夏都城兴庆府,以此避免用臣子之礼接待北宋使者。

完善官制

李元昊在官僚制度上大量照搬宋朝的制度,设置了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东京汴梁、诩卫司、官训一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等等官僚机构,其中除了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这些官职以外,其他的官职都分设有汉官和蕃官两套系统。后来他对宋朝的官职进行了精简和调整,改宋朝的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别管理六曹。又按照宋的制度设立尚书令,掌十六司事务。除此之外,李元昊还专门设置了蕃官官职,以适应对党项族吐蕃等非汉族的管理需求,包括宁令、漠宁令、丁卢、丁弩、素贵、祖儒、吕泽、枢铭等。

李元昊也模仿北宋的规则,制定了官服的要求,文官戴噗头,穿靴执笏,穿紫衣、绯衣(红衣),基本上与宋朝的制度相同。武官的服制则有西夏的风格特色,按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的头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普通平民则穿着青色或者绿色的衣服,以此区分贵贱。

军事

整编军队

西夏的军队有着浓厚的部落兵制色彩,平时畜牧耕地从事生产活动,战时则以部落为单位聚集。李元昊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调整,并将其制度化,规定所有党项族男子在年满十五岁时即成为“丁”,需要承担兵役义务,其中一半人成为正式作战的士兵“正军”,另一半人则成为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杂役“资担”。一个正军和一个负担形成的组合就是西夏军队中的基本单位“抄”。这些被征调的士兵都由其所属的部落头领负责统辖,称为“溜”。西夏会为正军配给骆驼、马匹各一头,以及武器、盔甲、干粮等军需品,配备的骆驼和马匹如有损失需要赔偿。在行军宿营时,西夏士兵会借助树木和毛毡搭建临时的帐篷作为居所,每个这样的帐篷能住三名士兵,于是就被称为一帐。一个团练使可以管辖三百到五百帐的军队。

此外,李元昊还从从各部落、豪强的子弟中筛选出五千善于骑射的人士,组建起了名为“御园内六班直”的亲卫部队。又利用西夏先进的冷锻技术打造的盔甲,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重骑兵部队,被称为“铁鹞子”。铁鹞子是西夏最为精锐的部队,他们连人带马都穿着冷锻技术打造的盔甲,刀枪不入;在作战时,还会用铁链把自己链接在马上,使自己即使战死也不会落马。另外,李元昊还打造了一支专门的投石机部队,称为“泼喜军”。为了应对苦战,李元昊还招募了位于横山地区的党项人部落,并利用他们擅长山地作战的特点,打造了一支专长于山地战的步兵“步跋子”。除此之外,李元昊还设置了以边境袭扰掠夺战为主要作用的“擒生军”,从汉人中挑选出来的勇敢者“撞令郎”等兵种。

设立军事机构

李元昊将西夏的军队大体分为了三部分:中央军、地方部队和擒生军。中央军除了上述的御园内六班直、铁鹞子、泼喜军和撞令郎等精锐兵种外,还有两万五千名经过精心挑选的精兵和七万名杂役资担。地方军则由没有明确擅长技能的战斗力较弱的士兵组成,中央军和地方军合计有五十余万。擒生军有十万人。

李元昊将全国区分为左、右两厢,每厢又划分为六个地方军区,各区设监军司负责指挥本区军队。各监军司均仿宋制立有军号,并有固定驻地。一旦哪里有战事,则这些军队都可以向发生战事的地方调集。各监军司设置有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员,由党项族贵族担任,其他官职则并不拘泥于民族身份,蕃、汉均可担任。

经济

发展农业

西夏首都兴庆府所在的宁夏平原是富饶的农业区,李元昊在建立西夏之后,格外重视农业的发展。为了发展农业,李元昊不仅在国家机构中设置“农田司”以管理农业,还大举疏通原有的灌溉渠道。除此之外,他又修筑了由青铜峡市平罗县境内长达200余里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之为“李王渠遗址”或“李皇渠”,其沟渠遗迹至今仍然留存。昊王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进一步促进了西夏农业的繁荣。

李元昊对西夏的畜牧业也十分重视,还设置了群牧司专门负责管理畜牧业。党项族本来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李元昊在年幼时就曾有“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之语。在西夏建立以后,党项族逐渐转为定居生活,生产方式也转为了半农半牧。由于西夏控制了著名的富饶畜牧地区河西走廊,以及宁夏平原上灌溉农业的发展,使得西夏的畜牧业有了稳定的草料供应,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牲畜死亡的事情越来越少见,牲畜数量迅速增多。著名的“党项马”和牛、羊等牲畜的皮毛成为了西夏用于和北宋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商业贸易

西夏拥有大量的盐池,出产的青白盐质美价廉,一直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深受北宋西北喜爱。李元昊建国之初,由于与北宋关系紧张,导致北宋封锁了与西夏之间的贸易,造成了西夏经济的严重困难。庆历和议签订后,边境榷场(北宋指定的交易场所)重开,西夏商贸重新恢复繁荣。

西夏盛产铁矿,冶铁技术发达。为了强化对经济的管控,李元昊设置了冶铁务,专门管理铁矿的开采和冶炼

铸造铜钱

西夏原本没有自己的钱币,主要流通北宋的钱币。李元昊建国称帝后,开始铸造西夏自己的钱币。西夏钱币材质分铜、铁两种,材质、重量乃至面值都与宋钱相仿。西夏的钱币上的文字除了文言文外,也有用西夏文写成的。

文化与民族

秃发令

李元昊一直重视恢复党项族习俗,对于党项族逐渐被汉族的文化同化开始留汉族发型的行为非常不满。显道元年(1033年)三月,继位后不久的李元昊便下达了“秃发令”,规定西夏境内的党项族人必须将发型改为党项族的传统发型,即把头顶的头发剃光,只留鬓发,并且必须佩戴耳环,穿戴党项服饰;且规定如果三天内不执行剃发令的党项人,一概处死。一时间,西夏的党项人争相剃发。

创立西夏文

显道元年(1033年),李元昊下令创立西夏文字。他亲自筹划和主持创制文字的工作,命大臣野利仁荣等进行创字工作,最终编纂成12卷文字书,史料称之为“蕃书”。李元昊定西夏文字为官方语言,称其为“国字”,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中使用,并开设“蕃字院”以传授学习。为了进一步表现西夏文的官方性,李元昊下令在与辽、宋往来的文书中都采用双语。西夏文笔画繁多,字形奇特,但在李元昊及后续西夏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西夏文在甘肃省青海省一带一直流通至元朝中叶,甚至明朝时依旧在部分地区通行。

民族政策

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汉族、吐蕃族、回鹘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混居的多民族国家。李元昊采取宽容的民族政策,基本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如他的“秃发令”便只涉及党项族,而与其他民族无关。除了少数重要官职以外,西夏的大部分官职也都向所有民族开放。李元昊用人不拘民族之别,从北宋投奔至西夏的汉人张元是李元昊长期倚重的重要谋臣。

外交

开疆拓土

李元昊延续了其祖父李继迁时代便开始的开拓河西走廊的政策,重点对以张掖市为中心的甘州回鹘政权和占据武威郡的吐蕃部族进行进攻。从赵祯天圣六年(1028年)开始,直到夏景宗大庆元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李元昊先后击败回鹘和吐蕃,收降沙州归义军,彻底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使得西夏控制了“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广大地区,尽收二十二州之地。

以战逼和

李元昊时期,面对宋、辽两个大国之间的复杂局势,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既不像自己的祖父李继迁那样一味联辽抗宋,也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李继迁那样强调与两国和平相处,而是根据实际利益,随机应变,根据具体的国家实力和战略态势灵活调整,尤其是重视以战逼和,以胜求和。由于北宋自居为中原正统,在李元昊称帝自立时,战争不可避免,因此李元昊首先坚决地对北宋展开战争。而在与辽国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且北宋在连续失败后萌生和意时,李元昊又果断与北宋和谈,集中力量对抗辽国。在战胜辽国以后,李元昊又继续维持与辽国之间的关系。

历史评价

北宋名将曹玮:“真英物也。若德明死,此子必为中国患。”(真的是英雄啊!如果李德明死了,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中国的威胁)

清代史学家吴广成所著《西夏书事》:“曩霄智足以创物先,才足以驭群策。衣冠礼乐之变,官法文字之奇,更祖宗成规,藐中朝建制,人言可恤,彼恶知之。而其用兵,则严赏罚,集众长,攻少坚城,战无猝败。倘生乱世,刘渊石世龙当其亚也。.......然而政尚刑诛,性耽淫,戳叛戚则弑其母,逞逆谋则杀其叔,贪好色则辱其臣之妻、夺其子之妇,三纲沦矣,国何以立?况又穷奢极欲,劳役无时,众怨方兴,子祸旋作。”(曩霄(李元昊的西夏名)的智谋足以开创全新的思路,才能足以驾驭一众谋臣的建议。能改变西夏的衣冠礼乐,也能掌握官僚制度和文字的创造,修改祖宗留下来的成规定则,藐视朝中的守旧派,都说人言可畏,但他完全不害怕。而他用兵能严明赏罚,集中所有人的长处,很少去进攻久攻不下的城池,也很少急于求胜。如果他生在乱世,刘渊石勒这样的人也不如他。.......但他为政热衷于严刑峻法,性格荒淫无道,征发劳役不考虑农时,使得大家愈发怨恨,最后酿成儿子弑父的灾祸)

轶事典故

不屈于宋

李元昊在年少时就对父亲李德明的和宋政策不满,多次劝父亲不要臣服于宋朝,说:““吾部落实繁,财用不足,苟失众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赐招养蕃族,习练弓矢,小则四行征讨,大则侵夺封疆,上下丰盈,于计为得。”(我们部落很繁华,只是财力用物一时不足。如果失去百姓,用什么守卫国家?我们不如用所得的俸赐,招抚恩养其他党项族,习练弓箭。弱小的时候,可以向四周领邦征讨,强大了以后,就可以侵夺封疆,无论是上层还是平民都能财富丰盈,这才是计策应该达到的效果。)当父亲李德明用“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我们的士兵一直征战,都很疲惫了,我的族人三十年来一直锦衣玉食,这是大宋的恩德,不可以辜负)来回答他时,李元昊很生气地说道:“衣毛皮,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霸王耳,何锦绮为!”(穿着皮毛做的衣服,从事畜牧业,这才是我们党项人的天性适合做的事情。一个英雄生下来就应该称王称霸,追求锦绣罗绮这种东西有什么意义?)李德明对李元昊这一英武的回答十分赞许,不久后就把他立为太子。

抛弃赐姓

李元昊继位后,去掉唐、宋王朝所赐的李、赵姓氏,自号嵬名氏,称“兀族”(天子)。

夺子之媳

李元昊虽然文武双全,才能卓著,但生性荒淫残暴。他至少娶过七位妃嫔,这些妃嫔却有许多不得善终。他看上了太子李宁令哥的妻子没移氏的美色,竟然不顾伦理道德,强夺子媳,还把没移氏立为皇后。

家庭关系

陵墓

李元昊的陵墓叫做泰陵,是西夏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等建筑基本完好,陵城的神墙、门阙、角台等建筑大部尚好,整个陵区的布局清晰可辨。泰陵的建筑兼具了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风格,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艺术瑰宝。

研究书目

西夏书事

宋史

辽史

东斋记事

影视形象

1988年电影《敦煌》:渡濑恒彦饰演李元昊

1994年电视剧《碧血青天珍珠旗》:吕颂贤饰演李元昊

1995年电视剧《贺兰雪》:巫刚饰演李元昊

2003年动画片《大英雄狄青》:李元昊配音:刘风

2006年电视剧《大敦煌》:唐国强饰演李元昊

2015年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徐宁饰演李元昊

2017年电视剧《将军在上》:王策饰演李元昊

2023年电视剧《大宋少年志2》:海一天饰演李元昊

参考资料

西夏书事校注.豆瓣读书.2024-04-10

宋史.豆瓣读书.2024-04-10

辽史.豆瓣读书.2024-04-10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豆瓣读书.2024-04-10

敦煌.豆瓣.2023-06-03

碧血青天珍珠旗 .豆瓣.2023-06-03

贺兰雪.豆瓣.2023-06-03

大英雄狄青.豆瓣.2023-06-03

大英雄狄青配音表.豆瓣.2023-06-03

大敦煌.豆瓣.2023-06-03

神秘的西夏.豆瓣.2023-06-03

将军在上.豆瓣.2023-06-03

大宋少年志2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