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又名黄瓜,属黄鱼属下的一种鱼类,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在韩国、日本越南也有分布。大黄鱼质嫩、色白、味鲜、易吸收,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鱼,但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大黄鱼在南海北部减少了80%,到20世纪80年代野生种群已严重枯竭,截至2016年,全球种群数量在约47年里下降了80~95%,被列入《》ver3.1-极危物种(CR)。中国因此采取了各种管理措施,如渔具控制、季节性休渔、产卵和幼鱼索饵场保护,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起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项目,以解决食物供应和过度捕捞问题。20世纪末开始形成产业化,至2021年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闽优1号”和大黄鱼”东海1号”等。

大黄鱼吻尖钝,口斜裂,下颌稍突出;尖长,略呈楔形;体黄褐色。大黄鱼属中下层鱼类,栖息在沿海水域和河口约100米的地方;常在与黄昏时活动;广谱肉食性鱼类,具有集群摄食习性,在大群体或较高密度条件下摄食旺盛,高密度与饥饿状态下有自相残食现象;具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越冬洄游等3大洄游习性,春季集群向北、向近岸海域或港湾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产卵场附近的湾内外和河口的广阔浅海海域索饵育肥,秋后集群向南、向外洄游越冬。

分类与命名

大黄鱼的学名为Larimichthys crocea,英文名为Large 黄色 croaker。

1846年,Richardson将大黄鱼命名为Sciaena crocea,属于石首鱼属(Sciaena)。后来,日本鱼类学家将大黄鱼改为"Pseudosciaena属",称为Psea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1846)。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又渐渐将大黄鱼移到“Larimichthys 属”。此后,大黄鱼的正式拉丁学名为Larimichthys crocea(Richardson,1846)。

大黄鱼有许多威氏糯鳗,在广东叫红口、黄纹、黄纹、黄鱼、金龙、黄金龙等;在福建省叫黄鱼、红瓜、黄瓜、黄瓜鱼、黄花鱼等;在江、浙、沪叫大鲜、大黄鱼等;在辽、鲁叫大黄花鱼等。

形态特征

体长约40~50厘米。体侧扁。背、腹缘均广弧形。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橘红色。

头侧扁。吻尖钝,吻上孔3个或消失,吻缘孔5个。眼中大,上侧位。鼻孔每侧2个。口前位,斜裂,下颌稍突出。牙细小而尖。颏孔6个,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上方具2扁棘。鳃耙细长。头及体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尾鳍尖长,略呈楔形。背鳍具9~11鳍棘,27~38(一般为31~33)鳍条。臀鳍具2鳍棘,7~10鳍条,第2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侧线下方各鳞多有发光腺体。鳔较大,前端圆形。鳔能发声,渔民常借此估测鱼群的大小。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黄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另外,大黄鱼在韩国、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在中国,田明诚等于1962年根据大黄鱼分节特征和体型量度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地理种群,即岱族、闽—粤东族和州族。岱衢族包括吕泗洋、岱衢洋和猫头洋等产卵群体,闽—粤东族包括官井洋南澳岛汕尾市等产卵群体,硇州族仅有硇州产卵群体。

栖息环境

大黄鱼栖息在沿海水域和河口,生活在水深约100米的地方,主要出现在约60米深的软泥或沙质基底上。属中下层鱼类。只有在摄食和繁殖季节追逐交配时才升到中上层。大黄鱼为暖温性、广盐性河口鱼类,适宜温度范围为8~32℃,最适温度为20~28℃,pH为7.85~8.35。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黄鱼为广谱肉食性鱼类。开口仔鱼捕食轮虫桡足类多毛纲、瓣鳃类等浮游幼体。椎鱼阶段主食桡足类和其他小型甲壳亚门。 50克以下的早期幼鱼主食糠虾磷虾、萤虾等小型甲壳类。 50克以上的大黄鱼主食小杂鱼虾。大黄鱼具有集群摄食习性,在大群体或较高密度条件下摄食旺盛。在高密度与饥饿状态下,从稚鱼起就有自相残食现象。当海水温度高于28°C或低于14°C时,大黄鱼会减少进食量。

节律行为

在自然海区中,大黄鱼白天处于水域中下层,在黎明与黄昏时上浮觅食。

大黄鱼在不同季节具有明显的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越冬洄游等3大洄游习性。其表现为,在春季,随着外海高温高盐水势力的增强,大黄鱼越冬鱼群离开越冬场,集群向北、向河口近岸海域或港湾洄游产卵。产卵后的生殖群体及其稚、幼鱼分散在产卵场附近的湾内外和河口的广阔浅海海域索饵育肥。秋后,随着台湾暖流与南海水的消退,以及闽浙沿岸流的增强与水温的下降,分散在索饵场的大黄鱼逐渐集群向南、向外洄游越冬。

生长繁殖

繁殖

东海和南海沿海的产卵聚集区,自北向南,产卵季节不同,北方主要在春季,南方则在秋季。东海区的大黄鱼,4 ~6月随着沿岸沂海水温升高,从越冬场结群游向沿海产卵场产卵。产卵量达数百万粒。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盐度较低,水深20米及以上,温度16~22℃左右。产卵后,鱼类一般向外海游去觅食,幼体由浅水移向深水。大黄鱼性成熟与年龄、生长密切相关,此外还与越冬条件、水温、光照、饵料等有关。人工养殖大黄鱼的性成熟比野生的早。岱衢洋大黄鱼和闽东大黄鱼一般2龄性成熟;硇洲族大黄鱼1龄时可性成熟。雄鱼性成熟的年龄比雌鱼早。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性成熟比自然野生大黄鱼早。

生长

大黄鱼生长发育阶段可分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在水温22~25℃条件下,从初孵仔鱼长至全长30毫米的稚鱼大约需45天。体重在6龄以前增加明显,尤其在1~3龄。体长在1龄前增长较快,从2龄开始明显变慢。同龄的雌鱼明显比雄鱼生长快。报道中,最大龄为29龄,常见为5~12龄。在中国,以岱衢族大黄鱼生长最慢,寿命最长,可高达30龄;砌洲族的生长最快,寿命最短;闽一粤东族的生长速度与寿命居上述两者之间。在福建省,大黄鱼主要生长季节在夏季和秋季(5月到11月),而冬季到早春,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人工养殖

养殖概况

大黄鱼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驯化,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成功实现大黄鱼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繁育。海水网箱人工养殖于1994年在福建试验成功。20世纪末,大黄鱼人工养殖开始形成产业化。中国大黄鱼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宁德市、福州连江县,浙江沿海的温州市台州市宁波市舟山市,以及广东省的惠州惠东县。由于大黄鱼养殖对于温度等地理环境条件要求严格,而福建闽东拥有国内唯一的官井洋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有利于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因此,福建成为大黄鱼核心养殖区。到2014年,大黄鱼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已逐渐成熟。截止2021年,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鱼类。

养殖品种

在中国的养殖品种主要有大黄鱼“闽优1号”和大黄鱼”东海1号”等。

养殖方式

大黄鱼养殖模式主要是近海网箱养殖,有些地区也开展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由于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的沉积物增加导致底质易恶化,大黄鱼成活率降低,所以在宁德地区这两种养殖模式基本上被淘汰,只有浙江省部分地区有所保留。

养殖管理

海域选择

选择避风条件好的港湾,或者有汕头、岛屿阻挡的海域;海水水体流向要平直稳定,不宜在有回旋流的海区;海水无污染。

网箱设置

养殖网箱的网衣一般采用质地柔软的聚氯乙稀胶丝或合成纤维尼龙线编制。根据渔排规模大小和养殖管理需要进行仓库、水电供应、换洗网箱与维护环境卫生等设备的配置。网箱的布局要科学合理,而且不能离岸边太近。

饲料投喂

使用冰鲜小杂鱼饲料时,应为黏性较强、可浮于水面的湿性团状饲料。需要注意饵料的保鲜和质量安全检查,杜绝购买、投喂已氧化的饲料或饵料。若用配合饲料代替鲜杂鱼,应根据鱼体大小适度调整饲料粒径和长度。仔鱼阶段使用微粒子饲料,中间(海区网箱)阶段使用粉状和解碎颗粒饲料,鱼种到商品鱼养殖阶段使用软颗粒、糜状或膨化颗粒饲料。配合饲料还需要经过熟化处理。

投喂时,采用少量多次投撒饲料,并确保苗种能够均匀吃到饲料;遵循“五看、四定”原则,即看水质、看水温、看天气、看摄食生长情况,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人投喂;天气急剧变化、高温期或者发病期时,减少投喂量,必要时添加益生菌、维生素等增强体质。

疾病防治

从200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高密度养殖导致其免疫力明显下降,缺乏在水生环境中生存的抗病能力,各种养殖疾病不断出现且日趋严重。养殖中常见病害有病毒性疾病,如大黄鱼虹彩病毒病;细菌性疾病,如假单胞菌病弧菌病细菌性肠炎病等;寄生虫性病,如淀粉卵涡鞭虫病、布娄克虫病等;非病原性疾病,如异常胀鳔病、肝胆综合征等。

大黄鱼疾病要做到以预防、早发现为主,一旦大面积爆发,许多病难以治疗。因此,要做好养殖环境的选择与养护、鱼种的种质与体质、检疫方面的工作。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大黄鱼的捕捞量,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属常见鱼种,尤其是在中国东海。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大黄鱼在南海北部已经减少了80%。到20世纪80年代,野生种群已严重枯竭,出售的大多数个体都来自孵化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的捕获量已不再显著。从1974年到1990年,在中国,鱼种的总渔获量(包括东海、南海和黄海)下降了98%。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在被开发的产卵和越冬地,性成熟时的年龄和大小有所下降。根据1997~2000年间的大规模研究,东海有少量的大黄鱼,在大沙渔场和文泰外渔场较多,在中国台湾很稀有。

截止2016年,大黄鱼在约47年里,全球种群数量下降了约为80~95%。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是鱼类资源减少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产卵和越冬群体的过度捕捞。污染、生境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转移也是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寿命较长,性成熟较晚,重度开发后很难恢复。

保护级别

2016年,大黄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物种(CR)。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采取了各种管理措施,如渔具控制、捕捞努力量投入控制、季节性休渔、产卵和幼鱼索饵场保护。该物种的野生种群仍未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起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项目,以解决食物供应和过度捕捞问题。1985年,福建省在原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及邻近的索饵场、洄游通道海域,建立了329.5平方千米的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后来面积缩小到190平方千米。2012年大黄鱼成为“福建省国家级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主要的增殖放流种类。由于人工养殖的大黄鱼遗传多样性比野生大黄鱼低,因此增殖放流大黄鱼须谨慎,避免养殖大黄鱼进入野生群体后,改变其群体的遗传组成。所以,在保护措施上,应该减少捕捞带来的压力,以及避免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大黄鱼是中国独特的代表性鱼类,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鱼,曾是中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就将大黄鱼作为食用鱼类而捕捞。被列为中国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主要出口至韩国、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过,对于以刀叉饮食文化为主的欧美消费者,大黄鱼的竞争优势比罗非鱼弱。

大黄鱼的价格,依海域水质、养殖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据2020年数据,偏外海的围栏养殖的大黄鱼单价在100元/千克以上,大网箱与围网养殖的大黄鱼单价在40元/千克至100元/千克不等,大宗的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均价低于30元/千克。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大黄鱼全中国养殖产量为254062吨,海洋捕捞产量为46017吨。中国南方市场普遍以300g~400克的需求为主,而北方市场则更偏向于500克以上规格的大黄鱼。

食用价值

因其质嫩、色白、味鲜、易吸收,成为中国传统美食海鱼。以大黄鱼为原料烹的清煮、红烧、盐渍、糟菜黄鱼、腌咸菜黄鱼等风味各异的鲜食菜肴达50多道。据测定,福建官井洋捕捞的大黄鱼可食部分约占鱼体重的64%;每100克鱼肉含热量36.37kJ,水分79.4克,蛋白质17.4克,脂肪2.2克,还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7日,温州龙港籍渔船浙龙渔08818船在东海作业时,捕获一条体长约90厘米、重8.7斤的野生大黄鱼。9日,渔船回到渔港,这条野生大黄鱼以68800元高价卖出。

参考资料

Large Yellow Croaker(Larimichthys crocea).IUCN.2023-05-07

大黄鱼.Species 2000.2023-04-06

大黄鱼 Pseudosciacna crocea.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4-23

大黄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06

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4-23

..2023-04-23

..2023-04-23

..2023-04-17

大黄鱼养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06

大黄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16

..2023-04-23

..2023-06-03

..2023-04-24

..2023-05-14

..2023-05-25

..2023-05-14

..2023-05-14

..2023-05-25

..2023-04-24

..2023-04-23

..2023-04-23

..2023-04-17

新年第一网捞上一条大黄鱼 卖了68800元.温州网.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