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pó yáng hú]之战是发生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水面发生的一场战役。
朱元璋与陈友谅地盘相邻后冲突不断。至正二十年(1360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双方在龙湾、江州大战,陈友谅均以失败告终。陈友谅大量疆土被朱元璋占领,因此愤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将朱元璋所据洪都(今江西南昌)包围。到同年七月,朱元璋趁陈友谅久攻城池受挫,率领二十万大军在鄱阳湖水域采用“火攻”的方式将陈友谅主力击败。 陈友谅在撤退途中流矢而死。 最终,朱元璋艰难取得胜利。为期36天的中国史上规模最大水战宣告结束。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此战后,朱元璋顺势消灭陈友谅残余势力,兼并其所有土地并自立为王。在其后数年里一统江南并建国大明。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的胜利,为他统一江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后朱元璋自己感叹: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战役背景
双方冲突
朱元璋自攻占太平后便于陈友谅地盘相邻。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常遇春夺取徐宋攻占的池州市双方开始发生冲突。至正十八年(1358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池州两次易手,朱军最终占据池州。
后朱元璋又命徐达等人攻取安庆市,陈友谅大将赵普胜在安庆防守,朱军几次都没能攻克。朱元璋采用反间计,使陈友谅怀疑并杀死赵普胜,但朱军依然没能攻下安庆。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在杀死赵普胜兼并其部众后率军攻打池州,被徐达、常遇春设伏击败,被斩首一万余人,俘虏三千余人,致使全军覆没。
龙湾之战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领十万大军,绕过池州市,进攻太平。 攻下太平后陈友谅志得意满,于当月便派人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并派人联络张士诚准备东西夹攻,想一举攻下朱元璋所据应天。
朱元璋采用刘基诱敌深入的策略,在陈友谅必经之路上埋设伏兵。 遂命胡大海攻打信州牵制陈友谅后方,并让陈友谅老朋友康茂才写信诈降,令陈友谅速来。陈友谅中计,不等张士诚出兵,自率战船出击,到达与康茂才约定地点后才知中计。此时朱元璋伏兵奋起,双方在龙湾大战。陈友谅的大船因退潮搁浅,遂即战败,陈友谅乘小船逃走。此战,朱元璋俘虏陈军二万余人,陈军多名将领投降。朱军缴获百余艘巨舰及数百条战船,并且乘胜出兵占领安庆、上饶市(今江西上饶)、浮梁(今江西景德镇)、等地。
江州之战
龙湾之战后,陈友谅不肯认输。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两次派遣将领进攻朱元璋,并重新夺回安庆市。同年八月,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陈友谅,陈友谅战败逃往武昌,并且损失百余艘战船,二千余匹马匹,数十万斤粮食;部将傅友德、丁普郎率部众归降朱元璋。
攻占江州后,朱元璋派遣将领分兵进攻周边地区,南康区(今江西星子)、武穴市(蕲州[qí zhōu]东面)等地相继被攻下。次年,龙兴(今江西南昌)等地也归附朱元璋,朱元璋改龙兴路为洪都府。至此,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全部归入朱元璋版图。
战役起因
洪都之战
陈友谅接连失败后愤恨自己的地盘不断收缩, 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趁朱元璋北上救援安丰之时,率领60万大军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此前朱元璋命人将洪都城墙内移远离江边,防止陈友谅大船直接连接城墙而登城。 陈友谅见城池离江边太远,便命士兵进攻城池,破坏城墙三十余丈。朱军边修边战,以火器击退陈军。 洪都被围一个多月后,陈友谅依然没能攻克城池,但朱军伤亡也很大。朱文正一边守城,一边派人前往应天报信请求救援。朱元璋命朱文正继续坚守城池等待援军。
到七月十六,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到达鄱阳湖湖口,陈友谅被迫撤围洪都,移军进入鄱阳湖水域。持续了八十五天的洪都之战以陈友谅撤退收场。
战前准备
兵力对比
陈友谅方面
陈友谅为对付朱元璋,在此前建造数百艘高数丈,上下三层,每层设有走马棚,楼船可载2000-3000人的大型楼船。 并且,陈友谅还在其所控疆域内征集兵员,以补充兵力。
朱元璋方面
朱元璋到达鄱阳湖后根据地形,先派指挥戴德屯兵泾江口(今江西湖口东北),另派一支部队驻扎江州东面的南湖嘴,切断陈友谅回去的路;又调上饶市守军驻扎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南),阻止陈友谅南逃。 并利用己方小船灵活的优势,将舰队分为十一队,配备各种火器及弓弩列阵迎战。
战役经过
鄱阳湖水战
七月二十一日,双方正式开战。朱军先利用火炮、弓弩等攻击陈友谅前军,斩杀一千五百人并缴获楼船一艘,焚烧舰船二十余艘。陈友谅猛将张定边又以大船优势冲入朱军阵营,想直取朱元璋旗舰。常遇春、俞通海等将领驱驶舰船来救朱元璋才侥幸逃脱。因为朱军战船较小,战斗极为艰难,当日朱军也有多名将领阵亡。
七月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布阵,再与陈友谅对战。陈友谅将巨舰相连前进,朱军屡屡退却。朱元璋采纳部将郭兴建议,采用火攻战术在黄昏时分进攻陈军水寨。陈军百余艘舰船被烧毁,陈友谅两个弟弟及平章陈普略等都被烧死,朱元璋又乘势斩首陈军两千余人。次日,陈友谅聚集兵力再次出战,朱元璋采取小船围攻,从早晨打到中午,陈友谅大败于是收兵自守,不敢出战。
七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向北移军至左蠡[lǐ](今都昌县西北)扼制出口,,陈友谅也随之率军到泊渚[zhǔ]矶(今江西星子南)。此时陈友谅进退两难,询问将领的建议。右金吾主张弃船登陆,进军湖南省,再想别的办法。左金吾主张与朱元璋在水面决战。陈友谅此后多次出战却战败,随即采纳右金吾建议。左金吾害怕自己的主张遭到陈友谅问罪,率部投降朱元璋。右金吾得知后见大势已去,也去投降了朱元璋。陈友谅兵力大大削弱,准备退兵。朱元璋随后命常遇春等将领封锁湖面,拦截陈友谅退兵。
陈友谅在湖中粮草将尽,便派兵去都昌抢粮被朱文正击败,局面更加困难。 到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率领百余艘舰船突围,到南湖嘴时被南湖嘴守军遏制;逃至泾江口,又遭到其守军截击,陈友谅也在乱战中被流失射中头部死去。朱军生擒陈友谅太子善儿、平章姚天祥等,张定边带陈友谅尸体及陈友谅儿子陈理逃回武昌。次日,陈军多名将领率舰船军马来降,朱元璋得五万余人。至此,历时一个多月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全面胜利而告终。
战争后续
陈友谅方面
陈汉灭亡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立其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亲自率军包围武昌,随后张定边携带幼主陈理献城投降。次年正月,陈友谅原有疆土,从汉水以南到韶关市(治今广东韶关)以北、辰州(治今沅陵县)以东到赣州市以西,尽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方面
自立吴王
此役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控制区域比之前扩大了好几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朱橚。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但仍然以采用龙凤年号,表示自己是小明王的臣属。
灭张士诚
早在朱元璋占领龙兴后就召集众将领商议先进攻陈友谅还是张士诚。朱元璋认为,陈友谅志气骄傲,好生事;张士诚狡猾懦弱,没有什么大志。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必定不会支援。 随着陈汉灭亡,下一个目标就轮到了张士诚。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出兵。同年十一月,攻占了徐州市、宿州市、杭州市、嘉兴市等地并包围平江(今苏州市)。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元年)九月底,苏州古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随后自缢身亡。朱元璋占领平江后改名苏州府。
南征北战
张士诚被灭后,朱元璋已拥有汉江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当时全国土地最肥沃、物产最丰富、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当时除朱元璋外,南方尚有四川省、云南省、两广、福建省、浙东等地不在朱元璋控制区域内。这些地方除四川外,虽然效忠元朝,但与元朝本部隔绝,势孤力弱。北方表面上仍属元朝统治,但统治阶级内部依然矛盾重重,混战不已。根据这一情况,朱元璋决定以主力北战中原;同时分兵南征,平定浙东地区、福建和两广的割据势力。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七月,朱元璋顺利完成浙东、福建、两广等地的平定,此时除四川、云南及其以西地区,已进入明朝版图。
建立大明
因南北前线战事顺利,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元年)十二月,群臣上表劝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再三推却,最终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即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战争评价
朱元璋自己感叹: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历史学家南炳文、汤纲在所著《明史》中评:陈友谅虽然兵败,但它在元末农民斗争史上的辉煌业绩是不容抹煞的。他坚决反对元朝反动统治,不失为一个英雄人物。
明史专家陈梧桐在其所著《朱元璋传》中评:鄱阳湖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朱元璋鄱阳湖大战的胜利,消灭一大劲敌,为他统一江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毕英春发表期刊《评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斗争》中说:西系红巾军陈友谅部终于被热衷于兼并的朱元璋集团所吞灭,陈氏不是欢死于元王朝的镇压,而是灭亡于混迹于农民起义队伍,打着红巾军旗号的朱元璋之手,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他的同情,激起人们对朱元璋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