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俗称“昊王坟”,位于中国宁夏银川市西,坐落在西夏陵区的中心,位置显赫。其占地15.8万平方米,是西夏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泰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明代洪武年间,西夏陵被明朝政府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一度认为西夏王陵是一片唐墓。1972年,中原地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决定。在考古调查中,称为西夏王陵3号陵。1987年,对泰陵东碑亭进行了发掘。1998年对泰陵的西碑亭进行了清理发掘。1999年10月下旬,国家计委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三号两周王陵的抢救保护和环境整治。2000-2001年,考古学家对泰陵地面建筑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探明了泰陵各单体建筑的建筑形制、施工工艺和建筑技法。

西夏陵被称为“中国金字塔”,而泰陵则体现出了西夏历史文化的多元性,无论是建筑特点还是出土文物、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该地区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历史事实"。西夏陵内这种陵台与陵城相结合的形式,极具佛教世界里的“涅架”色彩。以三号陵为基础而发展出的具有佛教色彩的西夏陵建筑,在中国古代两周王陵建筑中也具有独特意义。

历史沿革

修建历史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其中李继迁葬于裕陵,李德明葬于嘉陵。在西夏存续期间,除李遵顼李遵顼、李德旺李德旺和夏末帝李晛之外,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但没有记载埋葬的具体位置。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鬼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夏天授礼法延作十一年(1048年),因夺子李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末主李晛投降,不久后被杀害,葬处不详,西夏灭亡。此后,西夏陵蒙古国武装部队严重破坏。

发掘历程

泰陵为西夏王陵3号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由于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加之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陵园不同的建筑形式。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一度认为西夏王陵是一片唐墓。1972年,中原地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决定。1987年,对泰陵东碑亭进行了发掘。1998年对泰陵的西碑亭进行了清理发掘。2000-2001年,考古学家对泰陵地面建筑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探明了泰陵各单体建筑的建筑形制、施工工艺和建筑技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泰陵所在的西夏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宁夏平原。泰陵位于西夏陵区的中部偏南处(第二陵区内),它坐落在贺兰山前洪积扇滩地上,平均海拔1161-1165米。

地形地貌

泰陵所在的地面为西高东低,呈西穹东垂之势,符合帝王陵所要求的风水地理环境。营建好的三号陵,背靠贺兰山,面对银川平原,黄河从东南面流过。

陵区布局

泰陵的茔域面积约15.8万平方米,虽遭破坏,但是整个西夏王陵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幕。

阙台

位于两周王陵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遗迹。

碑亭

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式发掘东碑亭。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生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出土有3个人像碑座(应为4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月城

位于碑亭北,占地约0.67公倾,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

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相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3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台

两周王陵北矗立约20米的一个塔状棱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橡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

出土文物

从2000年9月到2001年10月的对3号陵的地面田野调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王陵3号陵一共清理发掘面积32000平方米,出土了14万件的瓦当和200件建筑装饰品,其中主要有砖瓦、滴水、瓦当、龙头脊兽等大量建筑装饰构件,特别是还出土了迦陵频伽等一批珍贵文物。

迦陵频伽

2000年4月30日,考古队队员在对泰陵的清理发掘中,在两周王陵的东北角阙,发现了一尊造型完整的人面鸟身的“鸟人”。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专家蒋忠义认定,这“鸟人”是《阿弥陀佛经》中记载的迦陵频伽。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妙音鸟,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是佛教“极乐世界”之鸟,是佛教建筑上的装饰物。

摩羯

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夏陵区管理处对西夏陵区的三号陵进行了建筑遗存清理发掘。其中,出土了脊饰构件——摩羯,摩羯造型有两种:兽头鱼身、鱼头鱼身,头有角,尾分两鳍。背部两侧预留长条孔槽插装羽翼,修复品羽翼直接连接;腹部接一空心柱形柄,下连半筒瓦脊。佛教经典梵语音译的“摩羯”是大海中鱼中之王,在海里可兴风作浪、吞没船只,在佛教世界的“香水海”中为佛祛邪恶护法。考古工作者已修复出13件,均为釉陶,出土于献殿遗址。背插双翅的摩羯座造型还见于厦门市博物馆藏唐陈元通夫人汪氏墓出土的“摩羯纹多曲银碗”,碗的内底镌刻一对展摩羯。

价值与意义

泰陵体现出了西夏历史文化的多元性,无论是建筑特点还是出土文物、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该地区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历史事实"。泰陵两周王陵建筑表现了佛教“涅槃”信仰和净土世界,为后来清西陵的佛教风格建筑提供了参考。“天圆地方”是泰陵建筑的核心理念,整座陵园设计体现了“方”与“圆”的充分融合,“方”代表地,“圆”代表天。月城呈长方形,陵城平面略呈方形;碑亭方形基座上的亭星塔式,门阙和角阙平面和立面星圆形或圆弧形,其上建立体星圆形的钵式塔:殿台基八角形上建外圆内方形献殿,陵塔呈圆形獲钵式。这种建筑理念表现了陵主灵魂升天的态势。泰陵内诸塔林立,整座两周王陵恰似佛教净土世界。西夏陵内这种陵台与陵城相结合的形式,极具佛教世界里的“涅架”色彩。以三号陵为基础而发展出的具有佛教色彩的西夏陵建筑,在中国古代陵园建筑中也具有独特意义。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8年9月23日,泰陵所在的西夏王陵为背景的西夏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

保护

1999年10月下旬,朱镕基视察西夏陵,对开放的三号陵园文物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表示了特别关注,由国家计委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三号陵园的抢救保护和环境整治。

2000年7月,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邀请,在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率领下,宿白谢辰生徐苹芳黄景略张忠培、蒋忠义、吴加安、傅清远一行10人组成的专家组,来银川审议西夏《3号陵园建筑遗存加固维修设计方案》和《3号陵园建筑遗存清理发掘计划》,国家文物局委托敦煌研究院负责实施加固维修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发掘清理工作,并组成加固维修队伍和考古队伍,签订工作协议,由自治区与银川市文物管理部门主持进行施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委派蒋忠义到现场指导考古发掘工作、傅清远指导加固维修工程。

参考资料

走近西夏王陵.百家号.2024-10-27

“东方金字塔”银川西夏陵.百家号.2024-10-27

西夏三号陵 ———地面遗迹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24-10-27

宁夏发布考古十大发现.百家号.2024-10-27

国家地理.央视网.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