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今湖南怀化市北部地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治所位于今怀化沅陵县。旧领县七,天宝领五县,辰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陵县以南的沅江市流域,包括沅陵、辰溪县、泸溪县、吉首市、溆浦县等市县地。
历史沿革
隋
开皇九年(589),废沅陵郡为辰州(因辰水得名),废南阳郡置寿州。当年,辰阳镇县治迁于辰水北岸(即今县治),与辰阳之名不符,又适当辰水(又名辰溪)入沅之口,故易县名为辰溪县(辰溪县名始此),同时废静人县(今吉首)入之。十八年(598)改寿州为兖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改州为郡,辰州复为沅陵郡,属荆州。兖州废,领县皆属沅陵郡。沅陵郡初治龙,今洪江市,后移沅陵县。领县五:沅陵、龙檦、辰溪县、大乡(今永顺县、古丈县、保靖县、龙山县)、盐泉。
唐
武德三年(620),据守沅陵郡之萧铣部将董景珍归唐后,唐王朝开始经营沅陵郡。是年,改沅陵郡为辰州,治沅陵。其时,辰州囊括了北起酉水,南达巫、渠二水的整个怀化市地区。贞观元年(627),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十道,作为监察机构。辰州属于江南道。贞观八年(634),以辰州龙标县置巫州(沅州、叙州潭阳郡)。垂拱二年(686),以辰州麻阳苗族自治县地及新开山洞置锦州市(卢阳郡)。天授二年(691),析辰州大乡、三亭二县置溪州(灵溪郡)。长安四年(704),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地置舞州(奖州龙溪郡)。
景云二年(711),置辰州都督府,兼理军事、民政,下领辰州、沅州、舞州、锦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全国改为十五道,二十七年(739)辰州都督府撤销,辰州、巫州、锦州、业州及羁晃州皆隶黔中道并置采访使。
天宝(742),改辰州为卢溪郡。乾元元年(758),郡复为州。
大历四年(768),于辰州置辰、巫、溪、锦、业五州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
贞元元年(785),黔州经略招讨观察使治于辰州。
马殷据楚及镇压“飞山蛮”后,仍无能完全控制五溪地区,只好依靠大姓酋长实行统治,于是,封宋邺为辰州刺史、昌师益为宜宾市刺史、杨再思为诚州刺史、彭士愁为溪州刺史、田氏为锦州刺史,等等。
后周广顺年间,楚亡后,辰、叙、锦、洽、奖等州皆隶于朗州大都督充武平军节度使。
宋
宋熙宁前,今怀化市地区境隶属荆湖路,有辰州、懿州(本洽州,干德三年改)、叙州、锦州市、诚州、晃州、奖州、鹤城区、峡州等30余州,均为跌州。
熙宁七年(1074),北宋名相章惇平“南江蛮”,收复溪洞黔、古、显、叙、峡、中胜、富、嬴、绣、允、云、洽、俄、奖、晃、波、宜十七州,即唐叙、锦、奖州地置沅州,裁撤羁縻州。元丰年间,境内有辰州卢溪郡,沅州卢阳郡,诚州,属荆湖北路。
辰州卢溪郡,治沅陵县,五代十国故州。领沅陵、溆浦县、辰溪县、卢溪四县。主户5669户,客户3244户。辖会溪城(照宁八年置),池蓬(嘉三年置),镇溪砦(熙宁三年置),黔安砦(熙宁八年置)。
元
至元十二年(1275),改宋辰州卢溪郡为辰州路,治沅陵。领沅陵、辰溪、卢溪、浦四县。隶湖广行省。
明
朱元璋甲辰年(1364),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领沅陵县、卢溪县、辰溪县、溆浦县。
洪武九年(1376)降沅州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隶辰州府,领黔阳、麻阳苗族自治县二县。
清
辰州府,初属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属湖南布政使司。
辰州府领四县:沅陵县,明故县;泸溪县,卢加水旁,今县地;辰谿县,改溪为谿,今辰溪县;溆浦县,明故县。
辰州在天宝时期下辖的县份有所增加,包括庐溪县(武德三年析沅陵县置,今湖南省泸溪县)、溆浦县(武德五年析辰溪县置,今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麻阳县(武德三年析沅陵县、辰溪县置,今湖南省麻阳县黄桑乡旧县村)、辰溪县、龙门县(垂拱四年析麻阳县置,旋废如故,今湖南省麻阳县兰里镇毛坪村)。
著名人物
唐朝时期辰州的刺史名录也较为丰富,包括田(武德年间)、裴虔通(628年)、费斌(李治时)、刘景先(684年)、管义真(天授时)、阎虔福(693年)、韦承庆(705年,未任)、程伯献(李显时)、王处默(开元年间)、云遂(开元年间)、柳(开元年间)、王(764年)、李适之(773年)、宇文姓准(大历年间)、郑某(建中年间)、戎昱(783年—784年)、房孺复(791年—794年)、李蓬(大中、咸通年间)、元文俊等。