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蚱蝉(学名:Cryptotympana atrata),是蝉科蚱蝉属的一种昆虫。又名金蝉,成虫也叫黑蝉,俗称知了、爬拉猴、蝉猴等。黑蚱蝉主要生活在在温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朝鲜、老挝北部、日本和中国等。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例如杨属、桐树、榆树和各种果树上,雄虫擅鸣,具有群聚性和群迁性。
黑蚱蝉雄性体长44~48毫米,雌性体长38~44毫米。虫体黑色有光泽,复眼淡黄色,雄虫腹部有鸣器,雌虫腹部无鸣器,有发达的产卵器和听觉器官。成虫羽化后静伏一段时间即爬行或飞翔,飞翔能力强,可达50米以上,有趋光性,寿命10~70天不等。6月上旬为产卵初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末期。每雌虫产卵可达500~600粒,一般喜选外围光线较好的中上部,直径0.5厘米左右的叶色相对较浓绿的枝条产卵。
黑蚱蝉生活史比较长,需要12或13年才能完成一代。冬季以卵在树枝内或以若虫在土中越冬。越冬卵第二年春天孵化,孵化期半年以上。若虫孵化后,潜入土中,吸食树木根部汁液,秋凉后则钻入深土中越冬,待充分老熟后于5~8月从土中爬出,羽化为成虫。黑蚱蝉危害苹果、梨等30余种果树和其他林木。但同时,黑蚱蝉也具有食用、药用以及仿生等价值。黑蚱蝉出土蜕下的壳皮,中药名“蝉蜕”(又名蝉衣),为一种传统中药材。
命名
黑蚱蝉最早是丹麦动物学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修斯(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于1775年命名,学名过去曾用为Cryptotympana pustulata,1943年经中国程淦蕃教授更正为Cryptotympana atrata ,程淦蕃教授指出atrata是有效的,过去延用种名pustulata是错误的,因为pustulata是atrata的同物异名。
形态与特征
黑蚱蝉的生长发育主要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发育期(成虫期又可分为成虫和老熟成虫)。
卵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产于受害枝条内,长2.4~2.5毫米,宽约0.3毫米,乳白色渐变黄,有光泽,头端比尾端略尖。
若虫
若虫体较细,长1毫米,乳白色,至当年11月中旬,身体变为黄白色,体长0.8~1.0厘米;头、胸细长,腹部膨大成球形,第2年11月变为中黄色,体长1.5~2厘米、宽1厘米,第3年11月身体呈黄褐色,体长3~3.7厘米,头部、胸部粗大,与腹部宽几乎相等,翅芽较完整。老龄身体较硬,前胸背板缩小,中胸背板变大。头顶至后胸背板中央有一蜕皮线,翅芽发达,老熟时可达腹部中央。
头呈三角形,两复眼间距大约为头长的4倍,复眼间距与前胸背板前缘等宽。触角丝状,棕色。后唇基膨大,覆盖浓密短毛。
前胸背板发达,中胸背板比前胸背板稍宽,后胸背板很小。前翅翅芽发达,到达腹部第3节的中部。后翅翅芽不发达。前足腿节齿式为2-1-7,其中后齿长而锋利,附齿发达;中齿也很发达;齿梳具7齿,第1个和第2个等大。前足胫节弯曲,扁平;胫节末端长而尖;胫节附齿大而长,距胫节末端较远。中足和后足胫节具5端刺。前跗节特化为一对发达而尖锐的爪。
腹部大小因发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雌虫第8和第9腹板有1对对称的末端变尖的突起。雄虫第9腹板基本上被第10腹板完全覆盖,第9腹板上有4个突起:侧缘各有1个较大的三角形突起,后缘有1对较小的圆形突起。第10腹板光滑。
成虫
黑蚱蝉雄性体长44~48毫米,雌性体长38~44毫米。虫体黑色具光泽,局部密生金黄色细毛,头比中胸背板基部稍宽,头的前缘及额顶各有1块黄褐色斑。
头部前缘较宽且中央凹陷,额顶端及颊侧缘淡黄褐色或红黄色斑纹。口器刺吸式。1对复眼较大突出,淡黄色或黑褐色,3个单眼位于复眼中央,且排列呈三角形且较接近。黄褐色触角短小刚毛状,位于复眼前方。
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宽大,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高突且有黄褐色或淡赤褐色“X”形隆起的锥形斑。翅2对,前后翅均为膜质透明、翅基室为黑色,翅脉很硬,且前缘线金黄色、浅黄或灰黑色,亚前缘室呈黑色,并有一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为黑色。雌虫翅透明且基部翅脉金黄色。休息时翅总是覆盖在背上。淡黄褐色胸足3对,腿节上的条纹、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前足腿节膨大且下方有齿刺。
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雄虫腹盖发达,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缘呈弧形隆起。腹盖的外缘与后缘、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均为淡黄褐色。雄虫腹基部第1~2节两侧具有状如椭圆形,乳白色的发音鸣器。雌虫腹盖不发达,腹部无鸣器,腹末则有发达的锯齿状产卵器和听器。
分布范围
黑蚱蝉主要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朝鲜、老挝北部、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等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如北京、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华南地区,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华东地区,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福建省、台湾省;华中地区,如河南省、湖南省;中国西南地区,如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等。
栖息环境
野外黑蚱蝉多生于平原树下,尤其是河床边,栖息于柳、杨、枫杨、榆、槐、刺槐、苹果、梨、桃、杏、中国樱桃、桑、葡萄、柑橘及荔枝等阔叶树木上,其中以柳、杨、枫杨等树上最多。这些树一般生长于地下水位较高及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黑蚱蝉需要这些树木和土壤供其取食和生长。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成虫食性很杂,寄生植物较多,包括柑橘属及30多种乔、灌木,其中苦是其最好的寄生植物。若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部汁液,成虫在杨、柳、槐、桃、苹果、梨等多种木本植物上用刺吸口器吸食树木汁液。
节律行为
黑蚱蝉生活史比较长,需要12或13年才能完成一代(北美洲东岸森林中的若虫可在地下生活17年之久)。春天,越冬卵孵化,孵化期半年以上。一般春暖后,由土层深处移动至距地面20厘米的土层中沿树根营造土室,吸食树根汁液,秋凉后随气温降低向下转移深达60~100厘米避寒越冬。
若虫在土中生活12~13年,共蜕皮5次。待充分老熟后于5~8月从土中钻出来,凭着生存的本能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多在夜间和早晨时段,在激素控制下开始蜕变羽化,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蜕皮时身体必须垂直面对树身,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经交配后的雌虫于7~8月产卵于4~7毫米左右的树枝的木质部内。产卵时,头部朝下,先将产卵器插入枝条的组织中,造成爪状的“卵窝”,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卵窝密接,大部分单行,或直线排列,少数弯曲或螺旋状排列,每一卵窝产卵6~8粒,每根产卵枝条平均有卵90余粒,每头雌虫体内有卵500~800粒,成虫寿命60~70天。
攻击防御行为
黑蚱蝉天敌种类有耗子、麻雀、螳螂、巴氏蚕白僵菌和绿僵菌等,尤其是麻雀、螳螂,是该虫若虫的主要天敌。
社群/集群行为
成虫喜在树木上群集鸣叫,一旦惊动群起飞翔。在有雾的早晨或细雨天成虫飞翔能力极弱,一般只能在树枝上爬行,受惊动即扑地。
发声行为
综述
黑蚱蝉野外的自然鸣声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层次,都由重复频率为43~49Hz的节奏组成,每个背奏含有4个单音节,每个单音节含有3个脉冲群,每个脉冲群含有若干个脉冲。但是音色有明显的差异,即分别为单音色、双音色和具有高幅低频声的复合声。黑蚱蝉室内的惊鸣声和自鸣声,虽然音色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保持自然鸣声的结构层次。鸣声的结构层次明显取决于发声膜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具有种类的特性。音色的差异性不仅与调音、扩音结构的功能有关,而且可能与发声膜的力学性质和发声的原初过程有关,即可能具有地区性和种下差异。
发声器官
黑蚱蝉的发声器官是一种小型化的多重组合式发声装置。其鸣声由重复频率约180Hz的调幅脉冲列组成,可见带宽200~12500Hz,主峰频率5kHz。鼓膜的振动发声是由两侧鼓膜肌交替收缩驱动的,鼓室的功能是改善波形、调谐特性和扩声,腹室的功能是进一步改善音色和扩声,腹腔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输出功率。褶膜对改善音色和调谐特性有明显的勺作用,腹瓣和镜膜仅对音量调节有一定的影响。
鸣声特征
黑蚱蝉的鸣声是由两侧发声膜交替动作产生,鸣蝉都是雄蝉,同一类蝉,一次鸣叫约持续40秒。在鸣叫的40秒内观察其功率谱(PSD)时,不论在频率上还是幅度上都有所变化,有时变化还相当大。对黑蚱蝉来说,其功率谱明显分布在3~6KHz之间,在低频区有的蝉有谱峰,有的则无。对于低频端出现峰值的蚱蝉类,从时间上看,每个周期长度约为25毫秒,低频峰值出现在500Hz左右。从20.15毫秒到39.25毫秒的时间波形图进行分析可见,每个持续段内有4个波节,每个波节内含有若干个不同大小的脉冲。
黑蚱蝉鸣声的每个单音节中的3个声脉冲群是由发声膜上的三条长肋依次向内弯曲运动产生的。发音肌的收缩力主要通过下都凸起,传至长肋,驱动长肋依次向前向内弯曲运动,产生复合脉冲群。不同地区黑蚱蝉的鸣声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层次,主要取决于它们具有相同结构形式的发声膜。黑蚱蝉鸣声的结构层次具有明显的种类特性。
生长繁殖
蝉的生活史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一直生活于土中。为适应地下生活,若虫形态发生了相应的特化:感觉和取食系统很发达(头部密被长毛;触角长,各节的形状、比例也不一样;后唇基特别发达);而视觉系统很退化(单、复眼在前几龄均不发达);各足均较发达,特别是前足,为开掘式,基节很发达,粗而长,转节较大,腿节最粗壮,腹面具发达的刺突,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前齿(由多个小齿紧密排列在一起),中齿(较大,位于中央,一般仅一个),后齿(最大,位于后端,外缘弧形,末端稍朝内,内缘常有分叉的副齿);胫节镰刀状,末端内弯,很尖锐,腹面常具有刺突或波状;跗节着生在胫节的内侧近端部,而非末端,多不分节,末端有一对爪,活动范围很小,对开掘土壤作用不大,较退化。其中,前足股节齿的形状、排列、数量等是区别种类和划分龄期的重要特征。
交配与产卵
黑蚱蝉数年(5~6年或12~13年)完成一代,其产卵量大,迁飞力强,且寄主植物复杂。每年7~8月,雌雄成虫交尾(大约持续40~60分钟),1只雄蝉可交配5~8只雌蝉。每只雌蝉可产卵800~1000个。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为末期,卵多产在4~5厘米粗的嫩枝梢上。雌蝉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刺破树皮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孔,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每个产卵孔产6~8粒卵。接着飞到另一树枝上产卵,直到将卵产完,完成使命为止。产卵部位以上的枝条很快枯干死亡。越冬卵由枝上落于地面,于次年5~6月份在潮湿的地方孵化为蝉蚁,并随即钻入土中。
卵的孵化
黑蚱蝉卵期为260~340天,初时乳白,快孵化时呈浅黄色,卵壳近于透明,其中若虫体明显可见。孵化时间从6月中下旬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孵化的早晚与温度和湿度有直接关系。
若虫
黑蚱蝉的若虫从卵中孵出后,先移动一小段距离,在树枝下方停留片刻,而后落地,爬入自然孔洞、土缝和虚土中,在0~20厘米深处寻找细小树根,附着刺吸汁液生活。如上层无适宜树根,可一直钻至70~80厘米,深处寻找,直至找到可吸树根为止。若虫每年6~9月蜕皮1次,并随气温升降而上下移动。出土后的若虫多数沿树干爬行1.0~1.5米后静伏不动,经3~4小时蜕皮羽化,羽化盛期为翌日1~3时。
成虫羽化
黑蚱蝉的末龄若虫多集中在晚上出土羽化,也有次日清晨出土羽化的。成虫羽化后先刺吸树汁以补充营养,一边吸食,一边排泄。成虫羽化初期雄多雌少,后期相反,整体比例近于1:1。成虫羽化后静伏一段时间即爬行或飞翔,飞翔能力强,可达50米以上,有趋光性,平时栖息于树木枝干上,雄虫自黎明前开始至傍晚后,甚至月光明亮的夜间也不停地鸣叫。气温愈高,叫声愈响。
人工养殖
黑蚱蝉具有高蛋白、高营养、纯天然、无公害、纯绿色等特点,同时,还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随着虫餐创意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野生黑蚱蝉数量有所减少,市场上供不应求。于是黑蚱蝉养殖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黑蚱蝉的养殖必须遵循其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优良的黑蚱蝉种卵是养殖黑蚱蝉成功的首要条件,获取种卵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自行采卵育种,二是购进种卵。而黑蚱蝉卵枝保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孵化率的高低和蝉蚁体质的强弱,保存的关键主要掌握好温度、湿度和通风三个要素。
获取种卵
自行采卵
首先掌握采卵时间,一般在农历7月份左右黑蚱蝉产卵后进行;然后选择好采集的黑蚱蝉卵枝,黑蚱蝉产卵多选择多汁液的果树等树枝,用尾部小刺刺入1年生嫩枝,将卵产入枝内,产卵后树枝多会干枯,所以辨别黑蚱蝉卵枝主要看树枝下端翠绿而末梢干枯的枝条,采集时要选择树密蝉多的场地,按要求把树上有黑蚱蝉卵的枯树枝剪下,以50~100条捆成一小捆,放入塑料袋中待用;再就是选择的区域应该远离农药污染,以保证卵粒的成活率。
购进种卵
首先在时间上一般选择在秋冬季节,提前购置第2年要孵化的黑蚱蝉种卵,这个时期种卵市场供应充足;然后购买时选择距离较近的地方,确保蝉卵的生命期限;每个枝条内应有200~400粒蝉卵:还有在卵枝质量上,为保证蝉卵成活率,应首选白腊条,其次是果树条,此类树枝蝉卵容易成活,而杨树条蝉卵不易成活,尽量避免使用;在选择卵枝上要选用上一年的卵枝,因为蝉卵有滞育期,当年产的黑蚱蝉卵枝是孵化不出小黑蚱蝉的。
卵枝的保存
卵枝保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孵化率的高低和蝉蚁体质的强弱。在温度上要保持恒温,一般最适宜的温度在0~10℃,达不到上述条件的话,春季自然温度即可,冬天的时候放在室外用塑料布或遮阳网盖起来,温度过低可以移到室内。合适的湿度是保存好卵枝至关重要的一步,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蝉卵的生命。可以通过喷水调节湿度,春、秋时节多喷些,冬季少喷些。喷水的方法是适时往墙上和地面上喷一些雾状水,使室内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即可。此外,由于黑蚱蝉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因此在室内除掌握好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外,还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流动与清新。
树种和土壤的选择
黑蚱蝉若虫生长汲取的是树木根系汁液,选择的树木必须是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汁液较多的健康树种。选择优质土壤成片的桐树、杨属、果树地,由于树根较为密集,足以供给蝉蚁吸食与蜕化所需的营养,不但蝉蚁生长快,而且若虫出土时便于捕捉,其产量可高于零散埋枝的6倍以上。在土壤的选择上,为了保证蝉蚁能轻松钻入土里并深入到树木根系快速、健康地生长,应选择那些透气性强、渗水性好、疏松柔软的沙质土壤。如果土壤贫瘠,应提前施加基肥,后期也应注意追加肥料,以保证蝉正常生殖发育所需的营养。
孵化
蝉卵孵化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平缓下降,当相对湿度高于85%时,对卵孵化明显不利;光周期对孵化率的影响达到了高度显著水平;温度对卵孵化率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情况是相符的,因为室外气象条件存在多样性,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是一最普遍的情况,卵在孵化中对温度存在着特定的适应机制。所以在实际人工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防止高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光周期和温度对卵孵化的影响。
方法
随着黑蚱蝉养殖的发展,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条件,孵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室内孵化法、仿自然孵化法、屋顶孵化法、塑料棚孵化、室外拱棚孵化法及先室内后自然孵化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室内孵化法。具体方法:在室内搭起长方形塑料棚,用竹竿搭架,将蝉卵枝条并排放在架子上,架子下面铺一层漏斗形的塑料布,塑料布中间剪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形口子,下面用塑料盆铺5~10厘米厚的绵细沙,沙的湿度以手捏成团为宜。棚里面用电热器,棚外用空调进行加温;棚内用喷雾器、补湿器进行补湿;棚内、棚外安装数盏电灯进行光照,孵化出来的蝉蚁通过塑料布抖落到沙盆里,于下午17~18时天气凉爽后进行殖种。
卵枝殖种
殖种前必须先用专用的无毒优质的杀蚁药除去蚂蚁,以保证蝉蚁的数量和质量。黑蚱蝉殖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埋殖殖种法、插卵枝殖种法、撒蝉蚁殖种法、撒卵枝殖种法、挂卵枝殖种法及撒播殖种法。而撒蝉蚁殖种法技术操作简单实用,得到广泛应用。具体操作:先在距离两端树木30~40厘米处种上两行羊奶草,羊奶草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合当年殖种的小蝉蚁生长,但要保证羊奶草中间的表层土壤松软,以利于蝉蚁直接钻入土中。每天把孵化好的蝉蚁拿到殖种地,撒播到刚刚翻好的土壤上,只需2~3分钟,小蝉蚁就会钻到土里。这种殖种方法明显优于其他的殖种方法。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黑蚱蝉寄主多、食性杂,除为害柑橘、苹果、梨、桃、中国樱桃、李、杏、葡萄、枣等果树外,还能为害毛白杨、柳、槐、榆、枫杨、苦楝树、桑等林木。黑蚱蝉若虫长期在地下土壤中隐蔽生活,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寄主树木根部汁液,影响树势发育;成虫除继续以口器危害寄主枝条外,雌虫还在新生枝条上产卵,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其发达的产卵器不但可以划破枝梢皮层造成物理损害(形成深达木质部的连片卵窝)、使寄主水分和营养物质输导受阻,还可引起滴露和病菌感染,使枝梢溃疡枯死、结果期延迟、果实脱落、品质下降和收益降低,若防治不当,其危害可能会逐年加重。
防治方法
人工灭卵
结合冬季或早春修剪,彻底剪净枯凋的产卵枝,集中焚烧灭卵;除果树外,同时注意剪除附近林木上枯凋的产卵枝,以减少其大量繁殖。这项工作最迟需在5月蝉卵尚未孵化前完成。
人工捕杀
在若虫出土活动期间,晚间可在树干上进行人工捕捉。可在3~5月进行地面松土,把将羽化的若虫翻出蛹室,加以清除。还可在6~9月成虫发生期,利用成虫群栖和趋光扑火的习性,夜间在果园空旷处点火,然后摇树,使成虫飞向火中烧死。
实行地面封闭
对发生严重的果园,5月若虫开始出土、上树前使用药物喷洒树冠下土壤,进行地面封闭,以毒死出土的若虫。或可在树冠下覆盖地膜,使若虫出土后不能上树羽化而死于地膜下面。
树干包膜
利用若虫足无爪间突、不能在光滑面上爬行和黄昏出土、爬行上树羽化的习性,6~8月可在树干基部环绕宽胶带或包扎1圈宽5~10厘米的塑料薄膜,阻止老熟若虫上树蜕皮羽化,每天傍晚或清晨收集处理。
树冠喷药
黑蚱蝉雌虫开始大量产卵时,用高压喷雾机对树冠喷雾农药,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混合药液中加入适量助剂,如药效宝。喷药防治必须在黑蚱蝉产卵前进行。
种间关系
黑蚱蝉成虫的天敌有捕食性鸟类(如山雀科、画眉、杜鹃科、鹰、鸟、喜鹊、乌鸦、麻雀等10多种)、蚂蚁、螳螂、蜘蛛、赖蛤蟆、巴氏蚕白僵菌。卵期的天敌主要是旋小蜂,初孵若虫的天敌是蚂蚁、蜘蛛、瓢虫等,其中蚂蚁危害最大。若虫在土中的天敌主要是致病微生物,致死后呈红褐色,变软,有臭味,致死率约5%。
用途
生态价值
黑蚱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植食性昆虫,主要以树汁为食,但它们也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如鸟类、蜘蛛目、蜥蜴等。此外,黑蚱蝉的叫声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叫声可以吸引天敌,帮助其他动物捕食它们。
食用价值
中国许多地区都有食用蚱蝉的习俗,以山东省最为盛行,最普遍的食用方式为“油炸金蝉”。蚱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达46.63%。蚱蝉若虫蛋白质的含量高达70.2%,是鸡蛋的6倍,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高营养品,因此,蚱蝉被称为当今食品中的“蛋白王”。蚱蝉若虫有极高的药膳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成为适应各种不同档次场合的菜肴。蚱蝉除具备食用价值以外,还具有药用功能。蚱蝉作为药材,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黑蚱蝉每年春夏之交常在集市上销售,因可红烧、煎炸食用,味道鲜美,成为一些地区居民喜爱的特色菜。蚱蝉老熟若虫、雌雄成虫干物质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及灰分含量较高,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还含有Ca、P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药用价值
蝉蜕
蝉蜕为蚱蝉的若虫在羽化时所脱落的外壳,全形似蝉而中空,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3~4厘米,宽约2厘米。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颈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片,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无臭,味淡。蝉蜕含大量甲壳质及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
[功效主治]散风热,宣肺,定痉。主治风热感冒、咳嗽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障、疔疮肿毒、破伤风等。
蝉花
蝉棒束孢也广泛用于药用目的。蝉花是从蝉幼虫的头部长出来的,从顶部分叉,像花一样;因此,它在中国也被称为“蝉花”。由于这种草药味道甘甜,它是最早的药用冬虫夏草图,记载于南北朝时期。蝉花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滋补、祛风、散热的功能。作为一种天然保健品,它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的作用。研究确定如下:虫草素,0.02毫克/克;腺苷,1.9毫克/克;虫草多糖,94.88毫克/克;通过HPLC、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碘酸钠比色法测定蝉棒束孢中虫草酸的含量为78.57毫克/克,蝉花中的活性成分并不亚于冬虫夏草和北虫草。而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多糖是蝉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仿生价值
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无脊椎动物,其翅表面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三维周期性介质材料之一,具有荧光性、超疏水性、快速导热性等优良特性,是理想的仿生研究对象和复制模版。有人以黑蚱蝉为研究对象,以其翅为模板进行高分子仿生材料制备,金蝉后翅反面仿生膜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性。
文化
诗词
黑蚱蝉作为审美对象,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拥有很多作品。因其特色鸣声让它成了夏秋之际自然界中的主旋律,尤其夏天是蝉的黄金时代,如苏轼《阮郎归》词所云:“绿槐高树咽新蝉,熏风初入弦。”此外,还有《诗经·七月》中的“四月秀萋,五月鸣蜩。”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姜夔《惜红衣》~~“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等等。由于蝉声的招惹,鸣蝉往往成为乡村顽童捕捉的对象。清代袁枚有一首《所见》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绘画
黑蚱蝉作为诗画中的常用物象,在中国传统文学及绘画领域中皆为构建母题的重要题材,在元代绘画图像中蝉还作为特殊情感,文化符号的载体。蝉题材在商周时期作为青铜礼器上的纹饰图案已有使用,从昆虫崇拜角度来看,此时的蝉纹图案(性质介于纹饰与文字之间,应是一种含有神圣意味的符号),强调的是一种神秘氛围。之后在蝉意象不断叠加发展中,宋元蝉诗作品更多关联了覆国亡家的愁思,蝉成为了承载亡国之悲和表现民族气节主题的对象。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载:『扇画蝉雀,自景秀始也』,董载《广川画跋》中记有《书崔白蝉雀图》,都表明蝉雀组合成图像已成为一些画家的选择,章怀太子墓中东壁的『观鸟捕蝉图』壁画也可见蝉雀题材作为物象在图像中使用,到了宋元时蝉图像更是涌现,如坚白子、钱选、谢楚芳等画家表现的草虫图中将蝉作为重要元素。
服饰
黑蚱蝉在东晋至宋明时期蝉纹饰物种类繁多,尤以宋明时期为甚,从传世画作和墓葬出土实物中可以发现宋明两代附蝉饰物最多。从应用载体看,可分为冠、巾、簪三大类,冠与巾为男性首服,簪主要为女性佩戴。从其所有者身份来看,主要是官、士、妇3种群体。官员戴冠以彰显身份地位,等级不同所佩戴的冠亦有所不同,其中地位较高的权臣戴貂蝉冠,至于王室成员则戴七梁冠、远游冠或步摇冠。从秦汉到宋明时期,在中国古代首服文化中,穿戴附蝉冠饰成为朝廷要臣的标志,也逐渐演化为地位权力的象征;士人多戴蝉腹巾来显示自身人格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而妇人多以发簪佩戴于发髻之上,与平民相比贵妇所戴金蝉玉叶更显其品行高洁、身份尊贵。
图腾
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内皆发现有玉蝉。其中红山文化玉蝉因蝉特殊生命周期所显现的复育再生“神力”而成为早期图腾崇拜物,圆形的璧有循环往复之意,其上附有蝉纹,寓意生命循环不已。蝉纹见于商代晚期及西周青铜礼器如饮食器、乐器、兵器上,比较常见的是青铜鼎。青铜器上的蝉纹多为变形,如河南安阳殷墟西区M874蝉纹鼎以蝉纹作主纹饰,颈部饰有纹,腹部饰有三角垂叶蝉纹。巴东红庙岭发现的一件青铜矛有“双蝉尾首相衔”图案,说明巴人亦可能有蝉图腾或崇拜”。乐器上的蝉纹除表达图腾崇拜外,还可能寓意鼓声响亮,如1954年征集于玉林市县的铜鼓,鼓面上有并排竖立的蝉纹。商周青铜器中亦出现少量的人面蝉纹,如铜川市出土弓形器中出现两个相对的人面蝉纹,人形蝉可能表示人蝉之间的互化,或者是人通过蝉的蜕化达到不死复生的目的。
参考资料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1775).全球核心生物数据资源.2023-12-14
物种信息 标本库.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023-12-15
蝉蜕.中国药典2020版.2023-05-08
Systema entomologiae.biodiversitylibrary.org.2023-12-16
24(DanskbiografiskLexikon/V.Bind.Faaborg.runeberg.org.2023-12-29
【药用动物】黑蝉.中药资源监测与服务平台.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